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9年兩會觀察養老金「雙軌制」何時並軌
“養老金‘雙軌制’何時並軌?有沒有時間表?”近日在北京會議中心的一次政協分組討論上,一位委員打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的講話並向其發問。
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近年來,幾乎在人社部每一次的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該問題都會被問起,但相關時間表卻一直未被明確。
胡曉義給出了自己答案。他說:“政府工作報告里有一句話是‘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它是列在重點工作裡面,所以我 體會 是給出時間表了。”
在外界看來,如果這一“體會”成立,那麼意味著公務員及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將在今年實現,或者至少起步,這將大大超出一般預期。
養老金“雙軌制”一直被認為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在這種制度下,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但退休後卻能享受比企業職工幾倍甚至更高的養老金待遇。
公開數據顯示,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前無需繳費,退休後的退休金可以達到退休前工資70%到80%,城鎮職工退休前至少需繳納15年養老保險,退休後的養老金則只能達到退休前工資的50%左右。
養老金“雙軌制”導致的這種“待遇差”,加重了收入分配不公平,也令民眾感到不滿,因此飽受輿論詬病。近年來要求養老金並軌的呼聲不斷,而這一話題也幾乎成為歷年兩會的熱點議題。
面對養老金並軌的呼聲,中國官方早在2008年就已推出試點措施。2008年2月,國務院公布《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先期開展試點。但六年多時間過去了,相關改革“雷聲大,雨點小”,進展緩慢。
養老金並軌裹足不前的原因可以想見,其所遭到的阻力也不言而喻。和很多改革一樣,養老金“雙軌制”改革也陷入一種困局:公務員認為自己收入不高,其他階層則埋怨養老金制度不公。
然而,民之所望是施政所向。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這均表明養老金並軌已經勢在必行。
值得注意的是,養老金改革路線圖似乎已悄然發生變化。初公布的《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分類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推進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事業單位和機關改革是分開進行的;但《決定》和政府工作報告中,機關和事業單位變成了並列。
輿論分析,《決定》和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機關和事業單位並列,且都沒有提到“試點”,也沒有“逐漸”“逐步”等限定詞彙,說明本次改革很有可能是機關和事業單位齊頭推進。
“時間表”和“路線圖”令人振奮,但改革要成功,需先做好全面、穩定、深思熟慮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做好了,既讓不同群體都能接受,又有助於公平。否則,倉促上陣,難免朝令夕改,也可能造成新的歷史遺留問題。
至於頂層設計,胡曉義透露,人社部去年領銜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以來,共有7家機構平行設計,分別給出各自養老金設計方案供參考。國家層面的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仍在綜合研究。
改革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然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消除養老金“雙軌制”下的權益失衡需要科學設計和不斷努力。觀察人士指出,養老金並軌不應該圍繞公務員養老金做減法,而應該圍繞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做加法,這樣,改革阻力才能減少。更多推薦:
養老金雙軌制是什麼意思?
廣州養老金改革最新消息
養老金並軌是公務員漲薪的前提
江蘇南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並軌最新消息
推進“養老金並軌”重在行動
⑵ 退休工資是一年一漲嗎
法律分析:退休金不是每年都會上漲。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將在頂層設計中明確。國家將建立覆蓋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物價變動、職工工資增長、收入水平提高等情況,並兼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承受能力、財政負擔能力等因素,統籌考慮各類人員的基本養老金調整。具體而言,頂層設計將統籌考慮建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調整機制。按照目前的考慮,將遵循權利與義務對應的原則,在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養老金也稱退休金、退休費,是一種最主要的養老保險待遇。即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後,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是造福社會的需要,主要用於保障職工退休後的基本生活需要。養老金本著國家、集體、個人共同積累的原則積累、運作。當人們年富力強時,所創造財富的一部分被投資於養老金計劃,以保證老有所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五條 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第十六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⑶ 全國各省2022年退休計發基數
2022全國計發基數排名
人們一般地認為,人均養老金的水平,應當是與經濟水平成正比,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均養老金水平應當是高水平的,其實則不然。
養老金問題一直是老年人的關注焦點,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爭議。因為大部分老人退休後便沒有了經濟收入,單靠養老金這筆錢,所以退休金的數額高低,直接影響老人晚年的生活質量。
眾所周知,如今我國養老金已經實現了17連漲,即將迎來18連漲,大家能領取到的養老金也越來越多。人們一般地認為,人均養老金的水平,應當是與經濟水平成正比,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均養老金水平應當是高水平的,其實則不然。
之前,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了8個對中央財政有凈貢獻的省份,今天為大家盤點養老金最高的7個省份,大家自己看看經濟水平是否與養老金成正比。
NO.1 西藏
養老金金額:5084元
去年及以前,西藏是定額調整最高的省份,去年就達到了113元/月,截至2021年,調整後的養老金額可達5084元。西藏不僅有基礎養老金,還有高原補助養老金,是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5%-15% )。
大家是不是很吃驚,養老金最高的省份不是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竟然是西藏。要知道,西藏2021GDP為2080.17億元,排名很靠後,那怎麼會有如此高的養老金呢?
