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
這是古時候形容年齡的別稱,從小到大分別為: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老人
拓展資料:
耋dié
(形聲。從老、至聲。本義:年老。古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同本義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東漢·許慎《說文》
則大耋之嗟。--《易·離》。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禮。--《禮記·射義》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壽);耋壽(指高壽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聲。從老,毛聲。本義:年老)
同本義。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又如:耄兒(老人和兒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學(年耄碩學之士);耄聵(年老糊塗);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耄儒(老儒)。
年老昏亂
耄期倦於勤。--《書·大禹謨》
又如:耄思(思緒紛亂);耄耄(紛亂貌);耄亂(謂年老昏亂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憒);耄聵(年老糊塗);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Ⅱ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100怎麼說的
孔子曾經說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順耳),七十古稀,
八十朝杖,八十九十耋耄,一百期頤。
三十而立
三十歲以後,你應該在職場上已經摸爬滾打好多年,靠著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該承受的責任,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三十歲的人應該立身、立業、立家,這也就是三十而立。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自強、自立,讓自己做一個更優秀的人。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的事業,在社會上那麼多年,應該有一個比較固定的職業了,也就是要有一技之長。立業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
立家,立家就是成立自己的家庭,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指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你不會因為遇見什麼困境,或是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也就是知者不惑。人一旦到了四十歲,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是更加理智。
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不是指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五十歲之前,人還有很多精力,願意花費很多時間去實現理想,去拼搏、去奮斗。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再怨天尤人,萬事都抱著一種隨緣的態度。
Ⅲ 70歲的老人叫什麼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專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屬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