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的思念閱讀理解

重陽節的思念閱讀理解

發布時間:2023-06-28 06:52:58

重陽節表達了什麼情感

重陽登高憶兄弟之情。

九月唯仿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解:

1、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2、茱萸:一種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人皆攜帶茱萸是否發覺少我一人。

賞析: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知姿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搭山絕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版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1)重陽節的思念閱讀理解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權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這首詩抒發身在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們的心聲,引起人們的共鳴。全詩樸素無華,蘊藉深厚,用詞精練,曲折有致,堪稱千古絕唱。

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及其翻譯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詩句吧,詩句是高度凝練的語句,集中地反映著社會生活。那什麼樣的詩句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及其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

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

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

他們佩帶茱萸,發覺少我一人。

作者介紹:

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篤信佛教,又被稱為「詩佛」。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

他才華早顯,既是詩匠,又精禪理。生在一個虔誠佛教的家庭里,據其《請施庄為寺表》雲:「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王右丞集箋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葯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捲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說課稿

一、說教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王維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我把理解詩句,感受詩中蘊涵的思鄉之情,作為教學本詩的一個重點;同時由於三年級學生對古詩已不再生疏,對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認為通過本詩的學習,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

這首詩的字里行間蘊含著強烈的感情,而詩人所處的年代與學生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詩的意境是教學本詩的難點。

根據本詩的特點,通過教學重難點的分析,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看注釋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領會詩文的意境。

3、能正確朗讀古詩,掌握朗讀古詩的方法。

4、拓展積累其他幾首思鄉的詩和句子。

二、教學理念

1、新課程標准強調語文學習應該「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詩誦讀課更應該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和情感體驗。

2、古詩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我們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啟發學生喜歡古詩,並且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陶冶愛美的情趣。但是由於古詩創作的年代離學生比校久遠,所以學生在理解意思,體會意境方面就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是想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總之在整個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始終有一條清晰的脈絡,那就是從整體上把握古詩,通過層層誦讀的方法去指導學生體會它獨特的意韻美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舞台。古詩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

三、教學方法

1、三年級學生學習古詩已有一定的基礎。以往的串講串問,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運用情境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學習,運用多媒體,動用多種感官,進入到詩人描繪的情境中,體會詩句的意境美。

2、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寓學法指導於教學的全過程。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這首詩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學習古詩的基礎,我按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一)揭題,讀題,解題

古詩是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通過對詩人寫作視角的小結,直接揭示本課課題,學生也很明確這是一首思鄉詩。詩歌的學習要在課開始就先聲奪人,抓住情感的基調,因此在讀題上加以強化:「讀詩要從讀題目就開始入情入境。」題目中的「憶山東兄弟」中「山東」地理位置是個難點,採用板畫形式,直觀形象地畫出詩人家鄉蒲州、華山以東、長安的簡單示意圖,突破難點,同時也了解了詩人寫作背景。

(二)誦讀,理解意境

毛萇曰:「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魯迅先生也指出:「詩歌是本以發抒自己的熱情的,發訖即罷。」這都在說明詩是情感的載體。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只有在朗讀(或吟誦)中才能充分發揮詩歌的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也只有在朗讀中,學生才能辨味詩的語言,才能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才能被詩中的情感所感染並與之產生共鳴。所以古詩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反復朗讀。本課朗讀,我設計了「字正腔圓」去初讀,讓學生讀准詩句;「有板有眼」去認真讀,讓學生注重節奏;「原汁原味」去吟誦,讓學生把握情感基調。

在此誦讀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走近詩人,走進古詩,讓學生自己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詩的意思。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我通過?「詩人的身在哪裡?心在哪裡?」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讓學生展開想像翅膀,從「獨」、「異鄉」、「異客」中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從「?每逢」、「倍」體會詩人的思鄉思親。通過描繪意境小結第一句詩,讓學生對讀詩句,加深了學生對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想像王維和兄弟互相牽掛對方,更深層地體會作者思鄉的傷感。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師生通過韻譯、詩文的反復對讀,充分感受詩歌的藝術力量。

(三)古今鄉愁詩歌拓展,學以致用。

古詩教學,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通過古詩拓展,為他們的課外閱讀打開新的視窗。本中拓展了兩首古詩:一首是蘇軾的《水調歌頭》,另一首是現代詩人餘光中的《鄉愁》。通過對古今文人墨客詩作的欣賞,熏陶學生的情懷,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本課中還設計了一個「古詩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意境中,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也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四)總結課文,共勉學生

課的最後,贈送一首勉勵詩於學生,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們今天所學的詩僅是古詩滄海中的一粟,作為炎黃子孫應當更廣泛地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養料,從而開闊視野,體會我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學生學習語言之美,學習運用美之語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出示古詩。

2.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中稱之為山東。並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只有十七歲,當時他一個人離開家鄉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詩。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首詩的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什麼意思?

