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怎么针灸长寿

中医怎么针灸长寿

发布时间:2022-04-22 16:34:40

⑴ 什么是中医养生 该如何养生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⑵ 针灸的最高境界就是鬼门十三针,号称包治百病,真的那么有效吗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将金属做成又细又长的针,比较常见的是银质银针。话说人体有三百六十一个主要穴位,每一个穴位管理的病症是不一样的。针灸分为艾灸,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等等,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是艾灸。针灸是找到疾病的关键,对症施针,通过刺激将经脉打通,调节气血。

针灸作为中医之首,是祖先经历了上千,上百年来不断地打磨研究留下来的东西。它不需要吃药,经济有实惠,是治疗肩周,腰椎间盘突出的好方法。我们不否定它的功绩,但什么都得理性认知。

⑶ 足三里为什么被称为长寿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常用的重要穴位,位置在膝下3寸,于胫骨前缘旁开1寸处,患者可取坐位屈膝垂足,或卧位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足三里临床应用广泛,是治疗胃肠及下肢膝胫疼痛的首选之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腹泻,腿胫膝肿胀酸,伤寒瘦损,气蛊诸股”。所以足三里有诸病皆治的说法。1 足三里能健脾、消除腹胀、助消化 足三里穴以治疗胃肠疾病为主,有“肚腹三里留”之说。胃脘痛可配合内关、合谷、中脘、阳陵泉,腹胀配合脾俞、胃俞。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以足三里为主穴,可配合诸多穴位治疗疾病。配中脘治疗肝气郁滞,食停胃脘或因中焦虚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起到疏肝理气,温中散寒的作用,配中脘、内关、合谷有温胃散寒、调中降逆之效,配脾俞、公孙可调补脾气、健中和肠以消除泄泻。以足三里为主穴,可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2 足三里能调气血,活络止痛 按摩足三里能使气血流通,舒经通络,祛风散寒。足阳明经,起于鼻两旁……下至髌骨,沿着胫骨前嵴外侧下行足跗,另一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进入中趾外侧端。由此可以看出,足三里穴是治疗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 临床证实,足三里有健脾利湿,舒筋活血的功效,所以下肢运动系统的疾病治疗离不开足三里穴。风寒湿脾及外伤所致的局部疼痛肿胀,可配膝眼、委中、阳陵泉,关节炎可配昆仑、悬钟,踝关节疼痛可配丘墟、照海。推拿双足三里 穴,可治疗周身关节痛。 3 足三里具有防病、保健强壮的作用 足三里能起到防病、促健强壮的作用,俗话说“人老先老腿”,推拿足三里穴能使腿脚灵活,这与古代神医华佗的五禽戏来锻炼身体,使人达到健康防病是一致的。推拿足三里可防止衰老,预防百病,如配神门可治疗失眠,配天柱、中渚可治耳鸣,配听宫、外关治耳聋,配睛明、风池治视神经萎缩,配心俞、脾俞、内关治心脾两虚,配心俞、肾俞、关元治心肾亏虚。素体健康的人,经常按摩足三里穴,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更健康!

⑷ 生活怎么过才可以长寿

长寿是人人都梦想的,现代社会因诸多原因普遍都是亚健康,这里包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食物搭配不科学问题,熬夜等长期生物钟紊乱所造成 。合理安排工作,轻松生活,科学锻炼,膳食科学搭配是最重要的,防病胜于治病开心快乐就是长寿秘诀。

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腿常支,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酒无醉,色勿迷。心常静,骨力劲,脊梁直,肠胃净,耳要清,神要定,腰要健,精魄正。夙光好,夜寂早,早餐好,晚餐少,多读书,勤看报,常笑笑,莫烦恼,勤为福,恒常要,忙到老,寿到老。

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豁达的性格,一个善思考的头脑,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可以助你有一个长寿的人生。

⑸ 生活中,百岁老人都是如何进行“养生”的

说到养生,这已经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开始了“朋克式”养生,比如今日保温杯里泡枸杞,明日养生壶里加小米。

三、长寿养生4妙招简单又有效

1、常搓涌泉穴

脚底为第二心脏,我们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2、日梳五百把病除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勤梳头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是一项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

3、保持乐观

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4、高质量的睡眠

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⑹ 针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能否用现在的科学解释

针灸治病是中医中“针法”与“灸法”的总称,主要是通过刺激经脉以及穴位的方式来达到治病目的,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目前的科学只能解释一部分,不能进行透彻全面的解释。

