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90岁拜把子的姓jiang

90岁拜把子的姓jiang

发布时间:2022-07-03 08:25:49

Ⅰ 中国汉族的姓氏。

《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这22000个姓氏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
复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子
d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豆卢 斗于 都尉 独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尔朱

f方雷 丰将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馀 浮丘 傅余

g干已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皋落 哥舒 盖楼 庚桑 梗阳 宫孙 公羊 公良 公孙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 公输 公上 公山 公户 公玉 公仪 公仲 公坚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孙 谷梁 谷浑 瓜田 关龙 鲑阳 归海

h函治 韩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贺拨 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 黑肱 侯冈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茄众 蒋丘 金齿 晋楚 京城 泾阳 九百 九方 睢鸠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 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陆费 角里 闾丘
m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俊 昌顿 慕容 木门 木易
n南宫 南郭 南门 南荣
o欧侯 欧阳
p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r壤四 扰龙 容成 汝嫣
s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孙 士贞 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
t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吐火 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拨
w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 吾丘 无庸 无钩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 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鱼 徐吾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
y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 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 乐正 运奄 运期
z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垒 钟离 钟吾 终黎 终葵 仲孙 仲长 周阳 周氏 周生 朱阳 诸葛 主父 颛孙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车 子阳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卢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师 左行 刘文 额尔 达力 蔡斯 浩赏 斛斯 夹谷 揭阳

