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康熙皇帝的孝順故事

康熙皇帝的孝順故事

發布時間:2023-05-28 10:31:22

① 歷史上有哪些孝順的皇帝

孔聖人倡導「仁孝治國」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中國的「孝道」一直是評價一個人品性的重要基石。特別是對於皇帝來說,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管理大旗。但這其中很多帝皇作秀的比較多,真正能從內心靜守孝道的少之又少,今天盤點五位真正孝順的好皇帝。

第五位:宋孝宗趙昚

趙昚是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他在位27年。最重要的是為岳飛平反了冤案,恢復岳飛民族英雄的名譽。在軍事上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在內政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在農生上重視農民生產,在他治理的天下中,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他的一系列功績,史稱「乾淳之治」。

劉恆的母親是薄姬,他能登上皇位,母親對他的教養的關系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對母親是非常孝順的。

薄姬卧病在床三年,劉恆完全不顧自己的帝王身份,親自侍奉,就連母親所服用的湯葯,他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作為一個皇帝,按理說他只要一聲令下,不知有多少宮女太監搶著去伺候,可他不,唯有如此,才能顯示出他孝的是真心。

漢文帝的孝,並非只針對自己的母親,作為一名皇帝,他對普天之下所有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時頒布的第一道聖旨是「大赦天下」,這和其他皇帝沒啥兩樣,可他隨後頒布的一道聖旨卻是很多皇帝都做不來的,這道聖旨規定「定振窮、養老」、「令四方毋來獻」。

具體則表現為:「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縣令的屬官,職權僅次於縣令)或者縣尉(僅次於縣丞)送達;其他的則由嗇夫(鄉的官吏)來送達。」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漢文帝可以說是首開先河。

漢文帝本身就是大孝之人,所以對其他孝順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當時一名棄官行醫的讀書人,因治病時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被判「肉刑」割去鼻子,或者砍去手足。在被押解進往京城中,他的女兒一路尾隨而且跟官府人說:願意做奴婢來贖父親的罪過,好讓他能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被這勇敢小姑娘的孝道感動了,隨後就廢除了殘忍的肉刑。

中華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劉恆是唯一一個以皇帝身份入選的,由此就能看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

② 康熙皇帝的事跡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磨埋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稱為瞎態螞「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閉渣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尊之為「千古一帝」。

(2)康熙皇帝的孝順故事擴展閱讀:

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台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

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十六條》,並且稱呼康熙帝為「上國聖人」。 二戰時期日本人研究異族征服中國的歷史,對康熙更加欽佩。

認為:清朝三百年的政績,也是靠它擁有像康熙帝那樣以衛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範帝王的地位,成為鞠躬盡瘁的賢能天子,才爭取到那樣難治民族(指漢族)的全面信任和擁護。

③ 康熙和孝庄太後的真實關系如何是怎麼對待孝庄娘家人的

孝庄皇太後和康熙皇帝:祖孫情深

在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有兩位女性對帝國的影響絕對不可忽視的,一位是把持大清權柄長達半個多世紀,給中國歷史帶來巨大災難的慈禧太後;另一位就是數次力挽狂瀾,挽救大清於危難之中的孝庄皇太後。

可以這么說,康熙皇帝在政治上的偉大成就離不開祖母孝庄太後的悉心栽培,正是孝庄太後身上充溢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影子,才塑造了康熙在文治武功上的成就。正如康熙皇帝所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仁憲皇太後病倒,康熙皇帝也已經六十四歲了。在宮外的康熙連夜奔波幾十里路趕回皇宮,自己也病倒了,不顧頭眩足腫,來到仁憲皇太後宮中,跪在床邊,捧著仁憲皇太後的手說:「母後,臣在此!」(《清史稿》),聞之無不感動。仁憲皇太後被這一聲驚醒,張開眼睛看著康熙,卻說不出話來。直至十二月初六,皇太後薨世,享年77歲,是有清一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太後。康熙為了祭奠皇太後,直接割掉自己的發辮。要知道康熙生母去世時,康熙也未能如此,可見康熙對的皇太後的親情有多麼深。

④ 康熙給奶奶的六十大壽寫了一個什麼字,被傳為佳話

康熙的父親是愛新覺羅·福臨,即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生母為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她便是孝庄文皇後,所以康熙的奶奶是孝庄文皇後。

古代皇帝多擅長於舞文弄墨,康熙寫個福字,為什麼會被譽為中華第一福呢?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福」字在古代寓意與當今不太相同。

歷代君王,尤其是名垂青史,萬古流芳的君王,每逢其親人或者是祖輩的重要日子都會題詩寫字,但幾乎所有君王從未提過「福」字,大多都是祝壽一類的賀詞或者是輓聯。

因為從古至今,在題字的規則上,「福」象徵著對祖輩兒的不尊。「福」在古代意味著不順的意思,並非現在的有福氣和美好的意思。


縱觀康熙大帝親筆所書的這個福字,剛勁有力,頗有氣勢,右上角的筆劃很像一個「多」字,下邊為「田」字,而右偏旁極似「壽」字,所以這福字又蘊含著「多子多才多衣多田多福多壽」的深厚含義。

更為珍貴的是碑的正上方刻有康熙的御璽之印以鎮福,這更是其他歷史傳碑無法相比的。而後,這個福字輾轉到民間,普惠大眾品嗎。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文物局對「福」字碑進行修繕,定為「中華三絕」文物之一。眾多海外名流紛紛慕名前來求福,以拓印掛軸孝敬長輩,外國訪華元首也紛紛前來景仰。

古時,這個「福」字是康熙為其奶奶「請福續命」,而今這個「福」又是百姓們爭相為自家老人添福添壽的珍品。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個「福」字已經完完全全的成為天下所有百姓的「福」,這個天下第一福當之無愧~

