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代奇人李青云活了256岁,历经清朝9代皇帝,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长寿的秘诀,中国的帝王想追求长生不老不惜一切代价。虽然那个时候,人们的医疗技术条件完全不可能实现,没有现在这成熟。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都追求物质水平能够活得越来越长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个清代传奇人物,他活了256岁。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这个传奇人物,怎么活得这么久?他的长寿秘诀又是什么?
李青云的传奇性故事很多,但是小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不知道各位网友还有什么看法。
2. 韩国史上最长寿的王后许黄玉来自中国,活了157岁,她有怎样传奇的一生
许黄玉是于郡普州(今四川安岳)人,在《三国遗事》和《驾洛国记》中,都记载她在朝鲜做王后的事情,那么,她是怎么从四川跑到韩国去的?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一生呢?
很快,地方官员就向驾洛国国王首露王上奏了许黄玉等人的情况。首露王听闻许黄玉美若天仙,带着好奇心,宣她上殿,询问她的来处。许黄玉唯恐将实情告诉首露王后,会被遣送回东汉,于是她谎称,她是印度阿瑜陀国的公主。首露王并不知道阿瑜陀国,但他见许黄玉谈吐不俗,又美貌非常,因此深信不疑。不久后,他便重金礼聘,迎娶了许黄玉,并册封许黄玉为王后。
当时的驾洛国虽说是“国”,但形如部落,经济和文化都极为落后。许黄玉将中原文化典籍和东汉的先进制度等,都引到驾洛国。不光如此,她还将农业、水利和纺织等技术传到驾洛国。在她的努力下,驾洛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由此,举国上下都对她极为尊崇。除此外,许黄玉和首露王在婚姻上也为岛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相亲相爱,生下很多儿女,一直过着和睦幸福的生活。据说,许黄玉在伽耶国一直活到了公元189年(活这么大年纪,是否真实,此事还是值得再行考究的)。直到去世前,她才将她的真实身份公之于众。许黄玉去世后,得到了“普州太后”的谥号。此后,驾洛国世代都对她多有祭拜,她的传奇事迹在国中广为流传。
3. 13岁就嫁给雍正,康熙称她是有福之人,一生享尽“福、禄、寿”吗
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成为了东北地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八年之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冲发一怒为红颜投降了大清,随即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
在之后的二十年里,大清相继平定了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只可惜这一切皇太极没能看到,因为他死在了清军入关的前夕,所以他并不是清军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
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不过顺治的名气并不大,但是他之后三位皇帝,名气却相当地响,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
这三位皇帝统治了清朝近140年,开创了康乾盛世,达到了封建帝制的最高点,之后便一路走起了下坡路,直到成为了西方列强欺负的对象。
不过清朝的兴起和衰落并不是我们本文要说的重点。
1777年3月2日,崇庆皇太后寿终正寝,享年84岁,谥号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在崇庆皇太后死时,已经近70岁的乾隆痛不欲生,日日在灵前祭奠,大臣纷纷劝说也不管用,为了表示对母后的思念之情,乾隆还命人为其铸造了一座金塔,塔里放着的是崇庆皇太后的头发。
钮祜禄氏13岁嫁给雍正,康熙称其是有福之人,乾隆为她祝寿还跳起了舞,而且极其长寿,关键是还得到了公公的认可、丈夫的宠爱、儿子的孝顺,说她说古代皇后中最有福之人,其实也不为过。
4. 武汉传奇老太为什么长寿
8月19日中午,江夏区第一长寿老人陈新平老奶奶,在该区五里界福利院平静离世,享年105岁。她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出生于大户人家,是大家闺秀,知书识礼;抗战时,她与丈夫一起给抗日军队捐款捐物;解放战争时期,她与丈夫将全部家产捐给解放军。
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五里界街多位照顾过陈新平老太太的人认为,老太太能活105岁,与老太太坚持过有规律的生活,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及乐观开朗的性格有关。
一是老太太的生活很有规律,早睡早起,她每天6点左右起床,晚上8点左右就上床睡觉,“从不赖床,也不熬夜;中午还要眯几分钟,睡个美容觉,但绝不多睡”。
与陈新平老人接触过的人都说,陈新平很乐观,整天乐呵呵的。1995年,陈新平的丈夫去世,她一个人开始了独立生活。那个时候,老太太的身体还好,特别爱动,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到处溜达。最近五六年,老太太变得爱静了,除了在院内走走,一般不走远。
老太太爱与比她小几十岁的女性聊天,还尊称人家为姐姐,每次有女志愿者去看望她时,她都会笑着喊:“姐姐啊,你来了,我好高兴啊!”
