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村養老保險:200元最低標准受歡迎,高檔次的為啥遭「冷落」
據全國人大代表羅朝運介紹,身處農村,他深刻感受到農村老齡化嚴重的問題,而未來的農村老人養老保障問題,從現在開始就要進行關注。
羅朝運還表示,雖然農村的養老保障在逐步完善,大多數農村人也願意購買養老保險,但選擇最低檔養老保險的村民高達90%以上,也就是說每年繳納200元最低保費這一標准最受村民歡迎,而高檔繳費標准則無人問津,在村民面前倍受「冷落」。
最後,羅朝運表示,雖然現在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在鄉村振興中,如何提高農村未來養老保障水平,就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
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如何實現鄉村振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如何實現鄉村振興?xRural 振興,對於一個農村人來說,這些年為了生存,我們掙扎著離開農村,但是在家裡的孩子和老人,我們真的不能盡自己的責任,這是一個農民工的聲音。現在的社會主義不會忘記原來的願望,對於農村的振興是一個很有幫助的農村,扶貧共進,實現和諧家園的夢想,為民族團結而奮斗,為祖國的強大而幸福!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人的振興。
因此,教育公平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縱觀全國,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還剩下多少所學校?教育變成了壓迫窮人、熱愛富人的勢利小人。它讓貧窮的農村為城市服務,即使是為了錢。農村孩子上學,需要步行十英里以上,需要父母一天接四次孩子,需要坐校車帶錢。如果你想要一個更好的學校,你需要在城市裡買一所房子,許多家庭都深陷債務之中。這就是農村教育的現狀。如果農村連幾所像樣的學校都沒有,人們怎麼能留下來呢?如何實現農村振興?
⑶ 鄉村振興過程中,面對種地之苦,娶妻之難,留守之痛,養老之愁,該怎麼辦
脫貧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要根據當地農村,制訂可持續發展戰略。要引進人才,考察當地特色,結合全國乃至全球經濟形勢,不搞表面文章,深入研究,取得民心,穩打穩扎。從農民方面,全面提高農民的現代化耕種素質,留著年輕新一代農民,利用科學,促進網路電商平台發展,敢幹就有收益,肯堅持就會有出路。現在農村大齡青年娶妻無望,是重男輕女帶來的社會現象,在農村娶不到老婆的是不夠優秀,大部分女青年要求條件高,你達不到只能剩下。
⑷ 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是怎麼樣的
j近日消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和目標。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中國是一個在經濟發展水平、空間地域格局、民族文化特點等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的發展中大國,遍及全國的鄉村的振興不可能採取同樣的路徑,而要用「因村制宜」的多元振興路徑和模式。總體來看,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之路應該把握以下幾個關鍵點:
第五,走文化、信息振興之路。一方面注重文化振興,要注重兩點:其一,包括祠堂、非物質文化遺產、鄉約村規、節慶活動、講究孝道、誠實本分等在內的鄉村文化,是每個人留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更是中國幾千年保持和諧統一的命脈,需要全方位保護和弘揚,讓鄉村始終成為有溫度、有情義的人類生活共同體。
⑸ 隨著我國勞動力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應如何理解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與鄉村振興的
農村的年輕勞動力都已經城鎮化,加大農村的經濟振興的政策傾斜。
近日,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七普調查顯示,老齡化水平城鄉差異明顯:從全國看,鄉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23.81%、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個百分點。和六普數據比較,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比(14.98%)上升約8個百分點,比六普城鄉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差距(3.19%)高出4.8個百分點。可以看出,城鄉老齡化差距正在不斷拉大,鄉村老齡化程度更高、更嚴重。
農村老齡化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人口流動
「從目前的數據看,農村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並將率先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30%)。」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認為,農村老齡化加劇的最根本原因在於跨省人口流動。根據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人戶分離人口4.9億人,較2010年增長88.52%;跨省流動人口為1.25億人,較2010年增長45.37%。「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流動人口呈現典型的三八『特點』:即80%以上人口來自農村,80%進入城鎮,80%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富餘的勞動力流向了城市,而在農村,婦兒老弱留守現象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原新表示,農村老齡化問題本質還是經濟問題。「從各省七普數據來看,有六省份常住人口減少,多為農業大省或經濟欠發達省份,這些地區的年輕勞動力不斷流向經濟發達地區。」他認為,在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下,以經濟為指向的人口流動導致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倒置」問題難以解決,「一般情況下,農村的生育率高於城市,長壽水平低於城市,理論上老齡化應該慢於城市,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國從90年代起,城鄉老齡化的差距一直在不斷拉大。」
養老合力共同支撐養老「三大支柱」
