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句丽长寿王(394年-491年),名高巨连或高琏,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王国第二十代国王(413年至491年在位),谥号长寿王。
长寿王在位时期是高句丽的全盛时期。427年,他将高句丽的都城迁至平壤,这标志着高句丽将其扩张的方向从中国辽河以东地区转移至朝鲜半岛。
427年,长寿王初期都城在东北的国内城,后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都城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迁都平壤后,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 长寿王继续了好太王的扩张政策,并使国家达到全胜局面。
五胡乱华时期中国的北方分裂成了十六国。位于辽宁的后燕因常年与好太王的的战争,国力大降从而最终于408年灭亡于冯氏兄弟。汉人将领冯跋,冯弘兄弟取代后燕国建立起北燕。不过与统一中国北方的鲜卑北魏相比,北燕还不是北魏的对手。北燕于是寻求能与北魏抗衡的高句丽结盟。后燕灭亡时,高句丽乘机进占北燕据有的辽西。
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人口增加到九万户,疆域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此时的高句丽声震中原,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475年,长寿王从陆海两路全面大规模攻打百济。盖卤王对此毫无防备。长寿王因此轻松拿下百济都城,处死了盖卤王并烧毁了百济的王宫。百济被迫迁都到熊津。此次战争高句丽拿下了朝鲜半岛具有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百济由于占据该地区近500年才得以成为朝鲜半岛的一极。 百济丧失这一地区后,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成功击败百济后,长寿王将目标对准了新罗。长寿王还在今韩国忠清北道忠州市建立石碑歌颂好太王和他取得的功绩,并以此碑作为高句丽与百济和新罗的界碑。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长寿王在位70余年,寿近百岁,死后,其孙文咨王继位。
⑵ 高句丽时期的广开土大王,他下面的的官员名称,职务,以及简介。还有他的夫人们的名字。后代的名字。
好太王 (374年-412年,在位时间:391年-412年)名“高谈德”,又称“广开土大王”、广开土王。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是高句丽第十九代君主,故国攘王之子。 在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恢复了其在2世纪的东亚强国地位,北部包括今中国辽河以东的东北部分地区,在朝鲜半岛的面积达到半岛面积的3/4。通过高句丽与倭的战争,将百济、新罗变为臣属。 好太王的功绩被记录在其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刻有碑文的石碑。
⑶ 高句丽有几代王
高句丽有29代王
⑷ 冯弘的介绍
北燕昭成帝冯弘(?-438年),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主,字文通,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北燕太祖冯跋之弟,冯跋在位时,冯弘被封中山公司徒录尚书事,辅政。431年,改元太兴。将自己元配夫人王氏及其所生之子、太子冯崇废掉。于第二年四月,册立后燕皇族之女慕容氏为天后,藉以抬高其身价。于是,长乐公冯崇,以及冯崇之同母弟、广平公冯朗,乐陵公冯邈也惧继母迫害,祸及自身,于是举郡向北魏投诚。第三年,春正月,冯弘册立“后妻慕容氏子冯王仁为世子”。太兴六年(436年),北魏再攻北燕,冯弘于五月乙卯日,冯弘带领子女、后宫、宗族,及龙城之百姓,随高句丽援军从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撤退,临行焚其宫室、城邑,大火一旬不灭,北燕亡。冯弘在高句丽号令如在本国,引起高句丽长寿王高琏嫌恶,长寿王将其侍卫撤走,又将其太子冯王仁押回兴京,扣作人质。复有归刘宋之意,于是又派使者带着三百人出使建康,请求宋文帝允许其全家移居建康;宋文帝答应,并派遣将军王白驹,率兵七千,北上迎接。当时,高句丽也向刘宋称臣。高句丽王不欲冯弘南下成仇,好言规劝,而冯弘不听。遂于438年杀冯弘及其妻子,并为其上谥号曰昭成皇帝。
⑸ 高句丽国后人认同哪个民族
中国哈尔滨“高句丽王族后代”的“自我意识”1995年2月,高之谦[我国哈尔滨人]先生拿着以长寿王为始祖的“高氏家宝”来到了韩国成为当时的热门儿话题。而他的孙子高朋先生在2011年时已经在韩国留学了4年。据说,高朋爷爷的遗言是“希望两个孙子[双胞胎]中一个人去韩国留学”,因此高朋先生2001年来到了韩国留学。据他说,一开始连爷爷都认为自己是汉族,文化大革命之后,艰难的找到了以前的族谱。据“高氏家宝”可得知,高朋先生是长寿王的61代孙,作成于1686年,通过了中国学界的检证,这里说始祖是高琏,爷爷高之谦先生在1989年亲自拿着“高氏家宝”去找中国黑龙江新闻表明了自己不是汉族而是长寿王的后孙,高朋先生的父亲高兴也是考虑过转成朝鲜族,说明对高句丽的爱是很大的。据说,高朋先生在韩国得到了韩国高句丽王室后代“横城高氏”的宗亲会与高句丽研究会的后援,但他本人自己打工准备了学费和生活费。