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有哪些种类
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养生传统几千年,形成诸多学派,异彩纷呈。
精神养生。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刁”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盾、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夭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题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邀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顺,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B. 养生项目有哪些可以做
养生项目有以下几种:
一、瑜伽
练习瑜伽可以调节情绪,减缓压力,并且练瑜伽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可以增加人的洞察力,保持乐观的情绪,可以更好地使精神压力、肌肉酸痛等得到很好的释放。
它们都可以通过穴位,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进一步达到调整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C. 古代养生体育有哪些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或“运动”的概念,对生命,健康和保健的方法等的知识,都属于“养生”或“修养”(修身养性)的范畴。古代中国对生命、健康的本质和方法,对身体活动价值等问题的认识,反映出古人对今天有关体育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人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保持与天地之间的和谐一致,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中国古代各种养生思想、方法和有关的知识,大体上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夏商西周时期,养生思想的出现,与医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在长期的都争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知识。据《尚书-洪范》记载:“无福,一曰寿,二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的“寿”、“康宁”、“考终命”都是关于健康长寿的内容。商周的养生思想,在原始导引的基础上,又促进了养生术的逐步形成法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是一种流行的养生方法。其内容包括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战国时期,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粗略的体系。导引是中国独居特色的医疗保健操和养生术,是养生方法的集中体现,狭义的导引一般只“屈伸执法”、“俯仰之术”,系指人的肢体活动;广义的导引出肢体活动外,还包括呼吸吐纳和自我按摩。导引养生是古代人的一个新创造,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为世代人民所喜爱,至今流行更为广泛。秦汉三国时期,引导养生术日趋规范。在这段时期产生了《淮南子》的养生观和恒谭、王充的养生观, 导引是一种专门学问,在西汉已有专著出现。华佗与五禽戏,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在养生方面,“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华佗在前人又管导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某些医理,阐明了运动对健康长寿和导引养生方面的作用。这种具体的导引理论,是对先秦“动以养生”思想的发展。五禽戏的产生,标志着导引已由单个术式向成套动作的方向发展,它对以后的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在某些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两晋南北朝是导引养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的发展与玄学、道教和佛教的盛行有密切联系,都不同程度地对养生领域产生了影响,使养生带有神秘色彩。在养生方法上,偏重精神修养或服“神丹妙药”,鄙视身体活动。去代表人物有嵇康、葛洪、陶弘景玉颜之推等。隋唐五代时期导引养生的健康发展,唐代帝王笃信道教,在他们的扶持下,道教的长生术较前普及。但是,由于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疾病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科学手段,使养生得以健康的发展。但是之得注意的是隋唐时期尽管医学发展较快,一些著名的养生家如孙思邈、司马承祯等人,撰写了不少养生专著,自称一家之言。在养生思想上讲求实效,在养生方法上自成体系,但由于统治者多笃信道教、追求长生,有的帝王因父产生要先后死去。宋代的科学文化特别是医学的发展,为养生术的继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文人和道家对导引衍生的汇集和研习,以及“八段锦”的出现,都反映了当时导引养生的进展。八段锦流传于我们民间,它是一种八节连贯的防病健身操。这种导引术包块身体各个部分,简便易行,并分别提出各段对身体某部位所其的功效,较其他导引术广为流传。明清时期,八段锦又有很大发展,并且形成多种流派。明清时期,导引术在前代的基础上又取得明显成绩。一是导引理论专著接连出版问世;二是诸多的养生家搜集、整理、创编了大量有价值的导引术文字资料,并有配图说明。其中比较著名的时间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说明了导引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因为导引术的使用价值较高,所以在国内外长期流传。
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与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导致导引术等养生保健术的产生,并被纳入古代体育中,显示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之一: 保健特色。作为一种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行为, 养生保健术的理论核心就是“生命整体优化观”, 它源于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 与人类思想文化同步演化、发展。可以说, 养生保健术在古代传统体育活动中与古代思想文化的结合最为密切,是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数千年来, 中华传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一直成为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异于古代西方体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色。
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道教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哲学基础上,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索,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主要有古为物主义“元气伦思想”,古代“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以及“形神合一”,“精气神合一”等人体生命理论。道家的内丹修炼的理论思想是中国养生的精髓。道家的内丹运化是修炼的核心,是经络血气津液畅通为目的,以运动锻炼性内分泌腺为重点,通过练精化气,连气化神,以达精、气、神三宝相聚,身心性命相平衡已达到长生的目的。相信中国养生体育作为体育和另一分支会与大众体育一样,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D. 古代宫廷养生秘方有哪些
古代的宫廷秘方用于帝王皇妃,科学发达的现代专家对古代很多药材使用都极为讲究,我们从哪些复杂的,众多的秘方中精选了3个普通人群使用的方剂,供大家参考。赶紧往下看看古代养生方法是怎么样?