我国现存的复姓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各复姓主要分布地区
1.欧阳氏发源于今浙江湖州,秦汉时大举北移,其中一族在渤海郡定居,汉末魏时昌盛为冀方右族。如今,欧阳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为多。目前欧阳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九十二位。
2.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东晋时期,在北方的十六国中,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四个政权,其活动范围在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慕容家族也成为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并在甘肃的敦煌郡形成了慕容氏望族。宋代以后,在史料中已不易查到慕容氏的行踪。如今安徽淮南、湖北钟祥、广东顺德以及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上官姓早期活动在湖北、河南一带,秦汉时又西迁陕甘形成望族,并以天水郡为郡望。唐宋以后扩展至河南、山西、江苏、福建等地。如今在江苏武进、浙江遂昌、山东临沂、湖南湘潭等地有分布。目前上官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4.女娲氏今在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5.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还生息繁衍着秃发氏的汉族后裔
6.皇甫姓早期居住在河南东部,汉代已迁居关中,后西迁至甘肃、宁夏、陕西交界的地区,在安定郡形成皇甫大族,数百年间人才辈出,安定皇甫名闻天下。唐宋以后,除甘肃、宁夏、陕西外,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以及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南方地区,均有皇甫氏分布。
7.赫连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十六国以后向山西、河北、陕西、河南迁移,后以渤海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河南、山东等北方地区还有赫连氏分布。
8.东方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河南,后兴旺于山东,汉唐之际在平原郡、济南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东方氏已足迹难觅。如今在北京、山西、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9.闻人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汉唐时期已西移河南洛阳,南下江苏、浙江等地,以河南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浙江余姚、金华、嘉定等地有分布。如今闻人姓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
10.诸葛姓早期居住于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形成名门望族,以琅邪郡诸葛氏电台为著名。南北朝时期已散播于东南沿海地区。宋代以后在史籍中悄然无声。如今在浙江上虞、金华、兰溪等地有诸葛氏居住。
11.夏侯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鲁国郡为郡望;向南在今苏、豫、皖交界处发展,以谯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逐渐衰落。如今在北京、上海、山西、江西、湖北、台湾等地偶有所见。
12.司马姓先秦时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秦汉以后在陕西、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均有司马氏家族居住。河南为司马氏的核心居住蔕,在今河南温县诞生了司马懿家族。随着晋都的建立,司马氏遂遍布大江南北。唐代以前在东南沿海、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均有零散的司马氏家族。宋代以后,山西夏县崛起了司马光家族,在陕西、河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当代司马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西、福建、贵州等地为多。
13.万俟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与山西一带,后随北魏拓跋氏河南、河北、山东,并在山东形成万俟聚集地,以兰陵郡为郡望。当今安徽、北京、辽宁等地均有万俟姓分布。
14.端木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汉代以后向东扩展,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安徽、浙江等地也有一定分布。
15.司徒姓虽然起源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之间向河北扩展,并在赵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在河北、云南、山西等均有司徒氏踪迹。如今在广东开平、平远等地有少量分布。
16.宇文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除在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阳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时,他们入地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后宇文氏已不常见。如今在北京、河南、陕西、浙江、四川、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7.钟离姓早期居住在江淮地区,汉唐之间向浙江等地发展,以会稽郡为郡望,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宋后已不多见。如今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18.令狐姓早期活动于山西的临猗等地,汉唐之间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有较大发展,在山西影响最大,并以太原郡为郡望。宋代以后,令狐氏逐渐凋零。如今在山西运城、平陆、万荣以及四川、贵州、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9.轩辕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尤其是河南新郑的轩辕丘,为黄帝轩辕命氏之地。汉代以后,在陕西武功一带形成望族,以命阳郡为郡望。由于皇帝之后分为许多姓氏,真正以轩辕命氏者很少。如今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台湾等地有少量轩辕氏分布。
20.申屠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汉代以后散居在今河南禹州、民权、商丘以及山东、陕西等地,以京兆郡为郡望,在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申屠姓望族,在山西则以西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申屠氏已不常见。如今主要分布于辽宁、北京、浙江、安徽、台湾等地,以浙江公布最为广泛。
21.单于姓早期活动在内蒙古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套地区、山西北部定居,内迁者在山东形成望族,以千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很少见单于氏迁徙的足迹。如今在山东历城、青州等地有少量分布
22.太叔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汉代以后向山东迁移,以东平郡为郡望。此后迁移轨迹和分布情况不详。如今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23.淳于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山东一带,汉唐之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齐郡为郡望;在河南北部,形成以河内郡为郡望的淳于望族;在江淮地区、四川等地也都有淳于氏足迹。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因“淳”、“纯”同音,遂避讳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者,但人数明显减少。如今在山东龙口、重庆南川、四川泸州及湖南等地有淳于氏分布。
24.濮阳氏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汉代以后向河南东部、安徽、河北等地扩展,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为郡望。如今浙江海门等地有少量分布。
25.宗政姓自汉代以来居住在江淮一带,并以彭城郡为郡望。为罕见姓氏,迁徙及分布情况不详。如今江苏徐州、河北唐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公冶姓早期在山东居住,汉代以后以鲁郡为郡望。当代山西等地有零散分布。
