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孝親的故事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
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貳』 孝順父母的故事有哪些故事
孝順父母的故事有:
1、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今四川德陽,後出任江陽令,卒於官),娶龐氏為妻。夫妻兩人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2、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3、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4、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5、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叄』 有關於孝心的故事有哪些
1、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3、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4、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5、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肆』 經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 #能力訓練# 導語】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下面是 分享的經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歡迎閱讀參考!
1.經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里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埋神我沒見過這么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2.經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文學家魯迅的孝順故事
魯迅從小到大都擁有一顆孝心。少年時,作為長子的魯迅,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主動地承擔起典當舊物和為父親請醫買葯等雜務。母親六十大壽時,魯迅先寄回60元錢,給母親過生日,在生日將臨時,又特意從北京趕回紹興,為母親祝壽。
為了讓母親愉快,魯迅特邀請演員來家裡唱戲。這一天,全家熱鬧非凡,也是魯迅母親最欣慰的一天。
後來,魯迅在北京西城八道灣購置了一套住房,購房當年,魯迅就親自返回紹興,把母親和全部家屬接到了北京。母親愛吃火腿,魯迅在上海時,經常寄火腿給母親吃。母親愛讀言情小說,魯迅多次購買張恨水、程瞻廬的小說寄給母親看。
3.經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陳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察談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4.經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5.經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百里負米——仲由
仲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彎沒虧子的得意門生。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子路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著政治方面的傑出才幹。
仲由小的時候,他家境貧寒,經常吃野菜。長大後,仲由總是想:我如何能為父母准備好一點的飯菜呢?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飯,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奉養雙親。一百里路是非常遠的,沒有車子,仲由只能步行。嚴冬寒風刺骨,夏日汗流浹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幾天幾夜,才能趕回家裡。人人都覺得這樣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飴,孝敬之心始終沒有間斷和停止過。
仲由在父母雙雙過世之後,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百輛馬車跟隨,每年給他的俸祿有萬鍾之多。仲由所吃的飯菜也非常的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但是,父母已經不在了,不能同仲由一起享用。
仲由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變好而沾沾自喜,反而非常的感嘆。他是多麼希望再回到過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夠重現,可是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父母也永遠無法回到他身邊,給他盡孝的機會了。仲由思親孝親之心,沒有隨著父母的過世和他自己今日的顯達而絲毫淡漠,對父母始終念念不忘。
孔老夫子贊嘆仲由是一位非常盡孝的人。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所以孔夫子說,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稱為孝,因為那跟家裡養牲口幾乎是無別的。
在孔門四科里,孔夫子最重視的就是「德行」。在孔子門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非常孝順父母的。仲由百里負米的孝行也垂範於後世,成了千古美談。
『伍』 關於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六篇】
【 #能力訓練# 導語】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今往來的名人賢士,多是忠孝雙全,值得稱道的傑出人物。下面是 無 分享的關於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六毀頌仔篇】。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關於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鐵麵包公孝子心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篇二】關於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一隻木碗