5. 祝福父亲的话简短生日
1、父亲的世界大于天,父亲的责任重于山,父亲的怀抱暖如绵,父亲的微笑最灿烂,父亲的生日,我为您送祝愿:祝父亲生日快乐,和母亲相爱到永远!
6、生活的意义在于平淡不惊,日久的意义在于见得真情,快乐的意义在于烦恼扫净,乐融融的意义在于有你就行。亲爱的父亲生日永远快乐!
7、满脸皱纹,双手粗茧,岁月记载着您的辛劳,人们想念着您的善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您福同海阔、寿比南山,愿健康与快乐永远伴随着您!亲爱的父亲生日快乐!
6. 国内12月去哪旅游最好
12月可以去长白山、海南三亚、玉龙雪山、厦门、香港等地方玩。
1、长白山
长白山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景区是拥有"神山、圣水、奇林、仙果"等盛誉的旅游胜地。长白山12月份已经正式进入寒冬,正是赏雪,玩雪的季节!冬季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壮观景色就是雾凇!寒江雪柳,把您带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7. 《大江大河》的剧情为何如此真实
《大江大河》的剧情之所以真实,是因为该剧选取的三个不同的典型人物,三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以小见大,用点带面,全方位、立体式地描绘了时代画卷,展现了社会风貌。
该剧一改年代剧开篇节奏慢的通病,节奏感很强。且开篇就打消了观众对“宏大题材令人乏味”的顾虑,以角色真实、场景真实、故事真实一跃成为“下饭剧”。
(7)长寿传奇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宋运辉天资聪颖,却出身不好,一直倍受歧视,但是他把握住了1978年恢复高考的机会,抓住机遇,勤学苦干,当上了国企的技术人员,一步步晋升,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但也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逐渐迷失。与宋运辉不同的是他的姐夫雷东宝。
他出身贫寒、属于苗正根红的“大老粗”,行动力十足。在乡村改革的浪潮中带领村民紧跟政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眼界不够开阔,最终绊倒在新事物脚下。如果说宋运辉和雷东宝的经历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缩影。
那么个体户杨巡无疑就是个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在翻滚向前的时代中,他手忙脚乱抓住过商机,也踩踏过陷阱,生意场上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成为了那个时代个体经济的典型代表。
8. 长寿草传奇讲述的是什么
很久以前,有个人叫张三,自小父亲就过世了,他跟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还不错,安安稳稳的。
有一天,母亲把张三叫到跟前,对他说:“儿呀,你娘我这么大年纪了,今天脱下鞋或许明天就穿不上了,你去给我准备一口好寿棺,这样我死了也就心满意足了。”
