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些農村「輪飯」養老盛行,為什麼有些老人寧可自己過也不願「輪飯」
有些農村“輪飯”養老盛行,有些老人寧可自己過也不願“輪飯”,主要是有三個原因。首先,很多老人不想自己成為子女的累贅。其次,老人想要得到的是真心的陪伴,不是敷衍贍養。另外,老人認為這種“首碰橘輪流養老”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好像在對外宣稱自己兒子不和睦,不孝順。
另外,老人認為這種“輪流養老”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好像在對外宣稱自己兒子不和睦,不孝順。老人之所以寧願自己一個人生活,也不想再繼續這種養老方式,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方式會讓別人笑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很丟臉,因為子女不孝順,把自己當皮球一樣踢來踢去。他們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所以不喜歡這種方式。
以上就是老人寧願自己一個人過也不想輪飯的原因。
⑵ 如今的農村出現「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如何看待這一現實問題
現在,我們到每個農村走走看看,大街上空空盪盪,各家各戶門要麼緊閉,要麼上鎖,村子裡偶爾出現的就是老人,或者兒童,農村已然成了「空心村」,就是一些孤寡老人和兒童構成了農村的主要群體。對於這些老人來說,他們的養老與其靠子女,還不如靠自己。但萬一生病了,或者卧床不起,就需要人照顧。父母養育之恩,子女當以湧泉相報。俗話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作為子女的,更應該自覺主動的扛起贍養父母的義務與責任。
農村家庭一般都兩個孩子,甚至一些農村家庭有幾個子女,他們成家立業後,每家人都有自家的事,各個家庭狀況不同,僅讓某一個子女行孝贍養老人根本不現實。一方面某一個子女長期贍養老人專門照顧,長此以往,心理未免不平衡;二方面村裡人都會用異樣的眼神和態度對待其他子女, 認為他們對老人不孝順, 他們也受不了村民的議論和白眼。因此,為了妥善照顧年老的父母,子女較多的家庭實行「輪流養老」就很普遍。 每個子女把 父母輪流接到自家 照顧 一段時間,這種方法在當下農村生活實際中確為一個好辦法,讓所有子女公平的盡到贍養父母的責任。 贍養父母本來就是子女應該盡的義務,在這一點上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子女贍養老人這是天經地儀的,這是孝道文化的傳承,也是人生的責任。在當下的農村,各個家庭的實際狀況不一,有的家庭經濟狀況好一點,有的相對要差一點;差一點的農民還想通過外出打工,或者發展其他產業增加收入,這勢必就導致出無法照顧老人了。但是,照顧老人是子女的基本職責和義務,誰都不能逃避,也不可能迴避;輪流照顧父母,也都能讓兒女各自在其他時間耕種,或者打工來增加收入。所以, 子女輪流伺候父母在當下農村是最公平、也是最合理的方式了,因為父母是所有兒女的,所以父母年邁後也應該由大家輪流照顧。
農村老年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實在不能動了,才需要子女照顧,他們一般能堅持就選擇了堅持,能忍就忍的態度,都不想連累兒女,他們也體會到兒女也有兒女的難處,尤其是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兒女不但要忙碌一家人的生活,還要照顧孩子,還要還房貸,車貸等等,真正能夠照顧父母的時間和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兒女在高節奏的生活環境中照顧父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特別是讓一個子女長期照顧老人確實很艱難。 因此,輪流照顧老人也不失為無奈之下的明智選擇。
實現農民老養是每個人的夢想。孟子說,「老吾老及人之老」。我們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尤其是農村老人養老,他們辛苦了一輩子,老了卻沒有生活保障,尤其是在當前獨生子女成為 社會 主要的勞動力後,老村老人養老的問題越來越成為重大的 社會 問題,有些農村地區很有可能是一對小夫妻要贍養四個老人,這樣的負擔在現在的農村 社會 里,一般的農村青年是很難承受起的。如今造成農村 社會 子女「輪流養老人」的現象的根源是,我國農村 社會 養老機制不健全造成的,直接加劇了農民家庭老年人養老的負擔。 因此,在農村家庭中一個子女難以承受的情況下,如果老人有幾個子女,那麼讓子女之間輪流養老也是一個分攤壓力的好辦法。
