1. 外源性感染及內源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有哪些
全球15%的入院患者會遭遇院內感染
十九世紀以前,醫學界還沒有「病原」和「感染」的概念,對於什麼是院內感染也不得而知。
直到19世紀中期,匈牙利醫生塞麥爾維斯發現,造成大量孕產婦死亡的產褥熱(產褥期內出現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實際是一種因感染引起的系列綜合征,此後,院內感染才逐漸被人認識並重視起來。
經過百餘年發展,如今各國都發布了多部規范指南,以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風險。
幾大科室和人群是感染防控重點
臨床統計顯示,90%以上院內感染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佔比約為5%,真菌寄生蟲相對比例更低。這些病原體主要通過接觸、空氣、飛沫、飲水或飲食、注射或輸血、蚊蟲叮咬等途徑傳播。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感科主任李金娜介紹,院內感染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大類。
內源性感染多是由於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以致在受到體表、呼吸或消化道等菌群侵擾時難以抵抗,感染患病;或者是因長期使用抗生素引起體內菌群失調,給一些致病菌有可乘之機。
外源性感染多為醫療護理等外部因素所致。一般認為,病原體在病人之間相互傳播(包括直接傳播和以醫療器械、醫護人員為媒介的傳播)及抗菌葯的不當使用,是外源性院內感染的兩大危險因素。
具體來說,醫院內是否設有完善的洗手消毒設施,是否嚴格區分了醫療廢物,醫護是否遵循了嚴格的操作規范,所有有創的侵入性治療護理是否保證了無菌等,都可能造成院內感染。所以,對醫院來說,控制內源性感染的發生條件較為困難,外源性感染由此成為防控重點。
今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通知》強調,新生兒病房、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重症醫學科、器官(骨髓)移植病房、血液透析中心(室)、感染性疾病科、手術室、產房、急診科、口腔科、介入手術室、輸血科、內鏡室、消毒供應中心,都是感染控制的重點科室和部門。
李金娜說,皮膚黏膜受損或有炎症的患者,體內留置導管的患者,有糖尿病或腫瘤的患者,以及新生兒、產婦、老年人、術後病人、服用免疫抑制劑或長期卧床等免疫力低下者,都被認定為院內感染的高風險人群,更應該嚴格管控。
各國都在想法控制院內感染
按照定義,院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受到的感染;院內感染暴發則是指短時間內,出現3例或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醫院感染幾乎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我們卻可以努力把發生概率降低,最大可能杜絕院內感染暴發。」解曉悅說。
瑞典
瑞典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亞歷桑德羅·卡西尼是首個對歐洲醫院獲得性感染研究的負責人。
他認為,相當一部分院內感染與入侵性過程和相關設備使用有關,比如輔助使用呼吸機、靜脈導管和尿管留置等。
如果能做到更好的衛生消毒,進而提高感染控制水平,約有1/3的感染都可以預防。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的一項研究表明,手衛生及合理使用抗菌葯物對預防感染也很重要。數據顯示,將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率從18.9%提高到62.9%,抗菌葯物不合理使用率從43%降到20.6%後,兒科患者感染發生率隨之下降了14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的規范化管理和操作是院內感染的重要環節。為了減少院內感染,各國醫院均採取了不少有效措施。
法國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為院內感染而採取措施的機構。
他們首創了「能源站」概念,通過7℃的冷卻系統使手術室、住院區及關鍵科室長年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以保證無菌;全院設置了500張單獨隔離的病床,病友之間完全不會面對面,入院後不會遭受交叉感染的侵襲。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自2009年開始,就在全國公立醫院中發起了洗手活動,向醫生推廣洗手的五個重要時刻,即接觸患者前、接觸患者後、進行無菌操作前、接觸患者血液或體液後、離開患者周圍環境後;護士則專門在病房內科普洗手的方法和關鍵時刻,要求醫生、患者之間要相互監督勤洗手。
美國
在美國,聯邦政府每年都會對醫院進行檢查,「患者入院後安全」方面排名處於後25%的醫院,將面臨「削減1%財年醫療補助撥款」的處罰。
為防止濫用抗菌葯造成院內感染,每家醫院至少要配備兩名葯劑師,獨立核查病人的葯物使用情況,確保給病人發放正確的葯品及劑量。
以色列
以色列則在全國的大型醫院中推廣一種醫生洗手的警報系統。
醫生手上會戴有一個智能腕帶,每當接觸一名新患者時,腕帶都會亮燈並發出輕微震動,提醒「馬上去洗手」。
當醫生洗手時,一旦洗手液和水的用量、搓手次數不夠,腕帶就會發出震動,「警告」醫生必須「再次洗手」。
人人都是感控實踐者
解曉悅表示,防院內感染意識還應滲透到患者、醫院陪護及保潔人員中,強調「人人都是感控實踐者」十分重要。具體如下:
患者
勤洗手
患者要主動做到勤洗手,用清潔劑認真揉搓掌心、指縫、手背、手指關節、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時間不少於10~15秒,流動水洗凈。
如果出現創口、綳帶等附近有多餘滲出,導管、插管附近的身體部位有紅腫、疼痛感,有突然發熱、發冷症狀等情況,都可能是發生感染的信號,要及時向醫生匯報。
陪護人員
探視前後要洗手
陪護人員探視患者前後都要洗手,使用手消毒劑更便捷。禁止擅自接觸患者的創口、插管、導管等,盡可能不要對著別人咳嗽、打噴嚏。
保潔人員
認真消毒
保潔人員要有責任心,嚴格按照環境清潔消毒標准執行,規范使用清潔用具;病房、走廊、衛生間、水房的拖把分開存放和使用;地面如果有血液、分泌物等污染時,要及時清理;醫療垃圾要嚴格分類,投放到指定地
2. 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要堅持預防為主
在人員密集的封閉場所、與他人接觸小於1米距離時應佩戴口罩;
