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长寿村采访

长寿村采访

发布时间:2025-08-17 07:04:02

⑴ 新疆长寿村老人为什么会长寿

新疆长寿村老人为什么会长寿呢?新疆的和田地区位于昆仑山北部,塔里木沙漠南部的边缘。昆仑山的高山雪水融化之后汇成大大小小的河流,向北流入塔里木盆地里的大沙漠。河流的两岸,形成了一片片的绿洲与草场。虽然天空也会扬起沙尘,树上也都落满了灰,但远处的天空还是很蓝。10月8日,本报记者专程前往和田,采访位于那里的中国著名的长寿村——拉依苏村。就在记者驱车前往之时,中国老年学会刚刚评出来的“中国十大寿星”中,就有半数来自新疆。
在村里住了100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趟北京 沿着村口成排高大的杨树,记者来到了买提肉孜·买买提老人家。老人今年101岁,本来要去5公里之外的地方赶集,因为记者的到来而没去成。 虽说已经百岁,老人的眼睛一点也不花,一两百米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耳朵不聋,记者与他说话不用大声,他就能听得很清楚。只是老人的牙掉得只剩下一颗牙了。他说有次台湾来了一个记者就想拍他的这个牙,说到这里时他笑了起来。记者举起相机给他拍照时,他也笑得露出了唯一的一颗牙。
老人的衣食住行非常简单。每天都是粗茶淡饭,基本上就是当地苞谷面做的糊糊(稀粥)、馕,有时也会吃点拉面、手抓饭。因为家里很穷,所以老人一直很想吃羊肉,他说自己现在最多一顿能吃1公斤的羊肉。陪同记者的当地维吾尔族翻译都不敢相信,仔细再问一遍之后才确信老人说的话。只是现在羊肉价格涨了不少,不能经常吃了,但老人每天都能喝上茶。这也让他挺满足的。 当记者问他知道自己长寿的原因吗?老人笑了起来,说可能是这个村子的泉水多吧,他们全村的人都喝泉水。
从城里人的观点来看,老人的日子算是非常穷苦的,但老人心里还是非常乐观,村里其他人的房子比他的好,吃的比他好,穿的也好,老人打心眼里高兴,没有任何攀比心理。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日子一过就是百年。当知道记者来自北京时,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趟北京。
105岁老人直到去年才开始第一次吃药 斯帕尔·吐迪今年105岁,目前是长寿村的形象代言人,公路边的标志牌上,就印着他的照片。记者来到他家的时候,他正好从棉花地里扛着一袋摘完的棉花回来。老人有一个大家庭,有8个儿女,56个孙子(女)和重孙。虽然已经105岁了,但他并没有闲着,除了到地里摘棉花之外,也常做拔草、喂羊这样的轻体力活。 老人视力还算不错,他说自从吃了成品油之后就觉得视力受到了影响。听力一点也没有问题,“跟小时候一样”。牙是全没了,硬的东西没法吃,只能吃软的,连馕都只能用开水泡着吃了。就连以前爱吃的葡萄干,现在也只能砸碎后再吃。斯帕尔的身体一直很好,直到去年,因为偶尔尿不出来,老人才第一次吃上药,而且一吃药就好,现在已经吃了6盒。他掏出口袋里的药给记者一看,原来是一盒普乐安片。
斯帕尔老人家有7亩地,一半种麦子,一半种棉花。小麦一年能收500多公斤,棉花一年能收3000块钱。由于是百岁老人,当地政府每月补助他100元。他说,现在的日子好多了,家里甚至还有了政府免费送的电视机,让他看上了北京奥运会。老人虽然知道首都北京,但不知道北京在什么方向。
118岁的肉孜·买买提是长寿村里最长寿的老人。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坐在家门口的沟里掰苞谷呢,弄得浑身都是灰土。老人也喜欢吃羊肉,希望能天天吃上羊肉,但现在没有钱,两三天能吃上一次就很满足了。给老人拍照时,他会咯咯地笑个不停,像个孩子一样。
圣泉湖让村民延年益寿 拉依苏村是一个长寿村,也是一个贫穷的村子。据村里的书记沈勇介绍,村子共有720户人家,2400多人,但只有4800亩耕地,其中还包括不少集体耕地,村子里的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目前村里百岁以上的老人共有7人,9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6人,80岁以上的老人就更多了,没有具体统计。这些老人每人只有1.6亩的耕地,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每人每年的收入大概在1200-1800元之间。 记者所到这三位老人的家,都可以说是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有的人甚至连做饭的灶台都没有。睡的都是土炕,冬天也不会烧火,至多只是在屋子里点个煤炉。这些老人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村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四世同堂”算是修到了大福,而在这个村子里,五世同堂也不稀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距村子大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上万个泉眼,泉水四季冒个不停,每年的出水量能达到1100万立方米,泉水汇聚成了一个圣泉湖。不管是湖边,还是泉眼边,可以看到不少古老的胡杨树、槐树、榆树,许多树龄都在百年以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喝泉水。 健康专家认为,人类长寿的原因很多,其中饮水的重要性占一半。据和田地区有关部门测定,拉依苏村的水中含有充足的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包括镁、锰、铁、锌、钙等,其中锰元素为抗衰老元素,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而几位老人也都认为,自己长寿的原因主要是水。胡杨是千年不死的长寿树种,从胡杨根底冒出来的泉水,喝了之后当然也会让人长寿了。当然,几位老人心态好,脾气好,知足常乐,不求富贵但求心安,也是长寿的原因之。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新疆长寿村老人为什么会长寿的内容,另外本网老人安全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老人养生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以便让老人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⑵ 全球在世最长寿老人,迎来118岁生日,她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全球在世最长寿老人,迎来118岁生日,她长寿的秘诀就是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而且很热爱运动,对很多事情都不是特别在意,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情。想要长寿,还要保证每天适量的运动,因为运动之后血液循环会加快,让这个人更加年轻有活力。所以每天定要花点时间运动才可以,只有这样,身体才会处于一个健康平衡的状态,而且这位长寿老人也坚持每天运动,所以才能在这个年纪,孩子们健康有活力,也能从这个老人身上看出来运动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⑶ 贵州哪个地方是最适合养老的长寿之乡呢

