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佛教中有孝順

佛教中有孝順

發布時間:2023-07-02 18:36:23

❶ 佛教中如何看待「孝」

佛教中認為讓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離輪回,這才是真正的孝。

儒家孝養父母有三個層次,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這些都是世間的做法。佛教孝養父母還有第四層次,孝養父母之智—增長父母慧命,讓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離輪回,這才是真正的孝。如蓮池大師在《七筆勾》里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佛教對孝道極為重視,在諸多經典中都提到報父母恩。《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盂蘭盆經》都是佛門孝經。學誠法師的博客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中,也提到了孝養父母的觀點。

其中一些經典抄錄如下,《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說:「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說:「若父母無信心者,令住正信;若無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慳者,令行惠施;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於父母處,勸喻策勵,令安住者,方曰報恩!」

❷ 佛說,兒女為什麼要孝順父母

佛教是很重視孝順長輩與父母的。

如《盂蘭盆經贊述》中記載:「經曰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勞悴。懷恩既重。理須酬報。是以阿含經雲。佛告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涅槃經雲。寧於一日受三百鑽以鑽其身。不應起一念惡心向於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羅經。母懷子十月。如負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養之恩。號天罔報。縱令從地積聚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養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對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贊同的,認為父母生我養我,恩重如山,理應報答。因此在阿含經中也說,我們要常思念,孝順,供養父母。涅槃經中也說,寧願自身受三百鑽,也不應對父母起一個惡念,因為父母恩重難報,母親懷胎十月,如負泰山之中,哺乳三年養育之恩,用盡一生也難報,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寶用來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養父母的一分功德。

❸ 佛門里的大孝

佛教里說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夠真正地學佛。自己學佛,發願斷惡、修善、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從你春碧孝發願開始,就在真正地利益你的父母。如果你真正地能夠依佛的教不去做殺生、偷盜、邪婬的事,不去打妄語、惡口、兩舌,說那些無益之語,你的道德增長了,你的心念善起來了,你安全了,那父母就是最放心的。因此做一個能夠受三歸、持五戒慧世、有道德的孩子,最能報父母的恩。

我們自己做好了能報答父母的恩,那我們也要勸父母歸依三寶。《佛說孝子經》裡面講到,大意是說,佛告出家人,真正的孝子就是能夠引導自己的雙親去惡修善,歸依三寶,奉持五戒。原文里說乃至於「朝奉而暮終者」,就是哪怕只持一天的三歸五戒,那這個恩德就超過父母撫養我們的恩德了。只有這樣做才算是真正的孝順,才真正地能夠報答父母的深恩。

儒家講的孝偏重於現世的,一方面奉養父母衣食,一方面要有恭敬的心,讓父母喜悅。但佛教不單單是今生,要利益父母的生生世世,要能夠讓他奉持三歸五戒,得生人天,直至解脫成佛。

因此要真正的報恩,就是我們對父母,不單單今生來孝敬他,而且以佛法的利益讓他真正地能夠離苦得樂。所以蓮池大師說,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最後送給在家人幾句話:我們要孝養父母,不要對我們的父母生起冷淡的心,不要使我們的雙親生起煩惱心,不要使我們的雙親生起恐懼的心,不要使我們的雙親有難言的心,不要使我們的雙親有愧悔的心……

那也就是說,一句話,不管出扒稿家在家,都要用心來對我們的父母。剛才說到,出家人真正的用心,就是把你們的道心建立起來。相信不管出家在家,都能做好自己本位的事情,來利益我們的父母。

❹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麼

子對親盡誠順命供養。又作孝順、孝養。佛經中,不論在家出家,勸孝之文甚多。如孝子經謂,親之生子,懷胎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梵網經卷下謂,孝順乃至道之法,故以孝為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謂,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與供佛之福等無差別。中阿含卷三十三善生經載,子當以增益財物、備辦眾事、所欲則奉、自恣不違、所有私物盡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養父母。五分律卷二十謂,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並以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故當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必得重罪。

