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州農村商業銀行和深圳農村商業銀行是不是一樣的
一、是一樣的,都是農村商業銀行,只是不同區域的分行罷了。廣州農村商業銀行的前身是始建於1951年、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發展歷史的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社。
二、多年來,它立足南粵大地,秉持服務「三農」的宗旨,為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社會的穩定和城鄉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2016年8月,廣州農村商業銀行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441位。
三、2004年,深圳農村信用社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從廣東省農村信用社體系中單列出來,獨立改制組建深圳農村商業銀行。
四、深圳農村商業銀行繼承了深圳農村信用社50多年發展歷史、服務特色和文化傳統,現有在職員工1796人,營業網點198個,營業網點數居深圳銀行業之首。
(1)農村養老評論擴展閱讀:
人才立行
制定中長期人才發展戰略規劃,持續引進中高層管理人才,實現人才引進、培養、儲備和激勵等環節的統籌規劃。堅持能上能下、精簡高效、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開展內部崗位競聘,有能力、有作為的年輕人走上管理崗位。
通過外部公開招聘,引進具有銀行工作經驗的優秀管理人員和專業人才。定期招收應屆畢業生,不斷優化員工隊伍結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珠江商學院、珠江金融研究院正式掛牌[8],為人才引進、人才培養提供新的平台和渠道。
科技興行
堅持實施以科技為先導的創新發展戰略,積極推進科技系統的現代化建設。一方面,加大對科技軟硬體建設的投入力度,新一代核心業務、信貸管理、財務管理。
網上銀行、國際結算、人力資源管理、事後監督、手機銀行等系統陸續上線;另一方面,加快對核心網路、新機房網路、網點交換機、無線網路等基礎設施的優化和升級,為業務系統上線提供有力的系統支持。
跨區經營
積極探索並推進跨區經營發展戰略,按照"科學規劃、穩步推進;依法組建、市場運作;制度先行、風險可控;面向村鎮、服務三農"的實施原則。
目前在北京、河南、廣東、四川、山東、江蘇、湖南、遼寧、江西等9省市發起設立的24家珠江村鎮銀行已正式開業,其中信陽珠江村鎮銀行為總分行制村鎮銀行。同時,積極推進異地分支機構的設立工作。已在廣東省內河源、肇慶、佛山、清遠設立4家異地分支機構。
B. 現在的中國人生活得幸福嗎,為什麼
太累了,都找不著東西南北了,活著就好
C. 有什麼針對建卡貧困戶的政策
國家對貧困戶有哪些優待政策,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說明的是,各地區處於地區實際及扶貧政策的多樣性各有不同。就拿當下筆者所處區域而言,建檔立卡貧困戶,所享受的優惠政策是非常豐厚的。
按照貧困等級的劃分,貧困戶可享受滬滇協作產業發展補助入股資金每年可分紅380——700元。住房扶持,包括插花安置,異地集中安置,進城安置。
農村危房改造等。健康扶貧。享受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大病補充保險)政府代繳180元,幫扶幹部代繳40元。計220元/人。住院報銷比例達90%。個人自付部份不超過5000元。教育扶貧。高中生免學費,享受國家一等助學金補助。免生活費。小學生教育扶貧補助。(其中免學雜費。
生活補助。同時享受營改計劃)生態扶貧。享受森林生態補助,草原生態補助。勞動力轉移就業扶貧。參加鄉村組織的種養適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享受信用小額貼息貸款。社會幫扶資金。幫扶幹部日常慰問及節日慰問發放毛毯丶米、油、傢具等。
總之,以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的優惠政策。在此筆者將再次重申:各地區幫扶政策及措施按地區實際有所不同,萬不可一概論之。
D. 有關時事時文的好段100字及80字的點評
時事評論:如何看待農村養老問題
時事評論背景:
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如何解決好廣大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已成為事關和諧社會構建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事。目前農村養老、醫療都缺乏必要的保障,而能否妥善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農村養老所面臨的困境,探討現階段農村養老的可行路徑,是理論和現實都亟需解決的問題。
時事評論觀點:如何看待農村養老問題?