26.澹台姓早期活动在山东一带,后向江苏、山西迁居,以太原郡为郡望。如今在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有零散分布。
27.尉迟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北魏时以山西北部为集聚地,以太原郡为郡望。唐代以后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山西一带。
28.夹谷姓形成于宋金时期,初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地区,后逐步扩展到山东、河南等地。明清时已极为少见。如今上海、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29.公良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淮阳地区,汉代以后在河南开封一带形成望族,以陈留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公良氏踪迹。如今台湾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0.历史上乐正氏在甘肃形成望族,以天水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乐正氏踪迹。如今在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1.漆雕姓早期活动于江浙一带,先秦与秦汉时期以山东为聚居区,以鲁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漆雕氏踪迹。如今湖北潜江、河南上蔡、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32.公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时向西扩展,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公西氏踪迹。如今在河南浚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33.巫马姓以鲁郡为郡望,迁徙情况不详。如今北京、上海、浙江、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4.颛孙姓早期在河南中东部活动,汉代以后在山东西南部与江苏西北部繁衍,在山阳郡形成郡姓望族。唐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颛孙氏踪迹。如今山东、安徽、四川、北京、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5.独孤姓原居于东北地区,徙居中原后,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带发展,并在河南洛阳、河北高阳形成郡姓望族,以河南郡、高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已鲜见于史籍。如今河北、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6.相里姓早期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时向山西、陕西等地扩展,并在西河郡形成郡姓望族。今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7.司寇姓起源于古代各国司寇官职,因周及春秋列国大多设有这一官职,因此发祥地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南北朝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来由于许多司寇复姓简化为司姓或寇姓,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人数更为稀少。如今在北京、上海、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8.亓官氏起源于古代笄官,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设有这个官职,因此亓官姓起源可能不止一人,但人数一直不多。明代以后,山东莱芜历为亓氏繁衍中心。如今山东、安徽、河南、陕西、辽宁、吉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9.司空姓早期在中原及周边地区活动,汉唐之间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苏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名门大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司空氏的踪迹。如今在上海、辽宁、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40.闾丘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今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宋时期,陕西、河南均有闾丘(闾)氏踪迹。如今北京、上海等地有少量分布。
41.鲜于姓早期活动于北方,汉代以后在北京一带形成望族,以渔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除河北、内蒙古、东北外,在四川等地以及朝鲜族中都有一定分布。
42.长孙姓早期在西北地区居住。鲜卑族南下前,主要居住在山西大同,南下后主要以洛阳为长孙氏集聚地。后向东发展,在山东与河南交界处的豫东地区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长孙氏。如今在上海、辽宁、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43.南宫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汉代以后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南宫氏已迁往江西,但有关迁移情况并不清楚。如今在江西、吉林、河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4.第五姓汉代时居住在关中地区,尤以“京兆长陵”第五氏最为显赫。唐代以前在甘肃等地扩展,以陇西郡为郡望,在陕西、山东、河南等地也有第五姓踪迹。如今在山西蒲城、台湾台北、陕西咸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45.高堂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在山东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齐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不多见。今山东、辽宁、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6.仲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山东西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高平郡为郡望。如今北京、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7.春秋时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西门便发祥于这里,并在较长时间内在这里居住繁衍。后来因迁徙、避难等原因,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汉代以后以豫皖地区为主要居住区,以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西门氏已不多见。如今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8.东门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汉代以后向西南扩展,在河南开封附近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很少见到东门氏踪迹。如今在河南光山等地有少量分布。
49.梁丘姓为罕见姓氏,早期活动于山东,汉代以后扩展到陕西,以冯翊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梁丘氏踪迹。如今辽宁、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50.微生氏为罕见姓氏,起源于山东,并以鲁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1.羊舌姓早期居住在山西洪洞、平阳等地,汉代以后向河南、陕西扩展,以京兆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2.呼延姓汉代活动于北方地区,以后逐步南迁,在山西中部地区形成望族,以太原郡为郡望。宋金时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区偶有呼延氏名门家族分布。如今陕西西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
53.东郭氏早期居住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后散居于山东各地。汉代以济南郡为郡望,河南、陕西也有少量分布。
54.百里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南中南部形成郡姓望族,以新蔡郡为郡望。如今在山西平陆等地有少量分布。

