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險依據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歲。 社險在計算養老金時,依據平均壽命是多少
如果社保局對婦女平均壽命沒有限度,那麼如果活到90歲社保局不就賠了?
B. 為什麼男的平均壽命比女的短,拿養老保險的年齡卻比女的晚
什麼時候男女平等了?這不是男卑女尊的時代嗎?
C. 中國男性平均壽命73歲,交幾十年的社保拿8年退休金。值得嗎
你的理解偏差太大太過分,自尋煩惱。平均壽命數據僅是計算養老金時在個人賬戶養老版金中使用的一個數權據,並不是你想像就領取8年養老金。
計算養老金有一道公式: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資金余額÷男139(月)、女195=個人賬戶養老金。
得出的數就是養老金其中一塊叫:個人賬戶養老金。男性分139個月把個人賬戶資金余額拿完,拿完後你仍然健在,這塊錢仍然發放,此時你的個人賬戶沒錢,拿的是社保基金的錢了,因此退休金領取是終身的事,只要你有足夠壽限,當然壽命太短不要說八年,一天也享受不到的都有的是。
D. 中國人平均壽命與退休年齡
根據1978年6月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干版部權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規定,下列幾種情況可以辦理退休:
(1)男性幹部、工人年滿6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連續工齡或工作年限滿10年。
(2)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繁重體力勞動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種的職工,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的工齡或工作年限滿10年。
(3)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或工作年限滿10年的,經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職工。
(4)因工緻殘,經醫院證明(工人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規定,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按月享受傷殘津貼;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E. 社險依據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歲。社險在計算養老金時,依據平均壽命是多少
如何計算人的平均壽命
我們經常看到報紙上說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多少。前不久中國科學院院士鍾南山嚴正指出我國人均壽命遠沒達到75歲,原因是計算的方法不對。但他沒有告訴我們正確的計算方法,以及他計算出的結果。
所謂人均75歲,即平均每個人的預期壽命為75歲。我們以75歲為基數,凡是壽命低於75歲的,其歲數差額總和必須與壽命大於75歲人的歲數差額總和相等。假如壽命低於75歲的人數是總人口的X1,他們平均壽命與75歲的差額為Y1,而壽命大於75的人數為總人口的X2,他們的平均壽命與75歲的差額為Y2,則X1Y1=X2Y2。一般來說,X1與X2的和就是總人口的數量。當X1=X2=50%時,則Y2=Y1。設Y1=10歲,則壽命大於75歲的人平均壽命與75歲的差額Y2也應該為10歲,就是說現在應該看到大約有一半的人的壽命大於75歲,且平均壽命在85歲左右,超過85歲,乃到100多歲的人應該比比皆是。顯然,這與事實相差太遠。
那麼如何估算某個瞬間人的平均壽命,才能盡可能與事實相符呢?這的確是個很困難的事。因為不斷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活著的還能活多久?都難以估算。
下面,我試著給出幾種計算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對固定人群平均壽命的計算
即將這固定人群的所有人的壽命總和除以這批人總人數,就得這批人的平均壽命。
例:某張姓家族(自一對夫妻開始繁衍),自1908年到2007年,100年間全部死亡人數(包括嫁出的張姓姑娘,不包括娶進張家的外姓媳婦)為100人,這些亡人的壽命總和為5873歲,則可得出該張姓家族100年來的家族平均壽命:
S=5873÷100=58.73(歲)
其中S為平均壽命,下同。
諸位讀者也不妨用此法對自己的家族計算一下本家族的平均壽命,時間跨度越大,計算出的數字越准確。大家可以將計算出來的結果都匯集到本文樓下,就可以從側面看出我國過去一段時期的人均壽命了。
二、對固定時間段出生的人群平均壽命的計算
即將這固定時間段里出生的所有人的最終壽命加在一起,除以全體人數,就得出這期間人的平均壽命。這其實也是對固定人群平均壽命計算的一種特例。
例:小李村在1920到1935年期間共出生107人,這些人在2007年前全部死亡(必須是本村戶籍,不論是何種原因,是否死於本村地界內),這些亡人的壽命總和6532歲,則小李村在這7年間的人均壽命為:
S=6532÷107=61.05(歲)
三、對固定區域人群的平均壽命的計算
將這固定區域在某個時間段內所有死亡人數的實際壽命的總和除以這些人的總人數,確定為這個區域當年的人均壽命。這實際也是對固定時間段人群平均壽命計算的一種特例。
例:周山化工廠2007年共死亡123人(必須是本廠正式職工,不論何種原因死亡,死在何處),這些亡人的壽命總和為7069歲,則周山化工廠在2007年的人均壽命為:
S=7069÷123=57.47(歲)
四、對某特定人群當前預期壽命的估算
