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評論公務員納入養老保險

評論公務員納入養老保險

發布時間:2022-09-01 06:53:02

1. 為什麼公務員不用繳納社保,而且退休金又很高

公務員該不該交社保?
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據報道,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員在11月17日表示,公務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勢在必行,但何時正式納入社保體制,尚無具體時間表。
先看一些背景。早在2010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就有不少媒體在關注公務員要不要交社保的問題。當時廣州《信息時報》報道說,一位在退休前以4000元為基數繳納社保金的企業職工,每個月個人需要繳納320元社保,退休後每個月只能拿到1183元。
但是,在工作時不需要繳納一分錢社保金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卻可以領取高得多的退休金。該報道稱,以當時廣州市的待遇,一般科員退休時都有3000多元,而副科級有4000多元,正科級5000多元,副處級則有7000元左右。因此,即使是一直以科員身份工作到退休,其退休待遇都比企業職工多出兩三倍。
這樣的狀況確實讓人感覺不公。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希望將公務員納入社保體系,是為了達到兩個目標:一是充實現有的社保基金,緩解日漸入不敷出的社保的資金壓力;二是讓公務員領取和普通職工一樣多的退休金,從而緩解公務員和企業職工退休者的收入差距。
這兩項目標,第一個是不值得追求的,第二個目標,則是不需要將公務員納入社保體系,就可以達成的。
要讓公務員繳納社保,我們得問一個問題,公務員的工資收入從何而來?答案眾所周知:來自納稅人。同樣道理,如果公務員參與繳納社保的話,這筆交社保的錢也只能來自納稅人。要削減公務員工資總是很難的。我們很難期望,在將公務員納入社保系統後,可以先讓公務員減薪,然後再給他們交社保,更大的可能是,納稅人得額外為公務員承受社保負擔。
所以為充實社保基金而將公務員納入社保體系,實質是由政府財政補貼社保基金。但是,如果只是希望政府財政補貼社保基金的話,完全不必繞這么大一個圈子,直接將財政資金注入社保基金即可。繞這么一個圈子,只是讓資金在多重周轉中增加了浪費和腐敗的可能。
事實上現在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自2000年以來,就有超過4000億元資金來自中央財政撥付。我們設想,如果這4000億資金,要先交給公務員,然後再由他們交到社保基金,那是會讓錢變多,還是變少?筆者認為後者的可能性要更大。所以說,通過讓公務員交社保的辦法充實社保基金,是一個不值得追求的目標。
至於第二個目標,通過參與社保體系,拉低公務員和企業職工的退休金差距,這也是不用將公務員納入社保計劃就可以達到的。若認為公務員退休金太高,我們大可直接降低他們的退休金,而不必來繞社保制度這樣一個大圈子。
當然,要直接降低公務員退休金,這本身是很難的。普通百姓要求降低公務員退休金,一般也就在口頭上說說而已,但公務員卻有極大動力去阻止降低退休金。比如,沒多少百姓會為了降低公務員退休金而天天找政府,甚至去靜坐、遊行,但那些退休公務員,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卻可能這樣做。其中原因,是百姓過於分散,即使能成功讓每個公務員降低1000元退休金,分攤到百姓個人頭上的收益也不會有多少。但對公務員就不一樣,每降低100塊退休金,對他就帶來100塊實實在在的影響。
然而,如果要求直接降低退休金那麼難的話,要求通過將公務員納入社保,從而降低他們的退休金,也將面臨同樣的難度。因為社保制度並沒有那麼玄乎,足以「迷惑」公務員,讓他們漠視自己退休金的變化。
要真正降低公務員退休金,一個可能的辦法,看來只能是循序漸進。那就是像已經實行的社保改革一樣,「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已經退休並開始領取社保的公務員,基本維持當前水平不變,而對於未來才退休和加入公務員團隊的人,則逐步削減其退休金,若他們覺得公務員退休金太低了,那完全可以不幹公務員。反正今天中國公務員的收入已經偏高了,什麼職業都可能缺人手,但公務員是不會缺的。
不過,說公務員沒必要加入社保體系,根本原因還是社保制度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好。社保制度並不能產出更多財富,並不是我們往裡邊投入兩塊錢,等若干年後就可以多出一塊錢。如果社保制度有這么神奇的話,我們當然應該歡迎公務員加入,好讓他們一道享受這種好處。社保制度並沒有這么神奇,就今天中國的社保制度來說,它更多的是一種轉移支付,是將工作中的年輕人財富轉移給了已經退休的老年人
當然,也有很多網友之所以要求公務員交社保,其實是對社保制度提出的一種質疑:如果社保制度真的這么好,為什麼要將公務員排除在這個體系之外?如果社保制度沒這么好的話,為什麼要把它強塞給普通百姓?不得不承認,這是主張推行現行社保制度的人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2. 如何看待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可能到本世紀30年代,中國將進入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期。人口老齡化將導致養老保障的壓力不斷增大,財政補助負擔越來越重。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但我們已經從各方面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行補充完善,能夠妥善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全面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實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基本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提高統籌層次、開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促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等等。特別是在現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的基礎上,從2018年7月1日起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這有利於幫助一些出現基金當期收支失衡的統籌地區緩解壓力。今年中央調劑基金預算總額將達到6000億元左右,其中一些基金收支失衡地區從中受益的資金約有1600億元,可以緩解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省份養老金支付壓力。今後我國將逐步提高各地上解調劑金的比例,並朝著實行統收統支的全國統籌方向發展,這將會更加有效地解決一些地區基金收支失衡問題。
為確保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發放,我國不斷加大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財政投入,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據統計,1998—2018年中央財政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補助資金累計達到3.5萬億元。今年,中央財政預算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助資金將達到5000多億元,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省份傾斜。
不僅如此,為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障等方面帶來的壓力和負擔,早在2000年我國就決定設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作為專門用於人口老齡化的國家儲備基金,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和調劑。同時,成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截至2018年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資產總額已接近3萬億元。更進一步,國家將劃轉部分國有資本作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一個重要來源,龐大的國有資本將成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強大後盾。2017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已經達到180多萬億元,可以依法通過按照一定比例劃轉國有資本的方式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持續提供可觀的資金來源。隨著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不斷做大做強,將為我國養老保障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可以說,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能夠應對老齡化沖擊和挑戰,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供可靠保障。