孝又分為世間之孝與出世間之孝,供給父母衣食等為世間之孝,以佛法開導父母為出世間之孝,故毗尼母經卷二謂,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此蓋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又龍舒增廣凈土文卷六載,長蘆賾禪師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奉養甘旨,為世間之孝,後二十篇勸父母修凈土,為出世間之孝。世間之孝,止於一世,為孝之小者;出世間之孝,無時而盡,因父母生凈土,福壽不止,如恆河沙劫,是為大孝。眾生若能孝養敬順父母,則可招感少病、端正、有大威勢、生上種族、多有資生等五種果報,稱為五善根。

❺ 佛法小知識7:佛教如何看待孝道

佛教起源於印度,以斷煩惱、求解脫為修行目標,大約在東漢明帝時期傳陵悄入中國,經過東漢、兩晉的發展與中華文化融合,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中華文化的正統——儒家——對於綱常倫理十分重視,因此,基於親族中後輩與長輩之間的倫理出現的「孝道」也格外被強調,先後出現《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二十四孝》等弘揚孝道的經籍,那麼,起源於印度、同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是如何看待孝道的?

答案是佛教對於孝道同樣十分重視,佛教的迴向偈中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一句,「上報四重恩」分別是指報國家恩、眾生恩、父母恩、三寶恩。未來的世界是否有國家概念我們不清楚,但至少國家的歷史已經非常久遠了,國家為人民提供安定的環境,有了安定的環境才能從事各種活動,其中就包括了修行佛法,因此國家於其人民有恩;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在累世的輪回中都與我們結過緣,或是我們的父母,或是妻兒,或是朋友,甚至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或所見過的一花一木,大乘佛法也要求信眾要發願、無有差別地與眾生結緣以便於度化,不論順緣、逆緣都是提升修行的機緣,因此眾生於我們有恩;對於娑婆世界而言,沒有佛陀就沒有佛法,沒有佛法雖然也能修成辟支佛,但所需的因緣(條件)更多、修行的難度也更大,有了佛法,信眾才可能有機緣接觸到佛法,才能在佛、法、僧三寶的熏習下一點點進行修持實證,因此佛法於信眾有恩;人是娑婆世界中最有智慧根器的生物(這或許也是民間傳說故事中各種精怪都渴望修得人身的緣故),沒有父母我們連人身都無法獲得,也很難報其他三重恩,而且,父母對於孩子有養育之恩,絕大多數父母(尤其受東方文化影響的父母)對於孩子都有著厚重的愛與責任,因此,父母於我們有恩,並且父母是四重恩重最為基本的恩德。

佛陀本人對於父母也十分孝敬。佛經上記載,他體會到生老尺段渣病死、世事無常之後想要出家,但父親凈飯王要求他娶妻之後才能出家,於是他娶了夠毗耶、耶輸陀羅兩位妻子,在凈飯王的要求下又生下善星、優婆摩耶、羅睺羅三個孩子後才離開皇宮尋師求道。凈飯王離世時,佛陀聞訊回來替父親舉辦喪事,親自為父親入殮,並將其葬於他經常講經說法的靈山。
佛陀出生七天後母親摩耶夫人便離世了,他由姨母(也是凈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養育長大。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後,為報生母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他降臨忉利天為母說法,大乘佛教的入門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燃明》便是在此次說法中形成。此外,佛陀還曾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講《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收藏於《大藏經》的《疑似部》)。

總的來說,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廣泛流傳並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既與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有關,也與佛教自身的基因天然與中華文化有著非常高的契合有關,孝道便是其中之一。在此基礎上,佛教文化才能與中國文化進行平滑的融合並發展出我們自己的佛法——北傳大乘佛法。

❻ 釋迦摩尼佛說: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對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還是非宗教的家庭倫理關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擺在首位的倫理。

二十四孝之親嘗湯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倫理規范,對老年人的奉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障,父母、長輩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對他們的那份關愛之惰;同樣,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長輩表達他們的那份敬愛之心,只有這祥,雙方的心理才能獲得更大的滿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滿。

❼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孝道思想

孝敬父母長輩,是做人起碼的品德。儒、釋、道都大力提倡孝道,這是三教聖人的共同的言教。
佛教提倡孝道,還有更深的含義,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是前世父母,提倡孝道,等於提倡愛護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這正是菩薩救苦救難的精神,也是修行人必須具備的廣大菩提心。

