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了凡四訓孝順

了凡四訓孝順

發布時間:2023-06-01 12:21:05

Ⅰ 白話《了凡四訓》改過之法: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所著,該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強調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該書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下面來看看「改過之法」中的經典語句:

春秋諸大夫嫌岩,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春秋時期的士大夫,看到人們的言語行動,便可提前預測其災禍,還是有福氣,沒有不應驗的。這類事情在《左傳》《國語》中的記載也很多。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大體來說,吉凶的預兆,先萌發於內心,然後表現於四體。也就是心理影響行為,你的所思所想,最終會作為你的決策依據,成為行動的先導。

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那些做事厚道誠戚仿信的人常常會獲得幸福;那些刻薄,擅長耍心機的人常常接近災禍。

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世俗之人的眼睛常常看不到這些,認為有無法預測的變化存在,認為很神秘。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只要一個人的誠心合於天道,那麼福氣將要來臨時,平時看他的善行就可以預先知道了。做好事,受到他人善待的概率自然也高,說白了就是簡單的因果關系。

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災禍將要來臨時,看其平時所做惡行也可以提前知道。

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現在想要獲得福氣而遠離災禍,如果尚未行善,必須先調整自己的過錯。

或覺心神恬曠:或者會覺得心曠神怡,心情舒暢。

或覺智慧頓開:或者覺得耳聰目明,茅塞頓開;在翻看經典書籍的時候,往往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者覺得應付瑣碎的事情時,能夠觸類旁通,左右逢源。

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者遇到仇人變怒為喜。本來見到仇人應該分外眼紅,應該憤怒;但心情突然不同了,心量大了,世界大了,煩心的事情就少了。

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xié)接引:或者夢見自己吐出了黑色的東西,或者夢見古聖先賢,來提攜指引自己。

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或者夢見在虛空之中翱翔,或者夢見道場所用的錦旗傘蓋。

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這些不同的好事,其實都是消除自己過錯的徵兆。

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然而也不能因此而自以為是,畫地為牢而不再努力,不再進步。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凡是改正錯誤的人,第一要發羞恥之心。

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想想古時候的古聖先賢,與我同樣身為七尺男兒,他們為什麼可以成為千秋萬代的榜樣?而我為什麼只能沉陷下去,甚至破罐子破摔?

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沉溺於世俗的情感,暗中做出不義的事,以為沒有人知道。

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還抬頭挺胸,毫無愧色,天天如此,漸漸淪落到禽獸的地位,自己還不知道。

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世上最讓人感到羞恥的事,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高者纖要機也:羞恥之心對人來說是一件大事;有羞恥之心可以成為聖賢,沒有就可能淪落為禽獸,這是改正過錯的關鍵點。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要發畏懼之心,天地在上,難以欺騙。

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我們過錯雖然很隱蔽,以為察覺不到,但天地鬼神其實都像明鏡一樣清楚。也就是不要自我欺騙,以為大家不知道,其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過失重的話就會降下各種災禍;輕的話會折損現在福氣,怎麼能不畏懼呢?

不惟是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不僅如此,在自己獨居地方,神明也看得清清楚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做了壞事,遲早會暴露出來,早晚會接受法律制裁;一但做壞事,良心第一個受譴責,使得自己不好過,吃飯不香甜,睡覺不安穩。

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雖然可能遮掩的很嚴密,文飾的很巧妙,其實五臟六腑早就暴露出來,最簡單的就是心率加快,緊張出汗,看人不敢正視,最終難以自己欺騙自己。

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被人看破,便一文不值了,怎麼能不感到畏懼呢?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不僅如此,如果還有一口氣在,就是罪惡滔天,還可以悔改。

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古代有人一生做壞事,臨死時候突然醒悟,生出行善的念頭,得到善終。

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這是說一個念頭的猛烈,一念天堂,足矣洗滌一生的惡行。

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比如千年幽谷,原本伸手不見五指,用一盞明燈一照,黑暗立刻就被驅散了。所以我們應該多看積極正面的書,就像陽光一樣,消除一切陰暗面,始終處在正道之上。

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過錯不論新舊,只要能夠改正就是珍貴的。

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只是人生無常,生命易逝,萬一哪天一口氣沒了,想要改正也沒辦法了。

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假若千百年都擔負著惡的名聲,即使有孝順的子孫,也無法代他洗滌干凈。杭州有座岳廟,秦檜(guì),王氏,萬俟(sì)卨(xiè),張俊,王俊五人一直跪在岳飛像前;他們因殘害岳飛而成為世人唾棄的千古罪人。可以想像,秦檜後人,祖上有這么一段不光彩的歷史,必然感到很難受。

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陷入沉淪之中,即使有古聖先賢,也沒有辦法援救,這難道不能讓人畏懼嗎?

「改過之法」主要論述在行善積德之前,先端正自己的心念;具體方法是見賢思齊,以古代聖賢為榜樣,以身邊優秀的人為榜樣,任何時候不起邪念。

Ⅱ 《了凡四訓》:遷善改過,積善成德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是中國明朝袁了凡所作的家訓,教誡他的兒殲亂談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准,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的效驗。

袁了凡(1533-1606),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了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行一時。《了凡四訓》,是一部教子的家訓經典,更是一部蘊含人生智慧之書,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袁了凡生平

袁了凡,名表,後改名黃,字坤儀,原號學海,後因拜訪雲谷禪師,領悟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道,從而擺脫了宿命論,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之人,因而改號了凡。從此,他便以袁了凡之名行世。

據學者考證,袁了凡祖上在元末時家境富足。明朝初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袁家因為和反對燕王的人有交往,受到牽連而被抄家。袁了凡曾祖的父親倖免於被捕,開始四處奔走逃亡。袁了凡的曾祖袁顥著有《袁氏家訓》,用以教導袁氏後人。

受良好家風和家教的影響,袁了凡自幼勤奮好學,博學多才,於天文、象數、水利、兵政、醫葯無所不通。隆慶四年(1570),袁了凡中了舉人。萬曆五年(1577),他參加會試,初擬取第一,卻因策論違逆主考官而落第。萬曆十四年,袁了凡終於中了進士,後被授予寶坻(今屬天津)知縣。任職期間,他勤政愛民,一身清廉,主持興修水利,構築堤防,以防止水災;他還鼓勵百姓開荒耕種,並減免賦稅和雜役,以利民生。

幾年後,袁了凡擢升兵部職方司主事,掌管天下輿圖,以周知險要。當時正逢日本侵犯朝鮮,應朝鮮的請求,明朝下令派兵前往,以助戰陣。薊遼經略宋應昌上書請袁了凡到軍營贊畫,即輔助謀劃,以便抓住戰機。當時,提督李如松握有兵權,袁了凡不滿於李如松的一些做法,而遭到李如松的彈劾。最終,袁了凡被罷官。從此,他閉門著書,誠懇行善,直到七十四歲而卒。明天啟年間,袁了凡的冤情大白於天下,朝廷追記其征討之功,贈「尚寶司少卿」的官銜。

《了凡四訓》包括哪「四訓」

書名《了凡四訓》,顧名思義,這部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這四篇文章來自於袁了凡的不同著作。其中「立命之學」是袁了凡晚年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驗以訓誡兒子的《立命篇》。袁了凡自幼喪父,母親命他學醫。後來,他在慈雲寺遇到一老者,說他是「仕路中人」,並把他什麼時候考取功名,能考第幾名,什麼時候當官,什麼時候壽盡,有沒有孩子等都作了預見。

今天看來,這位老者應該就是古代以「相面」「算卦氏碰」為生的人。巧合的是,此後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進行著,這讓他篤信了宿命論,認為「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從此沒有了上進之心而流於世俗。

直到他遇到雲谷禪師,二人「對坐一室」,徹夜而談,終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他說:「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也就是說,道德仁義自己可以力求,功名富貴也可以自己求得,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信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聽命於天,聽命於他人。