換個角度看,人口老齡化既是挑戰,也為「銀發經濟」提供了機遇。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多,對老齡服務的社會需求將迅速增長。目前,老年服務產業發展正在進入黃金期,呈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我國養老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不僅能確保老年人老有所養,而且有利於各種與老年人需求相關的產業蓬勃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反過來促進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3. 我國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什麼意義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意義與方向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高愛娣
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具有明顯的「碎片化」特點,妨礙了不同職業群體之間的人員流動,不能有效發揮社會互濟功能,也不能有效應對養老保險面臨的財務困境。因此應藉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重構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打破城鄉界限和職業界限,建立基於國民身份的單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2009年新年伊始,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啟動的消息。引起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基於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現狀,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勢在必行。推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減輕國家財政負擔,破除社會保障制度長期存在的「二元結構」,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全覆蓋,人人皆有保障,才是改革的出發點和終極目的。
一、現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構成復雜、模式多樣,分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兩大類,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又分為企業養老保險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制度兩種,共計有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農民工四種養老保障模式。這些養老保障模式費用來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獨立,缺乏銜接,具有明顯的「碎片化」特點。「碎片化」的制度設計,無助於體現公平公正,妨礙了不同職業群體之間的人員流動,不能有效發揮養老保險的社會互濟功能,也不能有效應對養老保險面臨的財務困境,革弊圖新已呈必然之勢。
(一)「碎片化」的養老保險制度導致待遇差距。
至上個世紀90年代,企業完成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正式確立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而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則未列入改革范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依舊由國家財政完全撥付,從而形成了養老資金來源上的「雙軌制」。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由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企業繳費一般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費比例為本人工資的8%,養老金與當地社會工資水平和生活水平掛鉤: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費用是由國家和單位負擔,個人不繳費,養老金標准以本人工資為基數,按工齡長短核計發放。養老金的繳費和發放體制上存在的「雙軌制」,導致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待遇差距逐漸拉開,退休前收入基本相當的事業單位職工和企業職工,退休後的收入差距可能相差兩倍甚至更多。事業單位職工特別是公務員養老被視為「游離」於社會保險制度之外,而享受另一種「超穩定」、「超水平」養老方式的特殊群體。處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制邊緣的農民工養老,由於繳費門檻高、跨區域轉移難及15年的繳費年限等政策限制,一直存在參保率低、退保率高等現實問題,實際上根本起不到養老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國參加城保的農民工2416萬人,只佔在城鎮就業的2.3億農民工的17%。
(二)「碎片化」的養老保險制度淤塞了社會成員的職業流動。
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及公務員在養老保險制度上的差別,不僅導致了他們退休後的待遇差距,還在相當程度上淤塞了這兩類職業之間的人員流動。企業職工調到機關或事業單位,已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無法銜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調到企業,欠繳的養老保險費沒有來源,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並加劇了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之間的職業壁壘,嚴重妨礙了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如果要離開,由於沒有建立個人養老保險賬戶,沒有個人養老保險金積累,原本退休後可以領取的退休金又沒有了,明智的選擇當然是留在行政單位不動;公務員選擇離開和退出原來工作單位,同樣意味著他將失去將來的養老保障;由於涉及相關人員的養老保障問題,政府機構在辭退公務員問題上顧忌重重,導致公務員退出機制不暢,形成公務員管理中「只進不出」的格局。
(三)「碎片化」的養老保險制度將使「城保」陷入財務困境。
由於一些企業繳費不足和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我國城市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平衡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首先,由於傳統養老體制沒有提供資金積累,現行城市養老保險體制不得不面臨著龐大的資金缺口難題。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情況,2005年我國城市養老金缺口2.5萬億元,在未來30年時間里將達到6萬億元。
其次,在養老金缺口嚴重存在的情況下,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的混賬管理只好挪用個人賬戶積累來填補養老金缺口,因此從一開始,新體制就面臨著個人賬戶「空賬」問題,並隨著時間推移日益加重。2000年我國養老金「空賬」達到360多億元,到了2005年底,「空賬」已達8000億元。