實際上西藏之所以調整標准如此之高,首先與其地理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因素,我們都知道,西藏在我國的西南位置,基本上整個西藏都屬於是我國的艱苦邊遠地區。由於地處高原,在這里的工作條件也不是很理想,也導致這里的醫療水平相對比較差一些。當地人的平均壽命相對於其他地區的人的壽命較低。目前全國平均壽命為76.2歲,西藏人民平均壽命比全國人均壽命低了4歲。
其次,西藏的退休老人較少。西藏不要說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連國有企業都很少。也就是說在西藏大多數是中央派駐單位工作,那麼一旦退休就回到內地了,他們退休之後傾向於到一線城市養老,就不再繼續在西藏偏遠地區待著了。所以總體而言西藏地區退休人口很少,但是養老金整體資源十分豐富。所以少數人平分這個大多數資源,那你每個人收到的養老金也就達到一個不錯的水平。
另外,國家對在西藏工作的人員,因為大多數都是體制內機關、事業單位、國企,還是給予很好的補貼的,所以西藏排名全國第一位可以理解。根據拉薩人社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的時候,拉薩市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平均工資,就達到了11805元,而企業退休人員的平均工資也達到了5000元。
其實,我們也不用太羨慕西藏的養老金上漲幅度高,畢竟這里的環境艱苦,在這里工作的人付出得也比較多。
NO.2 上海
養老金金額:4668元
上海從去年起掛鉤調整實施了單掛鉤,完全以基本養老金水平確定上漲多少錢,上海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之一,對於人口需求上,已經不滿足於人口數量多,而是要逐漸將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刺激優勝劣汰。
另外,上海市的養老金調整方案當中,還有一個比較友好的方面,就是在高齡傾斜方面。很多地區的高齡傾斜門檻都是設定在了70歲,而上海市的高齡門檻,是在男性65周歲,女性60周歲,從這一點來說,上海市的養老金調整還是比較人性化的。
基本養老金掛鉤調整上,上海去年達到3%的高水平,超過全國所有省份,按照這個比例計算養老金,養老金水平越高,能享受的增長部分越多,想要養老金能多漲,參保期間,增加繳費水平,延長繳費年限是必然。
而近日,按照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上海市會確保570餘萬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看到這個數字令人非常驚訝,上海市總共才多少人?離退休人員就有這么多嗎?
根據上海市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數量達到了2489.43萬人,領取職工基本養老金的離退休人員數量佔到了23%。
那麼,上海市的退休人員真的有這么多嗎?