张三的结拜兄弟李四,有一手木匠绝活。李四听张三把事儿一说,就笑着说:“大哥,你放心,给我二十天时间,到月底我一定给咱娘送一口最好的寿棺来。”
转眼间,二十天过去了。这天,李四驾着马车来到张三家门口,车上放着一口漆得发亮的寿棺。时值盛夏,张三见李四热得汗流满面,连忙叫人切开几个大西瓜,又吩咐备酒置席。李四说:“大哥,先别忙,等把咱娘的寿棺放好了再吃不迟!”说罢,赶紧就把车上的寿棺卸下来,搬进东屋。谁知张三一看,就像当头浇了一盆冰水,愣住了。
原来那时做寿棺是有讲究的,寿棺用的木板越厚重,说明子孙越孝敬。张三见李四一个人就能搬动娘的寿棺,就觉得用料太不讲究,所以立刻就把脸儿拉了下来说:“兄弟,我哪一点对不住你?就是对不住你,你也不能在我娘身上出气呀!”话没说完,就转身进了后屋。
李四猜想大哥准是误会了,可再怎么说,也不能不问原因就这么没头没脑地训人呀。李四也是一时之气,二话不说就回家了。
三年就这么过去了,兄弟两个谁也不理谁,这年张三的母亲七十大寿,张三陪大家喝酒。正在这时,忽然李四从门外走了近来。张三心里不觉有点奇怪,冷冷地问一声:“你来干什么?”李四微微一笑,说:“给咱娘拜寿。”“不用了。”张三挥挥手,“我娘已回后堂去了。”李四没理他,径直走进东屋,打开寿棺,只见里面放着许多酒菜,还有几个已切开的西瓜,黑籽红瓤儿,真让人看了馋涎欲滴。李四让随后跟进来的众亲友把这些东西一一摆上桌,说:“这是三年前大哥请我吃的,我现在请大家一起品尝。”
众亲友听得目瞪口呆,谁也不敢轻易下筷,只有张三心里最明白,他“扑通”一声就给李四跪下了:“兄弟,我……大哥我错了,千不该,万不该,当初大哥不该不问明白就赶你走。现在我真心诚意地敬你三杯,谢谢你为咱娘做了这口独一无二的好寿棺。”就这样,兄弟两人又和好如初了。
原来李四家不远有座山,山上长满一种灌木药材,二米多高,鸽蛋粗细,用这种灌木做成器具,存放的东西常年不会腐烂变质,李四一听大哥要为娘做寿棺,便特地上山砍来许多这样的灌木,费尽心思,赶时间把寿棺做了出来,可谁知张三却不识货。当时李四将西瓜、酒菜全放入了寿棺,一气之下也离开了张三家,后来李四从常出入张家的人中打听到,那口棺木搁在东屋,张三一直未曾去碰过。
他想:必须把寿棺之谜揭开,否则兄弟之情断了不说,大哥会怨自已一辈子。于是,便趁张母七十大寿之时重又踏进了张家大门。
这个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这种灌木也因此出了名,人们都叫它“长寿草”。
9. 传奇的长寿三姐妹,她们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民国,是一个新思想和旧文化碰撞的时代,在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贵族女子:她们既接受了新式教育,又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观念;她们是交际名媛,也算得上是大家闺秀。
值得一提的是,每每外人问起长寿的秘诀,严家三姐妹都表示无可奉告。有人说,这是遗传的因素。但不得不承认,三姐妹的一生都并非一帆风顺,可能正如小妹所说,时常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才是长寿的秘笈吧。
10. 不知不觉已经快50岁了,面对衰老的恐惧谁与我有同感啊
面对衰老的恐惧,每个人都会有。
夕阳中,许多老人自发地聚集在公园中,议论关心的话题。上海,2017
如何变老:面对衰老的人生,你会害怕吗?
