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源於天象崇拜,是根據上古時代,秋季豐收後祭祀演變而來的。重陽節的傳統風俗有:登高、賞秋、賞菊、懸掛葫蘆、佩茱萸、放紙鳶、吃重陽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認為在重陽節眾多的習俗中,最值得一提有6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重陽節的傳統風俗之一:懸掛葫蘆🌹✨
重陽節有懸掛葫蘆的傳統風俗。民間傳聞,葯王下凡到人間時,毒蟲亮卜磨橫行、瘟病四起。為了解救眾生,他將自己的神葯裝在葫蘆里掛在眾人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因此留下了重陽節家門口掛葫蘆這一風水習俗。
而在重陽節當天,瘟氣降臨、凶毒四起,人們就會在門口懸掛各式各樣的葫蘆以鎮凶化煞、祛除病氣。其中,尤屬黑曜石葫蘆效果最佳。古代的佛教文物中,就有相當多有關於鎮宅或避邪的黑曜石聖物或佛像。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⑵ 重陽節都是有什麼習俗
「重陽敬老」的節俗在古代並不突出,而是到了現代社會才逐漸被強調的。每逢氏游重陽,很多人會走進社區或敬老院,用實際行動表達對老年人的關愛。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如今重陽節最鮮明的主題。所以,今天人們又把這個古老的節日稱作「敬老節」。那麼,重陽節都有哪些習俗呢?一般來說有三項:登高,佩戴茱萸,賞菊飲酒。
1、登高
重陽登高的習俗大約形成於漢代,它最初和佩戴茱萸一樣,都帶有消災避禍的意味。成書於南朝梁的《續齊諧記》中就記載了一個關於重陽登高避禍的故事:
一個叫桓景的人跟著方士費長房學習。一天,費長房忽然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將遭遇災禍。快點回家,讓家裡每個人都縫一個布袋,在布袋裡裝上茱萸,然後登上高處喝酒,可以免災。」九月九日那天,桓景照著費長房的勸告,帶著全家逃到了山上。晚上回家後,他看到圈養的家禽家畜果然都死了燃核虛,自己和家人躲過一劫。
這個故事雖然想像的成分居多,但能夠反映出當時人們相信重陽登高可以遠離災禍。到了後世,登高消災避禍的意味變淡了,漸漸演變為一項以休閑娛樂為主的活動。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正適合登高望遠,放鬆身心。這一天,人們或登高山,或登樓台,盡情觀賞秋色。文人雅士往往詩興大發,將登高的情思化為優美的詩句。
2、佩戴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椒科植物,在秋季成熟。它的氣味辛辣芳香,具有殺蟲驅寒的功效。古人在重陽這天將成熟的茱萸果實裝在香囊中,或插在頭上,據說是能夠抵禦九月的初寒,防止染病。
另外,在古人的觀念中,茱萸還有「辟邪」的功能。他們認為在屋舍周圍栽種幾棵茱萸,能夠「增年益壽,除患害」。而將茱萸懸掛在室內,則能達到「鬼畏不入」的效果。所以茱萸又稱為「辟邪翁」,佩戴茱萸連同登高,便成為古人重陽消災避禍的主要方式。
王維的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道: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見在唐代,重陽節登高,茱萸插頭的習俗十分流行。不過到了後世,插茱萸的習俗慢慢變得少見了,這可能與重陽節俗的重心從消災避禍轉向其他方面有關。
3、賞菊飲酒
和茱萸一樣,菊花在重陽備受青睞,也是緣於其顯著的葯用價值。
菊花是一種常用的中草葯,具有清肝明目、解毒散熱的功效,能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等病症。因而,古人相信將菊花泡酒飲用有益於身體健康,甚至能達到延年益壽、「令人不老」的效果,所以菊花又有「延壽客」的別稱。重陽飲菊花酒是一種十分流行的風俗。
古人往往會在秋天採菊,將其與黍米一起釀製成酒。來皮燃年的重陽節,取出已經釀熟的菊花酒,約上三兩好友,一邊飲酒,一邊賞菊,交流感情的同時還能達到養生的效果。
從上面三種最具有代表性的重陽習俗可以看出,傳統重陽節其實偏重於趨吉避害、祈求健康平安,包含著我們祖先對於生命的珍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⑶ 重陽節節日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慶祝。「九」的數字是《易經》中的陽數,「九九」的兩個陽數相同,故稱「重陽」。因為每個日子和月份都落在九,所以它也被稱為「重九」。九歸本,一元始。古人認為九月九日重陽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古代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賞菊花、種山茱萸、祭神祭祖、宴飲祈福長壽等民俗。一往情深,更增添了敬老的內涵,重陽之日設宴,感恩敬老。賞秋和感恩老人是今天重陽節的兩個重要主題。[1][2][3][4][5]重陽節源於對天象的崇拜,始於古代,流行於西漢,盛於唐以後。根據現有的史料和考證,在古代,有收獲和祭祖活動的季節和秋季。據《呂春秋·季丘吉》記載,古人在九月莊稼豐收之際,祭祀天地大帝和祖先,以答謝天地大帝和祖先的恩情。這是重陽節作為秋收祭祀活動的最初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交融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流傳至今。重陽祭祖已有數千年歷史,是一種意義深遠的古老民俗。重陽節、除夕、清明節和七月半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日。[4][5][6][7][8]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融合了多種民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有長命百歲之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10]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人節。[11]
⑷ 中國北方重陽節習俗是什麼
登高「辭青」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版,所以,人們於重陽登權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折疊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⑸ 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