⑤ 正史上都記載過孝庄的什麼事跡,野史上呢

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原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初八日,名叫布木布泰。1625年,年僅13歲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吳克善和侍女蘇茉爾的陪嫁下,嫁給了後金大汗皇太極為側室福晉。1636年皇太極稱帝,封年齡最小的布木布泰為永福宮庄妃。她為皇太極生了3個女兒:固倫雍穆公主、固倫淑慧公主、固倫淑哲公主;一個兒子:九阿哥福臨(即清世祖順治皇帝)。 皇太極死時,孝庄32歲,她六歲的兒子福臨繼承了皇位,改元順治。她「母因子貴」晉封為皇太後,順治死時年僅24歲,由8歲的康熙繼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為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幼主,為清初的繁榮和穩定立下漢馬功勞,而史學家對其評價甚高,稱她是明末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後病逝,終年活了七十五歲。葬入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昭西陵。 孝庄文皇後一生經歷了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三朝,同時也經歷了長年征戰與各種政局變化,以及種種艱難險阻;最後清朝統一了全中國,並使社會從動亂走向安定,使經濟從崩潰走向穩定和發展。這一切都與她的作為不無關系,可見其影響巨大。 孝庄文皇後聰明強干,具有政治遠見和真知卓識,並且頗具謀略和非凡的才智,因此她對清初的軍國大事,多有指畫;特別是她對培育兒孫更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她與皇太極的關系很好,長期做著襄助內政的工作,輔佐丈夫「肇造丕基」。當皇太極暴卒後,她曾經要以身殉葬,只是由於群臣的勸阻,才算做罷。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決定繼承人,故引起了一場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當時主要分為兩派,一派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鑲白旗旗主肅親王)為首;另一派以皇太極的九弟多爾袞(正白旗旗主睿親王)為首。經過雙方激烈爭斗,最後達成妥協,決定讓皇太極的幼子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是為順治皇帝;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但是由於孝庄、福臨孤兒寡母,勢單力薄,一切大權都掌握在多爾袞手裡;特別是在1644年(順治元年)夏天,多爾袞率領清軍進入北京後,在大內武英殿升坐,接受明朝舊臣朝拜,並三呼萬歲,當時人們只知有「攝政王」,而不知有順治皇帝時,更是躊躇滿志,真想早日圓他的皇帝夢。在這種情況下,孝庄與福臨於是年9月來到北京。當時,她看到多爾袞大權獨攬,飛揚跋扈,對自己兒子的皇位構成威脅,為了延緩其篡位、稱帝的野心(而且多爾袞也早就對她表示愛慕),她決定按照滿族風俗,父死兒可妻其後母、兄死弟可妻其嫂的習慣,決定下嫁給多爾袞。(按:「皇後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目前尚無最後定論。)此後多爾袞雖然以「皇叔父」、「皇父」自居,儼然成為了個「太上皇」,但始終沒有篡位。 1650年(順治七年),39歲的多爾袞死去,順治皇帝親政。孝庄開始幫助當時只有13歲的福臨理政。在她的輔助下,清朝統治者籠絡、利用漢軍漢將很快鎮壓了南明殘余勢力和明末農民起義軍主力,基本奠定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但是這時孝庄與順治母子二人,在某些政見上也發生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如,是堅持清入關前的規章制度,還是盡快學習漢文化、採取漢族的文化制度等。孝庄表現保守,而順治表現開化。此外,在順治皇帝的個人婚姻,如皇後的廢立問題上,母子也有不同的主張。結果弄得順治鬱郁寡歡,在1661年(順治十八年)患天花死去。在選擇誰為繼承人的問題上,孝庄也頗費心機,最後在徵得傳教士湯若望的意見後,決定由8歲的孫子玄燁即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玄燁已出過天花)。當時有人勸孝庄出來「垂簾聽政」,遭到了她堅決拒絕,決定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大臣輔政。 其中鰲拜後來勢力漸大,消滅了異己,獨攬了政權,飛揚跋扈,甚至沒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裡。此人性情剛愎,獨斷專行,行為粗暴,且相當守舊、保守和自私。例如,在「歷法之爭」問題上,他主張用舊的「大統歷」,反對用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制定的「時憲歷」,並主張殺掉湯若望,後來由於北京地震,上天「示警」,再加上他曾給皇室中許多人(包括孝庄)治好過病,才在孝庄太皇太後干預下,得以免死獲釋。康熙帝10歲時,其生母慈和皇太後去世,此後康熙帝就完全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後培育、教養、呵護,並成為了他的政治顧問和導師。他們祖孫兩人感情深厚,關系極好。她教給了康熙帝治國安邦的許多要略和方法,使康熙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帝王。康熙帝30多年來對她也一直尊重、孝順;幾乎天天都到祖母處請安,並請求指教。在她的輔導下,康熙帝逐漸成熟起來,完成了一系列鞏固政權,開基建業的大事。一是在他14歲親政不久,於1669年(康熙八年)就利用少年侍衛組成的「庫布」(即摔跤)手,在鰲拜入宮時,乘其不備將其智擒,從而擊敗了鰲拜集團對其皇權的威脅,使中央集權制進一步鞏固。二是1773年(康熙十二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爆發後,康熙帝在孝庄太皇太後的幫助下,採取堅決鎮壓政策,最後取得了勝利。孝庄在這場戰爭中,經常拿出宮中節省下來的金銀慰勞前方將士,從而鼓舞了軍隊的士氣。三是1675年(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乘三叛亂之機,也蠢蠢欲動,舉兵反清,並對北京構成威脅。 貼子相關圖片: 作者: emilysweety 2006-4-19 23:45 回復此發言 -------------------------------------------------------------------------------- 2 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在這種萬分危機的情況下,孝庄堅決支持康熙向察哈爾部用兵,派大學士圖海率領「八旗家奴」萬餘人,開赴前線,很快殺掉了布爾尼,平息了這次動亂。 孝庄文皇後平日生活節儉,經常用宮中節省下來的錢財賑濟災民和前線軍隊。她與蘇麻喇姑的關系也十分融洽,兩人共同輔佐康熙皇帝治理朝政,對康熙皇帝影響很大。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秋,孝庄文皇後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康熙帝為進孫子之孝,每天不離祖母身邊,端茶喂飯,問寒問暖,並親嘗湯葯,殷勤侍奉,並多次為之祈禱。但因孝庄文皇後年老病重,已無回天之力,1688年1月27日(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後與世長辭,終年75歲。在她臨死前,囑咐孫兒:不要把自己葬到盛京昭陵,因為「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故決定在孝陵附近擇地安葬。於是康熙帝遵照她的遺囑,把她的靈柩暫時安放在順治皇帝的孝陵附近,到1724年(雍正二年),才入清東陵孝陵東邊的地宮,因該陵位於盛京昭陵(即今沈陽北陵)之西,故曰「昭西陵」。 *因為她的兒子和孫子(即清聖祖玄燁,康熙皇帝)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又先後被尊為「皇太後」和「太皇太後」。 作者: emilysweety 2006-4-19 23:45 回復此發言 -------------------------------------------------------------------------------- 6 孝庄文皇後個人小檔案姓氏:博爾濟吉特氏出生: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屬相:牛父親:寨桑丈夫:崇德帝皇太極子女:3女1子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封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最痛心:福臨英年早逝最得意:玄燁治國有方,成為名君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75歲陵寢:昭西陵徽號: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後謚號: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7 05:33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有些人相信電視劇里的孝庄,那些都是被藝術裝飾過的,信不得。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27 21:54 回復此發言 -------------------------------------------------------------------------------- 8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孝庄皇後——輔佐三代清帝的女人孝庄皇後姓博爾濟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貴族世家,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裔。13歲那年,嫁給了後金國的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稱帝後,她被封為庄妃。順治、康熙時,她被尊為皇太後、太皇太後。