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壽街著名的建築物及其特點 與由來
東王長壽街,地處江淮分水嶺,位於江蘇馬集河王湖與安徽川橋湖之間,古代蘇北淮安至南京古驛道,由北向南穿街而過,鳳陽府到揚州府古驛道,從舉人巷到果老巷,由西向東穿街而過,曾同時有六合、天長、來安、寶應、高郵五縣分治。
是個文明古街,考古發掘證明,此地數千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這一帶生活,當地民風純朴,崇文尚武,樂善好施,留下許多故事和傳說。
是個綠色古街,長壽街周圍綠樹叢生,自然環境周邊其他鄉鎮難找,長壽街北端、江淮分水嶺一一川橋濕地一帶,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接近於原生態。唐詩「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是個生態古街,沒有重工業污染,氣候宜人,山青水秀,生態優越,人口密度低,風景秀麗,每到春暖花開季節,長壽街及街北端楊柳灣、桃花塢、馬小庄、應大庄一帶,鳥語花香,鶯歌燕舞,風光秀美,景色怡人。
是個文化古街,人文底蘊深厚,是漢代伏波大將軍馬援後代聚居地,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揚州任職曾多次到此游覽,元末朱元璋從鳳陽老家到六合金牛山舅舅家在此被搭救過,大明軍師劉伯溫在此生活並留下許多故事,傳說割了雍正頭的呂四娘在此跟武林高手甘鳳池習過武,乾隆南巡數次在東王大廟留宿,中國訓估學大師、江蘇省六大學術泰斗壽最高者王念孫晚年在此生活並安葬於長壽街南端鳳凰地,近現代名人有北洋政府內務司長周洪熙、北洋政府天津鐵路段長周洪洵,文人馬琢、馬瑩、馬大勛、周正寬、葉厚先、徐燦,名中醫楊旭初、馬文啟、馬福堯、孫開芝,原財政部歐亞司長盧干、原三十八軍副軍長汪洋、原央行副行長周正慶、現世界著名數學家陳化雲博士等。
是個革命古街,革命的火種很早就在此點燃,是天長、六合兩地接受革命理念較早的地區之一,產生過陳舜華(建黨初期女黨員)、周正銘(北京「三一八"慘案烈士)、姚愛蘭(南京雨花台烈士)、張家良(抗日烈士)、應伯衡(解放戰爭烈士)、高傑(孟良崮烈士)、邵斌(上甘嶺烈士)、高業珠(對越自衛反擊戰烈士)等一大批革命者。是抗日時期根據地之一,劉少奇(化名胡服)、羅炳輝、周駿鳴、吳學謙、譚震林、葉飛、陶勇、梅嘉生、張勁夫、羅占雲、劉曉、潘漢年、陳修良、儲江等不少老革命家,在此留下了光輝足跡。產生了抗戰初期革命青年楊再知、王志成、王兆田、李春林領導的淮南路東八縣第一支120多人的抗日游擊隊,後上升為新四軍八團特務連。長壽街33號是抗戰時期江蘇省委重要的地下交通站,吳學謙是負責人,經過此站革命人物很多。長壽街52號是新四軍接待站,對外稱利華商行,劉少奇曾多次在此住過。長壽街97號是六合「金牛山、桂子山"戰斗前線總指揮部所在地。長壽街是譚震林率新四軍建立江南莫干山抗日根據地部分部隊出發地,是汪偽南京警衛師宣布起義接受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將軍訓話之地,是民歌「好一朵茉莉花「采擷者何仿同志參軍並在此整理改編之地。六合是南京北大門,兵家必爭之地,東王是六合北大門,是六合兵家必爭之地。長壽街在歷史上曾多次爆發過重大戰斗,東王人民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面對外部侵略沒有一人當漢奸,並進行過針鋒相對殊死斗爭,留下了江淮地區僅有的幾處「義忠地"等,這里還發生過抗日戰爭時期半塔保衛戰東王廟外圍戰、蔡庄阻擊6百餘日軍步炮騎戰斗等,解放戰爭初期我軍首次重創國民黨軍張靈甫部一個加強營的高庄、滾庄阻擊戰,北撤前新四軍主力二師五旅、六旅、獨立旅,以東王長壽街一帶為中心,阻擊國民黨軍邱清泉、張靈甫兩大王牌主力戰斗等,這是天長、六合地區唯一一個國共雙方各投入數萬主力兵力對壘撕殺爭奪的核心區、主戰場,長壽街上至今還有當年戰斗的痕跡。
是個長壽古街,自古以來一直高密度地生活過多位90歲以上高壽老人,並相對集中在長壽街一帶,最近的如,健康生活了105歲的邵裘氏(2008年中國長壽老人雜志有報道),99歲前自食其力、106歲仍生活自理獨居的張皮匠老太,102歲謝洪奎夫妻等,如今8O歲以上老人很多。
是個佛文化古街,因廟得名,因廟興盛,長壽街中部原來有一座武則天大周垂拱元年(公元683年)建的大廟,佛道雙供,明洪武正德十五年重建,佔地一百餘畝,有僧房九十九間半,僧人七十多人,掛單僧人三百多人,道士三十餘人,聞名遐邇,周圍數百華里內,此廟規模最大,香火最盛。因抗日戰爭時期,大廟主持無償提供房屋給新四軍用,後被日寇燒毀。
是蘇北名劇「揚劇」發源地,揚劇前身為六合北山區的「洪山戲",「洪山戲"源於東王地區「香火戲",「香火戲"源於東王廟佛事「詠經"。如今揚劇仍是當地人民十分喜愛的劇種。
❷ 長沙去平江縣長壽街走什麼道 途經哪裡地方,本人是自駕去長壽街因為沒去過,希望知道路線的朋友告訴一下,
