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孟母三迁,还有哪些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
曾子杀猪,曾子杀猪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曾子杀猪告诉我们当家长的对孩子要讲诚信,不能对孩子撒谎,要以身作则告诉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 哪些古代名人的母亲善于教育自己孩子的事迹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是说的最多的,我记得还有欧阳修的母亲交欧阳修念书,有一个成语就出自这样的典故:画荻教子。
还有是文言中做到过的:不义之财
田稷子,战国时齐国的相国。一次,他收受了下属官吏贿赂的黄金百镒,并用这些黄金来孝敬自己的母亲。田母非常诧异,于是责问田稷子说:“你虽然为相已经3年了,但你的俸禄大概还没有这么多吧?这些金子难道是德行纯洁的正人君子应该得到的吗?我怎么能收留下这些金子呢?”田稷子跪着向母亲解释说:“这些金子确实是下属送给我的。”田母严肃的训斥田稷子说:“我听说士大夫要修身洁行,不能随便收受人家的东西,一定要注意做到洁身自好、言行一致、忠诚守信、办事公正,眼下你却不是这样,远离了做臣下的要求。像这些不是从正道上来的财物,我是不会享用的。你这样做就是不肖之子,不是我的儿子。你快起来吧!”田稷子感到非常羞愧,急忙拿着这百镒黄金退了出来。他先将那些受贿的黄金退还属吏,然后背着草席去向齐宣王请罪。齐宣王明白了此事缘由,很钦佩田稷子母亲的高尚情操和义举,于是赠以公金,并赦免了田稷子的罪,恢复了他的相职。
这则成语故事歌颂了田稷母亲教育儿子拒收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典故出自汉代刘向著的《烈女传·齐田稷母》:“田稷子相齐,受下吏之货金百镒,以遗其母。其母曰:‘子为相三年矣,禄未尝多若此也,岂修士大夫之费哉。安所得此’对曰:‘诚受之余下。’其母曰:‘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田稷子惭而出,返其金。”
目前就想到那么多,想到再来补~
3. 古代的贤母如何教育孩子的
每个人一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总是巨大的,一个母亲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一生。
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
所以一个男人,若能娶一房好太太,便能“富”三代。
当然,这里所说的“富”,并非一定指有钱,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富、品德富,最终使自己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些母亲中,最为著名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孟母、陶母、欧母、岳母。
就是这样四位伟大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影响中华儿女一生,并成为学习的典范。
一,孟母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
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
陶侃是晋朝有名的好官,他生活简朴,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陶侃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陶母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全部都用来供陶侃上学和买书。陶侃学习非常刻苦,成大后成了一名管理渔业的官员。
一次,陶侃把鱼干运往皇宫,路上正好经过母亲居住的地方。想到自己在外当官,而母亲却在乡下过着穷苦日子,陶侃难过极了。“这么多年我都没给母亲买过什么好吃的,这次就拿些鱼干给她尝尝吧!”陶侃心想。于是,他让部下拿了一坛鱼干送到母亲的住处。
陶母见陶侃的部下拿着鱼干过来,心里十分高兴,她接过鱼干问:“这坛鱼干是从哪里来的?”部下笑着说:“这是要运进皇宫的鱼干,陶大人体贴您,特意叫我拿来一坛让您尝尝。”陶母听完,脸立刻沉了下去。她想了好一会儿,走进屋里拿出纸和笔墨,写了一个“封”字,贴在鱼干坛子上。部下连忙上前阻止,说:“老夫人,您这是做什么?”陶母严肃地说:“这鱼干是朝廷的,不是我儿子的,我不能要,你拿回去吧。”
接着,她又给陶侃写了一封信,信上写道:“你身为朝廷官员,应当尽忠职守,怎么能贪图财物,私下把朝廷的东西送给我呢?如果你真的孝顺母亲,就做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吧!”