序
近来,许多媒体、新媒体在报道贾樟柯新片《时间去哪儿了》时,都截取了他的一句话作为标题:唯独衰老不可医治。尽管文章内容更多在谈电影,这一标题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暗示很明确——衰老是人类最终极的疾病。
翻译家马振骋老师送给我们他翻译的《蒙田随笔》,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这位十六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写过一篇很有趣味的“论寿命”:“人在自然环境中都会遭到种种不测,使原本的期望生命嘎然中断……寿终正寝,这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的、非一般的死亡,不及其他死亡自然;这是排在末位的终极死亡。离我们最远,因而也是我们最难期盼的。”这是四百多年前的生死观,但随着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活到“年老力衰”至少在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常态。
曾经是上海租界内最大公园的复兴公园,则是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法式公园,如今也成时髦老人们热爱的去处。上海,2017
复兴公园内的“长寿合唱团”无疑是一张名片,许多已经因拆迁搬去市郊居住的老人每天还会不惜穿越整个城市来参加合唱,他们有专职的伴奏和指挥,还有人负责手抄歌谱。上海,2017
复兴公园的大草坪边则是萨克斯风学习者的“领地”。上海,2017
复兴公园的中央大道上,一端是练太极的老人们。上海,2017
复兴公园的大道另一端,老人们成双成对跳着交谊舞。上海,2017
事业
“退休”对于有些老人来说大概是一个生词。今年刚步入古稀(采访时间:2017年)的曹景行,是家喻户晓的主持人,最近刚参与了“两会”的报道。关于“老”,其实早在2005年时,曹景行就已经感受到了。那年夏天,他去清华大学拍摄新生军训,一个小女孩见到他便以“爷爷”和他打招呼。那是他第一次被人这么称呼。尽管如此,曹景行对工作的热情可丝毫不亚于年轻人般。2009年,在他62岁时,他向凤凰卫视请辞,决定“单干”:网络电台评论员、电视台特约记者、学校指导专家、一年跑15个国家拍摄电视节目……这位老年“自由职业者”的活可不少!这些还不够,每天清晨或深夜打开朋友圈,我总能看到昵称为“老曹”的朋友正在“刷屏”。动辄50余条甚至近百条的转发信息,是曹老最新的试验——“我觉得微信也可以变成频道,也就是由我一个人主持的频道。”每天他都会把自己认为值得看的内容集中转发,这样已经实践了近两年。据他估算,用于微信的时间每天都能有5、6小时了。当然,他是懂得使用零星时间的人。
曹景行,拍摄时70岁。主持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上海,2017
“我吃饭很快,我不需要太多的复杂的东西。我吃很简单,衣着都很简单没什么,生活没什么累赘的,其他时间都放在这个书房,这是我最大、最奢侈的东西了。”
耄耋之年的低音提琴家郑德仁在上海音乐厅为星期广播音乐会指挥低音提琴演奏,20世纪90年代初,和平饭店酒吧重新开始接待外宾时,他参与组建了一直老年爵士乐队。上海,2015
同样忙碌于前线的82岁(采访时间:2016年)的马振聘老师,他是我国重要的法语翻译家。他在退休之后还曾翻译过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书《人都是要死的》(Tous les hommes sont mortels),而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作为蒙田作品的译者。“蒙田曾说,人不活到最后一天,你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结束的。”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支柱,马老每天伏案,笔耕不辍。
已经92岁高龄的指挥家曹鹏(采访时间:2017年)仍然活跃在工作前线。在女儿的支持下,他创办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下称“城交”),指导非职业的音乐爱好者和孩童。“不工作时,我脑袋里也都是音乐。”两年前一次在杭州的演出,他第一次感到体力不支,但他竟然坐在轮椅上吊着针也要上台指挥。就在演出高潮之际,曹鹏突然激动得站了起来,一位当地摄影记者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恐怕很多年轻人都无法匹敌。有时,我也不禁会想,这些充满智慧的老人,面对工作迟迟不愿意停下,究竟是享受工作的乐趣,还是害怕停下的寂寞?也许两者皆有之?