我们平时在视频上看到的那些记者去采访长寿村的老人,每一个年龄都上了八九十,有的甚至有100多岁。而且这些百岁老人大多数都是出自于贵州,贵州这个地方,不仅山好水好,风景好,而且人文历史也非常丰富。如果要去贵州养老的话,小编推荐大家去贵州赤水,因为这个地方是非常出名的,生态环境好,这里超过百岁的老人也特别多。

⑷ 湘西:长寿村的秘密(二、孝子

文/张志诚   图/彭南科

写这一段时刚好是重阳节,先说说在磨刀村遇到的一个大孝子。

车子越过那个悬空的南瓜,往前走一点,右边高坎上一个院子,旁边一栋砖房,青瓦加黄墙白墙,不是苗寨建筑风格。檐壁上挂了两个大高音喇叭,旁边竖了一根旗杆,飘着一面国旗。我下车走近一看,正是村部。

南科给村长打了电话,说了我们的位置,然后站在村部屋檐下等。我免不了东张西望,用平板拍个不停。南科很淡定,他来过一次了,又是古丈人,经常上苗寨。一会,远处来了两个中年人,老远在挥手。

南科走下高坎和他们打招呼。来的是村长刘朝前,村支书符天军。南科并不认识他们。简短自我介绍后,进了村部小会议室聊了一气。

村里的基本情况后面再讲,先说说那个有名的大孝子。

磨刀村最年长的是位老太太,叫李岩香,101岁。我和南科提出,先去看看这位老寿星。村长说,老人和他一个组,磨刀组。支书和村长带我们过去。

经过无数条不规则的青石板路,左转弯,右转弯,到了老太太家。

那是一个土砖和木结构混建的小院子,中间一个天井,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不过要小些。特别那扇院门,很小,和城市家庭单门大小差不多。三四条青石构成一个梯形台阶,把门槛都遮住了。门框用料不错,很方正。门外两边墙上堆满了枯木树枝,既是日常生活的燃料,这里做饭烧水都用柴,估计也为冬天预备取暖用的柴火。秋天来了,冬天不远了。