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應佩戴口罩;
身體出現不適,前往醫院就醫人員應佩戴口罩;
減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動,減少聚集性活動的人員數量;
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離;
養成勤洗手、使用公勺公筷等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
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袖遮擋;
工作生活場所加強通風消毒。
要落實「四早」措施
對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早發現、早報告。迅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落實早隔離、早治療措施。
依法依規、科學劃定防控區域范圍至樓棟、病區、居民小區、自然村組等最小單元,果斷採取措施切斷傳播途徑,盡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風險。
要突出重點環節
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分類有序開放公共場所,加強社區防控,繼續做好醫療機構、學校、養老機構、福利院等重點機構的疫情防控工作,指導兒童、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做好個人防護。
要強化支撐保障
加快檢測試劑和設備研發,提高核酸檢測能力,擴大檢測范圍,對重點人群「應檢盡檢」,其他人群「願檢盡檢」。要發揮大數據作用,推動各地落實「健康碼」互通互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二條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第六條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傳染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傳染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傳染病防治工作。軍隊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
第七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傳染病監測、預測、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以及其他預防、控制工作。醫療機構承擔與醫療救治有關的傳染病防治工作和責任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承擔城市社區、農村基層相應的傳染病防治工作。
第八條國家發展現代醫學和中醫葯等傳統醫學,支持和鼓勵開展傳染病防治的科學研究,提高傳染病防治的科學技術水平。國家支持和鼓勵開展傳染病防治的國際合作。
第九條國家支持和鼓勵單位和個人參與傳染病防治工作。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完善有關制度,方便單位和個人參與防治傳染病的宣傳教育、疫情報告、志願服務和捐贈活動。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組織居民、村民參與社區、農村的傳染病預防與控制活動。
第十條國家開展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教育的公益宣傳。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健康知識和傳染病預防知識的教育。醫學院校應當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對在校學生以及其他與傳染病防治相關人員進行預防醫學教育和培訓,為傳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其工作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技能的培訓。
3. 太原市養老機構實施封閉管理,除此之外當地還出台了哪些防疫政策
疫情防控期間,全市養老機構將嚴格實行護士實名制登記,並採取體溫測量、健康監護等防控措施。同時,嚴格執行早晚檢查制度,增加檢查頻率,堅持房間通風消毒工作。所有養老院將嚴格控制和消毒材料。進入養老院的材料和冷鏈食品應徹底消毒,並檢查檢驗檢疫條件。
各公路交通防疫檢查站、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等交通站點,要落實“首個落地點”的控制責任,嚴格執行溫度測量和代碼檢查,對從疫區返回的人員,在48小時內檢查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能提供的,應當在第一降落點的核酸檢測點取樣,並進行檢疫信息登記。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公共場所要嚴格執行測溫、驗碼、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有居留史的人員不得進入,溫度異常,在健康代碼不是綠色代碼且旅行卡有風險的區域不要戴口罩。在嚴格執行測溫、驗碼、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的基礎上,各景區、電影院、商貿農貿市場、餐飲、體育、休閑娛樂等重點場所加強日常消毒通風,嚴格按照“限、留、錯峰”要求控制接待量,不得超過正常接待量的75%。
4. 預防醫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標准預防措施
一、標准預防的定義
標准預防是針對醫院所有患者和醫務人員採用的一組預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衛生,
根據
預期可能的暴露選用手套、
隔離衣、
口罩、
護目鏡或防護面屏,
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
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環境中污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
標准預防基於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膚和粘膜均可能含