一方面,戶籍限制等因素加劇了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家庭戶規模不斷縮小,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各種現實難題。另一方面,與城市相比,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金制度、醫療保障、基層養老服務體系等制度准備上發展滯後,以房養老、政府養老、理財養老尚未建立成熟機制,從制度安排及經濟能力來看,難以應對即將到來的養老難題。
「最直接的數據可以看到,人口流動與家庭戶規模的縮小,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老齡化問題。七普數據顯示,我國家庭戶規模進一步縮小,已由2010年的3.10人下降到2020年的2.62人,農村老年人長期依靠的傳統家庭養老模式正在面臨新的挑戰。」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老齡經濟與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王莉莉說。
與城市老年人相比,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水平整體依然較低。服務設施、服務人才、市場化發展等公共服務資源不足,明顯滯後於城市地區。「特別是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健康體檢等方面嚴重滯後,與城市地區相比,老年人及其家庭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現象依然明顯。」王莉莉表示,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匱乏是隱形問題,文化娛樂設施不足、精神文化活動較少、老年人精神慰藉等問題也隨著農村「凋敝化」的加劇日益明顯,亟需多方給予關注。
「養兒防老目前不太現實,農村的生育率也在下降,同時撫養比還在上升,隨著少子化的穩定和強化,大量來動力外流,養兒防老的人口學基礎已經瓦解。」原新說,在未來,農村的養老壓力將大於城市,落在年輕人身上的擔子會更重,養老變得越來越有心無力。與其固守養兒防老的傳統思維,不如打破僵局,從自身出發,強化「自我養老」。「在農村,許多60歲以上老人依然下地幹活,只要身體允許,養雞種地自給自足也是老有所樂的體現,並不一定要向城市老年人一樣,規定年齡退休。」他指出,加速擴張養老院等照護機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養老問題,隨著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更想要追求自尊、自愛、自由的晚年生活,滿足精神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並不意味著其可被完全替代。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指出「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強調了家庭在養老責任上的不可替代性。「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80%的老人仍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既是年輕人的贍養義務,也是我們傳統孝道文化的延續,應該積極弘揚。這種依靠血緣親情支持的養老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新強調。
同時,無論家庭還是政府,都無法獨當一面,全盤兜底。養老合力的形成,才能破解當前困境。「政府首先要做好農村養老的規劃設計和執行監督,其次是健全普惠性、保障性養老工程,讓生活困難、亟需救助的老年群體得到照護,搭建農村基本的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如果在此基礎上,老年人希望享受更好的生活,則需要依靠社會、企業和市場的共同參與。」原新強調,養老金保障、基本醫療保障和長期照護是養老保障的「三大支柱」,在農村地區可以探討利用鄉鎮企業年金、集體經濟、土地流轉等方式增加老年人口收入福利,實現其財產的保值增值。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統籌解決農村老齡問題
勞動力的轉移和老齡化進程相互交織,加速了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現象的產生。「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青壯年大幅度外流,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逐漸走向老弱化,這將影響到三農的可持續發展。」原新呼籲,全社會應高度重視農村老齡化問題,政府、企業、家庭應當承擔各自責任,充分發揮在養老領域的帶動作用,盤活農村養老資源,激發多元資本活力。同時,把養老問題置於鄉村振興的戰略大框架之下,在農村土地流轉、農村體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中探尋解決途徑。
王莉莉認為,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將從多要素流動、人口經濟、產業渠道多方面對鄉村發展產生影響。「目前農村剩餘的許多中老年人,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掌握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具有一定難度。老年勞動者隨年齡的增長而產生的體力能力的變化,也會通過農業勞動力供給效應對農業生產產生負面影響。」她指出,消費人口的減少,將對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來阻力。「與中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的消費水平與消費慾望更低。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老年人的整體收入水平不高,消費層級與消費需求較低,很難通過大量消費人口的聚集來刺激產業發展。」王莉莉強調,在大量人才外流的同時,農村地區也難以吸引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這都對農村產業發展以及結構優化升級帶來挑戰。
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統籌協調、整體謀劃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出路?王莉莉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構建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特別是公共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服務、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快農村地區發展,改善農村老年人生活環境,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使農村老年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二是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加快農村農業生產與產業發展。特別是具有農村地區資源優勢的鄉村旅遊、綠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以及集生產、加工、休閑觀光一體的新型業態發展,吸引勞動力返鄉就業或創業,在農民增收富裕的基礎上,提高農村老年人家庭整體收入。
