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養老保險平均指數怎麼計算
根據你買的保險金額來定,你買的多,指數就多
㈡ 請問社保繳費基數和繳費指數是什麼意思
1.社保繳費基數是指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為繳納基數,舉例:社會平均工資是1000元,繳納的基數可以是600元—3000元。每年社保都會在固定的時間(3月或者7月,各地有所不同)核定基數,根據職工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資申報新的基數。
2.繳費工資指數是指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人員歷年繳費工資指數的平均值,稱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由參保人每年的繳費基數除以當地上年的職工平均工資,得出繳費當年的繳費工資指數,如此每年計算一次,到退休時把每年的繳費工資指數相加,再除以實際繳費年限得出。
3.平均繳費工資指數與養老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關,平均繳費工資指數高,養老金待遇就相應提高。個人平均繳費指數反映職工在整個繳費年限或連續計算的若干繳費年限中的繳費工資平均水平,是計算過度性養老金(退休金)的重要指標。
(2)養老保險的指數和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社保繳納基數的計算方法:
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資收入為繳費基數。
1.職工工資收入高於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00%的,以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300%為繳費基數;
2.職工工資收入低於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60%的,以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繳費基數;
3.職工工資在300%—60%之間的,按實申報。職工工資收入無法確定時,其繳費基數按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公布的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為繳費工資確定。
㈢ 養老保險個人指數化是什麼意思
你就說吃飯重要還是理想重要??9761
㈣ 養老金計算本人平均繳費指數是怎麼算的對養老金影響大
養老保險,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是指:
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實際的繳費基數版與社會平均權工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低限為0.6,高限為3。
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歷年繳費指數之和/繳費年限=平均指數。
我們說的繳費工資,是指可以納入繳納社會保險費范圍的工資性收入,按照現行政策規定,繳費工資就是按國家統計部門規定列入工資總額統計范圍內發放的工資。它的特點是依工資收入的實際情況而定,沒有上下限限制。繳費工資的確定實際上就是對職工工資總額的確認。
㈤ 養老保險平均指數化怎麼計算
具體你要查查所在省的養老金計發辦法,這個演算法各省都不一樣的。
一般的演算法,個人的指數化月繳費工資=本人繳費工資平均指數*當地月社平工資;
本人繳費工資平均指數=本人繳費工資指數之和/繳費年限;
本人繳費工資指數=本人當年繳費基數/當地上年社平工資。
比較的復雜、繞口,看懂了沒有。
希望採納。
㈥ 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平均指數是怎麼計算的
養老保險,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是指:
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實內際的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容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低限為0.6,高限為3。
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歷年繳費指數之和/繳費年限=平均指數。
我們說的繳費工資,是指可以納入繳納社會保險費范圍的工資性收入,按照現行政策規定,繳費工資就是按國家統計部門規定列入工資總額統計范圍內發放的工資。它的特點是依工資收入的實際情況而定,沒有上下限限制。繳費工資的確定實際上就是對職工工資總額的確認。
㈦ 養老保險「本人平均繳費指數」怎麼算
1,平均繳費工資指數是指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人員歷年繳費工資指數的平均值,稱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它是由參保人每年的繳費基數除以當地上年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
得出繳費當年的繳費工資指數,如此每年計算一次,到退休時,把每年的繳費工資指數相加,然後再除以實際繳費年限得出的。
2,例如:根據上述公式,全省2013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4000元,實際個人繳費基數為2000元,全省2014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4500元,實際個人繳費基數為2200元,則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2000/4000)+(2200/4500)】/2。
3,你理解有誤,計算也不準確。2000元為繳費基數:2000x0.3=600元,繳費就是600元。如果當地最低繳費基數低於2000元,你就繳納600元,如果高於2000元比如2500元,2500元的繳費就是750元。 這個最低繳費基數就是繳費比例60%,換算成繳費指數就是0.6。
人社部規定社保繳費不能低於當地繳費基數的60%,不得高於300%。也就是你說的0.6、3
(7)養老保險的指數和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養老保險
是以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為指標的,通過再分配手段或者儲蓄方式建立保險基金,支付老年人生活費用。它的實施具有以下作用:
有利保證勞動力再生產
通過建立養老保險的制度,有利於勞動力群體的正常代際更替,老年人年老退休,新成長勞動力順利就業,保證就業結構的合理化。
有利於社會的安全穩定
養老保險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老年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人數也越來越多,養老保險保障了老年勞動者的基本生活,等於保障了社會相當部分人口的基本生活。對於在職勞動者而言,參加養老保險,意味著對將來年老後的生活有了預期,免除了後顧之憂,從社會心態來說,人們多了些穩定、少了些浮躁,這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
各國設計養老保險制度多將公平與效率掛鉤,尤其是部分積累和完全積累的養老金籌集模式。勞動者退休後領取養老金的數額,與其在職勞動期間的工資收入、繳費多少有直接的聯系,這無疑能夠產生一種激勵勞動者的職期間積極勞動,提高效率。
此外,由於養老保險涉及面廣,參與人數眾多,其運作中能夠籌集到大量的養老保險金,能為資本市場提供巨大的資金來源,尤其是實行基金制的養老保險模式,
個人賬戶中的資金積累以數十年計算,使得養老保險基金規模更大,為市場提供更多的資金,通過對規模資金的運營和利用,有利於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
在中國,90年代之前,企業職工實行的是單一的養老保險制度。1991年,《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