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則。
二、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
(一)手衛生
1
、在以下情況下應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劑
(
1
)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後,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
2
)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
傷口敷料等之後;
(
3
)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
4
)進行無菌操作前、接觸清潔、無菌物品之前;
(
5
)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後。
(
6
)處理葯物或配餐前。
2
、在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
1
)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
2
)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之後。
3
、洗手與衛生手消毒應遵循以下原則
(
1
)當手部有血液或其它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應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動水洗手。
(
2
)手部沒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
、在以下情況下應戴清潔手套: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時、
接觸污染物品時。
2
、
在以下情況下應戴無菌手套:
醫務人員進行手術時;
為病人進行診療技術等無菌操作
時;接觸病人破損皮膚、粘膜時。
3
、
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手套。
操作完成後脫去手套,
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
手,
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必要時進行手消毒。操作時發現手套破損時,
應及時更換。
戴無
菌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膚破損,應戴雙層手套。
(三)正確使用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1
、
一般診療活動、
手術室工作或護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進行體腔穿刺等操作時應戴外
科口罩,
接觸經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
應戴醫用防護口
罩或外科口罩。
2
、下列情況應使用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
體液、
分泌物等噴濺時;
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
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行
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
可能發生患者血液、
體液、
分泌物噴濺時,
應使用全面
型防護面罩。
3
、
口罩潮濕後、
受到患者血液、
體液污染後,
應及時更換;
摘口罩時不要接觸口罩前面;
5. 院感防控包括哪六大方面
院感防控包括:
第一,及時更新和修訂醫院感染防控的技術指南
組織專家及時進行分析和研判,制定了醫療機構內新冠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的技術指南,目前該指南已經修改了三版。
第二,重點加強定點醫院的感控管理
專門針對定點醫院的感控工作提出了12項措施要求,從感控責任的落實到流程布局的優化,以及人員物資的儲備,隔離病區的管理,以及所有工作人員的閉環管理和個人防護支持保障等多個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三,強化感控人員配備
不斷細化感控的流程和措施,同時指導醫療機構內各部門和各類醫務人員的感控工作落實情況。為了切實保障感控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對醫療機構感控人員配備的數量及結構、人員職責、感控人員培訓等內容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第四,建立健全感控工作機制
為了加強常態化制度化管理,要求醫療機構要建立健全四項機制,就是專業團隊年度評估機制,行政部門每月抽查機制,一把手負責和每月專題研究機制,以及責任事件追責問責機制,來加大對醫院感染工作的督促和提升。
第五,開展感控監督檢查
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多輪次多層次開展了醫療機構院感工作的督導檢查,每次督導檢查都建立問題台賬,對督導當中發生的問題逐一要求進行整改,對於整改不到位的,都要進行相應的通報批評,同時舉一反三。
第六,每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都會組派國家級專家赴一線進行指導
這次疫情同樣如此,針對幾個地方同時發生疫情,都派出了國家級的院感專家,這些專家實地指導定點醫院感控工作,同時對一些非定點醫院,像發熱門診的感控工作也進行指導,最大限度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最大限度降低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
院感防控的重要性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非常重要,因為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是發生感染的高風險機構和高風險人員,而口岸地區和基層又是醫院感染比較薄弱的地方。
自新冠病毒感染發生以來,國家衛健委從六個方面加強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因時因勢調整和完善醫療機構的感控要求,織密織牢醫院感染的防控網。
