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論述

孝敬論述

發布時間:2023-06-28 23:23:56

① 結合《論語》中「孝」的內涵,談談你是如何孝順父母

孝就是出自內心的愛與敬、孝就是要每天微笑面對父母、孝順就是做好自己。

孔子告訴子游,真正的孝順,是發自內心的愛父母發自內心地敬父母。如果沒有內心的真誠,我們撫養父母,和養小狗、小貓等寵物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簡介

孔子告訴子夏,真正的大孝,不是給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而是要讓他們內心高興。如何高興呢就是要每天給父母好心情好臉色。所以孔子說「色難」。孔子點到了人性的弱點和死穴。我們往往把最溫暖的微笑給了陌生人,但對我們最親近的人,卻吝嗇那一點微笑。


孟武伯是個官二代,或許還是一個頑劣的、整天做壞事的孩子。孔子告訴他,你們家什麼也不缺,你要是孝順,你就做最好的自己,讓你的父母不擔心你做壞事,而是擔心你是否生了病。


做最好的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你做違法犯罪的事情,不要讓父母蒙羞丟臉,要讓父母臉上有光,這才是最大的孝順。


②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論語中關於孝的章節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5.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為。」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行豎不敬,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9.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0.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2.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13.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論語》對「孝」的論述篇幅多,觀點鮮明。可見我們老祖宗在2500年前就對「檔返大孝道」有了系統的論述,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根本。我們的文明進步就是基於對祖先的感恩,一步步積累經驗而來的,所以沒有孝道,就是忘本,我們人類也就走不到今天,也就是本立而道生了。

    有了孝心還不夠,如何行孝、盡孝?《論語》也給出了具體的例子和方法,給我們世做當下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我們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孝,還要真正做到「孝敬,孝順」,有禮有節,「能養、無違、幾諫、有方、不改道、無疾憂、勞無怨、莫色難。」

③ 談孝順議論文

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特別是應用極廣的議論好逗文,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你寫這類作文時總是沒有思路?以下是我幫大家升殲整理的談孝順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孝順議論文1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流傳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盡的責任。「孝順」這兩個普普通通的字中,卻有著十分強大的力量。它能化解父母與孩子之間那道深深的代溝,它也能讓一個原本支離破碎的家庭變得充滿幸福的味道。一個和諧的家庭必定得有一個孝順的兒女,難道不是嗎?

孝順父母要從身邊做起,要從一件小事做起。也許許多人會說:「我們現在還小,孝順什麼父母呀!玩好自己的就夠了!」我要完全否定這句話,如果你現在不開始孝順父母,也許到以後就沒有機會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曾講述過自己的一個故事:因為職業的原因,作者很少跟自己的父母見面,根本不知道她的父母有多想她。她在廈門買了一套房子,打算接父母過去住。可是又有一件事情讓她不得不推遲這項接父母進城的計劃。到了作者想要接父母進城、盡自己的孝心的時候,卻接到了噩耗:她的父親因為哮喘病突發而失去了生命,她十分後悔,後悔當初不多陪一陪父母,後悔……是啊!有些事情只有到失去後才懂得它的珍貴。如果我們現在不去盡自己的全力,去孝順父母。那麼,很有可能那場悲劇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兒行千里母擔憂。」如果你不想你父母擔心,請每到一個地方給他們打個電話說:「我很平安。」;如果你想他們快樂的話,請每天給予他們一個擁抱,讓他們知道:兒女永遠是你們的靠山……其實,這些小小的動作,也能表現你對父母的孝順。

歌星周傑倫,大家都很熟悉吧?他曾以自己母親的名字為自己的專輯名字。還說了一番話,讓我感動不已。她說:「你可以不記得我的名字,但請不要忘記我母親的名字:葉惠美!」一個名人都能如此孝順自己的父母,那為何我們就不能端一杯暖暖的茶給父母,表示自己的孝心呢?其實,父母並不是希望你有多大權力,多少錢財,只要你有那份用金錢也買不到的孝順就夠了!

一位作家說過:「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界上的有些東西是可以彌補的,有些東西是不可以彌補的。」世界上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和父母在一起。在來得及的時候,給父母倒一杯暖暖的開水,說一句動人的話語,送一個大大的擁抱。請讓所有的愛都來得及,請讓所有的孝心都來得及,不要在美好的人生上留下遺憾!