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歲。後人習稱為孝庄皇後。孝庄皇後是我國古代—位賢良卓識、才華出眾、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滿洲貴族內部斗爭十分復雜的形勢下,先後擁立兩位小皇帝(六歲的兒子福臨、八歲的孫兒玄燁)登基繼位;協助三朝(皇太極、順治、康熙)皇帝統理朝綱,在奠定和發展大清江山的恢弘偉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她沒有任何政治頭銜,也不要政治名義,雖然朝臣一再奏請她"垂簾聽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親(皇太後)、祖母(太皇太後)的自然身份,在幕後默默地奉獻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論她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都全部歸功於丈夫、兒子、孫子。"孝庄"皇後,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後,本是蒙古族,姓搏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她十三歲嫁給清太宗皇太極,被封為"庄妃"。她那嬌柔弱質、美艷萬方的大家閨秀的身體里卻流淌著成吉思汗後代的血液,充滿了勇敢、剛毅、信心和智慧。在滿族宮廷斗爭的漩渦和明清大決戰的大潮中搏擊一生。她先後輔佐清太宗皇太極(夫君)、清成宗義皇帝多爾袞(下嫁)、世祖順治福臨(兒子)、清聖祖康熙玄燁(孫子)"四代"帝王,主持了入關、定都、滅明三件大事,對清代的建政、鞏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當時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亞於唐代的武則天,但她卻不稱帝;她的權利不小於後代的慈禧太後,但她也不"垂簾聽政"。因此,她的身前身後也有許多故事流傳。第一,洪承疇降清。? 洪承疇是明王朝的薊遼總督,是抗金前線八路總兵的主帥。公元1614年,在松山戰敗被俘,押送到盛京。當時,皇太極野心勃勃,想吞並中原,正在尋找一個明朝重臣作入關的"帶路人",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勸其降清。又是金錢,又是美女,但洪承疇不為所動,大義凜然地說:"本帥只知有明,不知有清,只知有死,不知有降!"說罷面壁而坐,不飲不食,只求速死。皇太極真是拿他毫無辦法。? 消息傳到京城,明王朝舉國上下為之感動,立即為他舉行了追悼會,崇禎皇帝還親臨祭奠。可是,此時洪承疇並未慷慨就義,不但降了清廷,而且當了清軍入關的"開路先鋒"。立此勸降大功的人,不是別人,真是庄妃。據說,在洪承疇絕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間,忽然一位漢族打扮的俏麗女子推門而入,嗚嗚咽咽地陪坐在洪承疇的身邊,竟使洪承疇喪失了戒心,視其為同病相憐之人,攀談起來。並聯想起自己的嬌妻愛子,百感交集,也淚如泉涌。那女子一面為他拭淚,一面悄聲勸道:"將軍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難。明朝比如一座大廈,將軍你就是明朝的棟梁,如果棟摧梁折,明朝還靠什麼來支撐?當前,明清兩國勢均力敵,戰則兩敗俱傷,和則共同興旺。以將軍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從中調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轉過來,達成協議,豈不是報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洪承躊沉吟不語。那女子又乘機娓娓道來:"將軍縱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應念及生民和社稷。""但是——"洪承疇已然心動,欲言又止。那女子忙介面道:"清主仁慈寬宏,決不會為難將軍的。"? 洪承疇剛剛點頭,門就立刻打開了,原來大清皇帝皇太極"恰巧"來了,他正盼望這個結果!? 此後,洪承疇跟隨多爾袞入關,攻城掠地,滅明輔清,平定江南,掃盪雲貴,敗李定國,除明桂王,為清王朝馳騁疆場二十餘年,真正成為了滿清掃平中原的先鋒。? 這是庄妃第一次露了崢嶸。? 第二,策劃福臨登基。? 公元1644年,皇太極駕崩。一場激烈的皇位之爭展開了。有權勢的競爭者有三個人: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其中,豪格和多爾袞都是擁有勢力的親王,豪格是眾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兒子,轄八旗中正黃和鑲黃兩旗,得到舉足輕重的八旗部隊中半數的支持;多爾袞呢,戰功卓著,威望正隆,手中握有正白、鑲白兩旗部隊,兵精將勇,並有豫親王多鐸和武英郡王阿濟格的效忠。兩大集團互不相讓。福臨呢,才六歲,而且沒有任何實力。但他是庄妃親生兒子。庄妃擁有的是足夠的智謀。她靜觀其變,暗中籌劃,決定利用兩大集團的矛盾,為福臨爭奪皇位。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復此發言 -------------------------------------------------------------------------------- 9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庄妃暫時放下因皇太極之死帶來巨大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奪位之爭中去。她審時度勢,放眼未來,感到皇太極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統一中原的大業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爾袞,無論誰登基,都免不了引發一場大內戰。這是他倆都不希望的。所以,豪格表面上屢次假意推辭,多爾袞也遲疑不決,那麼擁戴" 第三者"福臨就是絕好機會。關鍵是要爭取實力派的支持!庄妃權衡利弊,為了大清江山,為了自己兒子福臨,她作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利用多爾袞,爭取多爾袞!於是,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一切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倆,使一向將大一統視為己任的多爾袞與自己達成協議:堅決擁護福臨登基。隨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動一刀一槍,化解了一場劍拔弩張的皇位之爭。福臨稱了帝,庄妃坐收"漁人之利"。福臨即位之後,次年改為順治元年,當時三十一歲的庄妃,被尊為皇太後。史稱"孝庄皇太後"。這是二次大顯身手了。庄妃成了皇太後。第三,定都燕京。? 與順治掌權同時,關內一片混亂。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消息傳到清廷,震動朝野。為了完成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遺願,孝庄皇太後當機立斷,決定啟動全國兵馬,大舉入關,統一整個中國。她告戒多爾袞,入關後要嚴明軍紀,籠絡民心,遷都北京,以穩定中原。不久,李自成不敵洪水般的清軍,放火燒毀明朝宮殿,洗劫了府庫,倉惶潰走。清廷遷都以成定局。但是,清廷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願背井離鄉,遠離自己祖先的發祥地,不願到那既陌生又充滿敵意的他鄉去。又是這位庄妃,力挽狂瀾,決定破釜沉舟,舉行一場史無前列的遷都大進軍。。她帶著年幼的小皇帝,拜別了皇太極的昭陵,承擔起遷都的全部風險和重擔。她的車子率先走在這支浩浩盪盪的大軍的最前面。面對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面對成千上萬人無吃無住的極大困難,是她,早有預見,強令朝鮮支援大米十萬石,是她,堅定下旨:定都燕京!? 隨即,人心安定了,大軍無憂了。李自成敗亡,魯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後滅亡。清太宗耗盡畢生精力而終未能完成宏願,終於實現了!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清帝國建立起來了。而"駕御"這一個大國臣民的正是孝庄的兒子——剛剛六歲的順治。? 要說是順治的"治國安邦",還得說全靠孝庄。? 第四,輔佐康熙。順治初年,在經歷了明末的暴政、農民起義的破壞、清軍鐵騎的洗劫之後,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已經變得人煙稀少,田園荒蕪,斷瓦殘垣,破敗不堪了。為了幫助年幼的兒子治理這個百廢待興的國家,孝庄竭盡全力輔佐順治削平群雄、打擊朋黨,沿用漢制,厲行節儉,使國家得以休養生息,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可惜,順治並不爭氣,在愛妻董鄂妃病逝之後,一蹶不振,自己也染上天花而死亡。他的兒子康熙八歲就當上了皇帝,孝庄成了太皇太後。兩年後康熙生母去世,撫養教育十歲皇帝康熙的重任又落到了孝庄肩上。她還在幕後為康熙出主意,治理朝政。? 當時,四位輔佐大臣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索尼矛盾重重,各有野心。孝庄對他們分化、利用,最終擒了稱雄一時的鰲拜,鞏固了皇權。之後沒多久,三藩作亂,撤三藩,平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孝庄不但支持康熙力排眾議,而且多次拿自己的份銀犒賞出征的將士,深得人心。在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起兵反清的緊急時刻,孝庄果斷推薦已被免職的大學士圖海為將,從而平定了北方,穩定了大局。? 康熙親政後數年,凡重大事件,都請示孝庄而後施行。? 康熙對孝庄極為孝道,曾說:"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評價之高,無人能及。第五,庄妃下嫁之謎。?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後去世,享年七十五歲。這位為清朝披肝瀝膽的巾幗至尊,死後並未按慣例全國舉哀,她的棺槨在"暫安殿"內一停就是四十年,直至雍正朝才下葬,而且葬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令人不得其解。?