從前有個老人,跟他的兒子、兒熄和孫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連路都走不動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雙手還經常不停地發抖。老人無法照料自己,每當他坐在餐桌前吃飯的時候,湯匙也握不穩,常常會把菜湯撒在桌布或地上。兒子和媳婦都嫌棄他。
有一回,老人吃飯時,又把湯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婦大為生氣,指著老人的鼻子大聲嚷道:「你怎麼吃的飯!天天把湯和別的東西撒一地,還把碗都給摔碎了!盡給我添亂。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嗎,想把我累死呀!」於是,他們不許老人上桌櫻簡吃飯了。吃飯時,他們把他趕到灶後的角落裡,給他一隻瓦盆,瓦盆里只有一點點飯菜。老人每頓飯都吃不飽,還得經常挨罵。老人傷心極了,常常一個人在灶後的角落偷偷眼淚。
有一天,老人的手顫抖得連那隻瓦盆都端不穩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兒媳婦沒完沒了地訓斥他,老人一聲不吭,只是不住地嘆氣。夫妻倆商量:咱這爹,什麼都能被他摔碎,長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錢給他買碗買盆呀,得想個辦法,什麼東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對了,用木頭給他做個碗。於是,兒子找來了一快木頭,開始動手做木碗。一會兒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婦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歲的小孫子跑了過來,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這是干什麼?要這些沒用的碎木片做什麼用?」老人的兒子問纖汪。「我要把這些碎木片做成一隻木碗,留著它,等我長大了,就把它拿出來給爸爸媽媽吃飯用。」聽到這話,兒子和媳婦相互對視了一會兒,先是一臉苦笑,最後哭了起來。他們似乎終於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兒子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
從此,他們不再將老人趕到角落裡吃飯,而且,即使老人潑了點什麼,他們也不再說什麼了。慢慢地,他們對老人越來越好了。
【篇三】關於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黃香溫席
在中國的古書上,有"香九齡,能溫席"的記載。講的是我國古代"黃香溫席"的故事。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竄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香兒,香兒。"
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裡還拿著一把大蒲扇。"你干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屋裡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
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扇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篇四】關於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篇五】關於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老萊娛親
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
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
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
一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者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這個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
【篇六】關於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庾道愍萬里尋母
庾道愍是南朝時候的人。在他還不會走路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剩下孤苦伶仃的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偏偏禍不單行,道愍剛兩歲,他的家鄉暴發了一場洪水,無情的波濤捲走了他的母親。從此,年幼的道愍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
好心的鄰居們輪流把他接到家中,今天你給一碗飯,明天我送一件衣,好不容易才把道愍養大。道愍慢慢地懂事了,他看到別的孩子都有父有母,心裡很羨慕,就向叔叔嬸嬸們打聽自己的父母。鄰居們覺得道愍應該知道自己的身世了,就好心地對他說:"你爹早就死了,你娘也在若干年以前被大水沖走了,恐怕也早巳不在人世了。"道愍聽了心裡很難過,但是他還存有一線希望:母親很有可能在某個地方教人救了起來,現在仍然恬著。
這個想法,常常使道愍激動得睡不著覺。他從早到晚在外面跑,逢人就打聽母親的下落,也不管人家認不認得他。沒事的時候,就獃獃地站在村口的大樹下,眼巴巴地望著大路,盼望著母親能夠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鄉親們覺得他變得有些瘋瘋癲癲的,但是都可憐他的身世,沒有人笑話他。
老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有一天,一位年年往南方販布的鄰居跑來告訴道愍,說他曾經在交州(在今越南的河內)的一個集市上見到過一位婦女,長得像道愍的母親。只是當時集市上相當擁擠,他還沒顧上搭話,就再也看不到那位婦女的身影了,道愍聽了這一消息,心裡忽然產生了一種異樣的感覺,幾乎立刻就有了肯定的答案:那位出現在集市上的婦女一定就是自己的母親。他暗暗地下定決心:長大以後,一定要到交州去尋找母親。
25歲的時候,鄉親們推舉道愍到官府中任職。別人都希望在家鄉的附近找個差事,道愍卻表示願意到外地去做官,並主動要求到廣州綏寧府(今廣東增城)擔任副將。當時,兩廣一帶還是所謂的"南方荒蠻之區",一聽有人願意到那裡去任職,官府當然高興,立刻就答應了道愍的請求。
道愍滿懷希望地踏上了南下的旅途。可是,等他到了綏寧以後,他才知道從綏寧到交州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兩年以後,道愍放棄了升職的機會,辭去了官職,帶著所有的積蓄,繼續往南行進。經過長途跋涉,越過了於山萬水,道愍終於到達了交州,並很快地找到了鄰人所說的那處集市。他四處打聽,幾乎問遍了集市上所有的店鋪,始終沒有人為他提供確切的消息。後來,道愍就到集市附近的幾個村子裡打聽。打聽來打聽去,一年過去了,道愍卻一點收獲也沒有。急得他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嘴上起了好幾個大泡。他就像瘋了一樣,看見人就問"你見過我母親嗎?你見過我母親嗎?……"甚至一碰到四五十歲的婦女就湊近了端詳人家的臉,為此他挨了好幾次打。盡管如此,道愍也從未喪失信心。始終尋覓母親的蹤跡。