高朋先生对韩国的印象是这样的:韩国人的国产品使用度让他感到震惊,韩国人比中国人爱国心高。(二)日本“高句丽王族后代”的“自我意识”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宝藏王的儿子若光等1799名去了日本,住在武藏地方的高丽郡,若光认初代郡守。若光的60代孙高丽文康是高丽神社的宫司。他们以高句丽的国号“高丽”为姓氏,日语读成“koma[音]”。高丽文康面对来看看的韩国团体说“来的好,我是高句丽王族的60代孙,我们家门代代以高句丽后裔而感到自豪,我从来没有把韩国人看作是外国人”。高丽文康先生还说“我曾经去了中国集安看遗址,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祖先是中国系”,他还断言“我是朝鲜民族的后裔”。最后他还拜托韩国人“请好好传承高句丽历史,好好保存遗物遗迹”。通过已知的这些高句丽后裔认同还是朝鲜。但高句丽确实一大部分在满洲地区,也属于满洲地区古国,当时是跟满洲人的先人靺鞨人联盟,所以从这角度说,也可算是满洲人历史。另在满洲地区领土的居住者,其后融入渤海国的渤海族,最后在建立后金国时候,这些地区的原著民均被编入八旗,或满洲八旗或汉军八旗,所以从这角度说,大部分是加入到满洲的。那这些已经知道的高句丽后裔为何认同朝鲜呢?我分析主要也是历史原因,因为朝鲜的史书一直叫高句丽和新罗、百济为朝鲜的三国时期,中国方面的史书以前也认为高句丽是朝鲜历史,至少我上学的时候课本也是把高句丽写入朝鲜历史。只是后来,因北朝鲜和南韩的一些人对满洲地区提出领土要求,我们投资开始进行东北边疆史研究,才指出历史上高句丽与朝鲜无关的主张。因高句丽作为朝鲜历史已经由来已久,所以这些高句丽后裔认同朝鲜也就无可厚非了。
满意请采纳
⑹ 高句丽王的史料记载
高句丽(前37年-668年)
有关高句丽的问题,在韩国和朝鲜,人们往往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认为高句丽是韩国人先民建立的国家,而忽略了高句丽政权形成于中国境内的事实以及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难以割裂的联系。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中国学者认为高句丽是中国边疆少数民族藩国,而后世源于南部新罗的王氏高丽冒用了高句丽继承者的名分;而韩国人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据《三国史记》所载传说,高朱蒙幼年便善于狩猎,七岁就自作弓矢射之,百发百中,高朱蒙即为善射之意。他是河伯(即河神)之女柳花与天帝之子解慕漱所生之子,自小被东扶余的金蛙王收养。金蛙王于太白山南边的优渤水遇柳花,柳花自称与天帝之子解慕漱私通,因而被逐出家门。金蛙王甚觉奇异,将柳花幽禁于室中。柳花受日光照射而产下一卵,此卵走兽相避不食,禽鸟以翼覆盖保护,且刀不能剖,最后一名男孩自卵中破壳而出,是为高朱蒙。《三国遗事》、《魏书》及好太王碑文均有类似之记载。
《三国史记》又记载,高朱蒙常与金蛙王的七个儿子一起游戏,比试射技高低。他们的技能不如高朱蒙,高朱蒙因此遭嫉恨。王之长子带素说高朱蒙非人所生,必有异心,请王除掉他,免生后患。王不听从,而给高朱蒙养马之职。很有心计的高朱蒙故意将骏马减食,让它消瘦,反将劣马喂肥。王没有察觉,挑选肥马自己乘坐,精瘦但其实是骏马的那匹就给了高朱蒙。后王子及诸臣又想谋害高朱蒙,高朱蒙与鸟伊(乌伊)、摩离、陕父等三人逃走,路上鱼鳖浮出成桥为高朱蒙摆脱追兵。至毛屯谷遇三贤:克氏、仲室氏、少室氏。在卒本川(《魏书》称纥升骨城)的沸流水建国。国号高句丽,因此以高为姓。时为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朱蒙时年二十二岁。
公元前36年,降服上游国家沸流国,前19年去世,时年四十岁。葬于龙山,号东明圣王。太子类利继位。(朱蒙姓 高 不姓 朱)。 中国汉朝建昭二年,北夫余王之子朱蒙建立高句骊国。高句丽在由传说中的朱蒙建立政权后就有了王的称号,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汉朝廷承认高句骊国,并委任高句骊县管理高句骊国行政。所以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
公元12年,高句骊国叛乱后,在元延元年被征服,王莽令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被贬为下句丽侯,高句丽县也改为下句丽县。 公元22年,大武神王5年,杀东扶余王带素,而未灭其国。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高无恤退入国都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高无恤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送酒和捉到的鲤鱼给辽东太守。太守以为城中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公元26年,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大武神王在位内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地选择,避开了与中原王朝的直接冲突,跨过鸭绿江转而进入朝鲜半岛,从此高句丽国进入了朝鲜半岛历史的范畴。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 可知在汉朝及三国时期,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在后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混战,高句丽得以壮大为横跨中原王朝东北领土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国家。广开土好太王 在位期间占领了辽东汉人为主辽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强国,并自称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公元427年,广开土好太王的继承人长寿王在其即位后把都城从国内城迁到平壤,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 谥号 韩文 名字 在位时间