談孝順議論文2

中國是一個重視孝道的民族,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就是告訴我們孝順是一切美德善行的基礎,一個人如果不孝順,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也會被其他的人看不起,所以,孝順是做人的基礎。

中國古代有許多孝順的故事,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就是「二十四孝」的故事,像是「卧冰求鯉」、「搧枕溫席」等故事流傳到現在,都是因為這些人能孝順父母,所以能萬古流芳;「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連動物也知道孝順,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呢?我們如果不孝順的話,就會連禽獸都不如。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孝順的重要,那要怎樣做才算孝順呢?我認為孝順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愛惜自己的身體: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可見孝順父母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愛護自己的身體,避免父母親擔心,我們如果不愛護自己,生病或受傷了,爸爸、媽媽都會很擔心,吃不好、睡不好,一直到我們的病好了為止,所以我們要愛護自己,才算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二、體貼父母的心意:父母如果要我們幫他做事,就要趕快答應,並且立刻去做,不要拖拖拉拉的,甚至故意裝作沒聽友笑賣到,這樣就不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三、努力求學、修養品德:爸爸、媽媽辛辛苦苦的工作,供給我們讀書求學,就是希望我們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長大之後能夠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所以我們要認真讀書,聽從師長的教導,讓父母高興,就算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四、愛國家:孝順的最高表現就是愛國,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長大以後想必也會愛自己的國家,古人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就是這個意思,中國古代有很多的忠臣,他們也都是孝子,像宋朝的岳飛就是一個例子,他是一個孝子,也為國家打了許多的勝仗,雖然他最後被害死了,但是他真的是一個孝順的典範。

雖然我們現在只是一個初中學生,但是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相信你一定是一個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談孝順議論文3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非常注重孝順,有的甚至以孝治天下。近代以來,隨著西方自由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孝順就不那麼看重了。現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忙著追逐自己的物質財富,孝順的觀念更是越來越淡了。

「孝」字,是老在上,子在下,而「孝順」則是「考」與「順」。這在古代造字時,人們就認為晚輩一定要尊重長輩。但我從電視上經常看到,家有多少個子女,卻沒有人贍養父母,父母和子女因為一些經濟糾紛而翻臉,更有甚者,子女毆打父母。當人們看到這些現象時,都很憤慨。其實,自己心中的那份孝順也不是那麼堅強,至於子女應不應該孝順長輩,我想這在以前不是個問題,但現在變得有那麼一些模糊。

《詩經》中有這么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人,自然有一顆孝心,但比較有主見和想法,當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產生矛盾的時候,雖然表面上比較堅持自己的想法,但心底有些發虛,很容易將不順歸為不孝。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並把我們辛辛苦苦養大,我們沒有理由不為他們養老送終,但是每個生命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都應該收獲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百善孝為先」對於一個人來講,在他的一生中,沒有人能比父母對自己的恩大,如果對於這樣的恩,我們不能報之以孝,至於自己其他的善為就有點虛偽或不可信了。

其實,孝與順可以不在一個層面,作為晚輩一段時間內可以孝而不順,但絕對不可以不孝。

談孝順議論文4

你曾孝順過父母嗎?或許有或許沒有,那就讓我們來談談「孝順」吧!

大家應該都讀過三十六孝,裡面寫了很多有關孝順的故事,每一則都讓我印象深刻,那本書說明了自古以來「孝」就非常重要。有時候坐在電視機前看著今天的最新消息,常常都有些關於「不孝子」的報導,不是子殺雙親,就是為了父母親 的財產,兄弟姐妹間爭得你死我活,這樣又何苦呢?一個家和樂融融的不是很好嗎?

雖然有時候父母也有些不對,或者是叨咕我們,但是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嗎?當父母還在時,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孝順他們,而不是等到父母已經不在了,才後悔莫及。

你付出了多少?你是否認真的想過這個問題呢?父母的付出是你無法想像的,或許有時候覺得他們很煩、很討厭,但是他們始終是我們最親愛的爸媽,也許是關心我們,為我們好,也可能是因為工作上的壓力,才把情緒發泄在我們身上的,所以就不用放在心上了,如果在這時候能端杯熱茶給他們,那他們也許會給你個大擁抱呢!

我的父母從小就很愛我們,所以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也感謝我的家人,還有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如果事事都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那這個世界則會更美好,「孝順就是當父母需要你時,能夠歡喜付出」是一句我很我很喜歡的話,如果大家都非常的孝順,相信社會的治安也會好很多,如果每個人都能盡到孝,那麼每個父母走在街上一定是笑容滿面的,大家不但要孝順父母,也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喔!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到,加油!