用心
“质量不让步,作风不迁就”,这是曹鹏的人生准则。也就难怪,他所指挥的城交虽然非职业乐团,水准却并不亚于有的专业乐团。在采访过程中,老人们对事事的认真态度令人感动。拜访中国建筑学专家郑时龄院士之前,当时已经71岁(采访时间:2012年)的他已经发来关于自己的文章让我们提前了解,他自己则事先仔细读了采访提纲,还把提纲都打印了出来。“答应别人的一定要做到”,这条原则在他从未变过。而就在不久前,我还在浦东民生码头举办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展览上,见到郑时龄院士正在听两位策展人汇报工作。那绝非“走场”,也并非为了“自拍”发朋友圈。比起很多“高效”的年轻译者,经验丰富的马振聘教授每天却只翻译两三页,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急不来。“我做事情要有一个恒心,每天做、每天做。”治学的严谨和工作的用心态度正是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吧。
曹鹏,拍摄时92岁。指挥家。上海,2017
“和音乐在一起,和年轻人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此乃吾幸福之源……我天天在劳累,天天在收获,也天天在享受。”
时间
联系上著名配音演员曹雷是2017年3月份,而真正带着相机按响她家的门铃,已经是10月底,77岁(采访时间:2017年)的曹雷老师日程之忙碌,非常人可以想象。尽管从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退休,但是她还持续在为译制片配音——虽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们已经习惯了观看原版片加字幕,但二三线城市还是有人在看译制片。除此之外,曹老师也重新回到话剧舞台,她扮演的宋庆龄可谓形神皆备。随着朗诵的升温,曹雷也不断接到在舞台上朗诵的邀请,她还携手俄罗斯钢琴家安德烈·皮萨列夫(Andrey Pisarev)发展了一种朗诵与音乐合作的形式,从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组曲到《一夜肖邦》,曹雷在音乐会前通过朗诵的形式把中国的听众引导入俄罗斯的音乐世界。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曹雷用自己在某档电视节目中赢得的奖金为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孩子们买票,她说,这些盲童实际上是最好的听众。
在曹雷老师家中,她拿出日历来,可以看到10月几乎都填满了,为了让她偶尔休息一下,她的先生李德铭必须提前两个月安排好两人的旅行计划,比如刚刚过去的七月,他们就在地中海的邮轮上度过了两星期。凡是走进曹雷家的人,都首先会被玄关一面磁板所吸引,上面贴满了世界各地名胜搜罗来的的冰箱贴,这都是他们旅行时的收获。忙碌的日程背后,是曹雷老师对时间的珍惜。在许多媒体报道中,她被称为“活了两辈子”的人,20世纪80年代初,曹雷刚刚从十年浩劫中缓过来,重新回到热爱的表演事业时,竟被查出了恶性肿瘤。接受手术和住院康复期间,曹雷努力地和病友们寻找点滴欢乐,但出院之后,她依然对生命有了紧迫感,当时单位打算照顾病退,而她却要求调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当专职配音演员,在幕后继续她热爱的事业。
对于人们想象中赚够了钱早早退休的美好愿景,曹雷老师就问一句话:“退休以后干什么呢?”——“在40多岁得了癌症时,我以为这辈子就到头了,没想到后面还能有一辈子。”对于现在这些“感觉是捡来的”时间,她认为必须花在真正想做并且有价值的事情上,“就像是失而复得的东西会感觉特别宝贵,这些时间也是如此,但宝贵的时间难道就用来整天躺着、想办法吃好的吗?——吃多了还血糖高呢。所以活着要有意思,要干点什么,才会觉得一天没白过。”
曹雷,拍摄时77岁。著名配音演员。上海,2017
“我是从事声音艺术工作的,到这个年纪,只要自己做得动,(就尽量去做那些)自己想做而过去没有机会做的事情……我觉得,活着要有意思,要干点什么,才会觉得一天没白过。”
曹雷老师的日历。上海,2017
以上文字中“序”、“身体”和“时间”三部分为我撰写,中间部分均为李君撰写。对于这篇报道的形式,我们原本有着更高的目标——类似摄影师罗伯·霍恩斯特拉(Rob Hornstra)和作家兼电影制作人阿诺德·凡·布鲁根(Arnold Van Bruggen)在2009-2013年合作完成的《索契项目:高加索地区的战争和旅游地志图集》(The Sochi Project: An Atlas of War and Tourism in The Caucasus),不过遗憾的是,最终我们只能做到现在的样子,其实,每个人的故事都远远不止写出来的这么几句话,希望之后还有时间沉淀,把更多有意思、有启发的内容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