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為主要內容的中華經典

孝敬為主要內容的中華經典

發布時間:2023-07-02 12:58:42

㈠ 關於孝敬,友善的中華經典詩文有哪些

關於孝敬,友善的中華經典詩文

孝敬的詩文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2、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3、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5、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6、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7、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9、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10、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友善的詩文

1、至念道臻,寂感真誠。——《漢武帝內傳》
2、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
3、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清?翁照《與友人尋山》
4、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漢?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5、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
6、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唐?祖詠《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
7、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8、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唐?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
9、衛霍真誠奉主,貔虎十萬一身。——唐 盧群 《淮西席上醉歌》
10、為而不矜,作而不恃。 ——皮日休

㈡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請列舉

1、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2、董永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年齡稍微長大一點後就下田勞動來贍養父親。董永因為家裡貧窮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的時候,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

3、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聖五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4、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5、閻元明從小就孝順父母,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閻元明被任命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為赴任遠離家鄉,不能奉養母親,甚是悲痛。母親也很捨不得元明離開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淚,以致失明。元明強忍悲痛向皇帝上書,請求歸家侍奉母親,皇帝准許元明回家侍養母親。

母親得知皇帝准許元明回家養親,眼睛馬上就復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後來,刺史呂壽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詔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並准他母親頤養天年之後再出仕。母親故去,服喪過後,元明依然悲傷,每逢忌日都慟哭不止,鄰居都很為他感動。

㈢ 關於孝順的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

2: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3: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

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

4: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5: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㈣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

1、大孝感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聞雷泣墓

王裒是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3、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漢文帝劉恆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4、丁蘭刻木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沁陽一帶)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5、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被誤殺的危險。

6、江革背母

江革,東漢時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7、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種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8、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博興縣)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以身喂蚊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10、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㈤ 孝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有關古代歷史關於孝順的典故都有那些

可以看看《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下面列舉裡面的幾個:

1、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㈥ 國學經典的孝道文化

國學經典的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尊老愛幼的民族,而孝敬老人更是我們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自古就流傳著“百善孝為先”的經典語錄。然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很多人,卻把真正的孝曲解化了,狹隘化了。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國學中關於孝道的著作頗豐,論述也極為精闢。一部《論語》就有十九處明確提到了孝,《孟子》、《荀子》、《莊子》、《春秋》、《左傳》也都有很多關於孝道的闡述。儒家的《孝經》,佛家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勸孝文》、《呂祖勸孝文》等專著,更是觸及靈魂,影響深遠。現在,書店裡有很多關於國學的啟蒙讀物,比如《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二十四孝圖解》、《千字文》等也都講有孝道。

此外,還有很多流傳於民間的格言箴語,影響既深且廣。比如:萬惡**為首,百善孝為先;子賢家業興,子孝父心寬;當家才知鹽米貴,養子方知父母恩;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兒子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男;不信但看檐上水,點點滴滴照道來;養親切莫推躲,猶如只生一我;家有高堂,定比人強;家有一老,黃金活寶;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千經萬典,孝義為先等等。國學特別重視對弟子的孝道教育,主張從娃娃抓起。《孝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明確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教育的源頭。國學經典《孝經》並不長,僅有1799字,分作十八章,列為儒學十三部基本典籍之一。歷史上有魏文帝、晉文帝、晉孝帝、梁武帝、梁簡文帝、唐玄宗以及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皇帝等,他們也都紛紛為《孝經》作註解。歷史上,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皇帝重視《孝經》呢?就是因為倡導孝道,能使人心地淳厚,安居樂業,有利於人際關系的和諧,更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文化就是孝的文化。《論語》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也。”這句話說的就是:孝順是做人的根本,人之善行莫大於孝。一個人如果做不到孝,其他的品質和人格也就無從談起。事實上,早在孔子之前孝道思想就已經產生了。遠在氏族部落社會,孝的意義就十分廣泛,是指對氏族中年長者要尊重、敬愛、贍養和祭祀。隨著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孝也由對氏族中老者的尊敬和贍養變成了對父母、爺奶的關愛和敬養,成為處理家庭內部關系的重要倫理規范。

那麼,兒女到底該怎樣孝敬父母呢?國學經典《論語》中有詳細的行為准則。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要求子女對父母要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他還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孔子特別重視精神方面的孝,這一點在物資豐實,衣食無憂的今天,顯得更為重要。子游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作為兒孫僅僅做到了滿足老人的飲食需求是不夠的,還要更好地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注意父母最需要的心靈慰藉。

在古代交通不便,出門五十里外當天就回不得家,故要求孩子“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時,不要去得太遠;無奈,如果一定要遠行,事先要告知父母自己去的地方,多長時間能回來。然而,如今時代變了,交通方便了,兒女外出經商打工已成為必然。此時,作為不得不外出的兒女要懂得,在父母眼裡,子女的陪伴和關切比物質的豐盛更為重要。歌曲《常回家看看》之所以能唱紅大江南北,就是由於它蘊含了極其深厚的情感。作為在外工作的兒女,如果實在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要盡可能做到常常往家裡打電話,讓父母能夠常常聽到兒女的問候。