談孝順議論文5

世界上有無數多的事等著我們,我們需要用盡腦汁,拚命的想,才能化解困難,但有一件事不用花費時間和勞力,也有好的結果,那就是——孝順。

孝順是好的種子,也是好的成果,每個父母親都希望孩子要孝順,要用功,要聰明!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能同時擁有這三樣東西,有的人擁有聰明才智,有些人很用功,常常考第一名,但每個人的心裡幾乎都沒有——孝順,這種東西。

孝順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們困難,只要用心去做,不用花費半點時間和勞力,就可以令人感到很高興.心滿意足。孝順在我們的眼中只是一個沒有生命,沒有意義的東西,但在父母眼中,它卻是一個,充滿愛情.友情,和無數的包容與感激,是人人渴望的東西呀!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只要日行一善,時時關心父母,友愛同學,相信一定會讓你自己感到很高興,同時也讓所有的人都像你看齊。孝,就是聽從父母的話,不違反.不違抗。而順,就是當父母心情不開朗,不開心時,可 讓他們訴苦,心甘情願替他們解決困難,且順從他們的意思去做,而當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時,就成了人間最溫馨,最快樂的東西,那就是——孝順。我們常常都說 ︰﹁每天要孝順,孝順,孝順!﹂但卻沒有一次做到,這並不只是我們要改進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可貴,最真實的寶物!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聽從最愛的父母,珍惜身邊的人.事.物,就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多采多姿!最重要的,孝順的第一步驟,就是從自身做起,接著在慢慢傳播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我雖然沒有真正做到孝順的基本定義,可是我只要更努力,更用功,更加關心同學,就一定可以做到!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純真的心,可是卻被我們染成惡毒且冷眼旁觀的心態!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充滿計謀,充滿惡毒的氣息!大家只要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做起,過不久,大家一定會得到好的回報!

談孝順議論文6

世界上有無數多的事等著我們,我們需要用盡腦汁,拚命的想,才能化解困難,但有一件事不用花費時間和勞力,也有好的結果,那就是——孝順。

孝順是好的種子,也是好的成果,每個父母親都希望孩子要孝順,要用功,要聰明!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能同時擁有這三樣東西,有的人擁有聰明才智,有些人很用功,常常考第一名,但每個人的心裡幾乎都沒有——孝順,這種東西。

孝順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們困難,只要用心去做,不用花費半點時間和勞力,就可以令人感到很高興。心滿意足。孝順在我們的眼中只是一個沒有生命,沒有意義的東西,但在父母眼中,它卻是一個,充滿愛情。友情,和無數的包容與感激,是人人渴望的東西呀!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只要日行一善,時時關心父母,友愛同學,相信一定會讓你自己感到很高興,同時也讓所有的人都像你看齊。孝,就是聽從父母的話,不違反。不違抗。而順,就是當父母心情不開朗,不開心時,可讓他們訴苦,心甘情願替他們解決困難,且順從他們的意思去做,而當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時,就成了人間最溫馨,最快樂的東西,那就是——孝順。我們常常都說︰﹁每天要孝順,孝順,孝順!﹂但卻沒有一次做到,這並不只是我們要改進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可貴,最真實的寶物!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聽從最愛的父母,珍惜身邊的人。事。物,就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多采多姿!最重要的,孝順的第一步驟,就是從自身做起,接著在慢慢傳播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我雖然沒有真正做到孝順的基本定義,可是我只要更努力,更用功,更加關心同學,就一定可以做到!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純真的心,可是卻被我們染成惡毒且冷眼旁觀的心態!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充滿計謀,充滿惡毒的氣息!大家只要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做起,過不久,大家一定會得到好的回報!

談孝順議論文7

大家一定都聽過「孟宗哭筍」的故事:三國時代有一個孝子名叫孟宗,有一年冬天,他母親生了一場大病了,吃什麼東西都沒胃口,只想吃新鮮的竹筍。但是冬天的竹筍還沒有長成,孟宗就在竹林里痛哭,沒想到這時竹筍突然長了出來,原來是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許多類似的故事,可見孝順是中國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留下來的固有美德,所以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孝順就是尊敬父母,順從父母的意思。

為什麼要孝順父母呢?因為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賺錢供我們受教育,這種養育之恩,就必須孝順父母。

現在的社會,父母子女間相處時間大大減少了,因此沖淡了親情,許多人長大之後都不願意何父母同住,使父母生活缺乏照顧,非常可憐。據說烏鴉會反哺;小羊吃奶時,總是跪著的,所以不孝順的人,真是連動物都不如了。

