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很多人來了以後才發現抱團養老根本不現實,你怎麼看
我個人覺得抱團養老這個方式不錯,但是具體實施就有很多困難,最主要的就是金錢和三觀這兩方面的問題,老年人不同於年輕人,大部分老年人的價值觀不同,一旦在抱團養老的小團體里有了利益上的沖突,基本上就無法繼續下去了。雖然大家目的都一樣,但是各有各的家庭,有各種牽絆,每個人家裡各種情況都有,所以真正做到抱團養老還是很難的。
當然,並不是說抱團養老無法實現,其實國外已經有類似的經驗了,我覺得借鑒一下還是可以的,比如選擇抱團養老對象時,一定要三觀挈合的,經濟實力相當的,費用一定要透明,AA制最好,最重要是的是互簽免責書 ,一旦發生意外狀況要自己負責。這是在退休之後年紀不太大的時候比較適用的一個養老方式,我認為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能好好在一起的前提是,不成為彼此沉重的負擔。 老年並不可愛,但是我們可以做個可愛的老年人,彼此靠在一起抱團養老也是難得的緣分!
㈡ 「抱團養老」又散夥:離開子女贍養,老人自己養老註定就不行嗎
正常情況下,人到晚年,我們為人子女的就應該去贍養我們的老人,這不僅僅是我們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而且也是我們子女的本分,一直以來就都是如此,這本無可爭議。
可是隨著社會大環境的發展,和其他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等,我們很多的老人就越發的覺得,晚年依靠子女來養老,多半情況下就是靠不住的,也是很難實現的,於是我們一些老人,在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實踐之後,就逐漸發現了一個新的養老模式,也就是「抱團養老」。
簡單的來說:「抱團養老」,主要指的就是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大家不依靠子女,離開傳統家庭,搬到同一個地方搭伴居住,共同承擔生活成本,彼此慰藉精神上的空虛等的養老模式。
所以說,「抱團養老」想要快速、平穩、有序等的發展下去,除了我們老人要積極地改變自身以外,也需要我們的社會的大力正確指導和子女的積極參與其中等,否則的話,「抱團養老」就只是一句空談,也是很難走向長遠的,你們覺得是不是這個道理?
㈢ 什麼是「抱團養老」
首先,就字面意思上的拆分來看,「抱團」就是好幾個人聯合之後形成的一個團體,也可以叫做「組隊」;「養老」那就更顯而易見了,安度晚年。所以「抱團養老」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相當於一群老人一起搭夥養老,互相幫助,安度晚年。
但是當有這樣一個組織出現,這里的老人互相分享自己的閱歷,和別人一起回首自己的一生,即使是在自己不能走路的時候,也可以通過嘴巴和耳朵,去看到更多的未知的世界,這對於老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學習,繼續總結,思考力與專注力與他們相伴,樂趣與愜意追隨著他們,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㈣ 每月2000塊,15位老人「抱團養老」,這種養老方式你看好嗎
在近日的一則采訪中,發現有不少人都是選擇了「抱團養老」,這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呢?一般是老年人居多,組隊租一個大型的別墅生活。當然,很多人說老人就應該和兒女在一起,怎麼能夠單獨住呢?這不是顯得兒女們沒有責任心嗎?是這樣的嗎?不一定。在新世紀,抱團養老也是一種新生活的方式。
老人們自己開心
在家裡,除開帶孩子的老人,就是每天沒有事情做的老人。當然很多人說是享清福,但是在老人看來自己是孤獨的。兒女不在家裡,而自己每天則是沒有事情做。久了後,老人就會有很多別的想法。而抱團養老,則是大家一起玩,可以有一起的愛好,適合老人的身心健康。
㈤ 江蘇親姐妹抱團養老10年後散夥了,她們散夥的原因是什麼
抱團養老這種風潮剛吹進國內的時候,我就認為這是一種不靠譜的方式,看起來似乎很美好,幾個小姐妹嬉笑度日,可以通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但實際上抱團養老宛如水中月,鏡中花一般,美麗的背後只是一部分人的一廂情願,如今江蘇親姐妹抱團失敗,其實也是在預料之內的事情,個人分析,導致她們失敗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㈥ 江蘇一群老人抱團養老,最終為錢而散夥,這件事給你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江蘇一群老人抱團養老,最終為錢而散夥,這件事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終究還是繞不過一個錢字。其實,這些老人抱團養老,互幫互助真的非常不錯,最終這份感情卻敗在了金錢上,實在是可惜。
據悉,這些老人一開始抱團養老,吃飯是各自買飯,並無太大的沖突,最後出現問題就出現在每月繳納的生活費上!從最初每月繳納四百元開始,一些老人就有了意見!他們覺得繳納這些生活費,對於所有的人來講並不公平,因為有的人吃的多,有的人吃的少,還有的人想吃的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是導致這些老人最終選擇各過各的的主要原因。
如果說相關部門給他們弄一個吃飯的點,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打飯吃飯,也許這種互助式的養老還可以進行下去。現在這些老人大多已經回家,由子女養老,現實終究還是打敗了最終他們的初心。
江蘇一群老人抱團養老,最終為錢而散夥,由此可見,養老還的依靠下一代!