其實,這是對孟子關於「命」的說法的繼承和發展,孟子認為,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人的命也體現為不同的過程。而人在自己的命運中起主導作用,雖然有不可預測的因素,但命的獲得還是要靠個人的努力。可見,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是以高度的主觀能動性來面對不可知的命,態度是積極的。

從此,袁了凡的人生信念發生了根本改變,從篤信宿命論轉到信仰陪弊命由我造、福善禍淫的人生觀。他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誡其子,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其關鍵在於自身的修養和行為,要多做善事,消除惡念。這就是《立命篇》的主要內容。

「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了凡早年著作《祈嗣真詮》中的兩篇:《改過第一》《積善第二》。「改過之法」意在強調要端正自己的信念,將自身的缺點一一改正。具體的方法有「見賢思齊」,以古代聖賢為榜樣;敬畏天地,不起邪念;下定決心,勇於改過;等等。「積善之方」列舉了大量的事例,說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對於真善、至善也做了充分的論述和說明,並將善行分門別類地一一展開討論,基本統攝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

「謙德之效」是袁了凡晚年所作的《謙虛利中》,為的是告誡兒子袁天啟以及世人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恭敬處事,並舉事例加以論證。

應該指出,書中的這四個部分雖各自獨立成篇,但義理卻一以貫之,實乃一部家訓良作,也為人們在為人處世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了凡四訓》的現代價值

《了凡四訓》這部書,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學說,因此,必須承認,書中的一些理念如「因果報應」等,以及一些封建糟粕思想,是我們應該摒棄的。但書中所講的忠孝仁義、改過自新、處世原則等內容,則對今人有著啟發意義。

一、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改變命運。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所禁錮。

了凡先生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前,只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安排,不想讀書,一度消極、被動對待;後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最後功成名就。

二、百善孝為先,與人為善。

人除了自己,考慮最多的是子女後代。不用任何外在力量作用和要求,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對子女好,也捨得付出。而對自己有最大養育之恩的父母,則往往忽視了。一個對父母都捨不得付出的人,你不可能指望他會在與你合作時合理考慮你的利益,更別說他會寬容不爭;一個對父母都言辭不敬的人,你不可以指望他做你的下屬會聽從你的指令,提高執行力,如期完成工作任務;一個連父母的需求都懶得了解的人,你不可能指望他了解客戶需求,一個對同事對客戶口角相向的人,對待父母肯定也言辭不敬。

所以說:想要改變命運,想要與人為善重塑性格,就應從孝順父母開始,百善孝為先,因為這是我們為人處世第一課題,也是必過的第一關。

三、行善積德,享受人生。

第三篇「積善之方」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法,發慈悲心,廣積陰德。行善積德都以慈悲心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愛的胸懷,去接受感化大家。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就是拔除眾生痛苦。時常關懷眾生,處處為別人著想就是慈悲心。

《了凡四訓》還講到布施,我們的錢財要舍,確實不容易,俗話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禮記·中庸》所說,君子即使處於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要心存敬畏,不敢造次;在別人聽不見的地方也要有所戒慎畏懼。越隱秘的事越容易顯露,越細微的事越容易顯現。因此,君子獨處獨知之時更要謹慎,心中不起惡念,真正做到克己功夫。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因此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並要建立改變命運的信心。人若能為「厚」,即待人厚道,處處為他人著想,必有後福;一個人若為「薄」,即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將招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消亡。

做善事不能貪功,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大家都能秉持一片善心,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是一個真善美的世界。我們不能強求所有人都做善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善事,來改變身邊的人,做善事是一種快樂。

四、虛懷若谷,功成名就。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如果說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麼,謙虛則是在人際關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會捅出大婁子,後悔莫及。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自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五、改過自新,成為聖賢。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數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

那麼,如何去改?《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第一,要有羞恥心;第二,要有敬畏心;第三,要有勇氣與決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有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了凡四訓》告誡我們,要「與人為善」,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束縛,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難以污染我們的心靈。即便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六、寬宏大量,寬恕待人。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許多大事失敗,常常都是從細微處發生的。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闡述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它不僅包括了待人接物的技巧、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值得大力傳播和弘揚。

文/大道知行

Ⅲ 《了凡四訓》註解--改過之法

第二篇 改過之法

(改過 —— 離禍)

(本篇提要:知過改過,以遠離禍殃,使身心安定,為立命奠基。了凡先生在這里提出「三心三法」的改過要方。三心:恥心、畏心、勇心;三法:事改、理改、心改。)

春秋 諸 大夫, 見 人言 動 , 億 而 談 其 禍 福,靡不 驗 者,左 國諸記 可 觀 也。 (春秋時代的許多大夫,見人言談舉止,就能預言他們的禍福,沒有不靈騐的,這在《左傳》、《國語》等各種典籍中,都可以看到。 ◆〔諸〕許多。〔大夫〕古代泛稱一般做官的人。〔言動〕言談舉動。〔億〕揣測。〔靡不驗者〕沒有不靈騐的。〔左國諸記〕《左傳》、《國語》等各種典籍。)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 動 乎四 體 。其 過 於厚者常 獲 福, 過 於薄者常近 禍 。 (吉凶的徵兆,大都是萌發於心,而通達全身,從言談舉止就看得出來。言談舉止很穩重厚道的人常獲福,言談舉止很輕佻刻薄的人常遭殃。 ◆〔兆〕徵兆。〔萌〕開始發生。〔動乎四體〕通達四肢,指遍布全身。)

俗眼多翳, 謂 有未定而不可 測 者。 (可是世俗之人卻像睜眼瞎似的看不出來,於是就說禍福沒有一定,是不可以預測的。 ◆〔翳,讀翼〕睜眼瞎,瞳孔被一層膜遮蔽。) 至 誠 合天,福之 將 至, 觀 其善而必先知之矣; 禍 之 將 至, 觀 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然而這些大夫們,由於至誠,上合天心,就能看到這些徵兆。當看到好的徵兆,就一定預先知道那人將獲福;看到不好的徵兆,就一定預先知道那人將遭殃。 ◆ 此段是說:禍福之來,必有原因,必有徵兆;上天降福於善,降禍於惡。〔觀其善〕這里「善」是指好的徵兆。〔觀其不善〕這里「不善」是指不好的徵兆。)

(◆ 三心:恥心、畏心、勇心。)

今欲 獲 福而 遠禍 ,未 論 行善,先 須 改 過 。 (過惡是毀福遭殃的根子,現在要想獲福而遠禍,在論說行善造福之前,須先論說怎樣改過。 ◆ 行善而不改過,猶如注水於漏的容器,但見其損,不見其增,人遂以為行善無益,而失去信心。因此,「未論行善,先論改過」。〔改過〕把壞習氣和所犯的過失冊腔改掉。所謂「把所犯的過失改掉」,就是說,要彌補所犯的過失,例如罵了人就向他陪禮道歉,拿了不該拿的東西就要退回去或者補贘,並且下定決心今後不再重犯。) 但改 過 者: (但是要改過: ◆〔者〕「者」在這里起提頓作用,放在說明或論斷的內容之前,這是文言句中的常用結構。)

第一、要 發恥 心。思古之 聖賢 , 與 我同 為 丈夫,彼何以百世可 師 ,我何以一身瓦裂? (第一、要發恥心。想想自古以來的聖賢,與我都是大丈夫,為什麽百世之後,大家還要向他們學習,而我的一生卻像跌碎在地上的瓦片,毫無價值? ◆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原毀》悄姿桐一文中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譯文:古時的君子,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嚴而全,對別人的要求卻寬而松。嚴而全,所以自己不會懈怠;寬而松,所以人們都樂於做好事。聽說古人中有個叫舜的,他的為人,是個仁義之人。要想求得舜之所以成為舜者,就質問自己:啟坦「他,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他能夠這樣,而我卻不能?」早晨晚上都在這樣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做到那些與舜相同的地方。)〔丈夫〕即「大丈夫」,泛指有志氣、有作為、有氣節的人,不限男女。)