在農村,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只要你稍微懶個一年半載,你家的經濟狀況就可能落後鄰居家一大截,在面對這種情況下,誰都不能不養活自己的父母。所以,兒女輪流伺候家裡的老人,這不管怎麼艱難,都要照顧。像這種養老方式,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養老方式。大家都覺得,如果把父母送進養老院,這是極其不孝順的體現,會遭到鄰里同事的唾棄,甚至造成各種不良的 社會 影響,對自身也不好;但是如果單純的把老人放到一個孩子家裡養老,子女們又覺得很不公平,「父母養老是大家的事,為什麼只有自己在不停的付出呢? 」 久而久之, 大家也就認同每家每戶輪流伺候老人的這種養老模式,並且隨著農村 社會 的發展,這種模式也長期存在。
如果真的如題主所說,是「伺候」老人,那還很不錯,至少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但實際上怕就怕子女們互相推諉,誰也不善待老人,最後老人落得個「龍生九子,各個是蛇」的悲慘結局。
我本人生活在湖北恩施,在我們這邊很少見到「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老人們一般來說 要麼是跟著家庭條件最差的子女,要麼就是跟著條件最好的子女。很少有老人跟著三天兩頭換地方去住。
如果說一個家庭出現「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 一方面這個家庭的名聲肯定不怎麼滴, 村裡人一是會說老人的子女不孝順, 二是會認為老人自己沒有教育好子女; 另外 一方面年老者,體力本就跟不上, 每個月還要輪流到處跑去子女家,只會增加老人的負擔。 再說,現在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都已經搬入城市,「輪流伺候」老人在某些地方根本行不通。
我不知道讀者朋友們裡面有沒有真正在農村的農民,如果有應該會發現其實老年人大多數都會選擇子女間混的最差的那一位來撫養自己。拿我父親四兄弟來說,奶奶就是跟著家庭條件較差的二叔,其他子女即使是接奶奶去家裡玩,老人也待不了幾天就要回到二叔家裡。奶奶常說,這輩子最放不下心的就是二叔了。
老人們之所以喜歡跟著家庭條件最不好的, 一方面是想著自己還沒有老完全,還能夠幫助自己子女勞動一點,掙得一點是一點;另一方面是為了也是增加自己子女之間的感情 ,人都是現實的,即使是親兄弟,你混的不行,最後感情也會因為缺少交流而漸漸變淡。但是如果父母待在家庭條件差的那一方,其他兄弟姐妹至少會回來瞧瞧父母,然後子女之間的感情也會因為父母而增加。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夠過上好生活,不同的人會採取不一樣的養老方式。我們要做的就是盡自己的所能,去孝敬我們的父母,讓他們能夠安度晚年。
大家好!我是農村武粑粑!
輪流養老有三種情形,第一種老人身體比較好但已喪失勞動能力,失去生活來源。這樣的老人在子女之間輪流吃住,少則一月一輪,多則半年一換,自已根據自已經濟情況,讓老人吃住在家頤養天年。第三種情況老人卧床不起,不能行動,這樣子女只能輪流到老人床前盡孝,並給予錢物的資助,特別是女兒,可在老人身邊住著侍候,而不能把老人接到自已家中,有種說法老人若死在女兒家不吉利,所以女兒和兒子輪流盡孝也不足為奇。第三種就是子女出錢,到條件好的養老院養老,子女抽客輪流陪護,這種情況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願意送自家老人到養老院養老。
現代 社會 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如果讓一個子女承擔過多的責任,也不公平,畢竟每個中年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不易,相互理解支持,讓老人晚年幸福是每個子女責無旁貸的義務。
我是鄉村黑嫂,我來回答 。
五男二女 王八命,沒兒沒女好修行。
這是一句農村光棍用來調侃自己的話,是絕對的自嘲。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們有媳婦,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你們這叫命不好,我們光棍這樣,沒兒沒女的才是幾輩子修來的福分。
誰都明白這是胡扯,這不過是光棍們一種阿Q似的精神勝利法,一種臆想。
我們常聽人說一句話:養兒防老。就是自己老了後,有兒子來照顧自己,五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太保險了,一個兒子不孝順,還有別的兒子,所有兒子不孝順,還有女兒。
然而,我們總是時不時的看到一些新聞,說某個有三兩個兒子的老人沒人養了啥的。
我們不禁要問,這是怎麼了?
還有一些老人,明明好幾個兒子,但不得不輪流在兒子家住,到老了不得安生,十來天或者一個月搬一次家,看著很是狼狽。
其實,黑嫂認為輪流住還是好的,這樣至少有人養,相比那些幾個兒子,到老了卻沒人養的老人,能這樣輪流住已經不錯了。
黑嫂有個親戚。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去年過年時去看她,突然發現她們老兩口沒在家住了,而是在村口打了兩間彩鋼房住。
我很驚詫,因為我知道她們看兩口以前是住在小兒子家的,這怎麼一段時間不見,自己跑到村口住了?天氣這么冷,彩鋼房子又很薄,真正的冬天冷夏天熱,住這裡面真是受罪呢。
於是我就問她咋住在這裡面了?