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復此發言 -------------------------------------------------------------------------------- 10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後人猜測,這和她傳說下嫁給多爾袞有關。? 傳說,當初,科爾沁貝勒寨桑曾將布木布泰口頭許配給多爾袞,沒多久努爾哈赤又去科爾沁部,見了布木布泰,就將布木布泰為皇太極定了親。多爾袞認為:布木布泰本來屬於他的,是被皇太極奪了去。多爾袞為了確保福臨即位,寧肯放棄自己當皇帝的機會,同時也斷絕了皇太極另一個繼妃所生的兒子豪格的皇帝夢。孝庄文皇後知道:多爾袞權傾朝野,羽翼豐滿,廢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變,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難保,連大清江山也可能斷送在八旗內亂之中。因此,她變鵲橋暗渡為明媒下嫁,可說是明智之舉。於是朝廷以皇帝名義下詔行婚,制禮,舉行婚禮。不出兩年,多爾袞病逝。福臨再無後顧之憂。此後,可能因為滿人接受了漢人的道德標准,以此為恥,不肯在正史中寫入,後人也以此為憾,不提"下嫁"之事。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部落之長)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後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後,有絕色,性機敏。1625年,年僅十三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妻,與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極為妻。婚後生有三女,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1636年皇太極稱 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尊庄妃為皇太後,史稱孝庄文皇後。孝庄文皇後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庄文皇後就『贊助內政』,為皇太極出力。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軍攻陷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為表示忠於明室,宣布絕食,後來,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好色,於是孝庄皇後向皇太極自薦,誘降洪承疇,後來洪承疇引清兵入關,明亡。1643年,皇太極逝,福林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庄皇後為太後,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六歲)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庄太後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史書對孝庄下嫁的說法不一,但是文獻對下嫁事實的記載正規。《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長出入皇宮內院,順治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清初疑案「太後下嫁」之事,當非空穴來風。由於政治原因,這種舉措也無損於她的歷史地位。由於孝庄太後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轉移到順治手中。為了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庄皇太後敢於沖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庄為太皇太後,時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庄太後盡力教養幼主,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重大的風險和暗礁,是大清王朝達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濫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庄太後成了康熙的堅強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政權。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庄皇太後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拔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孝庄皇太後提倡節約,多次把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省家風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後逝,享年七十五歲,為『孝庄文皇後』。令人不解的是並未與皇太極合葬於沈陽的昭陵,也沒進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給祖母孝庄文皇後建陵,其梓宮在暫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終於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孫胤禛安葬於清東陵的風水牆外的地宮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不過對此民間傳說甚多。關於孝庄皇後為什麼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間有「托夢定陵址」的說法。大意是:孝庄皇後死,清廷遵照祖制,決定將她葬入昭陵,與太宗合葬。但當梓宮途經東陵時,突然沉重異常。128名杠夫個個被壓得齜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難行,只得把梓宮就地停放。兩個時辰過後想繼續前行,梓宮就像長在地上一樣,絲毫不動。這下子可急壞了送葬諸王大臣,於是飛報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籌莫展。當夜皇帝夢見孝庄皇後,對皇帝說:「我決計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皇帝醒後,遵照囑咐,擇吉鳩工,即地建陵。這回再移動棺槨也不那麼沉重了。很顯然,這純屬神話,不能作為依據。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復此發言 -------------------------------------------------------------------------------- 11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還有的說,因為孝庄皇後下嫁給多爾袞,已不是皇太極的皇後了,所以她沒有資格入葬昭陵,也無顏與皇太極合葬。清廷官書從來沒有孝庄皇後下嫁多爾袞的記載,康熙帝以後各帝始終承認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後。所以說這條理由也不充足。而查閱史料,孝庄皇後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有這樣一段記載。孝庄皇後生前就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遺囑。她諄諄囑咐康熙皇帝:「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順祖母,孝庄皇後死後,康熙帝遵照遺囑,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那麼,為什麼孝庄又被葬在了清東陵大紅門東側風水牆外,而不是在皇陵內呢?許多野史稱,這是因為孝庄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把門。其實,這只不過是好事者的主觀意會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順治的孝陵處於陵區內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孝庄則是順治的生母,將她葬在陵區內任何地方,位置都低於孝陵,這就與她的輩分不相稱。第二,孝庄雖葬在遵化清東陵,但與遠在沈陽的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個體系。孝庄皇後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東陵區外,以示區分。第三,在清代,無論皇帝、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庄皇後在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謁陵時,每次都必先從孝庄皇後的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的必經之處。將昭陵建在大紅門旁邊,也為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避免了繞道往返之勞。第四,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皇帝謁陵,出入宮門、殿門、陵寢門皆走左門,臣工走右門。把昭陵建在大紅門左側,處於尊貴之處,也正反映了她的後代兒孫們對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紅門左側地勢高而平坦、土厚質純,而大紅門右側,低窪多石,又濱臨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從地理環境上看,也應該將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從以上幾點看,將孝庄皇後葬在東陵陵區外,絕不是為了罰她為後代子孫看守陵門,而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原因後作出的最佳選擇。 ---轉自孝庄文皇後吧

