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清明時節孝敬行

清明時節孝敬行

發布時間:2024-04-28 12:29:03

Ⅰ 以清明為話題的孝道作文 不少於600字

一:是誰教會了我們吖吖學語?
是誰用甘甜的乳汁辛苦地哺育我們?
又是誰將自己的年華飛逝換來了我們成長著的生命?
是父母!人們說:母愛如水,滋潤生長;父愛如山,遮風擋雨.我覺得,父母對我們的愛就像一杯咖啡,靜靜地向周圍彌漫特殊的芳香,它的味道稍帶苦澀,而它的糖份卻積存在杯底,只有喝到最後,才能品出它那香甜的滋味.
仔細回想,夏天那一盤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杯溫熱的牛奶,學習時那一句關心的問候,玩耍時那一聲小心的叮嚀„„父母總是在暗處默默地做我們成長的基石,多少苦累,卻從未說過一次.對於如此莫大的恩情,我們怎能不給予回報呢? 蘇轍曾說:慈孝之心,人皆有之.還記得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嗎?田世國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愛已經堅如磐石.
古語道:百善孝為先,孝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品質.只不過,有些人的孝心被生活的飛塵所掩蓋了.可是在我們同學中,不孝敬父母之事時常發生,有些同學厭煩父母的嘮叨,常常與父母頂嘴,殊不知,那些嘮叨滿載著父母的愛;有些同學從未關懷過父母,把父母當成自己的金庫,殊不知,愛不是無底洞;有些同學視父母的愛為理所當然,殊不知,父母也需要愛„„這樣的事時常發生,不由得令人心憂.烏鴉能反哺,羔羊會跪乳,而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難道真的不如烏鴉,不如羔羊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卻能引發我們的深思.孝心,並非是長大後才有的責任,也並非是用金錢就能彌補.孝心的終極奧義,就是愛.孝心其實很簡單,比如,為家裡清掃一次房間;為母親倒一杯水;為父親捶一次背„„這是多麼簡單,可是同樣是這些小事,卻能讓父母感動很久很久.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樣也不需要千萬豪宅,也許你的孝心不豪華,只是一次5分的作業,一張100分的試卷.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會接受它,因為,這里滿載著真誠的愛!這才是給予父母最好的禮物!
當然,我們要孝敬的不僅僅是父母,還有關心、疼愛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對於他們我們同樣也要敬孝心,講孝道. 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吧!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建築心中永恆的愛的神殿,共同在繁忙的學習中,抽出一點時間,把孝心帶回家,讓父母,長輩們沐浴最溫暖的愛的陽光!二:「百善以孝為先」這句話常常回繞在我的耳邊,無論是大人還是長輩談起這句話,總會有深奧的見解把我折騰地一頭霧水;長大點了,傾聽著媽媽講古代孝子的故事,看著媽媽飽經風霜卻又帶著燦爛笑容的臉,一個念頭在我腦海里油然而生:長大後一定也要孝順爸爸媽媽,做個孝子.
記得有一個寒冬的早晨,天氣很涼,霧像個小霸王,霸佔了天,霸佔了地,他把整個世界變得白茫茫一片.早晨我起床,便聽到很有節奏的「唰唰」聲:「唰唰唰,唰唰唰……」我心想:是誰起的這么早,在洗衣服?於是,我飛奔下樓,想看個究竟.剛一下樓,我就看到了一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背影——媽媽,想著看著,不禁覺得眼前一片模糊,我的淚在眼眶裡直打轉.再走近點看,媽媽的手心起了老繭,手背凍得通紅,頭上也長起了一絲銀發.頓時,我的心好像被一根細小的針扎了一下,這根針穿過我的外表,刺痛我的靈魂.我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媽媽,我長大了,這些事我也能幹,您去休息吧,我來洗!」起初媽媽還不同意,在我的再三請求下,媽媽終於答應了.
我坐在小板凳上,學著媽媽的樣子,安排好步驟:先把洗衣粉倒一點在衣服上搓,洗干凈後用清水過干凈,再絞干,最後就可以晾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洗衣粉輕輕一倒,我便拿起衣服搓了起來.我先洗衣領,衣領最臟,我雙手拿著衣服握拳,有洗衣粉的地方雙手靠攏,搓啊搓,我突然發現自己的雙手已經凍得沒知覺,由紅變紫了.媽媽看見了,連忙走過來心疼地說:「寶貝,冷嗎?」忽然,一陣風吹來,我多謝這一陣風吹乾了我的淚,沒讓媽媽看見我在哭.我強忍著讓自己笑:「不冷,真的一點都不冷!」我繼續洗著衣服,盡管我的手凍得通紅,可是我願意.終於洗好了,我把衣服晾好,朝媽媽笑了笑,媽媽也欣慰地笑了.
孝順,可以是有好東西與長輩一起分享,也可以是幫長輩做一件事情.生活中有長輩對子女的愛,更應該有子女對長輩的孝,哪怕是一句暖心的話語.

Ⅱ 清明節上墳有什麼講究

不要穿鮮艷的顏色。

Ⅲ 清明節資料(關於孝敬)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詩) 寫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元宵節)、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雲:「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斗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Ⅳ 今天清明節,怎樣做才算盡孝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4、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Ⅳ 清明節關於孝的作文800字

夜裡雨聲,閑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00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現代人眼裡,「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系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凈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發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背負一團心冷在風里哀號盤旋.

閱讀全文

與清明時節孝敬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林正英24部僵屍電影粵語 瀏覽:530
廣東最好養老院 瀏覽:134
社保交滿幾月領養老金 瀏覽:679
老年痴呆多年舌頭流血 瀏覽:952
買斷工齡職工提前退休 瀏覽:104
在線看電影 ,插眼 瀏覽:477
河南70歲老人取智障女 瀏覽:289
老年痴呆症失眠 瀏覽:899
金熙貞演過的電影作品我的女友 瀏覽:954
80歲能透析嗎 瀏覽:706
大尺度日韓露點電影 瀏覽:968
新年養老金提前發放 瀏覽:449
退休教師的社保卡死後 瀏覽:15
古人70歲 瀏覽:799
一類醫療器械需要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720
和東北五仙差不多的電影 瀏覽:97
國民黨小說 瀏覽:503
徐英飾演的有哪些電影 瀏覽:296
企業工作有退休工資嗎 瀏覽:824
如何做好智慧父母簡報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