老人嘆了口氣,想了好久後指著一邊的老頭說:「還不是怪他?住在家裡老是跟人家生氣,所以就搬出來了。」
我不解:「生啥氣?咋生氣?」
她不再說話,姑父聾很久了,根本聽不到我們的談話,他也沒在意我們的談話,只是用眼睛看著外面的一隻小羊發呆。
我決定去問問她們兒子,怎麼就被趕了出來,。
見我決定去問,老人很驚恐的在後面喊:「別說見過我……」
到了他們家,我直接就問為啥老人住在彩鋼房裡了?不怕別人笑話?
她小兒子一臉委屈的說了一些話。意思是老人老了,可一直住在他們家,他想讓輪流住,可是大哥不願意。
他是老大,憑什麼不讓老人住?是我自己的爹娘嗎?你不管,我也不管。
所以,老人住到村口彩鋼房裡了。
這理由讓黑嫂無話可說,最後悻悻而歸。
到這里咱們回歸題主的問題,對於老人輪流住怎麼看?
能輪流住真的不錯了,就怕兒子們相互喊冤,更怕其中一個兒子不願意讓老人住,一旦兒子中有這么一個人,那倒霉的絕對是老人,因為他不讓住,別的兒子也會有意見。
最後極有可能導致老人無家可歸。
老子養兒子天經地義,兒子養老子也該是無可厚非。
孝順不孝順是個道德層面的問題,當我們一再的將這種道德標准降低時,其實不過是老人無奈的妥協。
可是,我們卻悲哀的發現,老人的妥協並不能換來理解和善待。
是老人生兒子生錯了嗎?我想應該不是。
就題主的問題回答:老人輪流住挺好的,搬家也不麻煩,怕的是,明明有幾個兒子,卻沒地方住,這才是最可悲的。
寫在最後:以上也只是個例,很多做兒子的還是過得去的,我們不能抓住有限的個例來放大整個群體。這不理智,也不公平。
俺既是娘家女兒,又是婆家媳婦,給你講講這兩個家庭中伺侯老人的真實事兒,供你細細品。
婆婆曾是醫生,是全家的領導中心,老人家既實干,又能扛事。十幾年前公公病重卧床的時候,在婆婆的率領下,兒女四個家庭幫著婆婆輪流待奉,也就這么過來了。
如今,婆婆老了病了,骨瘦如柴扛不住了,到醫院一查是肺部有了問題。兒女孫子外甥們偷偷抹淚後,決定住院治療。
老太太腦子沒糊塗,分配任務讓兩兒子夜間輪換,兩閨女白天倒替。兒女們也還都算孝順,兒媳孫子外甥們也幾乎天天報道。
可是老太太似乎與大姑娘之間有點梗,平日里就不太對付。如今住院了,雙方怨氣依然很大。老大輪值有些滿不在乎,敷衍了事。甚至來去連個招呼都不打。早上遲遲到不了,下午得空就開溜。弄得二姑娘擔子就有些重,只能由兒子兒媳們來分擔些。
更要命的是,因為老太太有退休工資,兒女們在開支上面都有些小氣。婆婆之前將看病的錢交與小兒子,其他人買東西就有些捨不得了。
那天下午,姑娘在醫院跟我說,趕緊給奶奶買吃的,餓的站不住了!
正在上班的我很驚詫,醫院對面就是小賣部,怎麼沒人過去買一下?!之後捉摸出來了,這幾個人花個錢都算計著,醫院餐廳卡上充值,出門買點啥需要先給錢!誰讓老太太讓小兒子代管著看病的錢了!都盯著呢。
俺是趕緊著買了饃片和酸奶先送過去。
回家來,俺就跟他講,真的是"慈母多敗兒,寒門出孝子!"
我家是農村的,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就徹底沒了收入。就靠著我們兄弟姐妹四個人贍養。母親跟我們說每人每月給100元就夠花了。
我們四個人里頭,二弟家和我都不會按月給,每次見面都是千元,500元的出手。平時給母親買葯買東西也是另外的。哥哥雖然在村裡頭人口多手頭不寬裕,但是每個月的錢都會按時給。只有三弟這里有時失信,母親也就不說啥了。
上次母親住院,先是我一個人墊付,二弟後來又急著給錢。
如果我們家也像他們家那樣的話,估計我的母親早就餓著了!