Ⅱ 怎么“拜把子”

人并排站齐。拿3根香。先拜关公爷老大站前边端一杯酒先敬天。在你们几人前边洒完。然后第二杯酒敬地。第三杯酒喝,一起发誓。头条莱垍
“今天,我xxx与xxx自愿结为异姓兄弟。以后,我们兄弟几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此立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然后对关公像(或北面)跪下磕三个头。垍头条莱
换照传统的规矩,拜把子要经过同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几个环节。“金兰贴”的内容很复杂,祖宗三代的内容都要写上,还要签字画押,乡下人没什么文化,这一项往往就免了。条莱垍头
磕头要行八辈大礼,这也是“八拜之交”的来历,过去只有对父母长辈才行如此大礼,八拜拜的是刘关张像和“盟爹”、“盟娘”们,意思是从此以后要把对方的父母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孝敬,盟爹盟娘们也有礼物回赠给义子。为弟的还要向为兄的磕头,为兄的也要还礼。条莱垍头
为防止感情日久生疏,老家还有“拢盟”一说,意思就是定期收拢一下兄弟间的感情。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盟兄弟们都到某家聚餐一下,据说这是刘关张结义的日子,一般是大哥牵头,轮流做桩,当然年节也是要聚的。垍头条莱

Ⅲ 拜把兄弟,是什么意思

拜把兄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bài bǎ xiōng dì,意思是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一个是我~,请王大老爷栽培。”

【近义词】:拜把子

【反义词】:无

【歇后语】:三国的刘关张

【英文】:friends become sworn brothers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异姓之间结交

(3)90岁拜把子的姓jiang扩展阅读

磕头拜把子需要的仪式结义,雅称义结金兰,俗称结拜、换帖等,是民间同年人结为兄弟般关系的一种形式。

它源于三国时代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生死与共兄弟的故事。后来,人们崇拜之、继而仿效之,即志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缘的人,通过一定的形式,结为兄弟般的关系,生活上互相关心、支持帮助,遇事互相照应。

久而久之,遂演变成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这是友情的升华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定格,贯穿着儒家“义”的思想,填充于亲情与友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