⑥ 無寵無子的孝惠章皇後,康熙繼位後對這位嫡母盡了五十七年孝心

清朝有這么一位皇後,從十四歲進宮開始一直在後宮生活,活了七十七歲,她生前既無寵又無子。但人生卻很美滿,因為她名義上的皇帝兒子對她極盡孝心,而且這個兒子只比她小十四歲。從二十歲做太後,直到七十七歲高齡壽終正寢,皇帝兒子足足盡孝五十七年。她也因此成為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太後,也是除了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後之外第二高壽的皇後。這位皇後就是順治帝繼後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孝惠章皇後,也稱仁憲皇太後,同時還是康熙爺的嫡母。孝惠章皇後知名度並不高,甚至文學作品和影視劇裡面基本都沒有露面,不過她的人生比經常露面的後妃完美多了。

看到博爾濟吉特氏這個姓氏大家可能已經想到了她的出身,沒錯她跟孝庄文皇後一樣都是出自蒙古科爾沁大草原。還是孝庄文皇後的親戚,孝惠章皇後是順治帝第一位皇後,也就是清朝唯一的廢後博爾濟吉特氏的堂侄女。而廢後是孝庄太後的親侄女,所以孝惠章皇後要叫孝庄太後姑祖母,也就是堂姑奶奶。

孝惠章皇後的一生既平淡又頗具傳奇色彩,她的人生詮釋了什麼叫做"不爭即是爭"的道理。她一生與世無爭的性格,所以不僅高壽還活的精彩。因為她地位尊貴,間接讓她的娘家人都沾了光,她的娘家本來是旁系(嫡系是孝庄太後的親哥哥吳克善)。由於她的身份,曾一度超過嫡系吳克善,從她之後清朝皇室跟她的家族頻繁聯姻達十七次之多。家族在她影響下達到巔峰,這些榮耀都是因為她有一個名義上的好兒子康熙。

不過她在成為皇太後之前過得可不如意,甚至十分壓抑,時刻有被廢的危險,幸虧她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再加上姑奶奶給她撐腰,要不然分分鍾被廢。順治帝在多爾袞和孝庄太後做主之下,為她選了孝庄太後娘家侄女為元妃。順治帝是個非常叛逆的少年天子,對他叔叔和母親給他選的政治婚姻是一百個不滿意。他嚮往自由,不想活在他人的音響下,所以他對原配皇後根本不待見。後來乾脆找來各種理由把皇後給廢為靜妃,根本不給母親面子,也許他更恨多爾袞,所以把氣都灑在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頭上。