耽染 塵 情,私行不 義 , 謂 人不知,傲然 無 愧, 將 日 淪 於禽 獸 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 恥 者,莫大乎此! (沉溺在塵世的情、欲之中,偷偷摸摸地作種種不應該作的事,還以為旁人不知道,傲然無愧,這樣一天天地淪於禽獸,而自己還不知道,世間之可羞可恥的,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耽染〕沉迷染著。〔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

孟子曰:「 恥 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 則聖賢 ,失之 則 禽 獸 耳。此改 過 之要 機 也 。(孟子說:「一個人最大、最要緊的就是知恥。」這是因為能夠知恥,就會努力改過,道德日新,堅持下去,可以做到賢人、聖人;如果不知恥,就會肆意妄為,人格漸失,淪為禽獸。所以知恥是改過的關鍵。 ◆〔要機〕關鍵。)

第二、要 發 畏心。天地在上,鬼神 難 欺,吾 雖過 在 隱 微,而天地鬼神 實鑒臨 之。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雖然我的過惡大家見不到,天地鬼神卻看得一清二楚。 ◆ 此言天地鬼神難欺。〔隱微〕不顯露,人所不見。〔鑒〕明察。)

重 則 降之百殃, 輕則損 其 現 福。吾何可以不 懼 ? (過惡重的則降種種災禍,過惡輕的則折損現有的福分,我怎麽可以不畏懼呢? ◆ 因果律:「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不惟是也。 閑 居之地,指 視 昭然 。(不僅僅如此。哪怕是在私室暗地,我的所作所為,也被神明用眼睛盯著,用手指著,如在光天化日之下。 ◆〔閑居之地〕指私室。〔指視〕是用《大學》上的兩句話:「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是說:雖然在私室暗地,過惡也掩藏不了。〔 昭然〕明顯。)

吾 雖 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 終難 自欺;被人 覷 破,不值一文矣! 烏 得不 懍懍 ? (雖然掩藏得很隱密,文飾得很巧妙,但是內心的欲求早已外露,終難自欺欺人;一旦被人看破,不值一文!怎麽可以不常存敬畏之心呢? ◆ 此言世人難欺。〔掩〕遮蓋。〔文〕文飾。〔覷,讀去 〕看。〔肺肝早露〕《大學》:「人之視己,如見肺肝然。」〔烏〕何也,疑問詞。〔懍,讀凜〕敬畏。)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 彌 天之 惡 , 猶 可悔改。 (不僅僅如此。人只要一口氣還在,天大的罪惡,都還可以悔改。 ◆〔一息〕一呼一吸。〔彌〕周遍布滿。)

古人有一生作 惡 , 臨 死悔悟, 發 一善念,遂得善 終 者, 謂 一念猛 厲 ,足以 滌 百年之 惡 也。 ( 從前有人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就得到善終,因為他這一念,至誠痛切,所以能夠洗掉一生的罪惡。 ◆ 這說明至誠懺悔的效力之大。〔滌,讀笛〕洗掉。)

譬如千年幽谷,一 燈才 照, 則 千年之暗俱除。 (譬如千年黑暗深邃的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來的黑暗都完全消除。)

故 過 不 論 久近,惟以改 為貴 。 (因此過惡無論久犯的,還是新犯的,只要改了,就最為寶貴。)

但 塵 世 無 常,肉身易 殞 ,一息不 屬 ,欲改 無 由矣。 (但是塵世之事難料,肉身容易死亡,一口氣不來,就是想要改過,也沒法子了。 ◆ 此言時不再來,果報可怕。〔殞,讀允〕死亡。〔一息不屬〕一口氣接不上。〔屬,讀主〕連,續;例如:前後相屬。)

明 則 千百年 擔負惡 名, 雖 孝子慈 孫 ,不 能洗 滌 ;幽 則 千百劫沉 淪獄報 , 雖聖賢 佛菩 薩 ,不能援引。 烏 得不畏? (由於沒有及時改過就去世了,在陽世上,千百年都擔負著惡名,即使兒子們很孝順,孫子們很仁慈,也不能替他洗除;在陰間里,千百劫沈淪在地獄里受苦報,就是聖賢、佛、菩薩,也不能救助。怎麽可以不畏懼呢? ◆〔劫,讀傑〕時間單位;這里指大劫,一個大劫是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

第三、 須發 勇心。人不改 過 ,多是因循退 縮 ;吾 須奮 然振作,不用 遲 疑,不 煩 等待。 (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拖延退縮;我一定要奮然振作,不遲疑,不等待。 ◆〔不煩〕不消。)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 與 抉剔;大者如毒蛇 嚙 指,速 與斬 除。 (小的過惡,就像細刺在肉,難忍難熬,馬上把它挑出來;大的過惡,就像毒蛇咬了指頭,為了保全性命,馬上把指頭斬掉,不畏疼痛。 ◆〔抉剔,讀決梯〕挑出來。〔嚙,讀鎳〕咬。)

無絲 毫凝 滯 ,此 風 雷之所以 為 益也。 (不要有絲毫的猶豫停滯,這就是雷厲風行之所以十分有效的緣故。 ◆ 此處用了《易經》的一個卦名「風雷益」的典故。意思是說:改過要直捷迅猛,就容易成功。)

具是三心, 則 有 過 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具備了恥心、畏心和勇心,就能夠有過即改;過惡遇到這三心,就像是春天的薄冰遇見太陽,還怕它不消融嗎? ◆〔斯〕就。〔春冰遇日〕春天的冰很薄,溫度也不太低,所以一遇見太陽馬上就會融化。)

◆ 避免過惡的要訣是:「是道則進,非道即退。」也就是說,凡要做一件事,必須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便向前去做;不合道理的,便趕快退開。這樣就能趨吉避凶。

(◆ 事改、理改、心改,亦即:禁事、明理、治心。)

然人之 過 ,有 從 事上改者,有 從 理上改者,有 從 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 驗 亦 異 。 (但是,人的過惡可以從事上改,可以從理上改,也可以從心上改;由於方法不同,它們的效果也就不一樣。)

如前日 殺 生,今戒不 殺 ;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強 制於外,其 難 百倍,且病根 終 在, 東滅 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譬如以前殺生,現在禁止不殺;以前發怒罵人,現在禁止不怒;這是就事而改。事改,是在外面強迫自己不犯,它的難度比從內而改,要高出百倍,而且病根始終存在,東邊滅了西邊生,這不是徹底根除過惡的辦法。 ◆〔詈,讀利〕罵。〔廓然〕清除一空。)

善改 過 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善於改過的人,在禁止一樣事之前,一定先要把道理弄明白。)

如 過 在 殺 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 戀 命, 殺 彼 養 己, 豈 能自安? (譬如過惡是在殺生,就想到:上帝喜歡生養而痛恨殘殺,而且動物都愛戀自己的性命,都想活下去,殺它們來喂養自己,哪能心安?)