总地来说,针灸之法是有其科学性的,但都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医的历史也十分久远,中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很多争议。但不可置疑,中医是中华文化中不可被忽视的瑰宝,也正因为中医中存在许多科学都无法完全解释的理论,才更显得中医的高深莫测。

⑺ 有关中医学

中医治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人体既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就会受到自然界错综复杂致病因素的影响。因此,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便是中医治病一个最大特色。

先说因时制宜。我国有世界上最鲜明的四季,因此四季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和人体的脏腑功能对四季的反应也最剧烈。

例如,切脉是中医诊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脉象因四季而有显著不同。从脉波图形说,主波振幅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脉率则冬季较夏季为快。从中医脉象说,春天应为弦脉,夏天呈钩脉,秋天应是浮脉,冬季应见营脉。因此切脉诊病时必需考虑季节因素。因为古人认为,如果脉顺四时(正常脉象),即有病亦易治,原因在于病未深入;如果脉与四时相逆,则一般来说沉疴已到了难治或不治的地步了。从现代医学化验的多项生理常数看,冬夏季一般都有较大差异,甚至冷暖锋过境前后也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四时和天气对人体影响之大。

因时治病的另一个例子可举针灸。中医常用针灸治病。针灸也讲究四时。不同季节取不同穴位,即春取络穴,夏取俞穴,秋取合穴。冬季因气在内,体表组织对外界反应迟钝,疗效差,一般多用药而不用针灸。针灸时进针深浅也要“以时为齐”。春夏宜浅刺,秋冬要深刺才有显效。例如治疗坐骨神经痛,取环跳、秩边等穴,春夏一般只刺4.5—6cm深,秋冬可刺7.5—10.5cm。

李时珍在著名的药典《本草纲目》中特撰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他用药讲究季节。《内经》中还具体指出,在春、夏、长夏、秋、冬季节中用药宜分别加辛温、辛热、甘苦,酸温和苦寒之药,以顺应春升,夏浮,化成,秋降和冬沉之气,做到顺四时气象而养天和之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痛耀(外因)和人体抵抗力(内因)的消长决定的.中医把致病的外因归为“风、寒、湿、热、燥、火”六淫。它们大都和气象要素相关,例如,气压高低(高压主晴旱,低压雨湿)降水和湿度与中医燥湿相通;气温高低和中医寒、热、火关联;风向风速和中医的风有关;日照也与中医的燥、火、湿有一定联系(日照少易湿)。因此我国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当然,由于气候异常和特殊环境条件时,某季节中也可出现另一季节的病。因而中医讲究辩证施治。而且,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并不完全针对生物致病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侧重于对六气致倡(与气象条件密切有关)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内因)的调整和对症候的消除。这也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六淫”致偏可以致病。历史上久旱、久雨、大热、奇寒年份六淫致偏更是达到了极致,这就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原因(外因)所在。

中医治病还特别强调因地因人制宜。因为一地环境条件(主要也是气象条件)经常作用于人体,人体也不断产生反应和适应。一部分人体质好些注意养生,适应了。另一部分人体内则产生了虚症等潜在的疾病。例如寒冷的北方,人阳虚质和呈寒象者居多;南方因气候较热,人体质多阴虚。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张景岳均为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浙江人。但因朱丹溪在义乌行医,所治都是南方人,发现“江南地土卑弱,湿热相火为病者最多”,因此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和治疗原则。而张景岳因一直在北方行医,根据北方人阳虚体质多,病多寒象的事实,提出了“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不同论点。近来的调查也证实了北方人多脏寒,体质多阳虚;南方人多热病,体质多明虚的结论。

此外,由于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因此即使患同样疾病,治疗用药亦应不同。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皮肤薄脆,腠理开琉,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大地干燥,其人皮肤坚硬,膜理闭塞,用药重复”。以外感风寒为例,江南一般麻黄一钱就可出汗散热,所以南方医书上有“麻黄不过一钱”之说;而到黄河以北麻黄要用到三钱,东北甚至还要更多,始能发汗退寒。

2.中医养生——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冻从天人相应观看,顺应自然,即主动适应四季变化,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关键。下举两例。

①从“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出发,《内经》提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因为春夏阳气在外,易泄,不能过用;而秋冬阳气潜藏,阴气在外,因此要注意养阴。除了在衣食住行诸方面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防病养生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天阳气最旺时进行治疗,促使体内阳气旺盛,去除体内陈寒。使哮喘,老年性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不再发生。