孝順父母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本分。我們現在孝順父母,以後子女才會孝順我們。雖然我們年紀還小,不能學烏鴉反哺,但是我要認真求學,聽父母的話,保重身體,不要讓父母操心,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標簽: 議論文 孝順

④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長,做事情謹慎誠信,愛護眾人,親近有才德的人。這些都做到了,還有精力就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

品評:孔子認為孝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輕人要先學會做人再學習知識,這一點和現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觀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對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盡全力;對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品評:對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盡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誠。現在雖然沒有君主,但可以以國比君,對待自己的祖國,也要有必要時獻身祖國的覺悟。在父母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是孝的基本原則。如果父母做錯了,還需要完全響應和滿足么?下面一條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心內憂慮,但不要怨恨。

品評:孔子並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是可以勸解的,不規勸是陷父母於不義。即使沒有聽從,也要等待機會再次規勸,中間不要發脾氣,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們的子女都能做到這一點,家庭應該會和諧幸福吧。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游問怎樣做才叫孝。孔子說:現在的人,是說能奉養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馬之類的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待父母不尊敬,那和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

品評:所謂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來孝?養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與養牛馬無異。見過不少只給飯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問的子女,能夠想想自己如何長大的么?這幾碗飯真的能「報答三春暉」么?

5)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翻譯:孔子說: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真要出,則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評:這句話深層次的意思就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要盡力盡孝,不能隨便就遠游,讓父母牽掛擔憂。如果實在要去則要確定目的地,並做到」歸必有期「。這里雖不著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翻譯: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孝敬長輩的時候要保持和顏悅色。有事情要做的時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時,要首先拿來孝敬。你認為這就是孝么?品評:有事弟子服其勞,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給上輩師長孝敬酒食,也是應當的。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難的地方。最難的地方是在要這一過程中保持和顏悅色和恭敬的態度。如果不是心悅誠服,那就只有傳說中的」戲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品評:父母年紀大後,光有豐衣足食和恭敬的態度還不夠,為人子,還必須想到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實時關注,並適當提醒他們運動,供給他們補品,定時帶他們去檢查身體。這些是成年子女在盡孝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⑤ 儒家大義:孔子如何教我們孝順父母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建樹有許多,關於中國傳統的孝道,孔子對於這方面也有他自己的論述。
歸納起來有如下12條:
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4.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7.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8.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要說他學習過了。
9.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1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11.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的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一方面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⑥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呢

作者:姚九思,buds創始人,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達沃斯論壇全球傑出青年,畢業於美國常青藤盟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公眾號:buds2016、新浪微博:姚九思、媒體合作:[email protected]

⑦ 以孝為話題的議論文,有立意新穎一點的觀點么

我們都赤裸裸而來,沒有誰天生富有,沒有誰天生貧窮。人生旅途中,是攫取是放棄,是拒絕是接受,全在老人的指引,心靈的抉擇。
有人醫治老人,千金散盡;有人贍養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為先」;有人恪守「一闖孝義生死關」。有人選擇善待老人,有人選擇拒絕贍老。美與丑,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系於一瞬。
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孝敬和判逆之間,介子推為母而死,選擇光榮;李魁隻身劈虎報母仇,選擇德昭後世;香九齡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幫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個有價值的,無愧生命無愧社會的真正的人,人們也會贈與你回報。
風雨中求生的人,會奮不顧身挽救老人的性命;一個在沙漠里跋涉的人會毅然解下腰間最後一壺水給老人;但也有人把老人騎在身下,作威作福;有人由一個孝子蛻化成逆子;有人為省錢使老人變勞力;有人為分房分田,打老人,罵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錯了方向啊!田地、房屋、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那麼多幹嘛呢?到頭來,反而一無所有,甚至老人,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過,又賺得了幾把同情淚?也沒有人再來幫助你。
雄鷹,就選擇敬老;如果你是沙鷗,就懂得贍養;如果你是麻雀,就會自覺服侍長輩;如果你是一個人,就更應該懂得尊敬長輩,孝敬老人。
你,一個不願失去人格,一個不甘平庸,不會腐蝕的你,就做個清純無比的你,捧上如雪的孝心——干凈、漂亮,拋開一切污穢,所有自私,學會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變為傳統,世界將更美好。你會發現,自己很美,老人很美;你會知道,孝敬是滿足,付出是快樂。選擇孝敬老人吧!行動就是證明!