農村家庭養老方式轉變及制度保障不健全
我國農村歷來基本實行的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這是當前中國農村使用最普遍的養老方式。然而,隨著我國正在發生的急劇社會和經濟變革,家庭養老正受到來自計劃生育政策,城市化和工業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子女減少,家庭規模、結構和功能變化,流動人口增加以及價值觀念變化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其功能日趨弱化。制度保障不健全或缺失。廣大農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長期游離在社會保障制度的 邊緣,政府對農村的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救濟和低保投入嚴重不足。
鞏固並完善傳統的家庭養老機制
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是老年人的最佳養老模式。就老人而言,居住在家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家庭物質資源,根據自己多年的生活習慣安排日常生活、飲食起居,保持原來的生活節奏;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通過照料孫輩、簡單的農業生產等方式在家庭中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從而得到心理上的認同感。政府應該促使家庭養老由傳統的道德軟約束轉變成法律、制度的剛性約束,使家庭養老逐步由「倫理型」向「倫理型+法律型」轉變:加強道德建設和思想教育,大力弘揚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對善待老人的家庭,給予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獎勵,提高子女贍養父母的自覺性;依法打擊不盡贍養義務甚至虐待老人的惡劣行為,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和典型案例的教育作用;同時對部分由於子女殘疾、失業等原因而無力贍養老人的家庭,當地政府和有關社會組織在就業、救濟等方面給予特殊照顧。最後,通過制度建設促進和改善農村家庭養老狀況,將家庭養老由道德層面上升為制度層面。
分層次、有重點地推進社會養老保險
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根本措施。根據我國農村當前的現實,應該逐步推進社會養老保險,並在推進的過程中根據各地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解決措施:
在條件較好農村可以低標准起步,堅持個人繳費為主、國家集體補助為輔的原則,堅持以個人賬戶為主的儲備積累方法,堅持自願參加與政策鼓勵相結合的政策措施,堅持社會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相結合的制度等一系列條件的前提下逐步推進社會養老保險。在條件差的地區,政府要調整財政分配格局,政策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在欠發達地區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障制度。其次,完善社會化救濟和「五保」供養制度,以確保能應對因突發災害造成的養老困難以及無子女老人的養老問題。最後,政府應該對有老人尤其是有多個老人的家庭予以補貼。
迪拜大火「零傷亡」我們該學習什麼
分類:評論2015-02-23 02:30:02來源:新京報 作者:韓涵(媒體人)
高樓大火「零傷亡」,迪拜是幸運的,但這樣的幸運,並非偶然,而來自於平日那份嚴格、認真和努力,從中,我們是否應學到些什麼呢?
■ 觀察家
阿聯酋城市迪拜一棟高達336米的公寓樓21日凌晨突發火災,蔓延至多個樓層,火情在持續大約3個小時後被撲滅,目前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只有7人因吸入濃煙被嗆到,少數居民受到驚嚇。
許多人都通過視頻目睹了這場熊熊大火,報道稱,當時大火伴著大風,有兩千人在燃燒的大樓內,燃燒的碎片甚至掉到距大樓100米的道路上。令人稱奇的是,火災竟是「零傷亡」。不僅如此,迪拜此前也曾遭遇高樓火災,但很少造成人員傷亡。聯想到國內一些大火動輒幾十人上百人的傷亡,消防員屢屢犧牲,不免讓人感慨萬分。
迪拜乾旱少雨,大量高層、超高層建築林立,為何在消防安全上會有如此優秀的成績單?