❽ 佛教如何孝親

1、尊重

儒釋道三家都把孝道放到最首要的位置,父母是家中真佛,所以要學會尊重。

2、陪伴

漸漸成人後,我們和父母在地理和心裡上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要懂得犧牲時間去陪伴,給父母更多溫情的時光。如果身在異地,要會通過視頻和電話遠程陪伴。

3、耐心

不要動不動和父母頂嘴,讓父母生氣,不要認為父母思想陳舊,難以溝通……這世間其實沒有什麼恆常的真理可以執守。有的只不過是相互的遷就,而這不正是我們欠父母的嗎?

4、養志

這是儒家提出的孝親方案 —— 養父母之志。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幫父母完成他們的心願。

5、成才

讓自己成才,這將是父母最大的榮光,精神層面無上的寵耀。

6、分憂

回家多做家務,承擔父母能力以外的各類家庭事務。管好自己的生活和德行,不要讓父母擔憂。

7、養身

父母操持一生,漸漸衰老,要盡可能在物資、醫療和訊息方面給他們最好的資源,讓他們能多活幾年。

8、學佛

著名學者羅侯羅教授說過:佛教客觀地揭示了我是誰,我將到何處去,並提供了了生脫死的移民方案……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一定要讓父母知道。

【阿彌陀佛,答得不好,還請見諒。】

❾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麼

什麼是真正的「孝」?——小孝、中孝、大孝、至孝

兒輩贍養親人,辦法各有不同。下養為小孝,次養為中孝,上養為大孝,最上養為大孝之大孝。為什麼呢?
下養只知道滿足吃喝,不至於有所缺乏,這已經是世間難以做到的了,叫作小孝。
次養就能體諒親人的心願,父母所愛我也愛,父母所敬我也敬,使親人心裡安樂,就叫作中孝。
上養是勸告親人明白大道之理,善就贊成,過就規勸,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潤身心,這就是大孝。
至於最上養,更上一層樓,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同於天地,父母的壽命與日隨減,應當用什麼法子可以報答親恩,什麼辦法可以延長親壽,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出離生死,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進入聖人之流,最終成佛。
譬如戰火臨頭,保護親人逃入山中,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逃入水中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逃入曠野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輾轉不安,一定要把父母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這就是最上養,是大孝中的大孝(至孝)。
很多人都認為給父母天天吃肉吃魚是最孝的,其實,這樣為了父母而殺生命,這些死去的生命報冤來世,父母要償還這命債的,就等於是用腐肉救親飢,用毒酒止親渴,是最不孝的。
也有人認為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孝,如果用來做好事,可以為親人增光,如果用來做壞事,就是侮辱了親人了。
如當今很多知名的貪污受賄的罪犯,不僅讓親人蒙羞,連基本的床前問安都不可能。古代那些亂臣賊子,也讓人們他們的存在而討厭他們的父母。
所以,最大的孝就是積德行善,就是利益他人,讓父母也進入佛門。

閱讀全文

與佛教中有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有個老年痴呆的媽 瀏覽:308
孝順鎮哪裡人多 瀏覽:593
愛康美健康體檢怎麼樣 瀏覽:366
市南區教育政務網老年大學 瀏覽:271
父母的錢不給我該怎麼辦 瀏覽:294
紫菜長壽面 瀏覽:159
長壽前程無憂 瀏覽:516
老年痴呆症不說話 瀏覽:986
瘦人多火如何養生視頻 瀏覽:791
深戶現在最低養老金 瀏覽:119
駕照體檢表要交去哪裡 瀏覽:901
中醫都有哪些養生煲 瀏覽:338
長壽佛手裡捧的什麼 瀏覽:216
養老保險計生戶 瀏覽:185
2018沈陽市老年大學 瀏覽:17
昆明官渡區有沒老年大學 瀏覽:37
在上海去哪裡辦入職體檢表 瀏覽:645
原單位和新單位養老怎麼對接 瀏覽:216
體檢代測會怎麼樣 瀏覽:627
上海集體養老服務有哪些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