⑺ 今天的世界上还有当年高句丽、辽国、金国人的后代没
准确的说是有,金人的后部落即后金,也就是现在的满族。辽人的后代现在在东北仍能找到一些,比如说耶律姓现改为叶姓,融入汉族,一部分融入其他民族。至于高句丽人嘛,嘿嘿,我家族就有一位。
⑻ 高句丽王的帝王世系
1 东明圣王 동명성왕 고주몽 高朱蒙, 추모 邹牟, 상해 象解 37 BC-19 BC
2 琉璃明王 유리명왕 유리 琉璃, 유리 类利, 유류 孺留 19 BC-12 AD
2 下句丽侯 유리명왕 유리 琉璃, 유리 类利, 유류 孺留 12 AD-18 AD
3 下句丽侯 대무신왕 무휼 无恤 18-26
3 大武神王 대무신왕 무휼 无恤 26-44
4 闵中王 민중왕 해색주 解色朱 44-48
5 慕本王 모본왕 해우 解忧, (해)애루 (解)爱娄 48-53 6 太祖王 태조왕 궁 宫, 어수 于漱 53-146
7 次大王 차대왕 수성 遂成 146-165
8 新大王 신대왕 백고 伯固, 백구 伯句 165-179 9 故国川王 고국천왕 남무 男武, 이이모 伊夷谟 179-197
10 山上王 산상왕 정우 廷优, 위궁 位宫 197-227
11 东川王、东襄王 동천왕 우위거 忧位居, 교체 郊彘 227-248
12 中川王, 中襄王 중천왕 연불 然弗 248-270
13 西川王, 西襄王 서천왕 약로 药卢, 약우 若友 270-292
14 烽上王, 鴙葛王 봉상왕 상부 相夫, 插矢娄 292-300
15 美川王, 好攘王 미천왕 을불 乙弗, 우불 忧拂 300-331
16 故国原王 고국원왕 사유 斯由, 유 刘, 쇠 钊 331-371
17 小兽林王 소수림왕 구부 丘夫 371-384
18 故国壤王 고국양왕 이련 伊连, 어지지 于只支 384-391
19 广开土好太王 광개토호태왕 담덕 谈德,안 安 391-413 20 长寿王 장수왕 거련 巨连, 고련 高琏 413-490
21 文咨王 문자명왕 나운 罗云, 고운 高云 491-518
22 安藏王 안장왕 흥안 兴安, 고안 高安 518-531
23 安原王 안원왕 보정 宝廷, 고정 高廷 531-545
24 阳原王, 阳岗上好太王 양원왕 평성 平成 545-559
25 平原太王 평원태왕 양성 阳成, 탕 汤, 고양 高阳 559-590
26 婴阳王 영양왕 , 평양왕 平阳王 고원 高元, 대원 大元 590-618
27 荣留王 영류왕 고건무 高建武, 성 成, 고무 高武 618-642
28 宝藏王 보장왕 고장 高藏, 보장 宝藏 642-668
28 末太王, 报德王 安舜, 高安胜 670-683
⑼ 高句丽怎么回事呢求详解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建国 (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
。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化和早期的扩张(公元53 -243年)
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高句丽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现代韩国的主体古代韩国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朝鲜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但是,这“三国”最初只是互相没有民族认同感的几个大型部落国家,与中国三国时期的三国都是从统一的汉朝分裂出来,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鼎盛时期(391年–531年)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
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内部纷争(531年-551年)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
丢失汉江流域(551年)
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
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朝鲜半岛中部的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对百济的攻击使百济成了朝鲜半岛的最弱者。新罗由于霸占到了人口众多,富裕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扩张打下良好基础。相反,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到达黄海,使其可以和中国直接贸易和建立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直接从中国学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新罗与中国的直接沟通,与联盟最终在7世纪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高句丽与隋的战争