再次,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2007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總人口的8.1%,2020年達到11.2%,到本世紀40年代將達到峰值3.2億人,占總人口的22%。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下降,我國社會的養老負擔將大大加重。上海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出現最早且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城市,上海2007年「城保」制度贍養比為1.48:1,致使當年基金收支缺口達50億元。
二、我國養老保險體制改革的方向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為重構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提供了契機,應藉此打破城鄉界限和職業界限,跨越戶籍制度的藩籬,建立基於國民身份的單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僅為公務員養老保險改革奠定基礎,也為2020年實現「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創造條件。
(一)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制度。
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制度有助於進一步體現公平公正原則。公平的養老保障制度應該沒有身份的差異,無論是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還是企業員工、自由職業者,或是農民工,各人均應承擔相同的自繳比例,到期均可以享受平等的社會養老標准。建立統一制度、統一規則的全國「大一統」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動實現城鄉全面覆蓋、人人皆有保障、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養老保障體系,符合建立和諧社會的政策需求,有助於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其次,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制度,才是解決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問題的根本之策。有媒體報道,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動因是財政負擔問題。若僅將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作為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目標,事業單位養老改革,將成為「頭痛醫頭」的改革,將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待遇降低到企業水平,而公務員養老改革卻不納入改革的范疇,必將增加事業單位養老改革的阻力。將事業單位養老改革、公務員養老改革、農民工養老改革分而治之,我國養老制度的「碎片化」將從「二元」演變為「三元」「四元」,其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將更加嚴峻。
(二)縮減國家基本養老保險比重。
實行全國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突出困難是基本養老金的標准問題。在事業單位養老保障制度改革方案中,因提出「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按照企業模式計發」,就引發了是「提高企業養老金水平」還是「降低事業單位養老金水平」的爭議。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把農民工也納入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制度體系,農民工與城鎮職工養老金待遇給付的差距似乎更難以平衡。按照原有城鎮待遇標准,農民居民養老金收入顯然提高,但是來自於農民的繳費收入必然十分有限,制度財務必然是不可持續的;降低原有城鎮待遇標准,使得全體參保人員退休的待遇水平在中間取齊,農民工的養老金待遇水平適當提高,城鎮居民退休收入卻大幅下降。突破這一瓶頸的重要途徑是降低基本養老保險比重。縮減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水平,加強企業(職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的作用,尤其是加大企業(職業)補充養老保險的比重和作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共同趨勢。
我國也需要對養老保險體系進行結構調整,進一步縮減過高的基本養老保險水平,同時賦予企業(職業)補充養老保險以更大的責任。根據我國現實和國際經驗,可以將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目標替代率由目前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的58.5%降低為20%,略高於社會救濟的水平但能夠保障退休職工最低的基本生活,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養老保險的門檻,有利於推動廣大農民工加入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體系,實現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目標;而農民工的加入和養老保險覆蓋率的大幅度提高,又有利於解決城鎮勞動入口比例下降和老齡化給養老保險制度帶來的財務困境。在適當的時候,基本養老的責任可以全部由政府承擔,國家給每一個退休的老人發一份吃飯的錢,真正實現「社會統籌國民化」。
(三)大力發展企業(職業)補償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目的顯然不是降低養老金水平,而是調整整個養老保險體系的結構和養老金待遇的結構,將原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部分責任轉移出來,由其他形式的養老保險制度來承擔。為了彌補統一制度後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的下降,必須大力發展企業(職業)年金作為補充養老保險及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尤其是企業(職業)年金。實際上,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中都提倡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即建立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但是,由於作為補充養老保險的企業年金屬於自願性的,缺乏相關政策規范,因此其覆蓋面和規模還很小,發展緩慢。
做大企業(職業)補充養老保險,一是將縮減基本養老保險後企事業減少的繳費比例增加到「企業(職業)補充養老保險」中;二是將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部分剝離出來,合並到「企業(職業)補充養老保險」中,使擴大後的企業(職業)補充保險,達到養老金替代率的40%~60%左右。最終形成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企業(職業)補充養老保險為主體、輔之以一定的自願性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的三支柱養老保險新體系。企業(職業)補充養老保險實行完全的個人賬戶制和累積制,每個人擁有一個社會保障賬號,具有便攜性,有利於勞動力在不同職業和地區之間合理有序的流動;在待遇給付上,在企事業和個人繳費與未來受益之間建立密切的精算聯系,在設定的封頂線之下,較高的費基便可獲得較高的退休金,可以體現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群體、甚至不同個人之間的收入水平。如此一個各得其所、多繳多得、與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企業(職業)補充養老制度,可以激發企事業和個人繳費的積極性,對企事業而言,企業(職業)補充養老保險也是增強凝聚力的一種手段,有助於提高職工對企事業的歸屬感,促進企事業提高經濟效益。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4.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應該與公務員等同對待