一天,道愍正在趕路,忽然下起了大雨,他急忙躲進一個山洞避雨。他剛進山洞.就看到遠處有-位老婦人背著一大捆柴禾艱難地朝山洞走來。道愍急忙跑出去,把她扶進了山洞,並幫她卸下背上的柴禾。就在這時,道愍忽然感覺到他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認識這位老婦人,兒時的記憶就像被點著了的火把一樣在他的腦海中燃燒起來,越燒越亮。他再也憋不住了,突然問道:"老媽媽,你是不是庾道愍的母親?',老婦人一聽,像是吃了一驚,她急切地說:"年輕人,我好像沒聽清楚,請你再說一遍"道憋連忙又問了-遍。這時,老婦的臉上露出了又驚又喜的神情,她注視著這個面色黎黑、風塵僕僕的年輕人,使勁點子點頭說:"我正是庾道愍母親.你是……?"道愍一聽,"撲通"-聲跪倒在地,一邊流淚一邊說:"娘啊,我就是道愍啊!我總算把娘找到了!說完,母子二人抱頭痛哭。過了一段時間,母子二人停住了哭聲。
這時,外面的雨也停了。
母親把道愍帶到自己所住的草棚里,向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原來,母親落水以後,並沒有獲救.而是自己抓住了一顆大樹,在洪水中漂了一天一夜,才設法爬到了岸上。上岸以後自己也搞不清東南西北,就一直朝著乾燥的地方走。
想著等洪水退去之後再設法回家。沒有料到,上岸後不久就碰到了一夥趁火打劫的強盜,他們把道愍的母親和另外幾個年輕婦女綁架到了交州,准備把她們賣到妓院里,牟取不義之財。道愍的母親悄悄地磨斷了手上的繩索,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逃了出來,一直逃到現在住的地方。她先是靠乞討度日,後來就自己動手開了一塊荒地,向村民們借了些種子,靠種莊稼來養活自己。開始的時候,她非常思念失落在家鄉的孩子,總想回去找他。
後來聽說,交州與鄢陵相距近萬里,根本走不回去,也就慢慢地死了心,准備就老死在這里。兒子的突然出現,使她高興得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生怕自己又實在白日做夢。
道愍聽完了母親的述說,真是又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他終於找到了失散巳久的母親,難過的是那場可惡的洪水讓母子二人都吃了那麼多的苦。不久以後,懷著滿腔的喜悅,道愍陪同母親一起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從此過上了幸福、安定的日子。
『陸』 孝順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老萊娛親:春秋時,楚國有位老萊子。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回。老萊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於答是,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鏈櫻,走路時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天,他不小心跌了一跤,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著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來讓父母看了開心。
郭巨埋兒:郭巨,晉代人,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捨不得吃飯,把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覺得養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嫌鏈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棚者叢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6)有關孝敬父母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辯證的歷史的分析。其中確實有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我們讀《二十四孝故事》,當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
『柒』 孝順父母的故事
01、孝感動天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就把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並讓繼承王位。舜登天子位後,對其父仍畢恭畢敬,封其弟象為諸侯。
0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03、嚙指痛心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日家中來客,母親不見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急忙背著柴返回家中,跪問緣由。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子釋然。
04、百里負米
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仍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卻也不可復得。」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05、蘆衣順母
閔損,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
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捌』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如下:
1、老萊娛親。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
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
一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者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2、嚙指痛心。
曾參在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3、百里負米。仲由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4、聞雷泣墓。王裒的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5、卧冰求鯉。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
『玖』 有關孝順的故事有哪些
比如孔融讓梨,卧冰求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