倡導孝道實際上就是用德行來影響政治,提升德治與法治的.理政效能。《孝經》主張用孝教化百姓。指出“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對人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加穩定,才能形成“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良好局面。

自漢代以後,“以孝治天下”的學說貫穿中國封建歷史的全過程。西漢的“舉孝廉”政策,應該說是儒家孝道常說影響力巨大的證據。孔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說,凡是對父母孝敬的人,大都是忠君愛國的人,大都是遵紀守法的人。儒家忠孝一體的思想,被歷代政治家所採用。漢之李陵、宋之岳飛、諸葛亮臨危授命於姜維等等,皆因其“事母至孝”。

據報道,某省委組織部提拔任命幹部,加上了孝與不孝的條件和內容,此舉得到了許多百姓的認同。有位記者指出,不孝的人不僅黨和國家不能用,連朋友也不可交。試問一個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敬的人,他能赤膽忠心為黨為國嗎?他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嗎?他能對朋友言而有信嗎?《孝經》把孝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小孝”,能孝敬自己的父母;二是“大孝”,能孝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三是“至孝”,能成為聖賢,普利天下眾生。

簡而言之,人人都要有兒孫,人人都要做父母。正是這一代接一代的繁衍,才構築**類歷史的長河,因而有了社會,有了財富,有了文明。孝是人類繁衍之所系,孝是人類幸福之所系,孝是人類進步之所系。當然,研究和弘揚國學的孝道思想,要與時俱進,要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融合,不能死板地遵守那些已過時的教條教義,也不能過分絕對,鑽牛角尖,造成對民族精神的傷害。

;

㈦ 儒家關於孝的思想哪五部典籍

《孝經》、《弟子規》、《孟子》、《論語》、《爾雅》等五部典籍。

1、《孝經》:《孝經》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孝經》是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歷代儒客研習之核心書經。儒家十三經之一。

2、《弟子規》:《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作者是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孟子。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4、《論語》:《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5、《爾雅》:《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書中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彙。《爾雅》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7)孝敬為主要內容的中華經典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㈧ 關於孝道方面,《論語》中有哪些經典名句,值得我們學習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是一切善心善行的開端和基礎,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

古人講「千經萬典,孝道為先」,無論哪個學派,無論哪部經典,都是以孝道為根基的,都離不開孝道。同樣,作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論語》,在孝道方面,也有很多具體的闡述。下面和大傢具體分享幾句。

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孔子行孝之道。孔子說:現在行孝的人,認為只要能夠在飲食起居上供養父母,就算是行孝了。但是這樣真的算是盡孝了嗎?

孔子話鋒一轉,又說道:即使是家裡養的犬和馬,也能以其體力服侍主人,犬能幫主人看門,馬可以幫主人代勞。都屬於養人。如果沒有恭敬的態度,那做子女的又和犬馬有什麼區別呢?

孔子說的這種現象,在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更加普遍了。很多人給父母一點錢,供給父母吃喝用住,就覺得已經盡孝了,父母要是嘮叨兩句,他就不耐煩,甚至還會頂撞父母,給父母臉色看。如果這樣的話,那就還不如那些犬馬了,那些犬馬,有的都知道恭敬主人,不會頂撞主人。

所以現在的很多老人,都喜歡養寵物,除了子女工作忙的原因外,就是因為現在很多的子女,還不如寵物呢,寵物還能哄主人開心,而子女卻只會讓父母生氣,這是為人子女應該反思的。


㈨ 中國孝親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1、蘆衣順母

孔子有個弟子叫閔損,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2、親嘗湯葯

劉恆,漢高祖和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3、埋兒奉母

漢朝有個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4、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

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5、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孝

閱讀全文

與孝敬為主要內容的中華經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殫精竭慮從中醫怎麼休息養生 瀏覽:223
我有個老年痴呆的媽 瀏覽:308
孝順鎮哪裡人多 瀏覽:593
愛康美健康體檢怎麼樣 瀏覽:366
市南區教育政務網老年大學 瀏覽:271
父母的錢不給我該怎麼辦 瀏覽:294
紫菜長壽面 瀏覽:159
長壽前程無憂 瀏覽:516
老年痴呆症不說話 瀏覽:986
瘦人多火如何養生視頻 瀏覽:791
深戶現在最低養老金 瀏覽:119
駕照體檢表要交去哪裡 瀏覽:901
中醫都有哪些養生煲 瀏覽:338
長壽佛手裡捧的什麼 瀏覽:216
養老保險計生戶 瀏覽:185
2018沈陽市老年大學 瀏覽:17
昆明官渡區有沒老年大學 瀏覽:37
在上海去哪裡辦入職體檢表 瀏覽:645
原單位和新單位養老怎麼對接 瀏覽:216
體檢代測會怎麼樣 瀏覽: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