且彼之 殺 也,既受屠割, 復 入鼎 鑊 , 種種 痛苦, 徹 入骨髓;己之 養 也,珍膏 羅 列,食 過 即空,疏食菜羹, 盡 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 損 己之福哉? (況且它們被殺,既受宰割,又進火鍋、油爐,種種痛苦,透徹骨髓;而自己餐食,即便是擺滿了珍饈海鮮,只要一吃過喉嚨,就甚麽味道也分辨不出來了。素食菜羹,完全可以飽腹,何必一定要殺害它們,去折損自己的福分呢? ◆ 孟子曰:「側隱之心人皆有之,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有一首詩說道:「乍過三寸舌,誰更辨咸酸;貪饞造殺業,報復足心寒。」意思是說:食物剛一過舌頭,就已經分辨不出味道來了;要是因為貪饞一時的口味而吃動物的肉,造下了殺業,想想這不僅折了現在的福,以後還要遭到同樣的宰割烹煮,真是令人膽戰心驚啊。另一首詩說:「千百年來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這是說:每日成萬上億地屠宰動物,所召來的業報,是人類戰火不息,生靈塗炭的根本原因。〔鼎鑊,讀頂禍〕古代的烹餁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珍膏〕泛指各種肉食。〔珍〕食之美者。〔膏〕肥肉。〔羅列〕排列。〔疏食〕粗食。〔羹〕汁狀、糊狀或凍狀的食品。〔戕,讀槍〕殺害。)

又思:血 氣 之 屬 ,皆含 靈 知,既有 靈 知,皆我一 體 ; 縱 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 親 我, 豈 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 無窮 也? (又想到:有血肉有呼吸的生物,都是有靈性、有知覺的,既然有靈性、有知覺,就是我們當中的一員;縱然我自己不能修得很高的道德,使它們尊敬我、親近我,怎麽可以天天殺害它們,使它們永無盡期地仇我、恨我呢? ◆〔屬〕類。〔靈知〕有靈性、有知覺。〔縱〕縱然,即使。〔憾〕恨也。)

一思及此, 將 有 對 食 傷 心,不能下咽者矣。 (一想到這里,對著這些食物,就會為之傷心,吃不下去了。)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 與 ?本 無 可怒者。 (譬如以前好發怒,就一定要想到:別人能力不夠,事情沒辦好,按情理我應該憐憫他才對;如果是他不講道理來冒犯我,過錯是在他,我為什麽要發火來折磨自己呢?所以,本來就沒有什麽可以生氣的。 ◆ 現代科學研究指出,一個人發怒,在半小時之內,其免疫力下降80%,疾病就會乘虛而入。〔矜,讀今〕憐憫。〔悖,讀備〕違反。〔干〕犯。)

又思:天下 無 自是之豪 傑 ,亦 無 尤人之 學問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又想到:天下絕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也絕沒有歸咎於別人的學問。事情沒有辦成,都是由於自己的德行沒修好,不能感動他人支持我,與我一道同心協力來完成。 ◆ 古時所說的「學問」,是講究怎樣做人,怎樣修養徳、行,所謂「讀書志在聖賢」。〔尤人〕歸咎於人。)

吾悉以自反, 則謗毀 之 來 ,皆磨 煉 玉成之地;我 將歡 然受 賜 ,何怒之有 ?(凡遇到違逆之事,我完全從自己方面來找原因。這樣一來,所有的謗毀都是磨煉我、提升我、使我成就的好機會;我感激還來不及,怎麽可以生氣呢? ◆ 謗毀之來,是在消除我的業障,增強我的能力,磨煉我的意志,提升我的境界,所以說它是「磨煉玉成之地」。又,「吾悉以自反」這一方法十分有效,我們要常常以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以寛恕自己的心,來寛恕別人。〔自反〕回過來要求自己。〔謗〕汚蔑,說別人的壞話。〔毀〕攻擊。〔玉成〕琢磨成玉,譬喻通過磨煉使人成就。)

又, 聞謗 而不怒, 雖讒焰 薰天,如 舉 火焚空, 終將 自息。 (再者,受到別人的誹謗攻擊,只要我不起氣,哪怕它氣焰囂張薰天,不過是舉火焚空。無物可燒,火也就自動熄滅了。 ◆ 聞謗不怒、不答,真是止謗的妙法!)

聞謗 而怒, 雖 巧心力 辯 ,如春 蠶 作 繭 ,自取 纏綿 ;怒不惟 無 益,且有害也。 (要是遭到別人的誹謗攻擊,就生氣發怒,雖然巧心力辯,也是作繭自縛,帶來糾纏不已的麻煩。所以發怒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纏綿〕糾纏住不能解脫。〔自取纏綿〕自縛。)

其 余種種過惡 ,皆 當據 理思之。此理既明, 過將 自止。 (至於其它的種種過惡,都應當據理思考。道理弄明白了,過惡也就不會再犯了。)

何 謂從 心而改? 過 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 動 , 過 安 從 生? (甚麽叫做從心而改?過惡雖有千萬種,都是由心所造;我的心不為事、物、情、境所誘惑而起壞念頭,過惡能從哪裡生出來呢? ◆ 「吾心不動」,這是功夫,是斷惡修善、超凡入聖的基本功夫。其下手方法是: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千端〕言種類之多。)

學 者於好色、好名、好 貨 、好怒、 種種諸過 ,不必逐 類尋 求;但 當 一心 為 善,正念 現 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修養道德的人,對於好色、好名、好財、好怒等所有種種過惡,不必逐類尋求,一一加以理改或事改;只要一心為善這個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 心善則念善,念善則言行善,自然就不會犯過惡。〔學者〕求學問的人;這里是指修養道德的人。〔好,讀浩〕喜愛。〔貨〕財也。〔但當〕只要。〔正念現前〕這里的正念就是「但當一心為善」的善。 《俞凈意公遇灶神記(注釋)》 中「持之既熟,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就是做這個工夫。)

如太 陽當 空,魍 魎潛 消,此精一之真 傳 也! (好比太陽當空,妖魔鬼怪都紛紛潛逃,這是以一治萬的精一真傳啊! ◆〔魍魎,讀網兩〕木、石之怪。〔潛〕秘密地,不聲張。〔精一〕精心一意,出自《書經》里的「惟精惟一」。這里是指「心改」用功深而專一,就能以一治萬。)

過 由心造,亦由心改,如 斬 毒 樹 ,直 斷 其根,奚必枝枝而伐, 葉葉 而摘哉? (過惡是由心造,所以也要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接就斷掉它的根,何必要一枝一枝地砍,一葉一葉地摘呢? ◆〔奚,讀希〕為什麽?〔伐〕砍。)

◆ 心改就是「一心為善」,此精一之真傳也!其行動綱領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現將《常生慈悲歡喜心》抄錄於下:

改造命運的關鍵就在於心念:念轉,境轉;心改,命改。

大抵最上者治心, 當 下清 凈 ; (總的來說,最上等的改過方法是治心,隨時隨地保持心地清凈。 ◆ 心猿意馬、浮想聯翩,這是身體健康和事業成功的大敵,所以自古以來做大事的人,都要訓練自己心地清凈。〔當下〕此時此刻。)

才動 即 覺 , 覺 之即 無 。 (由於心地清凈,只要壞念頭一動,就像雪白的布上有了汚點,立刻就會覺察,一覺察,就把它清除掉。沒有壞念頭,自然就不會有壞的言、行了。 ◆ 治心功夫,一是覺察,惡念一起,立即覺察;一是轉念,一覺察惡念,立即就轉成相應的善念。覺、轉二字至為關鍵,以此來實踐上述的《常生慈悲歡喜心》,起手便高,改過、積善、謙德,必易成就。)

苟 未能然, 須 明理以遣之 ;(假如治心的功夫不夠,還做不到惡念「才動即覺,覺之即無」,就必須採用理改,用道理來把過惡驅逐掉,如上述殺生、好怒的例子。 ◆〔苟,讀狗〕) 假如。〔然〕)這樣,如此。)

又未能然, 須隨 事以禁之。 (假如理改也做不到,就必須採用事改,遇到犯過惡的事,就立刻把它禁止住。)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 為 失策; (用上等功夫的心改而兼行下等功夫的理改和事改,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上事〕上等功夫,指心改。〔事〕人之作為、功夫。〔下功〕下等功夫,指理改和事改。〔失策〕打算錯誤。)

執 下而昧上, 則 拙矣 。(要是只用下等功夫的理改和事改,而不明白怎樣使用上等功夫的心改,甚至不知道用理改,而只知道用事改,這樣來改過就不夠智慧了。 ◆〔昧,讀妹〕不明白。)