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只有高句丽对此阳奉阴违。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当隋文帝准备兴全中原之兵问罪时,高句丽王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丽仍旧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当隋炀帝在突厥可汗处发现高句丽的使臣后,开始认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边患。隋丽战争遂爆发。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来由于隋军前线将领的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进攻的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613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战役取消。614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因为高句丽连年战事造成国内弊端甚多,而且兵力严重不足,高元闻隋大军已突破重重防线,高元大惧,乃遣使请降谢罪,并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隋炀帝许之,遂班师回朝。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民变。618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严重的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阻止其泛滥崛起的势头。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
唐初贞观末期,东突厥基本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 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战死。这是高句丽灭亡前的最后一次胜迹。由于渊盖苏文在世期间一直未能采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导致唐朝与新罗联合必欲灭高句丽而后快。盖苏文在世时虽然尚能以高压控制高句丽政局,但高句丽内部已经危机四伏,当他死去时,高句丽已离覆亡不远。
高句丽的灭亡
公元666年,在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复兴运动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唐和新罗联盟的复兴高句丽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原高句丽将军剑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等。唐曾多次试图在高句丽故地建立督府控制此地区,但都失败了。唐为管理原高句丽故地而设置的安东都护府,最初是由薛仁贵来管理的。但由吐蕃在西线的压力,唐朝开始羁縻治理高句丽故地,任命高句丽宝藏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后来宝藏王因暗中支持高句丽遗民起义被流放。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接管了安东都督府。
剑牟岑最初在百济故地汉城立宝藏王后裔安胜为王,试图重建高句丽,并得到了新罗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后来由于内部纷争,剑牟岑被谋杀, 安胜投靠到新罗。新罗给了安胜一片土地, 让他建立了报德国。新罗从未放弃对高句丽遗民的警戒,后来新罗神文王灭亡了报德国,安胜被赐予新罗王室的“金”姓。数千部众被迁移到新罗南部地区,最后被完全同化于新罗人。
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和他的儿子大祚荣原是靺鞨人。高句丽灭亡后,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国名源于唐朝所策封的“震国公”)并占据了原高句丽的大部分国土。乞乞仲象去世后,713年,震国接受唐的策封改名为渤海国。韩国人在19世纪以前一直不认为渤海国是韩国古代国家。但由于韩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为扩大本民族古代疆土的范围,渤海国被韩国主流历史界划入韩国史。
10世纪初,弓裔为反新罗建立摩震国,韩国近代史家,把这段历史称为后高句丽。摩震国和后来取代新罗的高丽也都自称继承高句丽。但他们只是借用了高句丽的名称,与古高句丽并无实际联系。
⑽ 谁可以给我提供一下高句丽历代君王的简要生平是高句丽不是高丽!!!!!