②春秋季节中要“春捂秋冻”。中医认为,冬季中人的肌腠处于收敛状态,以抵御寒冷。到了春天,皮肤汗孔转为排汗散热,此时如突然减衣,受风着凉易于致病。本文作者进一步从气象角度(外因)阐明何以同是过渡季节,同是气温多变,而春要捂秋却要冻的道理。

原来,这是因为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敌季室内外气温差的符号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内冷于室外,秋季相反)。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季升降温特急,室内气温变化远远落后于室外,因而使室内外温差达到了十分显著的程度。这样,春季中从室外(特别是温魏的阳光下)走进室内,如果不添衣春捂,时间一久,特别是老弱病人就会受凉得病。

秋季情况相反,进屋要少穿衣,即“冻”。极而言之,冬季中室内有暖气,室内外温差更大,北方人还有进屋先脱衣的习惯,以免出汗伤阳。其道理是一样的。

我国中医中药(包括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大大丰富了世界医药文化的宝库;因我国特殊气候而造成的中医药学和养生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气象治疗学是运用中医的理论,观察、研究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作用的一般规律,探讨如何避免对人体有害的气候条件,进而利用气候条件来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祖国医学在很早就注意到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现就中医气象治疗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 气候与发病

1.1 季节气候主病 一般来说,六淫和疫疠致病均与气候有关。春天气候多风,常发生与“风”相关的病证,如伤风、风温、风水、风疹等;夏季气候炎热,则多发生热病和中暑等;秋天天气敛肃,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如温燥、凉燥及内燥证;冬天气候严寒,则易多发风寒、寒痹等证。

1.2 气候反常主病 气候反常包括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除易多发相应的季节病外,有时甚至可导致某种瘟疫流行。

2 气候与用药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不同季节气候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明代医家吴琨说:“岁气有偏,人病因之,用药必明乎岁气”。所谓“岁气”,即指每年的气候变化,岁气每年都有变迁,每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各有不同,故治疗用药不能与四季气候相违背。

2.1 指导用药原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这一论述说明了根据不同的时令来选用药物的一般原则。“热无犯热”是指在炎热夏季,如无寒证者就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寒无犯寒”指在寒冬季节,如无实热证,就不要随便使用寒药,或即使有热证,亦不宜用过寒之药,以免损伤阳气,或生其它变证。

除经文明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的用药原则之外,笔者认为在长夏及金秋之际亦应注意“湿无犯湿”及“燥无犯燥”。湿为长夏之主所,湿气当令,人体脾胃运化功能容易受损,故此时不宜滥用甘寒滋腻、助湿留湿之品。燥乃秋之主气,燥气当令,万物由荣传枯,人之气机亦呈收敛之象,此时亦不宜滥用辛香温燥之品,以免耗津伤血,变证丛生。

2.2 掌握用药方法 《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篇中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生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檗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用药时要根据四时的不同特性,选加相应的药物来顺应四季升降浮沉之性,必会取得相得益彰、药半功倍之效。

3 气候与针灸

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相当大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说明了天气的寒温晦明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凝滞沉涩。这就为我们根据不同气候条件推测气血运行的部位及选用相应的穴位及针刺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3.1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一般来说,针刺的深度可视针刺部位、病情需要及针感程度而定,但同时也要参考季节气候这一因素。《灵枢·终始篇》说:“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难经·七十难》亦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认为人的气血活动与季节气候有关。春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上,腠理开疏,人体之阳气也趋向浅层,故针刺宜浅;秋冬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腠理固密,人体的阳气也趋于深层,故针刺宜深。

3.2 春夏致一阴,秋冬致一阳 《难经·七十难》说:“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说明春夏之季,气候温暖,人体阳气浮越于外,而阴气潜伏于内,在针刺时,应该先深刺至筋骨部位阴气所在之处,得气之后,然后引持外出;秋冬之季,气候寒凉,人体阳气致密于外,阴气固藏于内,在运用针刺手法时,应该先浅刺皮毛部分阳气所在之处,然后沉手推向内入。这种手法,即所谓“取阴养阳”、“取阳养阴”的适应时令的针刺手法。

3.3 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 《难经·七十四难》说:“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该篇还简捷地提出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与季节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井荥穴所在部位肌肉较浅薄,而经合穴所在部位肌肉较丰厚,究其实质,是阐明了人体气血运行的浅深部位与四时季节的寒热温凉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针刺时,要顺应四时之气来选择相应的穴位。

此外,在临床治疗时,还可逆着病性,利用与病性相反的气候条件进行治疗,即所谓“冬病夏治”的观点。笔者在临床上对一些因寒邪所致的哮喘、痹证等宿疾,在夏季伏天施行针灸治疗,常获得良效。

由此看出,中医气象治疗学是一门即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有待进一步探索、整理与发展。

⑻ 我不想生病,想长寿,艾炙哪几个穴位!