「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此偈可作我等的心經;請參照第四篇「謙德之效」的末後一例。

下手功夫,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處,改正自己錯誤的意念、行為,轉惡為善。每天堅持「四個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把自私自利改變成犧牲奉獻。

顏子之「四勿」是防止過惡的好辦法,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即:不道德的東西不看;不道德的音聲不聽;不道德的話語不說;不道德的事情不動心、不動身,即:不道德的事情不起心動念,更不能去做。〔顏子〕孔子的學生顏回。)

《俞凈意公遇灶神記(注釋)》 中「勸諭改過」一節,乃是改過行善的要訣,現摘錄如下:(〔俞凈意公〕「俞凈意」,是人稱,姓俞號凈意;「 公」,是尊稱。)

(◆ 這相當於練功人的「驗功」,用來檢驗自己的狀況、路子、方法和力度。)

顧發願 改 過 ,明 須 良朋提醒,幽 須 鬼神 證 明; (但是,發願改過,世間必須要有好的朋友在你糊塗或懈怠的時候來提醒你;陰界一定要有鬼神作證。這是因為鬼神有神通,人的所作所想,他們都一清二楚,他們證明你改過了,那你就真正改了。這也是古人所說「不欺暗室」的意思。 ◆〔顧〕但,文言連詞。)

一心 懺 悔, 晝 夜不懈, 經 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 驗 。 (要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過一個七天、兩個七天,以至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就一定會有效驗。 ◆ 「一心懺悔,晝夜不懈」,這是改過的著力點。了凡先生是過來人,此乃是剖心之談,切勿輕易放過。〔一七〕一個七天。〔二七〕兩個七天,即十四天。)

或 覺 心神恬 曠 ;或 覺 智慧 頓開 ;或 處 冗沓而 觸 念皆通 ; 或遇冤讎而回瞋作喜; (或覺得心神安適開闊;或覺得智慧頓開;或處在繁瑣紛亂的事務中,突然出現一些念頭,就把事情料理得清清爽爽、妥妥當當;或是碰到怨家仇人,自己不但沒有惱恨,反而心生歡喜; ◆〔恬曠〕安適開闊。〔冗沓〕繁瑣紛亂。〔瞋〕在古文中,瞋有兩義:一是睜大眼睛瞪人;一是發怒。這里是指「發怒」、「生氣」,也可以寫作「瞋」。)

或 夢 吐黑物;或 夢 往 聖 先 賢 提 攜 接引;或 夢飛 步太 虛 ;或 夢 幢幡 寶蓋 ; 種種勝 事,皆 過 消罪 滅 之象也。 (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在太空飛翔、漫步;或夢見佛、菩薩;這種種極好的事情,都是過消罪滅的景象。 ◆〔往聖先賢〕過去的聖人賢人。〔幢幡寶蓋〕佛菩薩的儀仗,這里指佛菩薩。〔幢幡,讀床帆〕旗幟一類的東西。〔寶蓋〕珍寶裝飾的傘蓋。〔勝事〕稀有的好事。〔象〕景象。)

然不得 執 此自高, 畫 而不 進。 (但是不能夠因此就驕傲自滿,而故步自封。 ◆〔畫而不進〕畫出界限而停步不前)

昔蘧伯玉 當 二十 歲時 ,已 覺 前日之非,而 盡 改之矣; (從前蘧伯玉先生,改過非常努力,他在二十歲時,以為以前的過惡,已經全部改掉了。 ◆〔蘧伯玉〕春秋時代衛國的大夫。〔蘧〕讀渠。)

至二十一 歲 ,乃知前之所改,未 盡 也; (到了二十一歲,方才知道二十歲時並沒有把過惡改完。)

及二十二 歲 ,回 視 二十一 歲 , 猶 在 夢 中。 (到了二十二歲,回顧二十一歲時,方才知道那段時間仍然過得糊里糊塗,該改的過惡並沒有改完。 ◆〔在夢中〕意思是:迷迷糊糊。)

歲復 一 歲 , 遞遞 改之,行年五十,而 猶 知四十九年之非。 (但是他堅持不懈,年復一年,每一年都在前一年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即便五十歲時,仍然知道四十九歲時有改得不徹底的地方。 ◆〔遞〕一個接一個。)

古人改 過 之 學 如此!吾 輩 身 為 凡流, 過惡蝟 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 見 其有 過 者,心粗而眼翳也。 (古人改過的學問竟是如此精進!我們這些人都是凡夫一流,許許多多的過惡,就像刺蝟的刺一樣叢集一身;而回顧往事,卻常常看不見有什麽過惡,這都是粗心大意,眼睛被私心、慾念蒙蔽了的緣故。 ◆ 這段是說改過一定要堅持不懈,勇猛精進,切勿故步自封。)

然人之 過惡 深重者,亦有效 驗 :或心神昏塞, 轉頭 即忘; (然而過惡深重的人,也有效驗:或者心神昏塞,轉頭即忘; ◆〔昏塞〕悶悶沉沉。)

或 無 事而常 煩惱 ;或 見 君子而赧然消沮; (或者無事而常生煩惱;或者見到德行高尚的人,就難為情,垂頭喪氣; ◆〔赧,讀腩〕因羞慚而臉紅。〔消沮〕垂頭喪氣。〔沮,讀矩〕沮喪。)

或 聞 正 論 而不 樂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或者聽到正派的言論就不高興;或者給人家好處,反而遭到對方的怨恨; ◆〔正論〕正派的言論。)

或夜 夢顛 倒,甚 則 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或者常做惡夢,甚至胡言亂語,喪失做人的志氣;所有這些,統統都是作孽的樣子。 ◆〔妄言〕違背道理的言論。〔失志〕喪失志氣。〔志氣〕向上的決心和毅力。〔相〕樣子。)

苟 一 類 此,即 須奮發 ,舍 舊圖 新,幸勿自 誤 ! (如果有這類現象發生,就一定要奮發努力,趕在禍殃降臨之前,舍舊圖新,斷惡修善,千萬不要自誤!)

Ⅳ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一個人做善事,雖然目前並沒有福報降臨,但災禍已經遠離他;一個人為非作歹,雖然目前暫時沒有受到懲罰,但福氣已經離他遠去了。

出自:明代袁黃《了凡四訓》第三篇《積善之方》。

原文:「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征之。」

釋義:易經上說:積善的家庭,一定會有很多福分喜慶的事。例如,從前姓嚴的人家,要銀哪把他的女兒,許虧純配給孔子的父親;就將孔家所做的事情,一件一件都提出來;覺得孔家祖先所積的德,多而且長久;所以預知孔家的子孫,將來必定會大發。後來果然生出了孔子。

還有,孔子稱贊舜的孝,是不平凡的孝順,孔子說:像舜這樣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並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孫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會敗落。春秋時代的陳國,就是舜傳下來的子孫,足以證明舜的後代興發得相當長久。這都是非常確實的說法啊!