1L果然杯具...
就凭lz能把高丽与高句丽区分开,可知道他再受毒害也比你懂中国历史得多。难怪当ip党...
lz到网络或维基网络自己查找看看吧...太多了,很难总结的。
给你个大概的历史年表吧。
总时长: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比清早多少年。。。)
建国 (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
中央集权化和早期的扩张(公元53 -243年)
高句丽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
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鼎盛时期(391年–531年)
内部纷争(531年-551年)
丢失汉江流域(551年)
高句丽与隋的战争(589年-618年)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619年-666年)
灭亡(666-668)
建国:(可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高句丽太祖王:高宫(47年-165年)高句丽王国第六世君主。朱蒙死,闾达(琉璃王?)代立。闾达死,子如栗代立。如栗死,子莫来代立。・・・莫来子孙相传,至裔孙宫。
此一段时间为高句丽早期扩张,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所以扩张到公园243年停止。
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70年后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 高句丽美川王 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现代韩国的主体古代韩国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朝鲜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并在战场上杀死了 高句丽故国原王 。
高句丽小兽林王 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 高句丽好太王 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 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 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
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攻打了百济,最后夺取汉江流域。(棒子的祖宗和他们真像,都喜欢阴人抢东西)
次年,百济报复,战败百济圣王被擒后被处死。
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到达黄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直接从中国学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新罗与中国的直接沟通,与联盟最终在7世纪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只有高句丽对此阳奉阴违。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隋讨伐,高句丽战前谢罪。
后隋丽战争爆发。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隋败。613年和614年隋再次攻打高句丽,但因杨玄感起义反隋炀帝和高句丽诈降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使得隋对高句丽的这两次战役取消。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618年,隋亡。
643年,新罗向唐求援,唐丽战争爆发。645年,唐胜但目的未达到。唐于9月撤退,而后唐对高句丽进行骚扰性攻击。共有以下几次:六百四十七年,拔石城;六百四十八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655年,唐救新罗攻高句丽;658年,斩首3000级;659年,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661年,唐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初胜后败(高句丽灭亡前的最后一次胜迹)。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后唐高宗命李绩攻高句丽,至688年,高句丽亡。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唐和新罗联盟的复兴高句丽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原高句丽将军剑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等。唐曾多次试图在高句丽故地建立督府控制此地区,但都失败了。剑牟岑最初在百济故地汉城立宝藏王后裔安胜为王,试图重建高句丽,并得到了新罗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后来由于内部纷争,剑牟岑被谋杀, 安胜投靠到新罗。新罗给了安胜一片土地, 让他建立了报德国。新罗从未放弃对高句丽遗民的警戒,后来新罗神文王灭亡了报德国,安胜被赐予新罗王室的“金”姓。数千部众被迁移到新罗南部地区,最后被完全同化于新罗人。
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和他的儿子大祚荣原是靺鞨人。高句丽灭亡后,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国名源于唐朝所策封的“震国公”)并占据了原高句丽的大部分国土。乞乞仲象去世后,713年,震国接受唐的策封改名为渤海国。韩国人在19世纪以前一直不认为渤海国是韩国古代国家。但由于韩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为扩大本民族古代疆土的范围,渤海国被韩国主流历史界划入韩国史。
10世纪初,弓裔为反新罗建立摩震国,韩国近代史家,把这段历史称为后高句丽。摩震国和后来取代新罗的高丽也都自称继承高句丽。但他们只是借用了高句丽的名称,与古高句丽并无实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