走瀏陽社港到官塘後問下路上人往長壽街去的方向,知道方向沿大路一直走,開車1個小時不到可以到長壽鎮。大概從湘潭出發的話總耗時應該在4個小時以內。
❸ 岡村寧次評價薛岳將軍 揭秘岡村寧次是怎麼死的
打過第一次長沙會戰 薛岳和岡村寧次交過手,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
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日軍第11軍為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消滅中國第9戰區部隊,集中第
6、第
33、第
101、第106師團及3個旅團約10萬兵力,在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採取奔襲攻擊的方針,發動了「湘贛會戰」,進攻長沙。
為打破日軍戰略企圖,中國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軍30多個師約40萬人的兵力,採取逐次抵抗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在長沙附近消滅進攻的日軍。
此次會戰,主要在贛北、湘北、鄂南三個方向作戰。
在贛北方面:1939年9月14日,日軍第106師團由贛北奉新向會埠的中國守軍第19集團軍第60軍發起進攻;
以第101師團一部向高安中國軍隊第32軍與第58軍進行牽制性攻擊。
中國守軍未抵抗住日軍的進攻,陣地被突破,第60軍和第58軍分別向宜豐、凌江口等地轉移;
第32軍轉移至錦江右岸之灰埠、袁浦之線。
18日,日軍攻佔上富、村前街、斜橋等,並向高安猛攻。
19日, 守軍經激戰後放棄高安,退守石鼓嶺和石腦圩西南高地,阻日軍西犯。
21日,第32軍向高安反攻,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
22日,克復高安、高城,進占馬形山、趙家山之線。
第74軍進占斜橋、南山何。
日軍第101師團由高安向東北方向及五橋何退卻。
第106師團主力由奉新向西進犯,突破守軍第183師和第15師陣地,24日,佔領橫街、甘坊,並繼續西進。
25日,中國軍隊調集幾個師兵力向甘坊一帶之日軍反擊,與其展開激戰。
至1939年10月3日,日軍進至大墩街、石街。
中國軍隊進駐甘坊、橫街,切斷了西進日軍的退路。
6日,中國軍隊第1集團軍和第30集團軍奉命圍攻日軍,戰至9日,進占沙窩里、九仙湯、上富、冶城等地,並乘勝追擊,先後克復羅坊、會埠三都、修水。
日軍退回武寧、靖安、奉新。
在湘北方面:1939年9月18日,日軍主力第6師團及奈良支隊強渡新牆河,向新牆河北岸守軍第15集團軍第52軍發起進攻。
守軍頑強抵抗5晝夜,於22日晚,被迫退至河南岸。
23日拂曉,日軍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強渡新牆河南進;
上村支隊在汨羅江口附近營田登陸,對第15集團軍形成夾擊之勢;
第33師團由麥市南下,企圖消滅湘北中國軍隊。
第15集團軍依據新牆河、汨羅江陣地抗擊日軍,予日軍以重創後,於24日撤至汨羅江南岸。
2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電令第9戰區在長沙附近與日軍主力決戰。
各軍遵令隨即進占陣地,側擊、伏擊日軍。
27日,日軍分路南進,至30日,日軍主力進至撈刀河北岸,直撲長沙以北永安市、金井、上杉市、青山市、橋頭驛等地。
日軍由於孤軍深入,中途遭到中國軍隊的阻擊、伏擊,被迫停止進攻。
在鄂南方面:1939年9月22日,日軍第33師團向第15集團軍第79軍發起攻擊,23日,進占麥市、桃樹港,繼向汨羅江上游進犯。
中國軍隊第27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第79軍在麥市附近與日軍展開激戰,殲其甚多。
至29日,日軍攻佔南樓嶺、平江,進抵朱溪廠、龍門廠、長壽街。
中國軍隊第20軍、第79軍各一部在獻鍾、南樓嶺、桃樹港一帶夾攻日軍,主力向朱溪廠、龍門廠之日軍追擊。
1939年10月1日,第20軍收復龍門廠後,向 長壽街之日軍側擊,第79軍克復桃樹港、麥市、獻鍾、嘉義。
3日,日軍第33師團主力與第13師團奈良支隊會師於三眼橋,東趨渣津攻修水;
4日,與第27集團軍及第79軍發生激戰後,分別向南江橋、麥市、通城方向退卻。
第15集團軍尾隨日軍追擊,先後收復安定橋、長樂街、新市、汨羅等地。
5日,日軍全線撤退,上村支隊遭到第54軍新編第23師襲擊後,由營田登船從洞庭湖上逃回岳陽;
至9日,第6師團退向新牆河;
第33師團撤回通城;
奈良支隊退回通城。
中國軍隊在全線追擊中,收復了平江、南江橋等城鎮。
13日,會戰結束。
此役,中國軍隊共斃俘日軍2萬餘人,炸毀日軍飛機20餘架,粉碎了日軍消滅第9戰區主力的企圖。
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3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