前面幾種都是對已經亡故的人群的壽命用算術平均法計算出來的,這些數字是事實存在的,是准確的。但它們不能表示出活著人的平均壽命有多少。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的預期平均壽命應該是針對活人而言的。為此我也給出一種估算方法如下:
幾個假設:
1、這是一個有足夠大的區域,比如中國。只有這樣它才有足夠的人口基數。
2、這個區域當年沒有大規模的戰爭死亡人口和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人口(這兩項死亡人口總和不要超過總人口的千分之一,因為每千分之一,大約影響人口平均壽命0.05-0.1歲)。
3、這個區域足夠時間段內(應大於平均壽命周期)沒有實行特殊的人口政策,人為控制人口的出生。
4、這個區域每年出生的人口總數是基本相等的,也就是這個區哉的各個年齡段的人數是基本相等的。(這一條是理想狀態,如果考慮這一條,就永遠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好在我們估算的是當前的預期壽命,只需使用當前的人口總量來估算即可。因此此條也可不作為假設條件考慮)。
5、設這個區域上年末人口總數為∑A,人均年齡為Y,當年死亡人口數為R,當年出生當年死亡的人口數為r。
則:
S=∑A÷(R-r)+Y(歲)
其中:
S:為這個區域上年度人口的平均壽命,即用上年人口現有平均年齡加上上年人口比當年死亡人數得出的商。
(R-r):表示上年人口在當年實際死亡人數;
例:C國2007年末總人口為13億人,平均年齡為35.10歲,2008年共死37562489人,其中新生兒當年死亡人數為517896人,則:
S=1300000000÷(37562489-517896)+35.10=70.19(歲)。
這個公式有幾個特點:
1、區域范圍越小,人口總量越少,估算結果偏差越大。反過來區域范圍越大,或人口基數越大,估算結果就越准確。
2、人口年齡段越不均勻,估算結果偏差越大。反過來,人口年齡段越均勻,估算結果就越准確。
3、人口年齡段越年輕,估算結果偏差越偏大,而且是越大於實際情況。反過來,人口年齡段越大,估算結果就越准確。
希望有人用實際數據驗證此公式,並將驗證結果告訴我,便於我修正該公式。
有心的人可以償試著用各種辦法對人類的平均壽命進行估算,從不同側面幫助國家統計部門為社會提供一個符合實際情況的數據。參與社會管理,人人有責嘛。這就是我寫本文的宗旨所在。
估算人的平均壽命,是反映社會進步的一種方法。總的來說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了,也表明人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了,生活質量越來越好了。人們更加熱愛生活和珍惜生命,這是人類的進步。這是我輩的幸甚,人類的幸甚。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F. 社保的繳費年限長短和退休之後的養老金有什麼關系嗎
養老保險繳費時間越長,退休金領取的就會越多。
養老金能領取多少,主要看個人繳費年限長短、個人繳費基數高低和當地社會平均工資。
養老金計算中,無論何種情況,繳費基數越高,繳費的年限越長,養老金就會越高。
養老金的領取是無限期規定的,只要領取人生存,就可以享受按月領取養老金的待遇,即使個人帳戶養老金已經用完,仍然會繼續按照原標准計發基礎養老金。
況且,個人養老金還要逐年根據社會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的增加而增長。因此,活得越久,就可以領取得越多,相對於交費來說,肯定更加劃算。
拓展資料: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退休年齡和當時的人口平均壽命來確定。計發月數略等於(人口平均壽命-退休年齡)X12。目前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不再統一是120了)
基礎養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式中: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實際的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低限為0.6,高限為3。
G. 養老保險交15年和交30年有什麼區別
養老保險交15年和交30年退休工資的區別是:
交30年到了退休時領取的養老金比交15年的領取的多。因為繳費年限越長,繳納的工資越高,到退休時,領取的就越多。
同樣的交40的養老保險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比交40年的領取的多。
養老保險繳納
1、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2、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7)平均壽命與養老保險擴展閱讀
養老保險
一、參保范圍和繳費
1、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2、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3、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二、按退休金給付的確定方式
1、退休辦法按職工是否參與提取退休基金分為共同提取退休金辦法和非共同提取退休金辦法。
2、共同提取退休金辦法是企業與職工共同提取退休基金,交給獨立的信託機構保管運用,雙方提取的比例不一定相同。
3、職工如果提前離職,可將其自身提取的本金及利息收回,而能否分享企業提取的基金則視退休辦法的規定而定。我國由國家、企業和職工三方共同提取退休基金。
4、非共同提取退休金辦法是退休基金全部由企業提拔,職工不參與提拔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