(4)了凡四訓孝順擴展閱讀

《了凡四訓》是古代著名勸善書,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員、思想家袁黃。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銷搏咐教育書籍。書成於公元1602年,全文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個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至今依然為芸芸眾生起著明曉世事的指引作用。

Ⅳ 了凡四訓

第一篇 立命之學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我以為你是英豪,沒想到也只是一屆凡夫俗子。」我追問他原因。他說:「凡人都有一顆妄想的心,因此會受到陰陽之氣的拘束。如此一來就會存在數理。不過,也就只有凡人才會有數理。因為如果一個人極善旁嘩,那麼他不會受到數理的拘束,極惡也不會。這二十年來,你都被孔先生給算死了,都沒能轉變什麼,反而受到了數理的拘束,這樣看來,你還不是凡運耐行夫俗子嗎?」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畝寬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我問他說:「這么說來,命數是可以逃脫的?」他回答說:「我命由我,自己祈福;之前的各類詩書里,說的都是真的,是明確的好訓導。佛經里說:一個人想要求富貴就得富貴,要求孩子就得孩子,要求長命百歲就得長壽。因為說謊是佛家的忌諱,所以各位神明菩薩,怎麼可能說謊話騙人呢?」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雲谷禪師說:「孟子說的沒錯,是你自己理解有問題。你不知道六祖慧能大師說過: 所有的福澤,都離不開內心;只要能夠從心出發,沒有是無法通達的! 從自己內心出發去求,不單單能求得道德仁義,還可以得到功名利祿,內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於得到的。但是 如果一個人只顧著追求外在,而不追求內在的話,就算不擇手段地得到了,最終也會內外都失去的,這樣是沒有用的。」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雲谷禪師說:「不單單是功名不該得到,其實不該得到的多著呢。就例如,擁有千金家產的人,一定是值得千金的人;擁有百金家產的人,一定是值得百金的人;餓死的人,必定是得餓死的人;上天只是根據那是一個怎樣的人而定他的命數罷了,哪裡曾胡亂載入過什麼。就像生兒育女這件事,擁有百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證有百世兒孫;有十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證有十世兒孫;只有兩三世功德的人,一定有兩三世子孫傳承;至於那些斷子絕孫的,是因為他們的德行特別淺薄。如今,既然你知道自己的過錯了,也知道為什麼不得功名,不得兒女了,那就快點改正吧。 一定要積德、包容、和氣,並且珍視自己的精氣神。原來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經過了,以後的所有,就如今天,剛出現。做到如此,就相當於你又重生了一次,擁有了仁義道德的新生命了。」

「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我們這樣的血肉軀體,都有命數;那些仁義道德的生命,又怎麼可能不感天動地呢?《太甲》裡面有過這么一段話: 如果是天災還是可以躲避的,但是要是由於自己作孽導致的報應,是不可能躲得了的。《詩經》上也說:人們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違逆天命,要自己為自己增加福祉。」

「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孔先生算出你不能得到功名,也不能有孩子,這是天作孽,還是可以改變; 你現在開始擴充自己的道德仁義,盡力去做好事,積攢陰德,是你自己為自己累積的福祉 ,怎麼能夠不樂享其成呢?」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易經》也是幫助那些德高的人謀算的,教他們求得吉祥,避開災難。如果天命是不可違的,那麼怎麼去追求吉祥以及避免災難呢?《易經》開篇的第一章寫的就是: 總是做好事的家庭,一定是有快樂和富餘的; 你能夠相信這樣的理論嗎?」我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向他拜謝,感謝他賜教。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即使命中有富貴榮華之象,也要當成落魄那樣來考慮;就算面對著順利,也要做好不順利的打算;就算目前衣食無憂,也要時時想著要是窮困窘迫怎麼辦;就算現在人們對你很敬重,也要謙虛謹慎;就算家族顯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當作普通人來看;就算自己學識還算不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學識還太淺薄。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往遠了說,要想著弘揚祖上的良好德行,往近了說,要替父母掩蓋好他們做得不好的地方。往上說,要想著回報祖國的恩惠;往下講,要為自己一家謀取福利。說起對外,要急人所急,為他人著想;對內的話,要限制好自己的邪惡思想。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雲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

做人必須要每天都能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每天都進行改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日都是安逸地自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如果一天沒有進行改錯,就少了一天進步的機會;天底下聰明伶俐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卻不肯靜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業;就因為「順應」這兩個字而耽擱了自己一輩子。雲谷禪師說的很多關於立命的言論,確實是到達了精、深、真的極致,希望你能認真地研究,並努力執行,不要讓自己白白浪費光陰。

第二篇 改過之法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但凡改正錯誤的人, 首先,要有羞恥之心 。想一下,古代那些聖賢之人,跟我一樣堂堂男子漢,為什麼人家就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敗名裂的地步?還不是因為在塵世間的私情耽擱太久,偷偷做些違反道義的事情,自以為無人知曉,還一臉無愧的樣子。慢慢地就淪落成了禽獸,自己還不知道。人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樣的事情更羞恥的事了。孟子說:「羞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天大的事。」如果能夠感到羞恥,那就是聖賢之人,如果感受不到,那就只能是禽獸。這是改正錯誤的要點啊!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不惟此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

其次,要有恐懼的心理 。我們頭上有天,腳下踏著地,鬼神是我們無法欺騙的,我的過錯雖然在很細末的地方,但是,天地鬼神都是有目共睹,能夠明鑒的。如果做了很大的錯事,則會遭受很大的災難,就算做的錯事很小,也會折福的。我又怎麼能不害怕呢?不單單這樣子,就算是在沒有人的地方,天地鬼神也能將我們的所作所為看得一清二楚;我們雖然做得很隱秘,還通過文辭進行修飾,但是心裡的想法早就透露出來了,自己是沒法騙過自己的。要是被人看破了,那麼就毫無價值了,怎麼能不恐懼呢?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不僅如此!只要那個人還有一口氣,就算是犯了天大的錯誤,也是可以悔改的;古時候,有一個人做了一輩子壞人,在最後臨死之際,發了善念,最後就得到了好報。也就 是,只要能產生一個堅決勇敢的善念,就足以洗清百年的罪惡!就像是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需要一盞燈照耀,就可以除去千年來的黑暗。因此不管那個錯誤是什麼時候犯下的,只有改正才是最可貴的。 不過人世間是沒有常數的,我們的肉身容易損毀,一旦沒有了氣息,那麼想要改過也沒辦法了。如果好的話,就是遺臭萬年,盡管子孫孝順仁愛,也不能洗清惡名;如果不好的話,就是淪落到地獄里,承受千百年的惡報,就算聖賢、佛祖、菩薩也救不了你。這樣子又怎麼能不恐懼呢?

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第三點,要擁有勇氣。 人做了錯事不肯改正的原因,大多數是猶豫、膽怯。我們必須要鼓起勇氣,不再猶豫不決,不要總是等著。小的錯誤,就像是刺在肉里的小刺,要快點予以剔除。大錯就像被毒蛇咬到了手指,要快點斬斷,沒有一點點遲疑。這就是為什麼風行雷厲,容易成功的原因了。

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①,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強制於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只要具備了上述的三種心,那麼有過錯的話,就像春天冰雪遇上太陽,又何必擔心它們不融化呢?但是,人所犯的錯誤,有的從事情上改正,有的從道理上進行修改,還有的從心裡開始改,所花費的功夫不一樣,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就像原先是殺生的,現在改過,不再殺生了;原先容易發怒咒罵,現在戒除易怒的脾氣;這就是從事情上進行改正。這是從外在進行強制改正的,難上加難,而且根源還是不變的,就算這個方面改變了,也會有別的方面冒出來,終究不是徹底清除的方法。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②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什麼叫做從心裡開始改過呢?過失雖然有千千萬萬種,但是都是從心裡生出來的;要是心裡沒有任何念頭,過錯又哪裡來呢?如果能夠不動任何念頭,過失將從哪裡產生出來呢?一個學者,對於好色、喜怒、追名逐利、追求物質等過失,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徑, 只需要一心向善,正義的念頭就會出現在面前,那些歪門邪念就會自動被摒棄。就像太陽高掛時,那些妖怪鬼魔就都會消退,這是改正錯誤的精良妙計。過失發自一個人的心裡,也要從心裡改正,就像斬掉毒樹,要直接把它的根部斬斷,不需要斬斷每一枝,更不必要摘掉每一片葉子。

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茍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大概最好的改正錯誤的手段,就是治理自己的心靈,打掃干凈心靈的塵埃;每次一產生邪惡的念頭就發覺了,發覺後就立刻打消這樣的想法。 要是沒法這樣,就必須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再打消想法。再不行的話,就只能在快要做壞事的時候,強行阻止自己這樣的做法。要是可以通過以上提到的方式治心兼顧強制約束自己,以此來消除自己的壞念,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但是要是只顧著用表面的方式約束自己,不顧及根本的方式治理心靈,那就是最傻的了。