所以姐姐我認為,人老了以後總是要靠子女。一個家裡面只要有一兩個子女不計較,這老人就有福了!
如果真的計較起來,子女越多越麻煩!一碗水咋能端得平?!
所以,無論是城市的老人,還是農村的老人,老了以後還是要有自己的一個窩,讓子女們各盡孝心的好!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否則,如果是任務似的輪流伺候贍養老人,那老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對於兒女們來說,「老人就是家裡的佛」,善待老人,就是自求多福!
輪流伺候老人,這種現象在農村是非常普遍的。那麼,這種現象到底好不好呢?下面我們自己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老人需要人伺候的時候,說明老人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生活自理能力已經下降。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時間長了都會有怨言。其次,老人覺得家不像家的感覺,像皮球一樣踢來踢去, 少了一份家的感覺很溫馨。再次,輪流之後,子女之間肯定會相互攀比,伺候老人有可能成為子女們爭名奪利的工具。
可以說在如今的農村,這種「輪流伺候」老人的情況很普遍的,幾乎涉及到農村的每一個家庭。因為老人年歲大了,自己照顧不了自己的飲食起居了。孩子們又各有各的事情,不可能都有時間去老人的住所照顧老人。這樣「輪流伺候」,不僅是為了更好的照顧老人的,也是兒女們能有時間照顧自己家中的事情。
就說我嬸嬸吧,前些年我叔叔去世了。那時我嬸嬸身體還好,一個人能照顧自己,只是孫女孫子來陪她一起住,兒子女兒也會不時的去看看她。大女兒有時也會接她去住幾天,那會兒她覺得在大女兒那裡住著不習慣,總是待不了幾天就鬧著回來了。
可是近些年,因為嬸嬸摔了一跤,腿腳不太好了,自己也照顧不了自己了。因為嬸嬸有自己的小院,她覺得在自己的小院住著舒服,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四個孩子去她的小院,輪流來照顧她的飲食起居。
這幾年,嬸嬸的幾個孩子都年歲大了,他們的孩子也都結婚生子了,需要他們在家照顧了。所以他們不能再去嬸嬸的住處,照顧嬸嬸了。於是到了誰照顧嬸嬸的時候,誰就會把嬸嬸接過去照顧幾天,然後輪流接送。
所以容姐說,老人老了由子女們「輪流伺候」是不錯的。因為孩子們各有各的事情,不可能總會有時間照顧老人,這樣輪流照顧,做子女的不僅能照顧自己的家庭,而且能更好的照顧老人。而且老人跟一個孩子久了,也會厭煩,這樣輪流照顧,老人也覺得新鮮。 總之一句話,這樣既能更好的照顧老人,又能更好的照顧孩子,可以說是個一舉兩得的事情。你們說是嗎?
我是容姐,一個喜歡實話實說的農村女子,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朋友們踴躍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
小時候,聽奶奶講《五雷報》故事,內容大致是一個老太太,生了五子,歡天喜地,不辭辛勞,將五子養大成家,老伴去世後,老太.太將家產平均分給五子,自已輪流到五子家過。有一年除夕,趕上臘月二十九日,小五將老人趕出,意思是一個月經束,必須去老大家,老大家卻推說小五家差一天,死活不接納,老人哭了,連跑幾個兒家,均在熱熱鬧鬧過年,就不許老人進門,老人傷心透,正巧天降大雪,老太太衣無棉衣,肚無存食,呼天天不應,叩地地不靈,連氣帶恨,呼叫老伴,一頭裁進水塘。冤氣沖天,激怒上蒼,臘月天,忽起雷暴,五個響雷,將五子打死。
這個故事,也正說輪養之事,今天輪養以成規,老人的歸宿,可想而知。
安得廣廈千萬間,建成養老院,讓老人笑顏開!
在農村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是一直存在,這樣的情況大多都是有兄弟幾個的家庭,有一個月一輪換的,也有幾個月或者是一年才輪流一次的。農村這樣的養老方式很多,也會發生一些因為贍養父母而兄弟吵架的,多數是覺得父母當年分配不均啊,或者本身就有矛盾,導致年紀大了兒女們相互推諉,甚至鬧到法院。
每個人都會有老的那一天,父母含辛茹苦養大了兒女們,兒女們一定要好好讓父母們安享晚年。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天經地義!