陶母退还鱼干的事情,让陶侃感到十分羞愧。就这样,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陶侃成了一位品行端正、不谋私利的好官。
三,欧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
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
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学习成绩优异,他于仁宗天圣八年高中进士。
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
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
四,岳母
岳母是北宋名将岳飞之母。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
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励子从戎,精忠报国。
她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大丈夫当“精忠报国”的训诫,甚至用绣花针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
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使得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他很快屡建战功被升为秉义郎。
有一次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时,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是“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后来岳飞终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4. 母亲教育孩子的古训
古代孟母何其重视孟子的读书教育,为了给他营造一个好的氛围曾三迁其住所。
昔日孟子年少时,父亲早丧,母亲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地,孟子和小伙伴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见状自言道:“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
见信佳。
后来便搬到了市集旁边,孟子又学起了商人做生意的样子,玩杀鸡宰鹅讨价还价的游戏。孟母又自言道:“此地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最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爱读书。孟母欣喜的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母所为就是为了让孟子远离那些粗鄙庸俗的环境,让他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正是孟母的远见卓识,才成就了一代大儒孟子。
身为人母,就当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子女拥抱真理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而前提条件就是妈妈的三观要正。
三观正的母亲懂得发展自我,妈妈本身要变成一个完善的人,不仅要有能力培养孩子,还要引导孩子。从小到大在读书环境中长大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所以读书很重要。
见信佳。
妈妈三观正,孩子人品好
作为妈妈,是否能善待老人,决定着孩子以后是否知道回报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能否礼待亲友和邻居,决定着子女有无爱心。
“贤母使子贤也。”韩婴《韩诗外传》中如是说。
母亲的善良和博爱,是子女将来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的关键。母亲的眼界、心胸决定着子女的前程是否远大,胸襟是否广阔。
许多家长自身道德修养有待提高,自己胸无大志碌碌无为,却要求子女有出息;只顾自己发财赚钱,难得关心孩子教育,自己不看书学习,却要求孩子名列前茅;自己沉迷麻将牌局或觥筹交错,却要求孩子专心致志;自己不孝敬老人,却要求子女言听计从;张嘴闭嘴污言秽语,却要求孩子礼貌文明……自己为了赚钱坑蒙拐骗,又怎能要求孩子品行高尚?
陶母退鱼,讲的是东晋名将陶侃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她不受儿子官物私赠,并教导儿子为官廉洁奉公的故事。
陶母对陶侃自幼管教严格,以纺织为业坚定地资助儿子的仕途。陶侃曾任渔梁吏,食用官府的腌鱼时,念及家中贫寒的母亲,就用陶罐盛装了一些派人送给母亲。未料母亲如数退还,附信责备道:“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正因陶母的言传身教,陶侃虽家境贫苦,却做官长久,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将军,后封为长沙郡公。
我们道德上的瑕疵和言行的不端,表面上看,无碍家庭生活;但是,孩子往往是大人的影子。
如果母亲为人善良温和,懂得持家理财,乐于助人、乐观开朗、能吃小亏、勇于承担,那么她的这种思维方式和好习惯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女。
5. 古代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1、画荻教子
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2、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3、断机教子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4、陶母戒子
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
5、岳母刺字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开封失陷,徽、钦二帝被俘。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立志要恢复中原。岳母看到国家沦亡,心里十分悲愤,为教儿不忘靖康之耻,特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剌上“精忠报国”4个字。
岳飞透过铜镜看到背上“精忠报国”的“国”字少了一点,就问道:“娘亲,您刺的‘精忠报国’4个字,孩儿终生不忘。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拭泪答日:“这少一点,乃指国家没有皇帝呀!我儿一定要救国救君,报仇雪耻呀!”
6. 我国古代的什么典故,对于孩子的思想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比如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心疼父亲母亲,希望晚上工作后的大人能睡个好觉——夏季驱赶蚊虫,拿扇子把床铺扇的很凉爽;到了冬天,他就自己钻进父母被窝,用身体来温暖被窝,让父母晚上睡觉能暖和和……可以说是夏季电风扇,冬季热水袋了。这可以教育孩子对父母要孝顺,虽然不必做到黄香的程度,但是应该对父母的辛苦有所了解,并为此作出相应举措。黄香的故事传到各处,人们赞美他便说出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句子,也让这个故事流传后世越其来越广,起到了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很多故事并不适用现代,所以教育孩子还是应该鼓励他们学习故事当中的精神。
7.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多一点)
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其中要数孟母三迁最为著名。孟子的母亲为了版使孩子拥有一权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还有岳飞之母姚氏,宋代抗金名将岳飞之母,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像这种母教子女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例如蒋介石的母亲一个平凡的传奇女性,也是万千女性的楷模.她命途多舛,但是依旧将蒋介石教育成才等等.
这些看似平凡柔弱的女子,她们不仅仅是养大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教化孩子做人之道,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万世传颂之人。
8. 我国古代有很多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你能写出这些成语过典故吗
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版"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权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岳母刺字 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实岳母刺的字是尽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