根據國家統計年鑒中分地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情況(2020年)顯示,上海市當年參保職工數量是1094.9萬人,而離退休人員數量是521.8萬人,養老保險基金的總收入是2036.7億元,養老保險基金的支出為2982.4億元,累計結余是1214.1億元。
經過一年多左右的時間,上海市離退休人員數量增長到571萬,雖然有些快,但是也差不太多。但是最令人擔心的還是上海市的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2020年的當期結余為負的945.7億元,一年多的時間也該花光了吧。更何況2021年的人均養老金水平還再次上漲了4.5%,退休人員數量也增加了近50萬。
NO.3 北京
養老金金額:4561元
北京市是屬於我國養老金比較高的地區之一,僅次於上海。按照2021年相關部門的統計,北京市的平均養老金為4561元,僅次於西藏和上海,位居全國第三位。但西藏由於屬於邊高地區,養老金水平不是內地城市可以比擬的。從內地城市來講,北京市的養老金是處於第二位的。
養老金計發水平提高離不開地方經濟支撐。近年來,北京在金融服務、數字經濟、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優勢非常突出,還有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等『北京智造』特色優勢產業作為支撐,這些都是北京GDP和財政收入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的基礎,也為每年養老金計發基數上漲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近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2022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標准,今年的繳費標准與去年相同,最低繳費標准為年繳費1000元,最高繳費標准為年繳費9000元,參保人可在這個區間內自選繳費金額。
截至2021年底,本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障(包括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領取福利養老金待遇人員)的覆蓋人群為192.43萬人,已基本實現城鄉居民「人人老有所養」的目標。
NO.4 青海
養老金金額:4264元
青海每月4264元的養老金在全國也處於領先水平,因為這個數據已經超過了2021年全國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28元,每月只有2927元。
青海省2021年養老金調整方案也非常簡潔,在所有已發布方案的省市中,青海省的方案和去年相比變化是最小的,只有定額調整一項降低了22元,每人月增長47元,其餘項目的調整方案和2020年完全一致。
由此可見,青海的退休人員養老金是很高的,除了北京上海兩個發達城市之外,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省份也達不到青海的水平。
NO.5 浙江
養老金金額:3899元
浙江省早期是以農業人口為主,很難與直轄市相比,在農村管理人口和城市化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這些省份中,養老保險人均排名前兩位的是浙江和江蘇,這也不愧為全國民生保障最好的地區。
浙江更優秀,不僅在金額上遠超江蘇,還有一個特殊之處那就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領取人數不僅只有江蘇省的一半左右,而且低於城市退休人數,這在各省中是罕見的。
這是因為浙江省有轉保政策,從2017年7月1日起,浙江省被征地農民可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因此,浙江省目前有數百萬農民領取工人養老金。
2021年浙江的養老金計發基數為6594元,相比2020年的養老金計發基數5960元,上漲了634元,漲幅達到了10%左右,這是比較大的了。相信2022年養老金計發基數將繼續上調,預計可以達到7000元左右。
此外,對於2022年上半年退休的人員來說,由於當年的養老金計發基數沒有公布,到時養老金也會進行補發。
不過,對於浙江2022年退休的人員來說,也有可能會遇到延遲退休政策的出台,這需要有心理准備。不過延遲退休政策會有一個過渡期,也不用太擔心。
NO.6 山西
養老金金額:3651元
2021年,山西省全年GDP總量超過2萬億元,達到2.259萬億元,增長9.1%,全國排名第20位,較上年前進1位。全省人均GDP繼2020年突破5萬元後,2021年邁上6萬元新台階,達到1萬美元。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8.1%、10.2%、8.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8%。在經濟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的同時,山西省經濟發展韌性愈發強勁,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山西省老年人口數量持續增長。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來,山西省60歲及以上人口由411.78萬人增長到660.70萬人,10年間增加248.92萬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由270.53萬人增長到450.47萬人,增加179.93萬人。山西省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9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2.90%。處於輕度老齡化階段,但接近中度老齡化。
雖然2022年山西的養老金調整方案仍未公布,但是參照2021年的調整方案,山西省養老金調整方案中最突出的是,向企業退休職工明顯傾斜了。如果企業退休人員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條件完全一樣,無論是漲幅的比例,還是漲錢金額的"絕對值",企業退休職工都漲錢更多。這會給予企業退休老人更多的鼓舞,實現更大程度上的公平,這也是山西省養老金調整方案中最大的亮點。
NO.7 山東
養老金金額:3647元
