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語中關於孝敬和仁愛的名言有哪些
論語中關於孝敬和仁愛的名言: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學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父母之,,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為政》
以約失之者鮮矣。——《里仁》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學而》
德不孤,必有鄰。——《先進》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為政》
B. 孝在論語中哪一篇
孝論」經典集納⑤
《為政》○子曰:「孝慈,則忠。」
今譯:當政者如果能上孝於親,下慈於民,就會贏得人民的忠誠。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今譯:事奉父母時,如果父母有不當之處,要適度地勸諫。假如父母有決不聽從之志,則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違拗或遠離而去。也可以因此而憂勞,但卻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今譯:父母在世之時,子女不宜到遠方出遊。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規。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今譯: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壽數的增加,在讓人為之歡喜的同時,也讓人為之憂懼。
《先進篇》○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譯:好孝敬的閔子騫啊!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都沒有任何非議。
《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今譯:慎重地對待故去的親人,追憶、緬懷自己的遠祖,民風就會復歸於敦厚。
《子張篇》○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今譯:除非是自己的親人去世,否則一個人是不會有自盡其身的時候的。
以孝事親、以孝奉君本來是中華民族悠久的重要傳統美德,卻因為近代以來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滯後於西方,而成為人人談之色變,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禍水。但是,在當代中國,由於孝悌觀念的缺乏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矛盾,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儒家孝道的長短,也不時受到方方面面的論說。不用說,這其中緣由,是非常值得當代中國人加以反思的。
從以上對儒家孝論的歷史發展和思想演變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應該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重新探討和正確闡發儒家的孝道觀,這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做法。特別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想從根本上構建合理而現實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就孝道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對當代社會的作用,進行更深入的、更具時代特色的反思。
孝道具有社會普遍意義和人類共同適用性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應該隨之變化,許多傳統道德面臨著時代的沖擊與抉擇。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歷史的產物,必然帶有歷史的局限性。特別是對孝道的一些具體要求,如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三年無改父之道」,孟子所強調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經》所倡導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等等,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必須予以摒棄。但從理論上和實際上講,雖然傳統的孝道多有時代局限和具體實踐上的種種不足,但畢竟涉及人類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時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穩定性的體現。所以,孝這種倫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會風尚的體現。因此,它不僅作用於過去,而且作用於現在乃至將來。
就孝道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性來講,我們至少應該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贍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長輩,都有子女晚輩。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贍養父母,就等於是保存人類,贍養自身。所以,贍養父母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人類生存和文明進步的重要保證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贍養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這樣的贍養中必須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沒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靈魂,就會變成虛偽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終也難以長久堅持。第三,孝與忠是相通的。在家孝與在外忠應該是一致的,雖然孝子不一定就會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問題,舊時代有著明確的階級性和時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專制的時代已經過去,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同樣是孝子的必然歸宿。第四,孝並非唯命是從。把孝道引向對父母的唯命是從,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講求法治和民主的時代,要想使孝道生機勃勃,必須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為行孝的前提。當然,孝道不必與現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對立,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對父母和親人的孝,往往容易與民主和法治的精神產生現實的矛盾。所以,要想使傳統的孝道美德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必須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責任心放在首位。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弘揚孝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但與此同時,人們也耳聞目睹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置親情於不顧,不盡人子之責,不贍養父母,甚至歧視、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許多家庭為此而破裂,影響到社會安定。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咎於市場經濟的出現,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片面的。
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童叟無欺,是企業的生命線。這種講誠信和講信譽的行為准則,其能夠建立的重要基礎就在於切實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這么一個人,他對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能盡心敬養,甚至不能以禮相待,就很難想像他會做到童叟無欺、誠實守信。也許有人會認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應該是俗語所說的那樣,「父子勤算帳、兄弟算清賬」,而這樣一來就會影響到親情和友情。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孝道的宗旨,並不是無原則的折衷,更不是不講原則的一團和氣,真正的孝道永遠都是有原則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勤算賬和算清賬,對誰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業成功的必要保證。
一個人要想保持與父母兄弟的親情,要想盡好孝道,必須保證事業的發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實現了事業成功,盡孝盡悌才有可能實現。另一方面,在行孝的過程,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長輩既不要無原則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輩也不要無原則地推諉和搪塞,這就需要借鑒市場經濟的規則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講規則,都在隨心所欲地理解和實行孝道,最終將是孝道的災難。所以,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使盡孝盡悌與市場經濟的規則形成良性互動,既可以保證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發揚光大,也可以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弘揚孝道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和國家的基本細胞。基本單元穩定,社會才能和諧;細胞健康,國家這一機體才會強壯。而要保證家庭和睦穩定、生機勃勃,克盡孝道就是基礎的基礎。
中共中央在2001年頒布的關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這樣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與家庭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問題同國家的安定和諧等關系統一和一致起來,非常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建設。
新時期的孝道必須積極地應對現實問題
從歷史上和理論上理解孝道的積極意義並不難,難的是把傳統的孝道美德與現代的精神理念相結合,有效地回應和解決現實問題。
既然孝道是要解決晚輩與長輩的關系問題,那麼,在當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社會老齡化的問題。根據相關指標,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全國有3億多老人,佔到了總人口的將近三分之一。如何讓全社會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既是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每個家庭和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由於經濟的、醫療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國家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絕大多數老人的養老問題仍由家庭負擔。尤其在農村,家庭養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發揚善事父母、孝敬老人這一傳統美德,對於億萬家庭的安定、乃至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有其重要意義。其次,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以來,獨生子女的問題日漸突出。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贍養老人的責任無疑會變得越來越沉重。面對這種形勢,從父母到子女,必須對傳統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詮釋,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導人們的行為,滿足人們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國現在有5000多萬青壯年民工在城市務工,他們如何對待遠在家鄉的父母才算是盡孝,他們的父母長輩如何得到孝養,都需要我們以繼承傳統孝道美德為基礎,以與時俱進的姿態作出適時的合理調整。
望採納
C.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一則 屬於論語的什麼篇
出自論語的學而,《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3)仁愛孝敬是論語哪個篇擴展閱讀:
評析: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說明,孔子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點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文化學習只是第二。實際上,歷史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前,「識」排在後,這是階級的需要。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D. 儒家關於孝的思想哪五部典籍
《孝經》、《弟子規》、《孟子》、《論語》、《爾雅》等五部典籍。
1、《孝經》:《孝經》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孝經》是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歷代儒客研習之核心書經。儒家十三經之一。
2、《弟子規》:《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作者是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孟子。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4、《論語》:《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5、《爾雅》:《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書中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彙。《爾雅》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4)仁愛孝敬是論語哪個篇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