很有道理,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應該與公務員等同對待,必須把機關公務員納入進來。

5. 公務員退休後還要交養老保險嗎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同人群不同角度有不同觀點。不過,從大局來看,應該是利大於弊,我認為最大好處就是,公務員養老納入養老保險,幾年以後,退休金逐步和企業持平,或者略高於企業一點,就會大大減少報考公務員的人數。現在報考公務員,至少60%以上看重公務員不交社保退休金很高,優秀人才爭當公僕對於國家來說,確實是一種浪費,優秀人才應該在科技領域、尖端技術等方面發揮自己的能力。公務員養老納入養老保險,更有利於人才流動,想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人一旦離開單位,幾乎是寸步難行,什麼糧食關系、戶口、住房問題全是單位說了算,結婚還必須單位同意,看看現在,有錢就可以買糧食,戶口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住房可以買賣,宣誓就可以結婚。我認為公務員沒有養老保險才是最後一道枷鎖,只要實現全民社保,全國流動轉移,就解決了包括公務員在內的所有公民的後顧之憂,公務員沒有養老保險,一旦開除或退職,一無所有,連民工都不如,民工還可以買養老保險。相信並不是所有公務員都想干一輩子,公務員養老納入養老保險,公務員退出機制很好解決,大不了辭職換個單位繼續繳納社保即可,我相信通過公務員養老納入養老保險,逐步使公務員成為一個平常的職業,不再使公務員成為幾十比一乃至幾百比一的報考競爭的特殊人群,我們的整個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我們國家的優秀人才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發揮自己更好的作用。因此,公務員養老納入養老保險,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公務員養老納入養老保險的弊端呢,那當然是對於那些混日子混到退休拿高退休金的人不利,我想,這部分人應該是極少數吧。我是一名公務員,我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和各種特長,但是,我不想干一輩子公務員,我就期望公務員養老納入養老保險,我應該會離開公務員隊伍,去尋找屬於自己更好的空間。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6. 公務員退休納入社保嗎