山東的經濟發展不錯,這兩年受到疫情的沖擊,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受到一定影響,山東省的恢復速度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小編最近看到一個報告,說山東省經濟在疫情之後恢復快、發展好、態勢足,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的山東省2020年的人均GDP排在全國第3位,你想經濟發展的這么好,那就給山東省漲這個養老金提供底氣了。
相比其他省份,山東省的調整檔次有5檔之多,標准分別為:1、15年及以下的部分,每滿1年,月增加1元;2、16年以上至25年的部分,每滿1年,月增加1.3元;3、26年以上至35年的部分,每滿1年,月增加1.6元;4、36年以上至45年的部分,每滿1年,月增加1.9元;5、46年以上的部分,每滿1年,月增加2.2元。
而且,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山東不同城市的基礎養老金標準是不一樣的。有些城市他們的標準是高於山東省的最低基礎養老金標準的。比如說山東省發展比較好的城市,青島。青島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是200元,而濟南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也比較高達到了160元。也就是說,即便是同屬山東省不同城市的退休老人能夠拿到的錢也是不一樣的。除了這部分基礎養老金之外,還有個人賬戶養老金也決定了老人退休待遇水平的高低。
而在今年在國家發布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的通知》中提到了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地方會議上,山東也提及這一措施。其實,山東對退休時間晚,繳費時間長的人,福利已經實施多年,因此,如果十四五真的要實施延遲退休實施,山東省試點的幾率是比較高的。
⑷ 根據遼寧2022年養老金調整方案,每個人都來算自己能漲多少錢呢
繳費年限沒有任何變化,只是養老金水平掛鉤上漲,高齡傾斜減少,他們需要帶入自己的繳費年限,基礎養老金,年齡條件,地域條件就可以算出自己的養老金。
⑸ 退休金每年漲幅標准
退休金不是每年都會上漲。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將在頂層設計中明確。國家將建立覆蓋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物價變動、職工工資增長、收入水平提高等情況,並兼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承受能力、財政負擔能力等因素,統籌考慮各類人員的基本養老金調整。
⑹ 二元養老制度
法律分析:受經濟發展階段約束和養老保障需求特點影響,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承擔著雙重職責。一是保證老年居民生存公平,兜住養老底線;二是保證退休人員勞動公平,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城鄉的二元差距、條件稟賦差異以及繳費負擔能力不同,使職工和居民對制度化養老的需求具有雙層差異化特點。城鎮職工要求提供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可靠養老制度,更加體現多繳多得、勞動公平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統一繳費機會公平。城鄉居民要求覆蓋全民、能夠解決生存危機的兜底養老制度,更加體現少繳費、多獲得的歷史欠賬福利補償。在這個背景下,養老保險頂層設計亟待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為農民和城鎮無保障人群提供製度化、帶有福利屬性的保障項目,又要讓各方承擔得起;二是推進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公平化改革。從勞動公平角度看,退休人員養老金要比在職工資低一些,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占退休前工資的比例)要從計劃經濟習慣水平降至適度區間。從機會公平角度看,推進養老金雙軌制改革,需縮小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群體的養老金差距。現階段,受養老需求分化和制度供給能力的約束,這兩個問題難以在一個制度框架內解決。統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為繳費能力不足的群體設立了第一層養老體系,具有「國民養老金」兜底和福利補償屬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一條 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分別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
第十三條 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前,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當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由政府承擔。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
⑺ 2022年山東養老金調整方案細則
1、定額調整較去年增加13元
2022年山東定額調整的金額為每人每月65元,這個金額比2022年增加了13元,體現了養老待遇的兜底效應,彰顯了社會公平。
2、掛鉤調整力度有所下滑
由於今年全國養老金調整的平均水平下降到了4.5%,山東養老金的掛鉤調整力度也隨之下滑。主要體現在:
(1)、基數調整的比例確定為1.2%,去年的比例為1.7%,下降了0.5個百分點。
(2)、年限調整的增加金額全面下調。2022年山東法規,對參保年限在15年(含)以下的部分,每滿1年,月增加1元;16年以上至25年的部分,每滿1年,月增加1.3元;26年以上至35年的部分,每滿1年,月增加1.6元;36年以上至45年的部分,每滿1年,月增加1.9元;46年以上的部分,每滿1年,每月增加2.2元。
3、高齡傾斜上對高齡老人更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