如今的農村老人,出現了兒女輪流養老,我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從我的觀察,關於老人養老,不光在農村,也不單在如今。家中老人們一旦上了年紀,生活不能自理,就多採取兒女們輪流照料養老,只是各家情況不同,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但責任分明,輪流照料護理確實也是個好辦法。只要我們有盡孝之心,知恩圖報,不計較得失,能讓父母晚年過得幸福就好。
昨天上午,我應朋友特邀,就去說合了一件關於子女如何照顧年邁母親的事。這家老人,共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男主人兩年前去世,屬退休人員,生前有退休工資,在錢的處理上兒女們發生了意見,互相之間有的還不予來往。經過一上午的談話與勸說,兄妹們總算得到互諒,達成共識,對於年邁的母親採取輪流照料護理的決定,初步確定老人居住地不變,兒女們每人一個月,全面負責老人的一切,如有特殊開支,四個人共同分擔。對於處理結果,所有人表示滿意,從老大開始執行。不知效果好壞,老人有了固定兒女照顧,少了孤獨,有了期盼,也算解決了後顧之憂。
⑶ 農村父母把家產都給兒子,老了哥哥們卻要求出嫁女一起輪流養老,合理嗎
二、從人情上去說
我們前面說了,有了財產的共同分割,才有了共同的贍養,當沒有把這個財產分給女兒時,憑什麼讓人家共同贍養?
但就是有些哥哥或者弟弟他們不講理,就是明確說你雖然出嫁了,但你也是父母的孩子,所以你也得養,咱們輪流養。這樣的事在農村有沒有?是有的,黑嫂也見過。
當這種事發生時,女兒可以拒絕嗎?是可以拒絕的,按照規定來說,女兒拒絕完全說得過去。但是,女兒會拒絕嗎?一般的女兒都不會拒絕,而是默默跟哥哥或者弟弟共同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
女兒為什麼不拒絕?這里牽涉到很多事,比如孝順問題,比如人情問題。
當哥哥或者弟弟提出讓共同贍養時,已經出嫁的姐姐或者妹妹如何拒絕?一旦拒絕,她們還怎麼回娘家?不管出嫁了多少年,娘家是她們的根,她們視娘家也是最後的依靠,所以她們不想也不敢斷了這份親。
⑷ 你如何看待如今農村「輪流供養」老人的現象
如今的農村出現「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現在還長期住在農村的,除了老人和部分小孩子,中青年人絕大部分都到城裡謀生去了。他們大多在上班或是做一些小本經營的營生。要想跟以前一樣天天在型判父母身邊照顧他們,幾乎不可能了,除非老人願意跟隨自己的孩子到城裡生活。
但是,有很多年齡比較大的老人不願意待在城裡,第一不熟悉城市的環境,天天在家裡門是關著的,連對門的人一年也不一定能看見幾次。其次,對周圍的人不熟悉。即便出去走走,大多人都不認識。老人覺得很不適應,不像在農村,隨便到哪裡串串門,走走,跟人卜拆改聊聊天之類的。
⑸ 農村出現「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如何看待這一現實問題
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很多人家都面臨著如何養老問題。在上了年紀的老人,一般家裡面都有幾個子女。所以很多情況下農村經常會出現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那麼你對這種情況是怎麼看的呢?老人家是輪流在幾個子女家生活好,還是在一個子女的生活好呢?
在農村裡面超過70歲以上的老人,如果身體不是特別好的情況下,可能就需要特別有人來專門負責生活起居。而70多歲以上的老人大多都有幾個子女,獨生子女的情況,相對來說可能比有幾個子女的還要少一些。在這種情況下,現在農村養老基本上是靠家庭養老為主,所以老人大多也是選擇以在幾個兒女家裡面輪流生活,作為第一選擇。
這當然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在我們當地,有一個鄰居家有三個兒子,他就是有三個兒子輪流來養老。由於他自己的身體並不是很好,生活起居基本上都要靠別人照顧,沒有辦法,生活自理。所以他們三個兒子,每個人伺候10天,一個月按30天算的話,三家輪流。
但是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講,我覺得不管是哪種方式,中華傳統觀念中的百善孝為先作為子女來講,父母將我們養大,我們就有義務贍養老人。既然幾個子女之間可以商量輪流養老也是一種方式,或者說有一個子女養老,其他的幾個出錢出力也是可以的。但是不管怎麼說,作為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也是他們的責任,不能因為子女之間有矛盾,或者說相互扯皮就不去贍養老人。大家說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