一般來說,公務員的社會保險由國家公務員法和社保法規定。養老保險,公務員目前不參保,實行退休金制度。
當然,有的地方已經將公務員納入社保與公積金繳納范圍,也就是說公務員繳納的五險一金本質上跟職工繳納的差不多,「五險」(又稱:社保)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一金」即是公積金。
但是,這里需要提醒的是,並不是每個城市的公務員參保政策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城市,公務員五險一金繳納比例以及五險一金繳費基數都有不一樣的標准。
在了解完「公務員五險一金包括什麼」這個問題之後,我們不妨再多了解一下,公務員養老金並軌是什麼意思?
目前,中國養老金制度大致分三類:城鄉居民養老金制度、城鎮職工養老金制度、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制度。城鄉居民的月人均養老金水平僅為80多元,與企業職工的養老金待遇相差二三十倍,與公務員的差距更為懸殊。通常意義上的養老金「雙軌制」,強調城鎮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員工養老金之間的制度差異,而沒有考慮城鄉居民,也即農民、城鎮失業居民。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7. 如何看待公務員,事業單位養老體制與企業並軌

事業單位(公務員)養老金並軌是什麼意思。養老金「並軌」:指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和企業職工一樣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其目的在轉機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適當調整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水平,彌補因個人繳費而增加的支出,維持改革前後職工的基本生活水平。雙軌制——企業養老金和事業養老金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現在的事業養老金比企業養老金高出3倍左右,人們的呼聲很高一致要雙軌制並軌)。

閱讀全文

與評論公務員納入養老保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江西省農村養老金最新政策 瀏覽:375
蘇州吳中養老金 瀏覽:396
25年工齡能有多少退休金江蘇常州 瀏覽:430
年紀很老了還能買什麼養老保險 瀏覽:373
哪些人體檢查最痛苦 瀏覽:362
遷戶口後還能領取原省份的養老金嗎 瀏覽:322
16歲女生90斤身高150正常嗎 瀏覽:336
淄博礦務局退休工資待遇 瀏覽:599
父母生病陪護一天給多少錢 瀏覽:240
如何做好減肥養生館 瀏覽:777
退休金8千元要否打禾兌 瀏覽:61
老年人無故流鼻血 瀏覽:442
管城哪個小區適合養老 瀏覽:879
80歲老太婆打玻尿酸 瀏覽:997
老年人養老保險最高能交多少 瀏覽:685
企業部分養老保險多少比例 瀏覽:505
小型養老院投入多少錢 瀏覽:354
惠東怎麼申請體檢報告 瀏覽:944
與孝敬有關的誦讀 瀏覽:876
家裡的老人過世怎麼辦 瀏覽: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