透过门框看进去,一道阳光射在院子里,非常安静祥和。

南科他们先进去了。我的速度慢得多,一切那么新鲜,那么美,边走边拍。

进了院子,四处取景,有些杂乱,有些破败,也很温馨。一个墙角堆了几个南瓜,老南瓜,青南瓜,我不能确定青的就是嫩的。一条绳索上晒满了烟叶,从平板的的取景器里看,刚好被一根竹杆挡住了索子,以为晒在竹杆上的。

苗寨的男人,特别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都爱抽烟,还要那种自己将烟叶切碎后,用纸卷个喇叭筒抽,或者用长竹杆做成的汗烟筒,边点火边抽。这些没有经过精加工的原生态烟叶,据说比香烟劲大得多,不会抽的人,吸上一口,可能会呛得眼泪鼻涕都出来,还会醉人。

南科喊我快点上去。

老寿星的家沿右手边一条木楼梯上去,中间好像另一户人家,大门紧闭,门窗已经破烂不堪。

上了木梯,顺着南科的声音,又上了右边一个小阁楼。楼道很窄,仅仅一个稍胖点的人可以畅通无阻。一扇小窗上糊了厚厚的纸,虚掩着,光线暗淡。

老寿星坐在地上,有垫被和盖被,十分简陋。我走近才发现,村支书拉开的那块布帘,不是窗户,而是一扇门。又不像门,太小,太矮,有点像绍兴乌篷船的船仓。

老寿星半倚着身子,探出头和他们说话。老寿星说的苗话,我听不懂。支书翻译,她说没有好烟来招待你们,不好意思。

老寿星声音不大,口齿清晰,神态也很慈祥。

我简单问了些情况,老寿星说她的耳朵不好使了。

出了小阁楼,我刻意看了老寿星吃的东西。

堂屋里有一个火灶,火已经熄灭了,一些干柴烧成的木炭上,搁着一个带柄的小烧锅,现代品。揭开锅盖一看,一些剩饭,几块腊肉,几点蔬菜。村长说,这是老寿星吃的,她要是饿了,就会到这里自己热一下再吃。我有些吃惊,问老寿星的儿孙呢?村长说,有个儿子在身边,应该出去干活去了。

我又进了一个侧门,里面是厨房,一口炒菜铁锅,一个烧得黑黢黢的高压锅,里面没有垫圈,也找不到减压阀。一把同样黑不溜秋的炊壶,斜放在高高的灶台上,几块熏得乌漆煤黑的腊肉吊在灶口上方。灶台四周有些干柴枯枝。

我转身出来,村长打开了一个搪瓷杯子,从杯底到杯口均匀染成了深褐色,视觉上和墨汁涂抹的没有两样。那层厚厚的茶垢,估计没有些年份是积累不了的。磨刀人喝茶很浓,盐也吃得很重,喜欢大碗豪饮自酿的米酒,嚼腊肉。

耳闻目睹这些事实后,我很迷惑,站在现代医学角度,磨刀村人的饮食习惯,好像都不是健康的养生之道,可他们这样生活了一辈子,甚至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

老寿星从阁楼里出来了,南科在拍摄,我也赶紧选角度拍了几张。用平板在光线暗淡的地方拍摄,基本无能为力,被摄对象眨一下眼睛都会虚化。

阁楼过道上,一个有些佝偻的身影扶着木板墙慢慢走,一边走一边说着客气的话。

我很担心她会摔着了。村长说不会,她平时一直这样自己照顾自己,儿子要出去做事。南科又问她,儿子呢?村支书答非所问,说她儿子可是个大孝子,每到寒冷的时候,就会陪着老母亲睡,给她暖被窝捂脚。我以为听错了,追问了一句。村长肯定说是这样的,很长时间了,自从老人有些怕冷开始,儿子都会陪老娘入睡。我的眼睛有些湿润,说起人性,说起对母亲的爱,我们远远不如这个大山里的苗寨汉子。

从老寿星里出来后,我们又去了村部。我请支书和村长将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列个名单,要求有年龄、性别、居住的组名称。

南科一直惦记要给老寿星和她儿子合个影。我们分工,他去老寿星家里等她儿子,我继续采访磨刀村老人的生活情况。

支书和村长一个个打电话核实,我又认真在墙上看磨刀村的简介。

磨刀村位于古丈县东南,与泸溪县、吉首市接壤。全村6个自然村寨:磨刀、白洋、天门、次秋、别州、花岩,又分为8个村民小组,除了前面6个自然村寨外,另加符家组和河边组。全村265户,1418人。

