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要賞什麼花
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佩茱萸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貳』 重陽節祝福短句
重陽祝福短句:
1、秋來農人忙收獲,稻花啟鏈香里說豐年,重陽佳節登高忙,桂花香來菊花黃,九九歸一齊祝願,願你生活永安康。
2、觀賞菊花,祈求幸福。登高遠望,避災吉祥。喝酒吃糕,萬事如意。祝您平安,重陽吉祥!
3、重陽遠眺暢身心,願你健康久久。賞菊飲酒祛災禍,願你幸福久久。品糕插萸辟邪難,願你吉祥久久。
4、賞一賞秋菊,心曠神怡。插一插茱萸,滿屋吉祥。游一游山水,愜意無限。祝您平安,團啟重陽吉祥!
5、登一登高處,福壽安康;送一送祝福,情真意切:重陽節快樂,身體健康!
6、秋風習習重陽日,登高遠眺思念濃,共慶佳塌旁如節好時光,祝福祝願送不盡,願你快樂身體好,吉祥如意萬事順。
7、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重陽節快樂!
8、步步登高開視野,年年重九勝春光。重陽節快樂!
9、重陽佳節到,團聚多歡笑,祝福跟著來,按時作報告:祝您平安,重陽吉祥!
10、人生路上大步走,走到重陽九月九,心中懷念老朋友,—句祝福說出口,願你天天都優秀,快樂幸福最永久!
『叄』 重陽節賞菊因何而來,從何時而起
陶淵明一生酷愛菊花,以菊為伴號稱菊友,被人們奉為「九月花神」。他種菊既食用又觀賞。每逢中秋日,當菊花盛開的時候,附近的鄉親、遠處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賞菊。
此時,他就攤煎餅、燒菊茶款待親朋,大家走時採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東方朋」。來賞菊的人們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時去田園耕作。
有一天,他灌園澆菊時,自言自語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日來。」菊花有情,不負陶公心,到九月九日那天,菊花果真爭妍斗奇地一齊盛開了。
客人們也都在那天來了,望著五彩繽紛、芳香四溢的滿園菊花,吟詩作賦,令人心醉。此後,親朋好友相約,年年重陽一日來賞菊。於是,重陽賞菊的習慣便由此形成,流傳至今。
『肆』 【重陽節】賞菊花,飲菊酒,你要知道哪些知識
九九重陽節是入秋之後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我國傳統文化中,將「九」視作為最大陽數,而九月初九,兩個九字相重,因此在這天舉行的各種活動,被人們賦予了各種特殊含義。例如,重陽登高,是為汲取天地陽氣,以趨福避禍;而飲菊酒、插茱萸的風俗,也帶有了期盼健康、長壽的意味。
圖1. 重陽登高。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陽節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兩類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為甚。賞菊花、飲菊酒、食菊糕,已經成為了重陽節的標志性風俗。那麼,菊花究竟是如何與重陽這個節日聯系在一起的呢?
重陽賞的是什麼「菊」?
都說重陽要賞菊,那麼我們賞的,到底是什麼菊花呢?
如果拋開重陽節不提,那麼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可賞之「菊」:作為鮮切花的非洲菊和雛菊、庭院栽種的矢車菊和勛章菊,還有可形成大片花海的波斯菊等等,這些美麗花兒的名字中都帶有一個「菊」字。這是因為,它們都屬於菊科大家族。
圖2:各種菊科植物的花。
所有的菊科植物,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它們看上去的那朵炫目的「花」,其實是由諸多小花組成的花序。對於菊科植物來說,我們看到每一片「花瓣」,以及每一個「花蕊」,其實都是一朵獨立的小花。只不過,那些看似「花瓣」的小花,花冠特別延長,因此稱為舌狀花,又因為位置在邊緣,又被稱為緣花,而像「花蕊」的小花則花冠小而呈管狀,因此稱為管狀花,因為位置居於中間,所以也被稱為盤花。
圖3:菊科植物花序的結構。
因此用這樣的特徵去判斷,我們身邊的菊花真是太多了,例如我們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以及最近為人們熟知的青蒿、黃花蒿,都是「菊花」(菊科植物)。在這些「菊花」中,有些花序全部由舌狀花組成(如蒲公英),還有一些既有舌狀花,也有管狀花(如向日葵),整個菊科也因此分成了舌狀花亞科和管狀花亞科兩大類。
不過,顯然這些「菊花」並不是我國傳統意義上菊花。重陽節所賞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餘種菊科植物中的一員,即管狀花亞科菊屬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這一個物種。然而,正是這單單一種,因其長久的歷史和我國人民的喜愛,成為了品種繁多、用途各異的大家族,而又進一步成為了整個菊科的代表。
圖4:國人認識中典型的菊花模樣。
「食」菊長久遠
雖然現在的菊花色彩繽紛,形態各異,但人們最開始對菊花的利用並非是用來欣賞,而更多是拿來食用,以及製作菊花酒。
人們飲用食用菊花的歷史,要遠遠早於賞菊。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可能已經有食用菊花的歷史。而到了漢代,以菊花來製作菊花酒,已經成為了相當流行的習俗。記錄西漢時期逸聞軼事的《西京雜記》就記載道:「菊華(「華」通「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可見,西漢時期的菊花酒,不單用菊花,並且還要加入菊花的莖葉,這大抵是利用氣味更為濃烈的菊花莖葉,來增加菊花酒的風味。
圖5:菊花酒。
到唐代時,隨著重陽節成為公眾普遍的節日,重陽節與菊花酒,已經成為一對固定的搭配。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寫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不過此時,莖葉入酒的習慣逐漸減退,更多是單以菊花與大米一同發酵,或直接將菊花浸入酒中,從而讓酒帶有菊花的清香和微黃的顏色。直到今天,菊花酒依然沿用著一千多年前的製作工藝。
古人偏愛服食菊花,其實是對菊花多種特性的聯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數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時節開放,「我花開時百花殺」,因此給人以傲然之感;而經霜不謝的特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堅韌」「長壽」,因此也賦予了菊花以「長壽」的含義。其次,菊花的莖葉及花中存在多種揮發性物質,食用或浸酒飲用,這些物質的特殊香氣會帶給人「神清氣爽」之感,更是讓人認為菊花會擁有「輕身」「健體」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6:菊花也是食材用花之一。