據新華社報道,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防火硬體設備完善,迪拜在建築設計上對防火要求高,不僅每個房間都配備煙霧感應和噴淋裝置,樓梯的防火通道標准也較高,據說每扇防火門要求堅持至少2小時以上。樓宇物業也會定期檢查報警器、消防栓等設備。這次迪拜高樓大火的撲滅,居然主要靠的是高樓內部消防系統——消防員沒有從地面噴射水槍,而是快速進入大樓內部,通過內部的消防供水線,最終將火勢控制在其中一層樓上,然後將大火撲滅。
迪拜在建築上的高標准,值得我們借鑒。目前國內火災屢屢釀成悲劇的主要原因,正是硬體薄弱。在一些火災中,建築垮塌總是頻繁發生,從2003年的衡陽大火,到剛過去不久的哈爾濱大火,總是如出一轍;許多火災燒出消防基礎設施的匱乏,如去年香格里拉大火就暴露出當地消防供水系統存在消火栓數量不足等問題,所有建築都沒有安裝消防設施,缺乏自防自救能力。
其二,迪拜在消防應急也未雨綢繆。當地不允許高層公寓使用煤氣而只能用電熱爐灶,強制要求每戶家庭配備滅火器、防毒面具等,很多公司、寫字樓也經常定期組織消防演習。這次大火發生後,保安人員立即挨家挨戶敲門,通知居民迅速離開。在疏散中,住在頂層的住戶步行向下行走50層,未發生擁擠和踩踏事件,秩序可謂有條不紊。
反觀國內,一次次火災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出民眾消防演練和消防教育匱乏的問題。2010年「11·15」上海大火中,大部分被困居民慌亂無措,沒有被困居民利用防火栓自救。年前發生的北京百榮商城大火,商城內一商店員工韓某竟為追求刺激,在倉庫內用打火機點燃紙箱,引發火情,消防意識之淡漠,令人震驚。
高樓大火「零傷亡」,迪拜是幸運的,但這樣的幸運,並非偶然,而來自於平日那份嚴格、認真和努力,從中,我們是否應學到些什麼呢?
給殘疾兒童平等的求學環境
分類:評論2015-02-23 02:30:02來源:新京報
三成殘疾兒童無法接受義務教育理當追究地方政府責任。各級政府應全面調查本地區殘疾兒童入學的問題,採取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相結合的方式,給每個孩子創造接受義務教育的環境。
■ 社論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年度統計監測報告,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肖麗對相關數據進行解讀時表示,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還遠低於義務教育階段普通兒童的比例。2013年全國6至14歲殘疾兒童的入學率仍僅為70%多,有近三成殘疾兒童未接受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
三成殘疾兒童未接受義務教育,這個數字十分驚人。其背後反映出的,是殘疾兒童「入學難」。
在國際上,普遍倡導用隨班就讀(在普通學校里和普通學生一起學習生活)的方式,代替建立專門特殊教育學校的方式,為殘疾兒童提供教育。我國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嘗試隨班就讀方式,但在一些地區試點的效果並不理想。一方面,不少普通學校沒有接受殘疾兒童入學的條件,要改善這些學校,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可地方政府沒有這筆經費的投入。在加拿大,一所普通學校,接受一名殘疾孩子入學,政府所需投入是一名普通學生的2到3倍,除要在學校建殘疾人設施之外,還要聘專門的護理人員照顧學生的飲食起居。
另一方面,普通學校的家長,對於學校招收殘疾兒童,並不支持和配合。殘疾兒童在普通學校遭遇歧視。近年來,經常曝出的有家長聯名要求學校讓身心障礙兒童退學的消息,就暴露出這方面的問題,家長們的做法,顯然不合理,不能以多數人的表決,剝奪他人的基本權利,這也對學生平等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學校面對家長的反對,頗為無奈,在接受殘疾兒童入學時,就很謹慎。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家長不願意送孩子去特殊學校,又進不了普通學校,孩子就可能輟學在家。
隨班就讀的理念需要從幼兒園到高等教育,一以貫之,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這方面的落實情況不理想,大中學校的教育,就差得更遠,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沒有招收殘疾學生入學的條件,並在招生時設置身體健康條件限制,這也反過來影響基礎教育階段的隨班就讀。我國教育部門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比如在高考時推出盲文考題,但是,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管理服務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還有待通過增加投入、轉變理念來解決。
因此,有三成殘疾兒童無法接受義務教育,這理當追究各級地方政府的責任。各級政府應該全面調查本地區殘疾兒童入學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採取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相結合的方式,給每個孩子創造接受義務教育的環境。另外,非義務教育階段的隨班就讀,也需要政府部門站在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角度,加以推進,這是讓殘疾兒童融入社會,未來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