从资料上看,这些数据截止时间为2013年,当年的人均纯收入1850元,全村贫困人口较多,是一个典型的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支书说,数字没有太大变化。村长说,磨刀组已经很多年没有死过人了。

支书和村长一个一个名字记下来,还有位老人一直帮忙打电话核对,他叫王得柏,72岁,我不知道是不是对号入座准了,因为还有一位70岁叫刘庭贵的老人,也一直在陪着我们采访,他带南科去老寿星家了。

支书和村长在统计时,我独自到村里去转了一圈。回来时,他们说统计完了,全村超过70岁的有127人,其中90岁以上的7人,80到90岁之间35人,剩下的是70到80岁这个时段的。

我请他们核对平板里拍摄的老人姓名,支书村长惊讶发现,有好多没有统计进去,马上又对图片中的老人进行核实,最后确定为133人。我想,这肯定仍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

南科回来时非常高兴,说他去的时候,拍到了老寿星的儿子帮人家维修屋顶。

我大吃一惊,这个儿子年龄应该也不少了。

我问村长,说真的已经70岁了,叫刘庭金。

我赶紧看了南科拍摄的照片。画面让人震撼,一个精神抖擞的瘦小老汉,满脸的笑。让我震撼的是他脚上那双鞋,那双穿了无数条小绳也扣不严实的解放鞋,长沙垃圾桶里捡的比这要好得多。

让我震撼的还不只是这些,突然想起老寿星“船仓”口也摆了一双鞋,那是一双虽不太干净很少破损的解放鞋,那是70岁的刘庭金百岁老娘的鞋。为了让母亲有一双好鞋穿,他宁可穿着稀烂八烂的鞋子,去帮人家修屋捡漏。

这样的大孝子,多吗?

题图为老寿星母子。其他图片都与文相关。

(待续)

⑸ 好几年前电视台播过一个地方可以养病的地方,身体不好的人去那里住一段时间会有改善,是一个有山的地方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老人比例很高,全县27万人中,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82人
上百万的游客、养生者来到巴马寻找“长寿密码”。大量人口的涌入在不同方面考验和冲击着巴马的承载力。建设混乱、环境污染、配套不足等问题也开始显现。
长寿之乡巴马如何“长寿”?
108岁的黄妈身体健康,坐在自家屋子里,每天都有来到巴马长寿村的游客来探望。
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有不少养生者都固定来到巴马长住上一段时间,成了巴马的“候鸟人”。向他们询问巴马的情况,很多人都会用到一个词,神奇。而有些说法则神得有点悬:
到这来不用吃药就好了,糖尿病在这呆了两年就好了。不打针不吃药。
高血糖,那你就来吧,绝对好,糖尿病到这儿效果最好。
小分子的水对身体对消化对气管各方面都好。没开,就喝,挺好,等开了以后就把矿物质都给破坏了。
“来这不用吃药也能治病”、“泉水河水生喝效果好”、“要到百魔洞里吸收地磁,到天坑呼吸负氧离子”……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不少,也因此来到巴马的养生者中有不少人是来养病的。
巴马甲篆乡坡月村村支书黄大尚说:“来到这里的,有些是高血压的,糖尿病的,各种的病类都有,有些有癌症的,还是来到这里,令当地多了‘癌症村’的称呼。坡月村的水不可能治你的癌症的,我们这儿适合养生的。”
对此,巴马县旅游局局长黄燕飞也表示,巴马打出养生的品牌,但流传的一些所谓的“长寿密码”太离奇了:“巴马是挺神的,但是别离奇。一开始我们就打养生牌。我们就是说,巴马的长寿老人,长寿是水空气阳光地磁,还有一个心态。”
此外,商贩也打起了治病养生牌。酒水、食品、泡脚的瑶药,都打上了长寿的标签。其中很多东西就连当地人以前都没见过,难分真假。
癌症病人朱盘生称,寿乡变味了,村民们的思想复杂了,“长寿需要空气好,还有就是生活简单,没有复杂的思想和那么多欲望。”
朱盘生和其他“癌症候鸟人”很少问津村民们的商品,以前他买过两次蜂蜜,回去一尝是假的。他担心,憨厚朴实的民风变质了。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传说”有人信,也有候鸟人持保留态度。不论长寿之乡的长寿密码是什么,有一点大家普遍认可也感受得到,那就是巴马的自然环境。
长寿之乡怎么让自己更长寿
游客和候鸟人的到来,也在不同方面考验和冲击着巴马的承载力。环境污染、配套不足等问题也开始显现。那么,长寿之乡巴马怎么让自己更长寿呢?
巴马县旅游局数据显示,2013年1到11月,巴马全县接待游客258.96万人次。而这个数字在2006年的时候还只有11万。
旅游发展了,当地村民收入也提高了。坡月村村支书黄大尚说:“这两年,坡月村,外地人来了以后,坡月村的收入是比较多。现在统计来说我们这里,每年人均5000到6000元左右,以前就是2000多元。”
人多起来,高楼拔地而起,水却没有以前干净了。盘阳河是巴马人的母亲河。村民说以前河水能直接喝,现在不敢了,村民:“看着干净,仔细看上面有层油。那时候我们这边没开发的时候,河里面的水我们直接喝,渴了就喝。房子也多了,人也多了,什么东西都往河里面排。”