廢後一年之後,中宮不能無主,孝庄太後和百官又給他張羅一門親事。范圍在滿族和蒙古之間選一個,最後選定孝庄太後娘家侄孫女,科爾沁鎮國公綽爾濟女為妃。可想而知順治帝肯定不會滿意,剛趕走一個蒙古皇後,又來倆,還是姐妹花。孝惠章皇後跟妹妹淑惠妃同時被送進宮,進宮後兩人先封為妃子,姐姐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冊立為皇後。速度快的很,人家就是來入主中宮的,比開火箭的速度還快,直接一步登天。

雖然順治不喜歡這個表侄女兼妻子,但表面上還是把父親關系維持的不錯,從順治十二年孝惠章皇後一次生病就可以看出來。這次病的很重,順治很關心,派了朝廷重臣索尼入宮侍衛,甚至還褒獎索尼: 「頃因皇後遘疾甚危。朕心實為憂慮……遂爾勿葯而愈立奏康和上釋聖母顧慮之懷。下慰臣民仰望之意。朕心不勝嘉悅。」

不過在一年之後順治就不待見她了,因為董鄂妃的出現。順治十三年,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入宮,立為賢妃,九月,晉為皇貴妃,她的速度跟孝惠章皇後不相上下。順治是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個性天子,自從有了寵冠六宮的董鄂妃之後更加不喜歡皇後了,甚至一度要廢掉皇後立寵妃為後的決心。在有皇後的情況下冊封皇貴妃,這不明擺著為廢後做准備呢!

順治是怎麼找皇後茬的呢?辦法多的是,他說皇後沒有孝心,順治十四年冬天,昭聖皇太後(孝庄太後)聖體違和,董鄂妃天天侍奉,而皇後當做沒事人一樣。順治找這個理由已經暗示大臣們要廢後了,不過孝庄太後不會坐視不管,她娘家侄女已經被廢了一個,這個侄孫女她可不想再被廢。董鄂妃也請求順治不要廢後,甚至還說要是皇帝廢後自己也不活了,估計是孝庄太後嚇唬過董鄂妃。

順治十五年正月,順治又以孝庄太後身體抱恙,董鄂妃在太後面前盡孝,親侍湯葯衣不解帶的伺候,而皇後卻不盡心為由 。「將皇後位號及冊寶照舊外,其應進中宮箋奏等項,暫行停止」。

順治帝的這個動作對皇後來說絕不是什麼好事,情況不妙啊!停止了皇後應有的不少特權,快成空架子了,這是明擺著又要廢後。緊接著順治又說 :"皇後則因未精勤侍奉皇太後,有違孝道,下諸王大臣議論廢後事宜。" 這不又把廢後之事拿到明面上來說了,順治的這番操作讓皇後心驚膽戰,被嚇出病來了。順治曾經說過 「今後秉心淳樸,顧又乏長才」, 意思就是說皇後老實巴交,又沒有什麼特長,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了。

二月,皇後生病,皇貴妃董鄂氏「五晝夜目不交睫」照顧,直到皇後痊癒。

董鄂妃還是比較善良、知書達禮的,並沒有因為皇帝的寵愛而目中無人,反而在史書上多次記載她為人友善懂規矩。她和皇後兩人都是受害者,都是被夾在皇帝和太後中間。董鄂妃在照顧皇後這五天五夜之間肯定有過交談,董鄂妃也不想因為皇後被廢讓自己留下罵名。所以她極力勸諫順治不要廢後,終於在太後和董鄂妃的努力下,皇後的位置算是暫時保住了。皇後該有的身份和特權也恢復了,「 當遵奉嗣後中宮箋奏等項,著照舊封進」

順治十七年(1660年),順治帝的寵妃董鄂妃在遭受喪子之痛後不久身體每況愈下,於八月十九日薨逝。順治破了祖制追尊為孝獻皇後。皇後還在竟然直接追封側室為皇後,這是刺裸裸的瞧不起皇後,同時也是跟母親嘔氣。自己的寵妃去世讓順治備受打擊,傷心欲絕,董鄂妃去世後才過了三個多月,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帝緊隨寵妃之後也駕崩了。遺詔年僅八歲的皇三子玄燁繼皇帝位,是為聖祖康熙皇帝,交由母親孝庄太後照顧。

康熙繼位後對長輩們一一上徽號,尊祖母為昭聖太皇太後,後人還是習慣叫她孝庄太後或者孝庄文皇後。此時康熙有兩位母親,既嫡母和生母,康熙尊嫡母博爾濟吉特氏為"仁憲皇太後",居慈仁宮。尊生母庶妃佟氏為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曰慈和皇太後,也就是兩宮並立。

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後是個可憐又沒有福氣的女人,根本不受寵,萬幸的是兒子當了皇帝。本來可以享兒子的福,讓兒子膝前盡孝,可剛當太後兩年就去世了,才二十四歲。康熙也才十歲,母親的死讓他悲傷欲絕,肝腸寸斷。天天為母親守陵,日日哭泣,幾乎要哭出血來。直到後來康熙還回憶自己從小就沒在父母前面盡過一日孝心。

康熙八歲的時候沒了父親,十歲的時候又沒了母親,現在最親的長輩就剩祖母和嫡母兩人了。之後康熙一直把孝心放在兩位長輩身上,就因為自己沒有機會給生母盡孝,他把本來給母親的孝心全部給了嫡母。不過孝惠章皇後對康熙也是如此,她自己沒有孩子,自然把康熙當成自己親生的兒子來看待。史書上對她們母子兩人的感情記載的非常多也非常詳細,母慈子孝的事情一直在上演。

史書記載孝庄太後、孝惠章皇後、孝成仁皇後(康熙元後)婆媳三代人一起前往順治的孝陵祭奠。像這種三代人一起祭祖的事情在皇室是很少見的,可見她們婆媳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和睦的。

