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付出越多的父母,却养不出感恩的儿女
首先,只注重金钱喂养的孩子,远不如用感情喂养的孩子要懂得感恩,很大部分家长注重了孩子的物质生活,却忽视了精神生活。
如今社会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到两个孩子而已,他们比以前自己时代的兄弟姐妹更加疼爱自己的儿女,不愿意让他们过比较痛苦的生活,免得再走自己小时候的道路,于是他们开始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后便会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所以父母不要把感恩教育寄托于学校,自己也要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女,让他们听听古代24孝的故事,给他们讲讲自己小时候如何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华的传统美德不能丢,更不能抛弃,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懂得感恩,自己也要身体力行地作出表率,对自己的父母也要上心,并且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也是一个孝顺的子女,代代相传,薪火不息地传承下去,这样才能养成优秀的良好习惯。
② 22岁的儿子去世了父母难过是因为白花钱培养这么多年,还没得到回报而痛苦吗
一个22岁的男孩儿去世了,他的父母感到难过,是因为花费了心血金钱,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孩子,却没有得到回报而痛苦吗?我不能完全的否定这种原因的存在。毕竟这也是一种痛苦的原因之一。但他绝对不是主要的原因,也不是全部的理由。真正让父母感到痛苦的,是他们的骨血,最亲近的人。才22岁就已经离去的事实。也许这世上有一些父母,不配为人父母。总是特别自私。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对孩子也并不是很关心。但是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看着自己从小培养长大的孩子,就那么永远的和自己分离再也不能相见,那种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在这样的痛苦面前。花费的金钱算得了什么呢?父母爱子女,从来不是图回报的。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在最好的年华里死去。所以这种原因虽然我不能否定,但我却不赞同。
③ 为什么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不求回报的
说实话、也许你的父母不求回报、那是因为他们心疼你。有些父母怎么会不求你回报只是不好说罢了,除非他们有那个能力,不需要你的回报。
④ 突然间很心疼父母,觉得他们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却没有更多能力回报他们,心理有愧疚感,真要努力了,
只要你知道心疼父母亲了,说明你已经长大了。父母亲为你付出很多,你只要知道就好,他们不需要你回报他们,只要你过的好,他们就开心了。你如果努力的过好自己的生活,父母亲一定很开心了。
⑤ 为什么父母都对孩子无偿奉献,子女对父母奉献的却很少
因为这就是父母的天性,很多人一旦做了父母有了孩子感觉就是为了孩子的一生在努力奋斗,从开始备孕到生孩子妈妈都非常的伟大,孩子刚出生就要担心他会不会生病,吃的好不好,有没有营养直到小孩一岁的时候,又要教他怎么走路说话,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由父母陪伴的,可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宝贝,父母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照顾孩子当中。
父母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有多少故事都是母亲为了救孩子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是父爱如山,单亲家庭还是不离不弃为了孩子而努力生活,割不断的血脉就算很久没见了亲人还是会互相珍爱,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是无私奉献的,但是孩子对父母就没有那么的好了,不过也有很多孝顺的子女,家人之间都应该友爱生活才会更美好。
⑥ 为什么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求回报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讲究的是一个“孝”字。古书古人都用亲身经历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亲人朋友。父母是我们最应该敬爱的人。因为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不求回报的,父母一直都是一心想要我们好的,希望我们有好的前程,好的归宿。为什么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呢?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孩子,父母爱我们不求回报是人类本善的天性。
希望全天下的孩子也能够好好的爱他们的父母,爱护他们,孝顺他们。无以为报,就回之以爱。
⑦ 为什么父母给予儿女那么多,但是儿女却回报父母那么少
为什么父母给予儿女那么多,但是儿女却回报父母那么少?