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不過發願改過,明處應該有益友來提醒,暗處要有鬼神進行作證監督。 一心一意改過自新,日日夜夜堅持不懈,堅持一周兩周,一直到一月、兩月、三月後,肯定可以得到成效。有的會覺得神清氣爽;有的會覺得受到了啟迪;有的即使遇上繁忙也能有所通悟,取得成功;有的遇上先前的仇家,也能化干戈為玉帛;有的會夢到把污穢的東西吐出來;有的會夢到有聖賢之人輔助指引;有的會夢到飛向太空;有的會夢到一頂頂的旌旗。這些現象都是代表著過失抵消。不過不可以因此而高傲,故步自封,不思進取。

第三篇 積善之方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上述的這十個故事,盡管他們的行為不一樣,但是都是出於善意。要是再深入地講的話,做好事,分為真的假的,直的曲的,明裡的暗裡的,對的錯的,邪的正的,一半的圓滿的,大的小的,簡單的難的,都要深入分析。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誰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說,還沒好處。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中峰和尚說道:「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好,那麼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因此, 人們做好事,如果是對別人好的,那就是公,公就是真;如果只是顧著自己,那就是私,私就是假的。從心裡想做好事的就是真的,照貓畫虎就是假的。沒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真的,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假的。 這些都是要你們自己應當衡量的。」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如果做了好事,心裡卻不是很在意,那麼等到事成,就是功德圓滿;要是做了一點好事,就一直心心念念著,那麼就算一輩子勤快做好事,那也只能止步於一半善而已。就像用錢去救濟別人,內里看不到自己,外面看不到別人,中間也看不到施捨了什麼,這就是人家所說的三輪體空,也就是心裡很乾凈。如果能到這樣的境界,就算是捐了一斗粟,也是一種無邊無際的福澤了,就算只捐了一文錢,也可以抵得過上千的罪過了。如果沒能忘卻施捨這回事,那麼就算是捐獻了萬鎰黃金,福澤也是無法圓滿的。這又是另一種說法了。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隨著機緣,去接濟大家,其中的方法和種類有很多。簡單地說可以分為十條:

一、與人為善;

二、愛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

四、勸人為善;

五、救人危急;

六、興建大利;

七、舍財作福;

八、護持正法;

九、敬重尊長;

十、愛惜物命。

第四篇 謙德之效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易經上面寫著:「 天道之下,那些驕傲自滿的人必然會吃虧,而謙虛之人一定會得到好處。在地道之上,會對驕傲自滿的人進行改造,讓他們永遠都無法得到滿足,而對那些謙虛謹慎的人,往往都會讓他們變得充盈。鬼神之道,會禍害那些驕傲自滿的人,而降福祉於那些謙虛的人。人道中,驕傲自滿的人往往都遭人厭惡,而謙虛的人往往能討人喜歡。因此,所有卦象中,只有謙虛能得到的都是吉象。 」《尚書》也提到:驕傲自滿會帶來禍害,而謙虛謹慎能帶來好處。我多次和一些人一起去赴考,每次看到那些即將發達的窮書生,身上一定會溢出一種謙虛平和的氣質。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從這里可以看出, 在頭頂三尺之高,一定會有監督行為的神明。所以無論是追求吉利還是避開禍難都是由自身決定的。 要讓自己心存善念,制約自己的言行,做到無愧於天地鬼神,並且能夠虛心,委屈自己,讓天地鬼神都能對我產生憐惜之感,只有這樣才坐擁了享受福祉的根基。那些心高氣傲的人,一定不是有遠見的人,就算有一朝能發達了,也無福消受。但凡能有點見識的人,都不會願意成為心胸狹隘,導致拒福千里的人。而且那些謙虛謹慎的人,必然能夠在其他地方得到指導,能夠從別人身上源源不斷地學習優點。特別是那些修習德行的人是不能缺少這樣的能力的。

古語雲:「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從前有句古語說過:「有考取功名之志的人一定可以考得到;有獲得富貴志向的人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如同樹木有了根基;一旦人立下了一個志向,一定要讓自己無論什麼念頭都保持謙虛,並且無論什麼事,就算是如塵埃一般的小事也能為他人考慮,如此一來就可以感動天地。福澤都是決定於自身的。現在那些考取功名的人,最開始的時候哪裡是有什麼大志向的,不過就是一時興起就去考,沒了興致就停止罷了。孟子說:「如果大王你對音樂喜歡到了極點的話,那就應該將它推廣到平民中去,做到與民同樂。」對於我來說,考取功名也是這個道理。

Ⅵ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第二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不惟此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爛配;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陵歷稿;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改過的第二個方法,是要發戒慎恐懼的心。要知道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上。鬼神和我們不一樣,它們什麼都看得到,所以鬼神是不容易被欺騙的。我雖然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犯錯,但是天地鬼神,實際上就像鏡子那樣的照著我,把我的過失罪惡照得清清楚楚。過失重的,就有種種的災禍,降到我的身上來;就算過失輕的,也要減損我現在的福報,我怎麼能夠不怕呢?

不只是像前面所說的而尺孝已。就是在自己家裡空閑的地方;但神明的監察,仍然是非常的厲害,非常的清楚。我雖然把過失遮蓋得十分秘密,掩飾得十分巧妙;但是在神明看來,我的肺肝,早被看透,馬腳全露出來了。到最後還是沒有辦法欺騙自己,若是被旁人看破,這個人就一文不值了。又怎麼可以不時常存著一顆戒慎恐懼的心呢?這還不只像上面所說的種種呢!一個人只要一口氣還在,就算是犯下滔天的罪過,還是可以懺悔改過的。古時候有個人,作了一輩子的惡事;到他快死的時候,忽然悔悟,發了一個很大的善念,就立刻得到好死。

這就是說,人若是在緊要關頭能夠轉一個非常痛切又勇猛的善念,便可以把百年所積的罪惡洗干凈。譬如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盞燈照了進去;光到之處,就可以把千年來的黑暗,完全除去了。所以過失不論長久,或者是新犯的;只要能改,就是了不起。雖然有過失只要改過就好,但是絕對不可以認為犯過可以改,就是常常犯也不要緊,這是萬萬不可以的。如果是這樣,就是有心犯過,罪就更加重了。

並且在這個不清凈的世間,是幻滅無常的,我們這個血肉之身,是非常容易死的;只要一口氣喘不過來,這個身體,就不是我的了;到那個時候就是想要改,也沒法子改了。並且人死了後,什麼都帶不去;只有這個孽,是一定跟去的。

因此,明的報應,在陽間你要承擔千百年的惡名;雖然你有孝順的兒子,和可愛的孫子,也不能替你洗清惡名;暗的報應,在陰間,還要千百劫的時間,沉淪在地獄受無量無邊的大苦。雖然碰到聖人,賢人,佛菩薩也不能救助你,接引你,這樣怎麼能不怕呢?

Ⅶ 了凡四訓什麼是孝敬老人最重要的方式的感悟

做好人做好事

把福報帶給父母

多放生多念迴向偈

對待父母要真誠

不要一帶而過

要努力搞好家庭關系

Ⅷ 幸福人生從孝道做起

尊敬的家人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孝道文化。

    首先我問問在座的家人們想要幸福嗎?想要快樂嗎?想要健康嗎?那怎麼樣才能獲得這些嗎?

    我們想想什麼叫幸福?我們老祖宗講五福臨門,富貴,康寧,好德,長壽,善終!每個人都嚮往,富我們都知道是富有,貴的意思是受人尊重,康寧是健康安寧;好德是積功累德有福報;長壽是壽命長,善終是好死,無疾而終。每個人都想五福臨門,怎樣才能獲得呢?