康熙十九年十月初三日,是孝惠章皇後四十大壽,康熙破例一整天不上班,就專門給母後做壽。整個皇宮熱鬧非凡, 娛樂 節目也少不了,到了吃飯時間。孝庄太後、孝惠章皇後、康熙以及皇太子胤礽祖孫四代人共坐一桌,慶祝皇太後大壽。孝惠章皇後看到整個家族子孫滿堂,她由衷的感到高興,也感謝兒子康熙對自己的孝心。以後只要是太後過整壽,康熙一定會有表示,均親制詞賦並大禮以祝。每次康熙都想給母後大辦壽宴,都被崇尚節儉的皇太後給拒絕了。

然太後均以尚儉故,停止宴飲。

康熙二十六年,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後以七十四歲高齡駕崩,孝惠章皇後和康熙兩人悲傷異常。康熙割斷辮子來表示對皇祖母的思念,皇太後哭的更加傷心,幾乎哭的起不了身了。

帝後母子慟甚,仁憲太後哀哭不能起身,康熙帝亦割辮哀痛以表孝思。

康熙最親的太皇太後駕崩之後,更加敬重太後這個第二親的長輩,極盡所能的在太後面前盡孝,事事都要考慮到母後的感受,而且外出只要太後身體允許都要尊奉出行。只要太後想要干什麼,康熙基本都會抽空親自奉陪,康熙的意思就是只要母後開心,干什麼都行。

《清史稿·列傳·卷一後妃》記載:「上奉太皇太後謁孝陵,幸盛京,謁福陵、昭陵,出古北口避暑,幸五台山,皆奉太後侍行。」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陪著皇祖母出塞,皇太後沒有隨行,但康熙並沒有忘記太後,而是時刻掛念她。其中一次圍獵,射了一隻鹿,康熙親自把最好的鹿尾巴割下來,又選了一塊最好的鹿肉腌制好,讓人快馬加鞭送到紫禁城給太後品嘗。太後收到鹿肉心情大好,直誇皇兒孝順,讓人帶信給太皇太後和康熙問安。

「康熙二十二年,上奉太皇太後出塞,太後未侍行,中途射得鹿,斷尾漬以鹽,並親選榛實,進太後。」

康熙怕母後孤獨寂寞,把宜妃所生的皇五子胤祺交給她膝下撫養,胤祺後面沒有參與"九子奪嫡",雍正繼位後對這位五弟非常不錯,這些都是太後教導有方。

康熙四十七年,"九子奪嫡"白熱化,皇太子胤礽被廢,康熙被一堆兒子搞的身心疲憊。他把廢太子的事情跟母後談了,太後是看著胤礽長大的,她很不捨得這個嫡長孫。康熙明白了太後的意思,於是決定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他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說了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也是皇太後的意思,大臣們知道康熙是個大孝子,所以都沒有反對。

《清聖祖實錄》中記載了一件康熙為母後祝壽的重視,復立皇太子的第二年,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十六日,是皇太後七十大壽,康熙為母後舉行隆重的生日宴會。排場非常盛大,他邀請了歲貢來京的外藩、貝勒、貝子和全體皇子、大臣以及各位福晉、夫人等齊聚寧壽宮,為皇太後祝壽。這是給足了嫡母面子,不僅如此,康熙還隨著音樂跳起了滿族的蟒式舞,一邊跳還一邊頻繁的跪地給母後敬酒祝壽。要想此時的康熙已經快五十六了,皇太後自然高興的不得了,一個勁的說讓皇兒破費了。看到母後如此開心,康熙也跟著高興。

康熙四十六年,二十八歲的皇七子胤祐病的比較重,康熙害怕快七十歲的皇太後憂傷,他叮囑兒子們不要把這事故事他們的皇祖母,以免她老人家悲傷。

康熙對太後的住所也非常上心,太後住所寧壽宮比較老舊,康熙考慮到太後會住的不舒服,於是給太後建了一座新宮殿。

「朕因皇太後所居寧壽舊宮,歷年已久,特建新宮,比舊更加弘敞輝煌,今已告成,應即恭奉皇太後移居。"

太後移居新寧壽宮那天,康熙親自帶著王公大臣們,「儀仗全設」,跪迎母後。

孝庄太後在世的時候,因熱河避暑山莊尚未修建,所以她沒有去過熱河避暑。不過母後還健在,康熙把孝心放在太後身上,每年盛夏,康熙都要奉皇太後去熱河避暑。每次都是到了半路自己提前帶著一部分兒子和大臣先走,先到避暑山莊布置好一切。當太後到達之後,康熙率領諸皇子、王公大臣出面跪拜迎接母後。

康熙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康熙親奉皇太後出巡塞外,這次跟以往不同,這次是去科爾沁大草原。這是康熙給嫡母盡孝心,特意安排太後回家看看,這次也是孝惠皇後離別家鄉40多年後第一次踏上故士,她那激動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們首先來到喀喇沁蒙古部,住在和碩端靜公主(康熙第五女)府第,九月初,皇太後來到出生地科爾沁草原,曾幸科爾沁和碩純禧公主府第。期間,一一接見了前來朝見的蒙古各王公部落。從科爾沁反回會,康熙又奉太後到盛京祭祖。

《康熙帝家訓格言》記載,康熙五十二年,太後親妹淑惠太妃以年過七十高齡壽終正寢。太後感到非常悲傷,自己也七十多了,頭發蒼白牙齒也沒剩幾顆了,心裡怏怏不樂。康熙發現母後狀態不對,趕緊問安,太後說 :「牙齒動搖,其已脫落者,則痛止,其未脫落者,痛難忍」 ,她跟康熙說自己的牙齒掉了的已經不會疼了,會動搖還沒掉的疼痛難忍,也是在告訴康熙自己已經老了。

康熙趕緊安慰說 :「太後聖壽已逾七旬,孫及曾孫殆及百餘,且太後之孫,皆已須發將白而牙齒將落矣,何況祖母享如此高年。我朝先輩,常言老人牙齒脫落,於子孫有益,此正太後慈闈福澤綿長之嘉兆也」