这位知友,父母为孩子奉献一切,而子女大后,尤其是子女较多的家庭,在子女成家之后,更是会因为一些琐事而怨恨自己的父母。比如前几年,重庆万州一个村里面的四个儿子没人愿意赡养自己的母亲,85岁老母亲在新年的第一天夜里凄惨冻死自家儿子的家门口,四个儿子真的是禽兽不如,这里多说两句,试想即使平常路人在冬天的寒夜敲门,但凡正常的人也会帮忙接济,可是四个儿子啊,竟然在新年之夜将自己的母亲拒之门外,以致于活活冻死,真想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四个禽兽。
言归正传,将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这个问题中谈到了两个主题:一个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这里简称为父母之爱,一个是子女对父母的的爱,这里简称为子女之爱,我们的问题是父母之爱≠子女之爱。
父母之爱
父母之爱是无私奉献的给予之爱,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在给予,父精母血,母亲的怀胎十月,父亲给的第一辆玩具,母亲给添置的第一件漂亮的衣服,一直到父母的的离去,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无私奉献给予的爱都不会终止,小学担心我们学校里是不是调皮,有没有好好学习,中学担心我们是否压力太大,吃穿用度够不够好,大学又担心我们毕业后是否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工作后又担心我们的终身大事……父母这种给予的爱是贯穿一生的。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为了供我们姐弟三个上学读书,印象中,父母都没怎么添置过衣服,家里每年的粮食收成也全部用来贴补家庭的吃穿用度,以及我们三个学费,几乎每年过完年,父亲就早早出去务工了,听母亲讲,为了多挣点钱补贴我们三个用,父亲在外边特别的节省,生病了也舍不得去看;后来我记得我二姐大学那会儿想报一个北大青鸟8000元的培训班,家里那会儿也没有钱,父亲毫不犹豫的把家里那一大囤麦子给卖了。父母都是宁愿委屈了自己,也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孩子
子女之爱
子女之爱是“自私自利”的索取之爱,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在索取,从母亲的第一口母乳开始,年少时想要更好的玩具、更漂亮的衣服,长大后想要父母给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人脉,有孩子后想要父母免费来做保姆……
一边是无私奉献的的给予,一边是“自私自利”的索取,其实本就是一对矛盾体,有那么一天当索取方的要求,给予方不能满足时,肯定就会产生矛盾。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以及引导,子女可能就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因为他可能从来就不知道怎么去体谅和爱自己的父母。我记得前几年发生在我老家的一件事,这个家庭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算是老来得子,对小儿子特别的溺爱,后来孩子十七八岁的时候沉迷于游戏,甚至偷家里的钱去上网,后来有一次偷了1000元,被父母发现后说了几句就负气离家出走,父母把他追回来之后,他恶狠狠的对父母说:我记着你们这次。不久自己喝了农药,喝过之后当天也不跟父母讲,直到后来疼的受不了了,在父母的追问下,才得知实情,就医已晚,到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何等的悲凉。
其实我们常说的三句话,刚好可以代表从子女到父母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子女者只知道索取而不懂感恩: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二个阶段,为子女者成为父母后发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第三个阶段,明白之后想为父母做些什么的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子女成长的过程,父母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子女遇见事情的时候,要多多体谅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做些实事,别到明白后,一切已成憾事。
⑧ 父母对子女真的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吗
相信大家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叫「父母皆祸害」,一句话道尽子女对那些伤害了他们的父母的愤怒和埋怨。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并非个例。曾经在豆瓣上,有十多万网友加入「父母皆祸害」小组,在其中控诉父母的自私、冷漠,以及他们给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在看似风平浪静的亲子关系里,有太多小孩饱受情感摧残,内心堆积着很多负能量需要处理和宣泄。
但可惜的是,主流的声音很少说亲子冲突。我们更多强调「孝道文化」「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没有教导孩子如何面对自私和伤害性的爸爸妈妈。可以想象,如果整个世界都在说「你的爸妈都是为了你好,你应该懂得感恩」,而孩子体验到的却是父母以爱的名义,打压自己并施加绝对的控制时,他们的内心该是何等的绝望和无助。所以当网络上出现一个能吐槽父母,互相抚慰伤口的平台,他们自然会聚集在一起,控诉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把长期以来压抑的不满发泄出来。不过,要是缺乏合理引导,这种对立的情绪很容易被放大到极致,让父母变成孩子眼中的「祸害」,甚至「十恶不赦的罪人」。