3、消除顽固痘痘的第一古方:莹肌如玉散
目前中药里面祛痘的古方中最火的要算莹肌如玉散了,莹肌如玉散出自《普济方》,莹肌如玉散是以绿豆粉、白芨、白芷、白蔹、白僵蚕、白附子、天花粉、甘松、山柰、香茅、零陵香、防风、藁本、皂角为原料。将这些药材一起研磨成粉,混合均匀后,每天取少量涂脸,即可祛除痘痘,令颜面光洁如玉,因而得名莹肌如玉散。
莹肌如玉散祛痘的效果极佳,网上有很多网友都分享了莹肌如玉散的神奇祛痘功效,某宝上也有很多商家开发了莹肌如玉散。
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养生秘方是大家必需所要了解的常识。成为男人心中的女神,女人养生从现在开始吧。
E. 古代一般会怎么养生呢
1.古代人往往在吃过饭后有散步的习惯。俗话常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足以见得饭后散步对人们的健康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2.古代人往往在冬季不会吃滚烫的食物,在炎热的夏季也不会吃过于冰冷的食物。
3. 古代人往往会有喝茶的习惯。茶是我们国家一项传统文化,喝茶不仅具有一些养生的功效,而且文人雅客也往往通过喝茶来修身养性。
4.古代人往往会通过做一些体力活动以及保持心情舒畅来达到养生的作用。
F. 中医养生项目,有哪些中医养生项目
一、推拿按摩
:
中医推拿按摩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等其他因素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推拿按摩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中医养生项目之一。对于有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偏头痛、四肢关节痛、因风湿而引起的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的朋友们适用。
二、艾灸
艾灸就想图中所示一样,采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等制品,点燃通过熏烤人体的穴位,已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具有增强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以有发挥镇静、镇痛作用。这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中医养生项目呢。
三、针灸
针灸与艾灸非常相似,但是针灸是用针刺入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患有感冒、呕吐、痛经、牙痛、便秘、哮喘、失眠等疾病就可以用针灸进行治疗。而且还了解到,针灸并且没有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还可以与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四、经络养生
经络养生是在经络理论基础上,通过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经络养生可以削减无害物质在体内积累和停顿的时间,为人体各构造器官的细胞供给精良的留存环境。通过疏通经络,可使体内气血通顺,促成各类养分物质和能量的流畅,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进而起到濡养脏腑、加速推陈出新速率的感化。
五、养生保健茶
:
饮茶不但是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两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些都对于保健养生有一定的帮助。 但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喝茶。一般来说,每天1-2次,每次3-5克、400毫升的饮量是比较适当的。一般,人们说喝茶还指喝水。
G. 养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养生这个词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都很注重养生。而养生确实也是需要的。
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个女同学,她们家就挺注重养生这方面的。记得那时候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喜欢逛学校的超市买点小零食吃,虽然大家都清楚那些都是垃圾食品,但还是忍不住的每天都要去买一些吃,管不住嘴嘛。那时候的她应该是我们班唯一一个除了买文具什么的从来不逛学校超市的,从来不买垃圾食品吃的。我们买来东西分给她吃她也从来不吃刚开始我们都对她这种做法挺好奇的,感觉她就像一个另类一样,在我们这些吃货中间。后来终于忍不住问了她这个问题,而她的回答说实在话让我挺意外的。因为我们刚开始都是以为她是因为零花钱太少的原因。
其实就上面的这个例子来说,最普遍的养生方法其实就是在饮食方面的注重,和休息方面的注重。但是随着现在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没有时间去注重这些。在这里我想说一下,走得太快太累的时候适当的慢一下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不管怎么样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没有一个好身体你做再多,挣再多,最终这些钱也要花在你的身体上。
H. 古代有哪些养生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积累了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我国古代的养生文化经典要首推《黄帝内经》,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广泛涉及不同的养生观点与理论。1.《黄帝内经》:古老的养生文化经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依据《黄帝内经》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养生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1)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也很重要。《内经》中已把“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提出能否抗衰老的关键是实行正确的养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敌。但《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养生学、康复学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
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②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③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培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⑤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这里主要包括睡眠、劳作、性生活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现代生物学也认为,人体存在许多生命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就是要人们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安排起居作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生命力长久不衰。
(3)关于发育、衰老与长寿的论述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这说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传统医学称之为“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春秋皆度百岁”的记载。唐,王冰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灵枢·天年》则重点讨论了关于天年的问题,提出“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并对人体自出生以后,从幼年、健壮、衰老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10~100岁)生理上、体态行动上和性情变化上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人生的一般寿命应当有百岁,到百岁以后才是自然趋向衰老的最终阶段。《黄帝内经》认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无节,精神失于调摄,缺少锻炼,不注意养生防病;指出养生长寿的要旨在于顺应天时,形神兼养,保全精气,这些精辟的论述,包含着十分科学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I. 传统体育养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原来有这么多项目可以选择
1、耐力训练项目。
适用于健身、改善心、肺及机体代谢功能、恢复体能。如医疗步行、健身跑、骑自行车、游泳、划船、登山、跳绳、跑步平台、上下楼梯等属于周期性、节律性反复的运动。
2、放松性训练项目。
适用于放松精神和躯体,以消除疲劳和防治多种身心疾病。可以选用散步、太极拳、放松体操、保健操、气功及按摩等。
3、矫正治疗性项目。
适用于治疗某幽疾病和伤残的患者,有针对性的医疗体操及按摩。如呼吸体操,用于治疗哮喘、肺气肿。锻炼腹肌的体操用于治疗内脏下垂。脊柱矫正体操,用于脊柱侧穹的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