㈦ 有人說抱團養老的想法根本不現實,這是為什麼呢
前言
退休以後的生活,都想過得豐富多彩,為數不少的老年人選擇了抱團養老,在十分理想的策劃下,開始了心中那個美好的抱團養老生活。
最終還是現實打敗了理想。
62歲楊阿姨經歷和幾個好姐妹的抱團養老後,道出的幾點感慨,值得人們深思。
62歲楊阿姨講述:抱團養老不是我們想的那個樣子,有福可以同享,各有各的想法,有難時就都跑了我退休以後過著悠閑的日子,和幾個好姐妹每天玩的很開心。
老伴八年前就去世了,這些年聽多了那些找了後老伴的矛盾和不快,我也沒打算再找,我就一個女兒,已經成家了,我也沒有任何負擔,就一個人開開心心過好自己的晚年就行。
相約上幾個老姐妹逛逛街,季節好的時候出去旅遊,生活過得很充實,也很快樂。
抱團養老沒有錯,關鍵是得選對人,在抱團養老的過程中保持距離,這樣才會長久。
誰都有個事,有事了互相幫助,不要互相抱怨和推諉,人與人之間才能處的更好,抱團養老才會繼續下去,否則那必定是散夥。
結語
抱團養老成為了我人生中的一次經歷,經過以後才知道,無所謂後悔與不後悔,至少讓我又學習了一次,多了些人生經驗。
就像偉人說過的那樣,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須自己嘗一嘗。
邁入老年生活,養老的方式很多,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自己知道自己的腳穿多大碼的鞋,要最舒適的。
邁入老年,管住嘴,邁開腿,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㈧ 老人「抱團養老」,15年後捐樓,背後的原因為何
老人「抱團養老」,15年後捐樓,背後的原因老人們希望這棟樓繼續為「葛隆人」服務。
「我們想把葛隆村132號樓捐贈給村裡,讓它繼續為『葛隆人』服務。」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葛隆村有這么一群「酷」老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們眾籌購買了一棟樓「抱團」養老十五年,如今他們毅然決定把這幢滿載記憶的「慈舟養老院」捐出去。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人們年紀越來越大,葛隆村的養老設施也越來越完善,許多老人開始選擇請護工居家養老或是進入正規養老院。2015年,「慈舟養老院」正式迎來「退休」,「慈舟養老院」發起人浦逸敏最終也搬進了上海市嘉定雙善養老院,安安心心地享受國家發展的福利。
近期,得知葛隆村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浦逸敏找到當年籌資的老夥伴們,決定把「慈舟養老院」無償捐給村裡。她說,買樓時出錢的人很多,留給誰都不合適。現在老人們不住在那裡了,捐給村裡讓它繼續服務群眾是最好的選擇。
(8)抱團養老一次性補繳多少錢擴展閱讀
抱團養老的發起
93歲的浦逸敏是「慈舟養老院」的發起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鎮里、村裡的公共養老設施還處於籌建階段,年過古稀的浦逸敏突發奇想:能否將興趣相投的朋友們聚到一起,大夥兒互相照顧,「抱團養老」呢?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朋友們,大家紛紛響應,決定湊錢買棟樓建個「互助養老院」。
不久,浦逸敏相中了一棟因搬遷而閑置下來的原農村信用合作社舊址。這幢兩層小樓共有六間房,200多平方米的面積足夠老人們日常起居,相關負責人答應5萬元人民幣即可轉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面對這筆「天文數字」浦逸敏決定發起眾籌。
消息傳開後,大家紛紛支持。有的人並沒想要住進樓里,也慷慨解囊,捐款出力。最終,有兩百多人參與了眾籌,捐款金額從幾元人民幣到幾千元人民幣不等。成功買下樓後,她們將其取名為「慈舟養老院」。
㈨ 廣西巴馬長壽村抱團養老一個月多少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