導讀:重陽節之所以叫做九九重陽,那是因為這個節日的時間是每年農歷九月九,與端午節中秋節一樣,說起五月五,八月十五就知道是端午節和中秋節。雖然九九重陽不能列為法定節假日,但是重陽節的地位在我們心中是很重要的,那麼你知道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嗎?想知道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五、登高出遊
古人重陽登高,本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葯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辟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在山西晉南地區,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過去在鄉寧縣,重陽節這天各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有的還跟著一起登山。而萬榮縣這一天的傳統,是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而在晉北地區,登高習俗則比較淡薄,過去在農歷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六、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七、賞菊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干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采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八、宴師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婦女休息
農歷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
十、吃糕吃面
農歷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台縣等地,則習慣吃壽面。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
重陽節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民間重陽節的時候,人們會有賞菊、登高望遠、喝菊花酒、插茱萸、放紙鷂等一些習俗。賞菊重陽節也叫菊花節,每年重陽節的時候,正是菊花開放的好時候,菊是長壽之花,是文人們贊美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在重陽節的時候,民間經常會舉辦。
重陽節登高則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東漢時,汝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道長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鄉親。並告知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戰勝瘟魔。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⑹ 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6)東北九九重陽節的慶祝方式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歷史演變:
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文字記載。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據記載,正式將農歷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780年-785年),將重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
明清,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風俗依舊盛行,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近現代,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⑺ 九九重陽節習俗
九九重陽節習俗如下:
1、佩茱萸
在重陽節這天,人們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頭,以驅邪求吉。古代人們習慣在重陽節這天,「折茱萸房,以插頭」說是可以抵禦初寒。
2、喝菊花酒
重陽佳節漢族民間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由菊花與糯米、酒麴釀制而成的酒,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還有白菊花酒。
3、放風箏
風箏又名紙鳶、鷂子。自古相傳,重陽時有放風箏的習俗。那麼重陽節為什麼要放風箏呢?據史料中記載與古詩的描述,北方人放風箏多集中在清明時節,而南方人則多集中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之時,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著重陽時一定要登高放風箏的民俗活動。
4、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重陽節慶祝方式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
民間在重陽節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⑻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寬昌。御巧敗
因「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是怎麼過重陽節的吧。
1、吃重陽糕
在重陽節這一天,民間有一個普遍的習俗,就是人們要在這一天外出登高望遠。古代人們崇拜山神,認為「九九老陽,陽極必變」,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遠,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娛樂活動。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至於等到的地方,沒有特別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如今,我國也將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