    《大學》有一句話,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著末也。厚德載物,我們有了德五福就都有了,德也就是我們福報,就好比一個人銀行的存款,有了錢就能買各種想要的東西,我們有了福報,五福臨門,沒有福報呢!別說五福,災禍還會降臨!《了凡四訓》了凡的故事我們可以學學,學了以後就會知道我們行善積德積累福報,命運就能改變,就能做個有福之人,中國傳統文化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濃縮兩個字就是道德,做個有道德的人,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追求,道是自然規律,是法則,是方向,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五倫關系就是我們的人道,依道而行就是有德之人,必然五福臨門。道德還可以濃縮成一個字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是德之本,一切愛的源泉之源泉,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現象,無數的留守老人沒人照顧,無數的空槽老人獨居生活;無數的老人被迫送到了養老院,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辛辛苦苦拉扯大,省吃儉用,辛苦勞作,心裡都想著再苦不能苦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病了父母著急上火,甘願病長在自己身上,連夜把孩子送進醫院,吃不下喝不下,如果用自己的命換孩子的命,父母都心甘情願,在父母的呵護下孩子長大成人去了外地學習工作,從這一刻起父母就開始想念擔憂孩子,經常是父母打電話給孩子噓寒問暖,孩子還很不耐煩說忙,著急掛父母的電話,每次給父母打電話,都是要錢,父母給的少還又吵又嚷閑家窮,說父母沒用,看不起父母。

        孩子成家父母把老本都用上了還得借錢給孩子完成終身大事,孩子成了小富戶,父母卻還得艱難的還外債,孩子不管不問,有的子女結婚後生了自己的孩子還送回老家讓父母帶,孫子的花銷爺爺奶奶讓給掏,等把孫子哄大了回到父母身邊,老兩口也快不能動了,成了家裡的萬人煩,上子女誰家都不留,即使待上幾天也是矛盾很多,沒辦法還是得回自己的老窩,美其名曰隔代有隔閡,還是自己過瀟灑,我們想一想,哪個父母老年不想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而是願意孤獨終老。他們為什麼不想給子女添麻煩而是選擇自己過,是父母的問題嗎?還是做為子女的忘恩負義,閑父母嘮叨,閑父母臟,打擾了他們的生活,忘記了曾經的父母是自己的依靠,對我們是百般疼啊,父母老了想依靠我們的時候,我們卻把他們當成了負擔,我們為了生活疲於奔波卻有很多不順順,冷靜想過為什麼嗎?諸事不順因不孝啊!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我們做到了孝,可以說是要說啥有人,心想事成,可惜人都不知道。家庭就好比大樹,老人是家裡的樹根,孩子是枝葉,我們是樹干,想要家裡這顆大樹枝繁葉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是不是應該澆根呢?根深才能葉茂。可是現在很多人都是往樹梢上孩子身上用功,本末倒置,家裡能過好嗎?反省反省我們自己,是不是個孝子呢?孝順父母不能等啊!父母一天天老去,說不上哪天就會離我們而去,當我們想孝順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人世,到那個時候就算在父母焚前哭的死去活來又有什麼意義呢?子欲養而親不在,樹欲靜而風不止啊!等到時候我們沒機會孝順父母了,我們老了誰又能孝順我們呢?自己種下了不孝的因必然會得不孝的果,所以請孝順我的父母,大連孝子王希海,河南孝子王春來,他們做到了久病床前有孝子,給世人做了榜樣,他們能盡孝,為什麼我們做不到?時間都去哪了?都給了誰?什麼時候能給我們的父母一點兒時間,陪他們聊聊天,給他們洗洗腳捶捶背,也讓我們的父母覺得有這樣的兒女這輩子值了。

      我曾經也是一個不孝之人,抱怨家窮,抱怨父母無能,抱怨父母吵架,恨自己為什麼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有一天我醒悟了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家裡再窮父母沒有遺棄我,而是把我含辛茹苦養育成人,父母吵架我沒有勸阻而是躲在角落哭泣,都是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我這個小棉襖不合格啊!長大後讓還讓父母操心,沒有盡到孝,反省到這些我痛哭流涕,羞愧難當,分別用微信寫信給父母表達我對父母的愧疚,爸爸看完我寫的信也哭了,用哽咽的聲音跟我說沒想到自己會對我造成這么大的影響,爸爸錯了,這一刻我和爸爸的隔閡沒有了,我理解了爸爸,爸爸也特別理解我,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爸爸非常支持。雖然我沒能在父母身邊,我還是會三天五天跟父母通話視頻,一聊就是將近一個小時,逢年過節的看家裡需要什麼幫家裡置辦,發現和父母的心鏈接上了,心情也好了很多,能量提升的也很快,心裡很踏實,包括公婆也要當親生父母一樣看待孝敬,自然會五福臨門全家安!

      孝順有四個層次:小孝孝身,中孝孝心,大孝孝志,至孝孝慧,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孝身就是照顧父母的衣食起居,讓父母衣食無憂,現在社會我們的父母都已經衣食無憂了,還用我們惦記父母的吃喝嗎?不用了,我們有的家人給父母買點好吃的買兩件衣服,就以為很孝順了,孔子的弟子問孝,孔子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就是說,養的狗馬,我們都能給草料吃,不恭敬父母,和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特別是現在人養的狗,整天抱在懷里叫兒子叫姑娘,買狗糧、火腿腸給狗吃,要是丟了貼告示找,死了哭得死去活來,自己的親生父母在老家不管不問,還不如養的狗親,哪還有一點孝心呢?養父母之心,就是讓父母安心放心開心,用心體會父母的艱辛,讓老人過得舒心;養父母之志就是要做出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成為父母的驕傲;養父母之慧是要幫助父母開智慧,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晚年過得有意義。

    做為子女的要行孝,做為父母想讓子女孝順得盡慈道,想想天下的父母哪個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在道上嗎?無知的愛就是傷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傳道受業解惑,我們作為父母的就是要傳道給孩子,五倫大道是人道,而孝道是人倫第一道,我們教孩子孝了嗎?孝要言傳身教,做給孩子看,我們孝順自己的父母,孩子自然孝順我們,如果我們不孝順,想讓孩子孝順不可能。

      孝順的話題永遠講不完,因為孝從古至今都是一個人的天職,天經地義,理所當然!願我們人人做孝子,人人都有孝子!

   

Ⅸ 了凡四訓講的是什麼故事啊

講的是個老頭在年輕的時候找人算命,大師告訴他他活不到很久,後來結識了一位廟上的師悔碼世碧肢傅告訴他自己的命可以自己改變,要樂於布施,幫助別人,最後到花甲之年他還活著模帶,還有個很孝順的兒子,大概就是這樣,但中心思想就是所,命運不是天註定的,要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去改變

閱讀全文

與了凡四訓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四川養老保險領取計算 瀏覽:798
女生的長壽 瀏覽:716
在香港養老保險買什麼養老保險好 瀏覽:316
北京養生堂口苦怎麼治療 瀏覽:839
給父母買二手房離自己家近要考慮哪些 瀏覽:282
102項體檢都有什麼費用多少 瀏覽:41
高淳區駕駛證換證體檢表在哪裡拿 瀏覽:754
父母之愛怎麼配圖 瀏覽:794
靈活就業交養老醫療哪個合適 瀏覽:278
手指游戲重陽節教案 瀏覽:400
生肖適合老年人戴嗎 瀏覽:845
父母口頭承諾把房子給我該怎麼辦 瀏覽:454
父母同姓生孩子取什麼名字好 瀏覽:511
老人家脖子拉了下痛掛什麼科 瀏覽:62
柒拾歲老人每天吃多少肉合適 瀏覽:508
60歲雙側乳腺退化不良的原因 瀏覽:264
糧食局下崗職工社保退休金 瀏覽:504
80歲老人大腿骨折多久才能好 瀏覽:563
兒子可以給父母交養老金嗎 瀏覽:602
湛江哪裡可養生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