中医针灸理疗是中医国学的一个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痛经活络,内改善微循环,促容进炎性组织吸收的作用,中医腧穴有几大保健穴,经常艾灸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足三里,膻中,涌泉,关元,血海,百会,大椎等。

⑼ 关于针灸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针灸能治疗很多病情,用于美容,最多的就是治疗成人痘和减肥。
针灸去痘原理:根据每个人的长痘具体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调等,有针对性地制订针灸调理的方案,通过治疗病症,实现经络通畅,实现去痘美容的目的。

这里教你几种增强免疫力的方法,马上开始行动,让感冒远离自己。

1.每天摄取200毫克维生素C

维生素C可以帮助你预防多种疾病,有一种治疗感冒的小偏方就是饮用热的橙汁。维生素C虽然存在于许多蔬菜水果中,但由于维生素C不耐热,在烹调中会丧失许多,所以每天额外补充一些维生素C是必要的。

2.每天摄取2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E

维生素E可以抗衰老,增强人体中的抗氧化剂,加强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但是维生素E很难单独从食物中摄取,所以每天应该补充一些,最好与维生素C一起服用。

3.每天饮酒不要超过一杯

酒精对人体的每一部分都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使喝葡萄酒可以降低胆固醇,也应该限制在每天一杯上,过量的饮用给血液和心脏等器官造成很大负担和破坏。

4.不要滥用抗生素

有些人盲目地认为抗生素可以包治百病,其实感冒多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并没有特别的疗效,只有确诊是由细菌感染所致时服用抗生素才有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没用,还会破坏自身的免疫系统。

5.多喝鸡汤

鸡汤在全世界都被认为是治疗和预防感冒的最佳补品。鸡汤可以增加身体的热量,补充营养,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是冬季最理想的餐桌食品。

6.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专家研究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对抗压力,减少压力荷尔蒙,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并不是朋友越多越好,有时朋友也会成为一种压力。

7.让自己具备一些幽默细胞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开怀大笑能够刺激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变得更活跃。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幽默细胞的话,不妨买些喜剧故事片、幽默漫画、相声磁带,或者与一些喜欢讲笑话的朋友在一起,让自己处于一个快乐的世界中,快乐是会传染的。

8.每天花5分钟做个白日梦

“白日梦”对人的心理和身体有好处。当你在脑子里想着最令你愉快的事情,想你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却又是你最渴望的事情的时候,细胞变得活跃,免疫细胞也随之增多。医学专家指出,经常做白日梦的人,压力减轻,免疫系统的损耗也随之降低。

9.相信自己永远是最好的

乐观的态度可以维持人体于一个最佳的状态,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压力很大,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荷尔蒙成分增多,所以容易受到感冒或其它疾病的侵袭。

10.多参加休闲娱乐活动

音乐不仅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也是治疗心理压力的一种好方法,现在已经出现了音乐治疗室。研究证明,经常出外与朋友一起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的人,心情愉快、开朗,通常也是长寿的人。

阅读全文

与中医怎么针灸长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5年7月1曰广州退休金新政策 浏览:721
上海建阳养老院 浏览:799
养老金信托怎么做 浏览:353
骗婚老年人 浏览:545
2016年4050养老金返还 浏览:94
江西省今年退休工资待遇 浏览:762
分手如何让两家父母见面不尴尬 浏览:769
如何和父母的二婚对象相处 浏览:679
重庆长寿温度 浏览:435
老年痴呆症编码 浏览:606
可以改名字的重阳节祝福网页 浏览:430
66岁老人适合穿什么衣服 浏览:717
山西省退休工资算法 浏览:518
省社保与社保退休待遇是一样的吗 浏览:352
为什么老人说的粗茶淡饭 浏览:880
中老年人运动服女 浏览:534
老年人护理培训学校 浏览:498
老年公寓入住合同 浏览:849
辽宁省公务员养老保险条例 浏览:725
每年体检有多少钱 浏览: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