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叫真正意義上的孝順父母
孝敬,順從
⑵ 孝順的含義與孝敬的含義,兩者有什麼不同
孝順
xiàoshùn
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雙親│他是個~的孩子。
孝敬
xiàojìng
①孝順尊敬(長輩):~公婆。
②把物品獻給尊長,表示敬意:他帶了些南邊的土產來~老奶奶。
⑶ 孝順的意義是什麼
我覺得這兩個字各有其意義,順是一個底線吧,比如不違逆長輩的意願,別說人家不愛內聽的話,人家讓做什容么,你不願意可以不吭聲,但別招人生氣。就是這個意思。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好好理解這一層意思,當發生矛盾時,盡量委婉,溫和地化解,盡量不觸怒長輩。所謂上行下效,一個人的對父母親友的言行,很容易就會影響到孩子,這個是有繼承的
⑷ 孝順的含義是什麼
幸福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上講,兒女能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在自已的崗位上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就是孝順。狹義上講,就是多給老人一些生活上照顧,多和他們交流,不惡語傷害老人。讓他們感受到天倫之樂!
⑸ 孝敬的意義是什麼
百 孝 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知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能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性溫和孝味甘
羊羔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⑹ 孝的意義是什麼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⑺ 善良與孝順的真正含義!
孝」就是從物質精神方面恭敬地回報、關心父母,讓父母過得幸福、健康、快樂,不辜負父母的期望,把父母的遺志發揚光大,始終讓父母不走錯路、做錯事,規勸已犯錯的父母。「順」就是不頂撞父母,只要父母的教育要求是正確的,就要接受;如果父母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要耐心地說明,不要「理直氣壯」。以上權且是我對孝順的粗淺理解,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順便附帶一句曾經首富的一句話:「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父母」。
善良:
指人具有高尚的品質,並富有仁愛之心
善良的人要作到心胸寬廣,與世無爭,學會寬恕自己和自己的敵人.其實他們都是人最本質的東西。。
⑻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有何意義
這位知友,孝順父母復的制意義在於:孝順父母就是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即給我了生命和人身,而且養我長大,教育做人與做事、他們生命來保護我,擁戴我,愛戴我,我們付出一切的代價讓我幸福、平安、快樂的生存與繼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