《自私的父母》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让我们正视原生家庭伤人的一面,将我们从「父母都是为我好」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这本书帮助成年子女看到,除了爱孩子和无私奉献,父母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破坏性非常强的部分。所以不用把责任都归结于自己,因为抱怨父母、无法释怀他们造成的伤害而愧疚不安。你完全可以承认父母自私的事实,并根据书中所说的操作方法保护自己,逐渐从原生家庭的伤害和限制中走出来。
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布朗教授把重心放在如何跟自私的父母相处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小练习。
我总结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调整希望父母认错和体谅我们的心情,降低你的情绪易感性;第二,及时打断负面思维,避免在自我指责、自我贬低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第三,划定清晰的自我边界,不断打破父母自认为能够操纵你的幻想。
首先我们来看降低期望值,接受父母不会轻易改变这个现实有多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受伤,是因为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幻想落空了。我们多么期待,父母能够是慈爱、体谅孩子的理想父母啊。他们理解控制和打压带给你的痛苦,愿意改变过于自我的人格,并用关心、尊重的方式和我们相处。但现实往往是:有些父母完全不会反省和道歉。他们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稍有违背就会嘲讽责骂。当看到父母根本不会体谅你,和理想中父母的状态相差太远时,我们就会再一次体会到强烈的失望和痛苦。
当然,有些子女会觉得:「我早就对他们死心了。只希望有一天变得很成功,能够狠狠地报复回去,让父母也尝尝被嘲讽和贬低的滋味。」这看似降低了期待值,对于父母会改变不抱任何希望。但从根本上来说,同样是因为父母不是你理想中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没得到应有的爱,内心充满了极度的挫败感。当这种负面情绪累积到顶点,我们可能就不再奢望用积极的方法获得体谅,而是通过炫耀或者报复的方式,来表达父母不如预期时内心强烈的愤怒。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这其实都是同一枚硬币:我们潜意识里依赖父母,总希望他们是理想中的照顾者,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怀,心里仍然保留着很多幻想。
那该如何降低对自私父母的期待,保护自己少受伤害呢?首先,我们要清晰地梳理出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的特点。比如极度的自我中心:把自身需要凌驾于孩子的意志之上,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孩子必须服从安排而不能提出反对意见;比如擅长情感绑架:经常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不满足他们的愿望就是白眼狼,利用愧疚感来达到控制子女的目的;比如永远难以取悦:子女不管怎么做,破坏性自恋型的父母都很难感到满意,总会这里抱怨那里嫌弃,把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贬得一无是处;比如缺乏共情的能力:从来不会站在子女的角度上,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愤怒,总是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就能清晰地意识到:指望自私的父母变成理想中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爸妈,充分共情你的愤怒和痛苦并不现实。自己应该打消这种幻想,不再被期待落空的失望感一遍遍折磨。
⑨ 为什么我给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却完全不领情呢
你给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却不领情,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基本原因就是父母以自己的方式给予和付出,但是可能付出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但是父母在付出的过程中,内心是期盼孩子明白,理解甚至接受,从而给予一定的反馈和回报。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它所接收的任何的信息和父母给予的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知识,他内心也是崩溃和痛苦的,他们想要父母的理解和。认真的倾听,但永远都等不到父母的这一行为,反而接受了来自于父母的单方面关怀,却还要被告知,我是如何为你付出了一切,这让孩子异常的痛。
⑩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懂回报
父母的爱不是无私的,对你付出爱的前提是你是他们的孩子!血缘关系是前提。与孩子可以说是种投资和回报关系,虽然并不一定持平。
父母把自己生出来,再养大,历程艰辛,培养和付出的都比较多,也操心多。回报是一定的,因为这个世界谁本身就不欠谁。但再怎么回报,也无法跟父母付出持平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父母有生之年尽其所能的做个孝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