⑧ 論語中有關孝的論述

淺談《論語》中的「孝」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為先」這樣的傳統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孝」推崇備至。《論語》對中國人「孝道觀」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論語》中共有約二十條與「孝」有關的論述。在這些論述中,孔子第一次將人類的孝行為加以理論概括,並將之具體化為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1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論語》中,孝的地位是極高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它在第一章便給了孝一個「仁之本」的高度肯定。本,即為根本,由此可見,孝可謂是孔子「仁學」的基礎。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詩經·蓼莪》
「孝」一直是流淌在中國人骨血中的公理,從出生時,每個人都毫不懷疑地認定了孝的正確性,對於為什麼要遵從孝道似乎並沒有多少人思考過。《論語》中給出了一部分解釋。宰我在詢問孔子君子為什麼要守三年孝時,孔子是這樣解釋的,「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孝經》也有這樣一段話「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孔子認為「孝」這種情感是順從人的天性的。父母對於我們的體貼呵護照顧來自於一種血脈相通的情意,而我們感念這份情意,便自然有了「天經地義」的「孝」。之所以無人探討孝的正確性,就是因為作為「人」的我們擁有這樣誠摯而樸素的本能。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現在,很多人都在批評儒家思想中的「孝」是「愚孝」,但實際上,通讀論語後,我認為孔子在論語中所解釋的孝是很正常的一種情感表達,與當今社會並無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兒女的孝不應僅限於供養父母,讓父母有吃有穿,而是應該對父母抱有一種純乎天然的敬愛之情。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父母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吃穿用度,而是發自內心的慈愛。以敬愛報慈愛,是非常合理的。
其次孔子認為兒女應該體貼父母。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出門在外,應該讓父母知道自己在何方。除了像疾病這種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偶發事件,不應該做出讓父母擔憂的舉動。其實,不難想到,兒女應該做到這些正是建立在父母關心我們的基礎上,除了父母,又有何人會時時刻刻在乎我們去往哪裡,是否平安呢?我們又怎能去傷害這些真心愛護我們的人呢?
還有,兒女對待父母要和顏悅色,這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點。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正如《小戴記·祭法》所言:「孝子之憂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忍不住發脾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覺得父母會永遠縱容我們,永遠不會拋棄我們。但實際上,孔子告訴我們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我們能夠與父母相見的歲月並沒有多少,「子欲養而親不待』」對於子女來說是多麼無奈。所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對父母的態度好一點,讓每次相聚都是美好的回憶,這是孔子想要告誡我們的。
最有爭議的一點便是對於父母的過錯問題。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有人認為孔子在宣傳一種對於父母的無條件的順從,由此引申到臣子到君主的一種無條件的服從,以之為「愚孝」「愚忠」。但我認為孔子的本意並非如此。對於父母的應該勸諫,但正如上文所說,應當和顏悅色。至於「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則是表達對於父母的一種緬懷之情,就類似於今天我們在親人去世後會常常會在節日時吃他們平時愛吃的東西。而且,若是孔子真的認為應該無條件服從,又何必要勸諫,又何必強調三年。
最後,就是關於祭祀。我認為孔子所提倡的三年守孝,也是從情出發。守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子女在父母去世後寢食難安才用守孝這種方式寄託哀思,並非強迫,因此三年並非固定,地點也並不一定在父母的墓旁,心中有父母,時時可守孝,處處可守孝。正如《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所以後人將守孝作為一種必須遵守的戒律森嚴的形式,反而是誤解了孔子的本意。

父子之道,天性也 ——《孝經·聖治篇第九》 總而言之,我認為《論語》中孔子所倡導的「孝」是一種真性情的「孝」,是單純而樸素的情感表達,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閱讀全文

與孝敬論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殫精竭慮從中醫怎麼休息養生 瀏覽:223
我有個老年痴呆的媽 瀏覽:308
孝順鎮哪裡人多 瀏覽:593
愛康美健康體檢怎麼樣 瀏覽:366
市南區教育政務網老年大學 瀏覽:271
父母的錢不給我該怎麼辦 瀏覽:294
紫菜長壽面 瀏覽:159
長壽前程無憂 瀏覽:516
老年痴呆症不說話 瀏覽:986
瘦人多火如何養生視頻 瀏覽:791
深戶現在最低養老金 瀏覽:119
駕照體檢表要交去哪裡 瀏覽:901
中醫都有哪些養生煲 瀏覽:338
長壽佛手裡捧的什麼 瀏覽:216
養老保險計生戶 瀏覽:185
2018沈陽市老年大學 瀏覽:17
昆明官渡區有沒老年大學 瀏覽:37
在上海去哪裡辦入職體檢表 瀏覽:645
原單位和新單位養老怎麼對接 瀏覽:216
體檢代測會怎麼樣 瀏覽: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