⑹ 杜集区南山村为何叫长寿村

因长寿老人多,在当地获得“长寿村”之美誉。

2013年12月31日《安徽日报》年终特刊报道: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南山村 长寿村里风光好

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的南山村,因长寿老人多,在当地获得“长寿村”之美誉。 12月22日,记者来到南山村采访时,发现经过美好乡村建设,南山村变靓了,健身、保健、长寿成了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新追求、新时尚。
南山村地处淮北市区东部卧龙山脚下,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古迹和文化底蕴的小村庄。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记者来到半山处,那儿新设置了观景亭,俯瞰南山村,在绿树遮掩中充满生机。
村里的房屋皆呈汉风特征,白墙灰瓦,古朴雅致,赏心悦目。走在村头,那“寿比南山”的徽派门楼煞是夺人眼球,眼前的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于皖南的村落,静谧而祥和。
曾几何时,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南山村民常态,但如今的南山在淮北人心目中却已成为“美丽”的代名词。南山村美好乡村建设以来,矿山集街道办多渠道筹措资金,结合村庄建筑现状,以建筑屋顶和外观整治为重点,抓好村庄环境卫生和各项基础设施整治。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先后投入逾千万元对村庄进行 “穿衣戴帽”,南山村的面貌因此有了巨变。
村民高秀英的家中,不仅房间里,房屋的外面同样收拾得干干净净。“俺这虽然是农村,但有专门的环卫工人,每天定点清扫保洁。如今这环境没得说了,一点不比城里差。”高秀英说。
伴随环境的美化,南山村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村民健身广场、农民文化乐园等先后建起来了。以前没什么事就聚在一起打牌的村民,如今自发组织起腰鼓队。 “每天都要聚在一起练习,生活方式越来越健康,身体一天比一天棒。”村民李彩云说。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在产业发展上,南山村也极力向“长寿”二字靠拢。核桃有着“长寿果”之称。经过外出学习技术、向本地的种植专家“取经”,南山村利用村里的荒山坡,种植了大量的核桃树,不仅绿化了荒山,还增加了村民收入。

与长寿村采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人脸色发黄不吃油什么原因 浏览:120
与父母发生冲突如何解决英语 浏览:851
养老院病床 浏览:671
社保退休时领多少钱 浏览:829
大庆养老院护士工资 浏览:393
养生金补发没有上卡怎么办 浏览:318
华南地区如何养生 浏览:581
老年人不会拼音 浏览:509
长寿花开到几月 浏览:949
偷偷买了房子怎么告诉父母 浏览:91
老人在家里怎么放电视 浏览:487
长寿村采访 浏览:708
烙铁焊接要做什么体检 浏览:62
浙江省国有企业中层干部退休金多少 浏览:260
上市公司寻养老院合作 浏览:887
军校提前体检什么 浏览:2
重阳节快乐英语怎么说 浏览:200
老年大学柔力球计划 浏览:93
50岁女人微信号大全 浏览:402
朋友父母离婚该怎么安慰英文 浏览: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