從「飲」到「賞」
當然,如果人們只是將菊花用作食材和釀酒的調味劑的話,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氣。而人們開始主動栽種菊花,正是菊花得以變得如此多樣的原因。
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人們主動去栽種菊花的,恐怕就是陶淵明莫屬了。「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栽種菊花,成為了陶淵明淡然隱居,傲骨猶存精神的體現。不過,陶淵明在東籬下栽種菊花,觀賞並非其主要動機,更多的,還是便於采來做酒,不然,為何是「採菊」呢?陶淵明《飲酒》中也明確寫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可見,在酒中上下浮動的菊花,和帶著菊花清香的菊花酒,都讓詩人沉浸在遺世獨立的精神境界當中。
圖7:陶淵明採菊
陶淵明的隱士之風,逐漸成為了文人們所追捧的對象,而在庭院中栽種菊花,也成為了文人和上流階層追捧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的表現。不過,當菊花逐漸脫離物質化的食用、飲用功能後,必然會引起人們在審美功能上的重視,因此自兩晉之後,菊花逐漸從山野中的「黃花」,演變出了一支專供觀賞用的分支。而經過勞動人民的多年選育,觀賞用的菊花品種也不斷豐富起來。
在李白「笑酌黃花菊」之時,菊花還主要帶著野菊的黃色。而在不到百年之後,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就記載「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可見在唐朝時,由於重陽賞菊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的常見風俗,因此隨著人們對菊花品種的選育,菊花花色也不再限於黃色,白色的菊花品種也已經出現了。
而到了宋代,菊花的花色更加豐富。南宋女詩人朱淑貞《菊花》詩雲:「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可見紅色這種在野菊中絕少見到的顏色,在宋代也已經出現。到清代《廣群芳譜》中,已記錄有菊花品種300-400個,歸結為十餘種類別。而近年的統計顯示,我國的菊花品種數多達3000個以上。
圖8:菊花展上多樣的菊花。
如此多菊花品種是如何起源的,是目前花卉研究中一個頗為重要也極為復雜的問題。根據形態學、細胞學和分子學研究顯示,如此多菊花品種的祖先,其祖先應為菊屬中毛華菊、野菊等幾個野生物種,並在不斷的雜交中引入了小紅菊、甘菊等的血統。整個菊花物種的形成和品種的分化,呈現出一個龐大的網狀雜交體系,頻繁的雜交,以及菊花本身控制花序發育基因的突變,使得野菊、毛華菊原本具有的盤花也轉變為了舌狀花,並且具有勺狀、捲曲狀等形態,使得菊花的「花瓣」顯得層次更為豐富、形態也更為瑰麗。
圖9:菊花的祖先之一——野菊。
千百年來,菊花從默默無聞的野花,到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閬苑仙葩,與重陽節和重陽文化的發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馴化和品種發展,正是表現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企盼和對美的追求,而這也正是重陽節的重要內涵了。
『伍』 重陽佳節就菊花——唐代詠重陽詩賞析(下)
重陽佳節就菊花
——唐代詠重陽詩賞析(下)
王傳學
重陽節賞菊花,飲菊花酒,是古詩中常表現的雅事。
唐代田園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把重陽節賞菊花作為自己的期盼: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此詩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主客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通過寫田園生活的風光,寫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全詩語言朴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作者以親切省凈的語言,如話家常的形式,寫了從往訪到告別的過程。其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 朴親切。
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庄生活所吸引,於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也真切的反映了重陽節賞菊花品菊花酒的節日風俗。
再看盛唐詩人皇甫冉的《重陽日酬李觀》:
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
愁看日晚良辰過,步步行尋陶令家。
詩的意思是:沒有見到友人來送酒,只有黃菊獨自開放。郁悶得眼看著天色漸晚良辰已過,我只好自己一步步走去陶縣令的家。
這里的陶令根據前面的黃菊推斷應該是指陶淵明,詩中用陶淵明代指自己,感嘆自己與友人李觀分別後,再沒有人給自己送酒了,在重陽佳節,也不能飲酒賞菊,只好讓菊花獨自開放。詩人用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的典故,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懷念,
與重陽節有關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最有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了。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最愛菊花,簡直是個「菊迷」。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今江西)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風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聊以為遣。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不但用來釀酒,也用來食用。屈原的《離騷》所謂「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瓮,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