三是建立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准正常調整機制,確保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隨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加強對農村特困老年人的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水平。
四是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建立適合農村老年人生活特點的養老模式,大力發展農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服務,強化孝親敬老社會環境的營造,支持年輕人關心關愛老年人,強化家庭養老支持政策與扶持體系,使老年人既能享受到社會化養老的專業與便利,也能獲得家庭養老的支持與慰藉。
五是加強農村老年人精神關愛體系建設。重視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地方財政對農村老年人文體娛樂活動的支持力度,積極組織農村老年人文化體育、休閑娛樂活動,重視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切實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⑹ 2022年養老金調整,農村養老問題多,如何將農村養老短板補齊
養老金的政策有所調整,但農村養老的問題出現較多,想要補齊這項短板,要採取以下幾項措施:
解決農村人口的經濟基礎差的問題。養老金在調整之後出台了個人養老金的規則,將依據個人的經濟條件來繳納不同程度的養老金,在退休之後的金額也會有所不同,而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耕地,每年的年收入可能只有幾千元到一兩萬元,經濟基礎較差,養老問題自然就多,想要解決這項短板就要從根源上去提高農村人口的經濟基礎,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原因。在未來的數10年時間里,農村的經濟基礎將會得到較高的提升。
總體來說解決農村養老短板的根源,在經濟只有把經濟提高之後,農民的收入不成問題之後,養老金的問題自然就會解決一大半。
⑺ 鄉村振興戰略第三十章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第三十章 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要包括版
1、 優先發展農村教權育事業
2、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3、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4、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
5、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⑻ 面對農村老人漸漸變老,他們的養老問題是否有保障
兒女外出打工平常寄生活費用,盡管說現在農村的許多青年人都是會挑選在年青的情況下外出打工,並且平常回家的頻次十分的少,大部分僅有過年過節的情況下才能回家了陪家裡邊的老年人,這種農村老人一般都沒有的勞動能力,因此她們是並沒有經濟發展收益的。
當他們到城裡邊工作了以後,大部分可以尋找一份平穩的崗位,也有很多的村裡人,自打到城裡邊的確進步了許多,因此她們到六十歲的情況下已是離休工作人員了,每一個月都可以取得固定不動的退休養老金,這個時候她們能夠我安度晚年,日子過的還是挺輕輕鬆鬆的。
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高度重視農村老人的如何養老,這幾年,我國針對鄉村各個方面的基本建設全是十分高度重視的,並且現在農村的老齡化問題是我們所遭遇的一個具體難題,我國也特別的關心,可是要是只是藉助每一個月的基本養老金補貼,實際上難以確保鄉村老人的生活,這個時候,我國能夠發展趨勢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讓農民種地也變成一種崗位,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才可以真真正正的完成下去。
⑼ 農村養老成難題,到底該從哪些面抓起呢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越來越多,很快我們就會進入老齡化社會。龐大的老年群體中有很多生活在農村地區。因此,農村老人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嚴重問題。從現階段來看,農村目前的養老模式仍然以家庭養老為主,無論是農村養老院還是養老保險,都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能完全代替家庭養老。對於老人自己來說,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幸福健康,要想讓自己過得更舒適愉快,就要牢記以下三點。
生氣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一方面容易引起自己的身體不適,甚至會引起疾病的危險。另一方面,也可能給家人和朋友帶來一些苦惱。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孩子在背後說家裡的老太太很為難,什麼話也不聽,什麼話也不想說。最終能做到的有錢人、婦女、婆媳之間可能會發生很大的矛盾。所以從老人的角度來看,要放寬心過一輩子,還有見不到的。兒孫有兒孫福,他們的工作你控制不了那麼多自己,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是最重要的。
⑽ 農村城鎮化,沒有了土地的農村老人,住樓房用何養老
隨著我國老齡化日趨嚴重,這已經是個社會問題了,尤其是農村老人,可以說在我們國家農民的付出與回報嚴重的不成正比,農民為我國的各方面發展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國家實行城鎮化城市化都沒有問題,農民都是支持的,關鍵是農民老了喪失了基本勞動能力,子女贍養是一方面的,政府的應該建立養老康養中心集中照顧他們。老百姓要求不高只要能吃飽住暖病有所醫就滿足了,但願不要再出現因付不起醫葯費而無助回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