Ⅳ 古代人拜把子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哥的人是谁

桃园三结义,共尊刘备为兄长。但实际上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是在章武三年去世的,时年六十三,如果以此推算,刘备出生在公元161年,中平元年结拜,此时刘备的年龄是24岁。史书记载关羽是出生在公元160年,结拜之时的年龄是25岁。很明显关羽比刘备大了1岁。原因有二:一是刘备汉室宗亲,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刘备的志向与德养居三人之首,所以关羽自愿拜比自己小的刘备为大哥。

Ⅳ 拜问姓氏拜的由来

拜,读音作bài(ㄅㄞˋ)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太原、运城,陕西韩城,甘肃永登,湖南冷水江,河南卢氏,云南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锡伯族有此姓。汉代有拜瑚,举茂才;元代有拜都,举进士;明代有拜祀,嘉靖举人;清代有拜恩哈,任贵州副将。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管仲,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
中国姓氏多以名词、形容词,动词非常少。拜字在白话及文言中均为动词,动词为姓氏多与历史事件有关。
拜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姜小白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管仲当时辅佐公子纠,但最后登上王位的是姜小白。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齐国由此变成当时最为强盛的国家。
管仲贵为相父,依礼子拜父,臣拜君。但皇帝不能向臣子跪拜,于是管仲建议,皇帝每次称呼仲时,再其名前冠以“拜”字,口中“拜”,而管仲则遵从礼数,按照臣子跪拜天子的礼仪。于是“拜”作为动词以叩首,叩拜为尊称冠在管仲名前。而后此“拜”字作为家族荣耀被当做姓氏沿用,并只允许传于嫡子。
今江苏的拜氏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京为官的拜大雄,拜大雄或来被充军到现在的江苏省泰州市的拜官庄养马场,他的子孙分布于姜堰、兴化、大丰、宜兴、南京等地。
第二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大将木华黎之后裔,属于以为氏。
①据文献《陕西大荔县拜氏家谱·世由篇》记载,蒙古族拜氏是元朝初年蒙古族大将木华黎的后人。至元大德、至治年间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朝初年,拜住之子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据拜氏八家户·谱序中记载:“……详察关中望族,惟拜氏从蒙古迁入中原。自元初有讳孔温者,世祖时,偕同张弘范灭宋有功,封都统,又封东鲁王。生子木华黎,好武骑,同伯颜开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后征东海,大功底定,帝封东鲁王。至七世,有东平王拜住者,顺宗时当朝附马,武艺精通,镇守北边,封镇国将军。后以拜为姓,迁冯翊大荔兴平村居焉……”在文献《渭南地区志·大荔乡土志》里,也详细地记载着蒙古族“帖、答、拜”三姓在明朝初期移居大荔的情况。目前,在拜家村、帖家村、官池村有千余户、六七千人的蒙古族后裔,其中拜家村是蒙古族后裔最多的村子。说起拜家村,还得追溯到明朝初期。当时,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之后,元朝末代皇帝顺宗北迁蒙古,王公贵族纷纷逃出京城,隐居生活。拜氏八世祖笃麟铁木尔为躲避战乱和明朝官吏的追查,率众家人隐迁至现在的大荔县洛南。那时蒙古族人没有父子相袭家姓的习俗。迁到大荔后确定以拜氏为世传家姓。如今,拜氏蒙古族人已在大荔生长了三十余代。据该村年长者回忆,拜家村建有祠堂,定有族规,立有家法,所以村风蔚然。村名由东杨村、梧柳村、兴平村等几经变更,土改时确定为拜家村,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记时,将拜氏蒙古族统登记为汉族。所以,鲜有人知的陕西拜家蒙古村已有六百四十来年的历史。
②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拜禅氏,世居察哈尔地区(今河北承德、张家口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can Hala,所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③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拜都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 Hala,所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④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拜达尔氏,世居苏尼特(今内蒙古苏尼特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dar Hala,所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⑤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拜佳氏,亦称白佳氏,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giya Hala,所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西域来华者,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拜氏为回族姓氏之一。据文献《姓氏词典》中称:“拜氏是回族姓。亦见《万姓统谱》。宋有拜瑚。”
拜氏大多取自祖名首音。如元英宗(公元1321~1323年)时,拜中书左丞相,常直内庭,知无不言,振立纲纪,修举废坠,加惠兵民,轻摇薄敛,宏远端亮有祖风的拜住(拜住曾祖木华黎、祖安童均为元朝开国元勋)“之后裔姓拜”。
后有蒙古族拜氏族人有入回回教者,成为回族拜氏的主源。据文献《同治年间陕西回族起义历史调查记录》的记载,拜氏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注:文献《姓氏词典》中依据“亦见《万姓统谱》,宋有拜瑚”而断定“拜氏是回族姓”,这是错误的。
据史籍《皇清开国方略》记载:“公元1619年农历10月,蒙古林丹汗派遣使臣康喀勒·拜瑚持书到努尔哈赤住地,自称“四十万蒙古之主”,藐视称“水滨三万人之王”的努尔哈赤,要求努尔哈赤无条件释放所获的内喀尔喀台吉和科尔沁台吉,并警告努尔哈赤不得进犯林丹汗所攻取的广宁城……”
显然,《姓氏词典》所引《万姓统谱》记载的“宋有拜瑚”,实际上宋朝时期的拜瑚、拜延二人皆不是回族,而是指明清之际的蒙古林丹汗属下臣子康喀勒·拜瑚,因此,所称“拜氏”仍出自蒙古族,而不是回族特有之姓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拜察氏,满语为Baica Hala,汉义即“检校”,世居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后冠汉姓为拜氏。
②满族拜都氏,满语为Ba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等地,后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③满族拜格氏,亦称伯特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旧部伯德氏,以部为氏,为奚族后裔,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后冠汉姓为拜氏、卜氏。
④满族拜津氏,亦称拜晋氏,满语为Baijin Hala,汉义即“稍微、少许”,世居黑龙江拜察、三姓(皆今黑龙江依兰),后冠汉姓为拜氏、金氏、白氏。
⑥满族拜嘉拉氏,满语为Baigiyara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后冠汉姓为拜氏、白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拜英格哩氏,Bayingeri Hala,亦称白亚格尔氏、白依尔氏,共有五个分支:吾库萨依尔千、布勒吉依尔千、昭伦千、乌永那千、查拉巴克千,世居伊敏(今嫩江支流诺敏河流域)、墨尔根城(今黑龙江嫩江)。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后冠汉姓为拜氏、白氏、秋氏等。