6. 醫院院感防控四項制度內容
醫院院感防控四項制度內容是四個要求:
1、及時發現;
2、快速處置;
3、精準管控;
4、有效救治。
在人員密集的封閉場所、與他人小於1米距離接觸時佩戴口罩。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在密閉公共場所工作的營業員、保安員、保潔員、司乘人員、客運場站服務人員、警察等人員以及就醫人員等要佩戴口罩。
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離。減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動,減少參加聚集性活動的人員。盡量不前往人員聚集場所尤其是密閉式場所。
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公共場所、場站碼頭、公共交通工具要落實日常清潔、消毒等衛生措施。
養成一米線、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噴嚏時注意遮擋。
《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第二條 落實「四早」措施
1、及時發現。落實公共場所體溫檢測措施,加強預檢分診和發熱門診排查,做到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的「早發現」,並按要求「早報告」,不得瞞報、漏報、遲報。
2、快速處置。24小時內完成流行病學調查,充分發揮大數據等優勢,盡快徹底查明可能的感染源,做好對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和追蹤管理。落實「早隔離」措施,及時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進行隔離治療,對無症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實行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對可能的污染場所全面終末消毒。
3、精準管控。依法依規、科學劃定防控區域范圍至最小單元(如樓棟、病區、居民小區、自然村組等),果斷採取限制人員聚集性活動、封鎖等措施,切斷傳播途徑,盡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風險。及時公布防控區域相關信息。
4、有效救治。指定定點收治醫院,落實「早治療」措施,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及時有效全面收治輕症患者,減少向重症轉化。堅持「四集中」,對重症患者實施多學科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患者治癒出院後,繼續集中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14天。
7. 養老院有沒有什麼好的綜合消毒解決方案
目前養老洗衣房的現狀
洗消間理念落後:由於理念的落後,大部分高標准洗滌機構洗消間在設計之初就沒有重視起來,洗消間功能不完善,甚至根本沒有設計洗消間。
洗滌流程不規范:絕大多數機構都未按照規范的洗滌流程進行污物處理,甚至很多操作人員並不了解如何規范的去操作,存在極高的安全隱患。
洗滌設備落後:普遍採用工業機和家用機進行洗滌,但是工業洗滌設備耗水耗電成本高,操作流程復雜,而家用洗衣機容量又太小,使用壽命短,都不符合高標准洗滌的需求。
晾曬易造成二次污染:晾曬極易受到因空氣質量、場地或晾曬工具等造成的二次污染,不符合高標准機構的要求。
消毒不規范:消毒殺菌永遠是高標准機構最為關心的問題。由於高標准機構的特殊性,對於消毒殺菌有著嚴格的標准。而一般的消毒方式並不能滿足高標准機構的需求。
8. 養老機構疫情防控措施
法律分析: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採取下列緊急措施並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二)停工、停業、停課;(三)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四)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五)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二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採取下列緊急措施並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二)停工、停業、停課;(三)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四)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五)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第四十五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根據傳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國務院有權在全國范圍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權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集人員或者調用儲備物資,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
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養老院如何預防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臨時指南之八(養老院篇2月2日更新版)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種新發疾病,根據目前對該疾病的認識制定本指南,適用於疾病流行期間養老社區、老年公寓、養老院等各類養老和護理康復機構。10. 養老機構老人特殊照顧事項指什麼內容
摘要 生活照料服務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清潔衛生照料、穿衣、修飾、飲食起居照料、如廁照料、口腔清潔、皮膚清潔、體位轉移、便溺照料、睡前照料、皮膚護理等。具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