大詩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借菊花兩遭採摘,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心情: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這首詩是李白在當塗(今安徽當塗)龍山登高之作,時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秋重陽節後一日。詩人已於前一日登過一次龍山,並作了首《九日龍山飲》, 這屬於第二次登山宴賞,故詩人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不由得感慨萬端。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詩人以醉澆愁,朦朧中,彷彿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於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託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 主要表現了詩人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里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一次在行軍途中,恰逢重陽節,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寫下了《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這首詩: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孟浩然就有「待到重陽日,再來就菊花」(《過故人庄》)的詩句,表現了喜愛農家生活的雅興。而岑參是在行軍途中,時逢安史之亂,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給陶淵明送酒的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這就勾起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詩人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想,具有重陽節的節日特色。既貼題目中的「九日」,又點出「長安故園」,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詩寫到這里,還顯得比較平淡,然而這樣寫,卻是為了逼出關鍵的最後一句「應傍戰場開」。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像之辭。本來,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像,詩人別的不寫,只是設想它「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像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牆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像之辭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託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大詩人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別有情趣: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首《重陽席上賦白菊》詩,寫得新穎而別致,詞約而意豐。此詩一、二兩句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色的菊花中間,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無限的欣喜;三、四兩句是採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參加「歌舞席」的老人,和青少年在一起載歌載舞。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青少年的情趣。抒發了人老心壯的慨嘆之情。
唐代詩人齊己的《對菊》,寫出了對菊花的真心喜愛:
無艷無妖別有香,栽多不為待重陽。
莫嫌醒眼相看過,卻是真心愛淡黃。
詩的意思是:菊花姿不妖艷但別有清香,栽種很多不只是為了等到重陽節來欣賞。睡醒了還起來看她,只是真心喜愛她的淡黃顏色。寫出了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之情。
最後看唐代詩人鄭谷的《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詩題為菊,通篇不用一個菊字,但句句寫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個頭較高,從外形看,與菊苗沒有太大的差別,養尊處優的公子王孫們,是很容易把菊苗當作蓬蒿的。詩人直抒胸臆,直截了當地訓斥王孫公子「菊草不分」。其實這是鄙視他們不識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鬢毛」,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重陽節,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於鬢上。這句是說,菊苗到了重陽節,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蓬蒿有了本質的區別。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鬢發間。請問:有亂插蓬蒿的嗎?作為菊花是多麼自豪啊,人們終於認識到它的價值。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 「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沒有什麼用處。詩人以池塘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揭示,詩意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