历史名人
拜住(公元1298~1323年),蒙古族,著名元朝重臣。
拜住好儒学,通汉族传统礼仪。他胸怀韬略,一生屡立奇功。
拜住是元朝始祖一世孔温的第七世后代,出身将门,远承祖宗之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拜住以先祖功勋世袭为宿卫长。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为太常礼仪院使。
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农历3月,元英宗孛儿只斤·宗硕德八剌即位,拜住出任中书平章政事;农历5月,升中书左丞相。时太皇太后答己与右丞相铁木迭儿相勾结,广立朋党,势倾朝野。拜住助元英宗力予抵制,使中书省摆脱铁木迭儿控制。
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秋,铁木迭儿与答己相继病死,拜住揭发铁木迭儿父子及御史大夫铁失等贪赃事,诛其党羽,特赦铁失。农历12月,元英宗授拜住右丞相,不设左丞相,以免掣肘。拜住开始着手监修国史。身为一品要职,拜住聪颖善解人事,处事果断缜密,在一生政治生涯中多次在国家重要关头出谋决策。君臣二人着手开始大力改革,推行新政,起用儒士,访求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行助役法,减轻徭役;岁减江南海运粮二十万石;制定和颁行《大元通制》。
拜住真知灼见,敢直言善谏。元英宗即位后,欲扩建内蒙古正盟旗东的上都行宫,拜住用充分的理由力奏停止动工。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铁木迭儿、太皇太后答己去世。元英宗、拜住着手革除弊政,推行新政。减轻赋役,重农抑商,裁减冗官,启用儒臣等。农历11月,元英宗诏示天下,凡流民重操旧业者,豁免三年赋税。驿站户因贫苦而典卖妻子者,官府出钱为之赎还。凡有劳役先征发商贾富贵之家,以扶植农业。豁免陕甘次年差税的十分之三和各处官田田租的十分之二,而江淮地区的创科包银则全部免除。同月,还下令裁减世祖以后设置的冗官,百姓拍手称快。
拜住为政清廉,不贪财爱物。元英宗赏赐拜住万亩良田于平江(今江苏苏州),拜住坚决拒绝这一厚赐,并推辞说:“皇上任命我正在办理国家事务之中,就先赏其土地,那别人会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品德亦可从此看出。
拜住在中书省破格用才,详定典章制度,使各部有所遵守。当年元英宗之所以能以纳谏,与拜住敢于正谏有关。拜住为民为社稷执法严明,对部下办事虽有延误但其情可原者均宽恕处理,但对贪暴不法者必于深究。元英宗亦很敬佩拜住,曾告诫左右:“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恕汝也。”
拜住对徇私贪赃,纳贿勒索,深恶痛绝,进谏元英宗要认识到惩治腐败与政权存亡的关系。他严订典章制度,重典治吏,主要办法是先惩治中央一级,然后层层查处。元至治二年,拜住晋为右相,独掌朝政,起用汉儒臣,进行改革,惩治铁木迭儿余党。因持续追究铁木迭儿及其余党罪行,引起铁失忧惧,其改革也遭守旧的蒙古上层贵族集团反对。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农历8月5日,拜住随英宗由上都南返,宿营南坡(今内蒙古正蓝旗),铁失等发动政变,拜住被铁失袭杀,元英宗同时被弑。
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即位后,即下旨,对拜住举行追祭活动。追祭时,百官老臣都在车前作导引,还在海云寺悬挂了拜住的画像,大作佛事,围观者有万余人,没有不叹息流泪的。当时中书官上奏元泰定帝说:“拜住尽忠效节,殒于群凶,宜赐褒崇,以光后世。”元泰定帝纳之,便下旨:赠封拜住为“清忠一德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公。”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时期,拜住被追封光禄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每议大政,必依据其所订之典章制度。
拜住死后,葬于平江。在明朝永乐初年,明太宗朱棣下旨将拜住灵柩从平江迁葬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华山之阴,渭水之阳的大荔县沙苑南拜家村。墓前一望平野,绿草丛生,其墓坐东向西,拜住母亲与子拜忠献同葬于此。
清道光元年,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下旨将拜住尊于同州“忠义祠”内。清道光十二年,再次下旨在拜住墓前树一通天大石,碑额上刻“圣旨”两个大字,碑文竖写:“皇清敕旌元右相东平王忠献公墓”等字样。
拜住的坟园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后来随着村子朝北的搬迁,加之渭河河水的漫涨,现在拜住坟墓已经被夷为平地。以前,大荔县拜家村的拜氏居民有八大户,每户都建有“元东平王拜忠献公祠”,而今也荡然无存。
拜玉凤(公元1932~今),回族,女;甘肃康乐人。著名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1947~1979年,在康乐县康丰公社道家村务农。
1979~1984年,任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
1984~1987年,任甘肃省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委员。
1987~1993年,任康乐县政协副主席。
1993~1994年,任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第七届省政协常务委员、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委员、州政协常务委员、康乐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政协副主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临夏回族自治州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1994年4月以后,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拜怀德(公元1946~今),蒙古族;陕西大荔人。著名建筑专家,拜氏家谱专修者
拜怀德自幼在拜家村生长,过着无亲人无衣食的半孤儿生活,十分困顿。但饥寒交迫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和穷则思变的意识,从小他就立志改变穷困的家境,做出一番事业。
拜怀德学的专业是矿山机电,又自学工业与民用建筑,潜学文史哲。
1986年,拜怀德辗转至西安与临潼搞建筑业,在圈内人中颇有名气。临潼华清中学、临潼中学、省艺校由他规划总监竣工。西安生物制药厂、自来水公司的高低压配电系统由他负责完成,西安科技大学4-1、4-2号教学楼、西安电子工业部二十所62、64号高层住宅、地下车库、钢结构工业厂房,由他总监完成。
拜怀德为修家谱,跑遍了渭南地区,查阅了大量史料,完成缮撰家谱之夙愿,文言写就,共四万余字。修家谱意外发现河南、江苏两个拜氏同族“蒙古村”。
拜学英(公元1963~今),回族;宁夏泾源人。著名记者、政工师。
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现任宁夏泾源县科委主任。是宁夏科协五届委员,九届泾源县政协委员、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会员,宁夏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员,宁夏固原文协理事,关陇民俗学会理事。
1982年,他高中毕业后被吸收为少数民族干部,分配到最南面的新民乡工作。1984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学习2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学院评为“三好”学生。毕业后曾先后在县委组织部、县科委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在尽职尽责的搞好本职工作时,撰写了大量探讨山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党组织建设、重视科技的论文,为山区发展献计献策。他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用在读书和写作上,读书使他充实,写作使他勤奋。
1986年开始在区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新闻通讯,调研报告,理论探讨,民俗研究等方面的文章一百五十篇二十余万字,有三十五篇新闻稿件在各类评奖活动中获奖,连续四年被宁夏四家新闻单位评为通讯员,受到表彰奖励,有力地宣传了泾源的两个文明建设。
1988年他的爱好转移到文学创作上,几年来共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计一百多篇六十余万字。他的文学创作,注重弘扬主旋律,注重对家乡山水风光,回族风情的介绍,使偏僻闭塞的泾源被外界所知晓。
1997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六盘雾中行》,计九十篇十九万字,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与好评;2000年,他撰写的反映扶贫帮困,山乡变化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纪末的行动》被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他在工作之余撰写的又一部力作,三十万字,宁夏区党委副书记任启兴为该书作序。他还在《朔方》、《新疆回族文学》、《六盘山》等刊物上发表反映回族生活的小说九篇十一万字,发表在《新疆回族文学》1998年第三期上的中篇小说《贩子》,在宁夏固原地区第三次文学作品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1998年他的事迹被宁夏电视台拍制成专题节目《业余作家拜学英》在宁夏成立四十周年大庆前夕播放,影响强烈。在业余时间创造辉煌。在业余创作上,获得各种荣誉奖项四十三次。在工作方面,1996年牵头实施的《商品肉牛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被宁夏区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他被自治区科委评为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工作先进个人;1997年被当选为县第九届党代会代表;1998年被当选为政协泾源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1998年当选自治区科协五届委员;同年“七一”建党节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被县政府评为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先进个人;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扶贫服务奖,受到表彰奖励。