01.、學生讀題,思考問題,然後指明回答問題。

02、教師指導: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憶:思念,想念。

山東:華山以東,指詩人的家鄉。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詩中指家鄉的親人。

03、那麼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指名回答問題。

04、教師強調: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詩人無比思念家鄉的親人,就寫下了這首詩。

2、請大家自讀這首詩,注意詩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讀音,並寫到課文里來。

3、教師出示生字卡,指導學生認讀生字。

4、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齊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1、齊讀詩的第一行。

01.解釋詞語: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為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並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齊讀詩的第二行。

01、解釋詞語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節:

節日。詩中指重陽節。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親:家鄉的親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並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鄉的親人。

04、詩人為什麼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請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然後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05、教師小結詩的前兩行:

06、齊讀詩的前兩行。

3、齊讀詩的第三、四行。

01、解釋詞語;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種有香味的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肖災。

02、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並指名回答。

0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同坐間討論。

04、指名回答。

05、教師指導:

我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家裡的親人們一定都頭插茱萸登上了高處,可是單單少了我一個人。

06、教師小結詩的後兩行:

07、齊讀詩的後兩行。

4、教師總結全詩意思:

這首詩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詩的前兩行寫詩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詩的後兩行寫詩人在遙遠的外地想像家鄉的親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5、齊讀全詩。

6、請大家結合詩句意思想一想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或者說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7、教師小結: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讀、背誦古詩,加強理解。

1.男生齊讀古詩。

2.女生齊讀古詩。

3.全班齊讀古詩。

4.思考問題

01.說說這首詩中的哪兩行最能表達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

5.背誦這首詩。指名背誦。

6、學生自讀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學生升入三年級學習的第二首古詩,《課標》指出在低年級,學習古詩,只要能通過誦讀,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而到了中年級,《課標》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並能背誦。那麼要能體驗情感,首先就要理解詩意,這就成了三年級教學的中的又一難點,因此在教學第一首詩時,為了讓學生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我用幽默的語言對學生說:「古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就寫下了一首短短的詩,而我們卻可以把古人的小詩變成我們現代人能讀懂的文字,讓古詩成為短文。那麼怎麼能把古詩變成小短文呢,就需要我們先弄懂詩句中詞語的意思,將詞語的意思連成通順句子,就是詩的意思,也就把兩句詩變成了一篇小文章了。」學生一聽這話可來了精神,她們覺得古詩學習就這么簡單,所以在興趣與信心的督促下,我引導學生通過看注釋、插圖理解詞意,將詞意相連說出了詩意,在誦讀與想像中體驗情感,理解了第一首古詩的意思。

在學習第二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注釋、插圖、生活實際理解詞意、詩意,並與同桌交流詩句意思。我將學習的主動權給了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在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糾錯中不斷完善詩意,在句句相連中,真的實現了將詩句變成了短文,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這時再引導學生誦讀古詩,畫面已不知不覺展現於眼前,當想像當時王維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時,學生好像已穿越到了當時的場面,將王維的思鄉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再次拓展時,這句流傳千古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就印記在學生的思想深處。有學生竟然說每次過節想到在廣東打工的媽媽,他就吟誦這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從這首詩開放的教學過程,從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讓我對高效課堂的踐行有了信心,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學會擺正自己的位置,將學生推向學習的前台,自己做好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會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古詩雖難,但孩子們在方法的引領下,自主、合作、探究,將難變易,這不就是一節高效的課堂嗎?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的思念閱讀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有個老年痴呆的媽 瀏覽:308
孝順鎮哪裡人多 瀏覽:593
愛康美健康體檢怎麼樣 瀏覽:366
市南區教育政務網老年大學 瀏覽:271
父母的錢不給我該怎麼辦 瀏覽:294
紫菜長壽面 瀏覽:159
長壽前程無憂 瀏覽:516
老年痴呆症不說話 瀏覽:986
瘦人多火如何養生視頻 瀏覽:791
深戶現在最低養老金 瀏覽:119
駕照體檢表要交去哪裡 瀏覽:901
中醫都有哪些養生煲 瀏覽:338
長壽佛手裡捧的什麼 瀏覽:216
養老保險計生戶 瀏覽:185
2018沈陽市老年大學 瀏覽:17
昆明官渡區有沒老年大學 瀏覽:37
在上海去哪裡辦入職體檢表 瀏覽:645
原單位和新單位養老怎麼對接 瀏覽:216
體檢代測會怎麼樣 瀏覽:627
上海集體養老服務有哪些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