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式的「孝順」是不是一種道德綁架
個人認為已經成了道德綁架的一種。
很少人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但父母確實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監護人。這一點我就想說說我們家,我們家是提倡「孩子和父母平等」的家庭。雖然不被老人接受,因為我奶奶就是那種傳統思想,我經常叫我爸媽名字,她就會說你幹嘛這樣叫不禮貌之類的話。但是我爸媽認為在家庭關系之中,大家都是平等的關系,怎麼樣相處舒服就怎麼樣來。
像現在大多數家庭,子女一定要按照父母制定的路線才是「正確」的,你活著活著就不是自己了。
談孝順,理解上就是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假如你遵從了父母,你的自主不就沒了嘛!讓你不去外地工作,不讓你去更遠的地方上大學。這時候,你是選擇遵從還是反抗呢!像這種家庭,是我都要選擇反抗了。但凡獨立了,父母叫你乖一點,你還不是當面一套背著一套?
有個故事:一個家庭里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自己有套房子,小兒子跟父母住一起。結果從父親走了之後,大兒子一直惦記家裡的兩套房產,一套為了給父親下葬買了,剩下一套大一點的房子。這時候,大兒子就開始一直惦記這套大房子了,裝模作樣的帶著母親有時候去吃吃飯,實際就是想套路母親將房子賣了,一分完錢就啥事也不管。但事實上呢,大兒子自己有套大房子,從來沒主動的說過接母親過去住。小兒子一直盡心盡力照顧母親,卻有時候被這個母親撈不到好。而且大兒子甚少給錢拿到家裡。你說小兒子很孝順了吧!但他的母親就是覺得大兒子好。我想說這樣的母親小兒子還能繼續孝順她,也是辛苦小兒子了。
現在的社會,在孝順這個問題上,真的不能盲目,應該有你自己的主見。就好像有時候你做再多事情,卻被一個什麼都沒做的搶去了風頭。我想說:孝順真的是道德綁架太嚴重了。
『貳』 孝順,並不是一味的順從
中國有句俗話,叫「 百善孝為先 」。一個人如果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那就是一個失德之人。
有人認為, 孝順,就是要完全順從父母之意 ,唯父母之命是從,無論父母說什麼,做什麼,不管對錯,都絕不能忤逆。
其實,這是對「 孝順 」的片面理解。
縱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國人都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主要的執政、生活、做人、做事等的基本准則,而儒家思想是非常講究「 孝 」的。
其中的代表作就是這本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 《孝經》 ,也是儒家十三經之一。
且看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是怎麼說的。
【原文】:
孔子說: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這就告訴我們,做臣子的一味遵從君王的旨意,只是愚忠;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只是愚孝。
這,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唐太宗李世民與忠臣魏徵 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正因為有了 魏徵的直言勸諫 ,唐太宗才能時刻保持警醒,體恤民情,勤於治國。「 貞觀之治 」之所以國泰民安,魏徵功不可沒。唐太宗曾把魏徵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鏡子,認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點。
【冥想】:
我幻想自己是一隻飛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
身為一隻飛鳥,我的宿命就是要不停地飛翔,飛過大海,飛過叢林,飛過平原,飛過城市和村莊,最終,飛過遠方的高山,飛向溫暖的南方。
每到天氣寒冷的時候,我會跟隨著大隊的鳥群,向南方遷徙。
在長長的遷徙途中,我最喜歡的旅程是飛越大海。大海深邃而遼闊,好像一幅湛藍色的錦緞,令我神清氣爽。乘著海風,我飛得格外輕盈。
每一次見到那片蔚藍,我就會迫不及待地沖過去,對著大海歡呼雀躍,大海用歡快的海浪聲,迎接著我的到來。
每當即將飛過時,我都捨不得離開大海。我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在海面上空盤旋起舞,婉轉鳴唱著離別之歌,海浪嗚咽著和聲,彷彿在挽留我。
有時候,我會因貪玩而脫離鳥群,迷失方向,此時,只要見到高山,我就能找到方向。
高山似一道屏障,阻隔著我飛向南方;卻也似一道天梯,引領著我到達溫暖之鄉。
我對著高山鳴叫,請它為我讓路。高山不語,只用它高昂著的身軀,磨煉我的意志,令我逐漸強壯。
當我羽翼漸豐,我終於理解了高山存在的意義。它就像一個摯友,用它的堅定不移為我指明了方向;用它的偉岸挺拔托起了我的夢,一個飛向溫暖,飛向更遼闊天空的夢。
冥想結束,我的腦海中浮現出 《孝經》 中的一段話:
子曰: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孔子說: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
高山之於飛鳥,不就像一個直言勸爭的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