迁徙分布
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百五十八位,多以咸阳、冯翊为郡望。
今甘肃省的兰州市、庆阳市宁县、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平凉市、临夏市,陕西省的渭南市大荔县、临渭区、咸阳市彬县、商洛市商州区,山西省的霍州市、运城市盐湖区、临汾市侯马县,云南省的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泾源县、吴忠市,广东省的深圳市,河南省的周口市扶沟县、三门峡市、焦作市,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的宁波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江苏省的镇江市杨中县,泰州市兴化市、姜堰市、盐城市大丰县、无锡市宜兴市、南京市,青海省的西宁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拜氏族人分布。

Ⅵ 拜把子的流程。

人并排站齐。拿3根香。先拜关公爷老大站前边端一杯酒先敬天。在你们几人前边洒完。然后第二杯酒敬地。第三杯酒喝,一起发誓。

“今天,我xxx与xxx自愿结为异姓兄弟。以后,我们兄弟几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此立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然后对关公像(或北面)跪下磕三个头。

换照传统的规矩,拜把子要经过同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几个环节。“金兰贴”的内容很复杂,祖宗三代的内容都要写上,还要签字画押,乡下人没什么文化,这一项往往就免了。

饮血酒就是大家都把手指割破,将血滴入酒中同饮,意思是从此血脉相连,情同骨肉。誓言的内容也因人而异,不外乎“有福同亨,有难同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

磕头要行八辈大礼,这也是“八拜之交”的来历,过去只有对父母长辈才行如此大礼,八拜拜的是刘关张像和“盟爹”、“盟娘”们,意思是从此以后要把对方的父母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孝敬,盟爹盟娘们也有礼物回赠给义子。为弟的还要向为兄的磕头,为兄的也要还礼。

为防止感情日久生疏,老家还有“拢盟”一说,意思就是定期收拢一下兄弟间的感情。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盟兄弟们都到某家聚餐一下,据说这是刘关张结义的日子,一般是大哥牵头,轮流做桩,当然年节也是要聚的。

拜是一个结兄弟的仪式,把子,是相互之间的协议和同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的过程,这个过程,叫把子,所以,又称之为拜把子。

(6)90岁拜把子的姓jiang扩展阅读:

结拜”:“因为情感好或有共同目的而相约为兄弟姐妹。”看来结拜的目的大体有两个:

一是感情好,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山涛三人,只见了第一面,便“契如金兰”

二是有共同目的,“桃园三结义”是最好的典范,刘关张结拜时就说“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这个诺言。

Ⅶ 拜把子的誓言是什么

兄弟拜把子结拜的经典誓词:

1、我XX、XX,今日结为兄弟,此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心协力,不离不弃。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2、今有XX,XX,兄弟结义,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天地作证,山河为盟,一生坚守,誓不相违!

3、我XX、XX结为异姓兄弟,同心同德,患难与共。乐必同乐,忧亦同忧。虽不同生,死愿同死!

4、我XX愿与XX于某日结为兄弟,虽非亲骨肉,但比骨肉亲,从此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黄天厚土为证,如有违背,不得好死。

(7)90岁拜把子的姓jiang扩展阅读:

结拜兄弟的父母称呼:

按正常的称呼就可以,即使结拜为兄弟了,但也不能直接叫对方父母叫爸妈的,除非之前的关系真的非常好,把对方父母当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对方父母对你也像对亲生儿子一样。

通常比自己的父母年龄大的,可以叫伯父、伯母;比自己的父母年龄小的,一般可以叫叔叔、阿姨。不同的地区在称呼上也有所不同,因地而异。

Ⅷ 兄弟七个拜把子誓言怎么说

1、我XX、XX,今日结为兄弟,此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心协力,不离不弃。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2、今有XX,XX,兄弟结义,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天地作证,山河为盟,一生坚守,誓不相违!

3、我XX、XX结为异姓兄弟,同心同德,患难与共。乐必同乐,忧亦同忧。虽不同生,死愿同死!

4、从即日起,父母在上,地板在下。哥们几个结拜为弟兄。日后有肉同吃。有难自己担着,有福同享。

5、我某某愿与某某于某日结为兄弟,虽非亲骨肉,但比骨肉亲,从此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黄天厚土为证。

6、皇天在上,今日某某和某某结为异姓兄弟,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诛!纳投名状,结兄弟谊;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

7、结兄弟谊,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天地作证,山河为盟,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Ⅸ 现代人拜把子规矩有哪些

当时间来到现代,结拜已成为一种巩固友情的形式。

真正意气相投的朋友,无需经历“义结金兰”这一仪式,亦可同心同德。若抱着某种目的进行结交,即便结义的仪式感天动地,结拜的双方也难免会因利益纠纷而分道扬镳。

在不少古装剧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桥段,两个或更多的人凑在一起,朝着某座神龛,说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一类的誓言。在完成了磕头等一系列仪式后,结义的人便会成为异姓兄弟或姐妹,从此,便是形同亲属的亲人了。

《三国演义》的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乱世之景。汉统衰落,宦官酿祸,黄巾扰攘。值此之际,四方英雄响应朝廷号召,组建私人武装对抗黄巾军。

在这个节骨眼上,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意气相投的豪杰义结金兰,三人在桃园中山盟海誓,自此开始谱写属于蜀汉王朝的传奇。《天龙八部》的高潮部分,亦是萧峰、虚竹、段誉三人与少室山上义结金兰,力挫群雄谱写奇迹。

Ⅹ 拜把子的誓言有哪些

兄弟拜把子结拜的经典誓词:

1、我XX、XX,今日结为兄弟,此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心协力,不离不弃。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2、今有XX,XX,兄弟结义,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天地作证,山河为盟,一生坚守,誓不相违!

3、天地为证,日月可鉴。你我兄弟二人义结金兰,歃血为盟。我为兄,你为弟。他山攻玉,声气相通,每观有序之雁行,时切附光于骥尾。停云落月,隔山河而不爽斯盟 。旧雨春风,历岁月而各坚其志。

4、皇天在上,今日某某和某某结为异姓兄弟,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诛!纳投名状,结兄弟谊;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

阅读全文

与90岁拜把子的姓jiang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老保险哪些人不领还要退回 浏览:457
为国解忧永不退休不领社保 浏览:839
重阳节宣言 浏览:991
80岁老人肺气肿吸氧设备 浏览:861
什么是脱离父母的管教 浏览:994
敬老院助残日活动 浏览:622
老年大学品牌打造 浏览:864
农民社保卡土地养老金怎么查询 浏览:424
辽宁农民养老金是多少钱 浏览:344
孝敬父母的八个字成语有哪些 浏览:57
陆丰市哪里有老人乘车卡 浏览:748
久月初九重阳节小作文 浏览:463
老年公寓安全协议 浏览:872
老人如何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浏览:357
高龄老年人适合喝什么牛奶 浏览:450
重阳节爬山活动横幅 浏览:353
老年人脊背烧 浏览:578
武警选拔体检检查什么部位 浏览:328
金丝峡老人多少岁免门票 浏览:509
体检多少天前要吃素 浏览: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