意思是說太後已經七十多高壽,孫子和曾孫輩都百餘人了,您的孫子都已經快要頭發白了牙齒要掉了。先輩們說老人掉牙齒對子孫有益,這正是母後福澤子孫的好兆頭啊!太後聽到康熙說的這么好聽,心情一下子大好,笑著說 :「皇帝此語,凡我老嫗輩,皆當聞之而生歡喜也!」 皇兒說的這些話讓我這老太婆心裡高興的很啊!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四,皇太後病危,當時康熙身體也不好,再加上"九子奪嫡"搞的康熙身心疲憊,雙腳浮腫的幾乎走不了路了。他用手帕纏裹雙腳,坐著轎子來到寧壽宮看望母後。康熙跪在床前雙手握著太後的手說 :「母後,兒臣在此。」 太後緊緊握住康熙的手,睜著眼睛一直看著他,此時她已經虛弱到說不出話來了。

兩天之後,做了五十七太後的孝惠章皇後,以七十七歲高齡壽終正寢。在太後駕崩前後一個月內,康熙都住在蒼震門內,未回寢宮,以示尊敬。他親自赴寧壽宮奠酒致祭,當拿著祭文還沒開始讀的時候就已經哭的泣不成聲。等祭文讀完之後,哭的依舊停不下來。

康熙是個大孝子,跟仁憲皇太後的母子感情長達五十七年之久。他在位共六十一年,孝惠章皇後只比康熙大十四歲,太後七十七歲高齡駕崩,康熙也已經六十三歲了,離他駕崩也只有五年光景。當回憶起跟嫡母五十多年的感情的點點滴滴都非常傷感懷念,經常感嘆:

「當此之時,止有孝敬朕之人,並無愛恤朕之人」

孝惠章皇後去世後,康熙感覺心裡空盪盪的,身邊孝敬他的人多的是,疼愛他的人卻沒有,足見他們母子情深。

孝惠章皇後去世後,有大臣揣摩聖意想尊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後為尊,躋身與嫡母孝惠章皇後之上,結果被康熙臭罵了一頓,說這是想讓後人罵自己不孝。最後孝康皇後、孝獻皇後同葬於順治帝孝陵,孝惠章皇後葬在孝陵東邊,也稱孝東陵。順治自己給寵妃董鄂妃追封的孝獻皇後沒有得到"章"字謚號(章是順治帝的謚號,順治叫世祖章皇帝,他的皇後帶有他的謚號才是正統),等於是不承認她的正統性。同祔太廟的只有生母孝康章皇後和嫡母孝惠章皇後,並沒有董鄂妃。

孝惠章皇後的一生是值得的,她十四歲進宮,在後宮整整呆了六十三年之久,做了七年皇後,五十七年皇太後,享年七十七。她命不好是因為無寵無子,幸運的是兒子皇帝對她極為敬重,一般皇帝連對生母都沒有這么好。

她的優點就如同順治對她的 評價「今後秉心淳樸,顧又乏長才」一樣,她為人淳樸沒有心機,又與世無爭,這是她的不足也是優良品德。她從來不幹政,把一切感情都投入到了自己名義上的兒子康熙身上,關鍵是這個兒子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當然,她得到的回報也是非常豐厚的,整個 歷史 上也沒幾個人能有她這種際遇。

⑦ 為何一向孝順的康熙皇帝拒不遵守孝庄皇後的臨終遺言

如果康熙什麼都聽孝庄的他能是康熙?孝順是一回事,路該怎麼走,只有自己知道

⑧ 康熙皇帝做的十件好事

介紹康熙王朝的豐功偉績,在康熙在位61年,對於中國的歷史,對於世界的文明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一、康熙判辯歷登基後,首先收服三朝元老鰲拜;

二、 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三、 統一台灣開設府縣。
四、 反擊侵略,簽訂條約。、雅克薩之戰,驅逐沙俄。
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五、平定準噶爾叛亂,粉碎沙俄的陰謀,加強對蒙古的管理。
六、 親征朔漠,和善蒙古。
七、 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八、 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九、 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十、 引進西學,學習科技。

一、康熙是一位機智、勇敢、果斷的帝王 康熙八歲即位,十六歲即除掉了鰲拜。鰲拜何許人也,他可是滿清第一勇士,想當年為 清軍入關等建立了汗馬功勞,順治帝死後,便任命他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但隨著他日益的跋扈,排除異己,少年康熙面對著這一位極具重量級的人物,他心中並沒有表現出害怕,反而堅定了他除鰲拜的決心,鰲拜一日不除,就會給國家,朝廷帶來危害。康熙帝因其勞苦功高,並未處以死刑,而是終身監禁,並且只懲治鰲拜死黨,沒有擴大化。小小年紀便能做出這驚天動地的大事,又只是憑著自己的智慧,這讓無數英雄競折腰。這也暗示著清朝將出現一位偉大的帝王,將要給國家人民帶來安居樂業。在除鰲拜的過程中,體現了這位少年君王的勇敢,果斷,沉著機智,對整個事件出其不意,先發制人,事出迅速,干凈利落,部署周密,使其毫無防備,一舉清除鰲拜及其同黨。康熙帝對整個事件的處理,表現出了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一位滿腹經綸的謀略家;一位博大胸懷,具有高明手腕,仁愛態度的明君。逐漸體現出其政治家的風范。 二、康熙是一位堅定、鎮定、淡定的帝王 智擒鰲拜之後,康熙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平三藩。削藩政策早在西漢景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而且還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吳楚七國之亂,最後雖然評定了叛亂,但藩王依舊存在。到了掘搜漢武帝時代,實行了比削藩更厲害的決策,那就是推恩令,即諸侯王必須把土地平分給每個兒子。這明顯激起了一些諸侯國的造反,可見這削藩政策並不是那麼容易成功的。那為什麼要削藩呢?主要原因還是藩王勢力過大,且割據一方,不受朝廷管制,揮霍無度。而康熙則認為:天下大權,當統於一。 面臨變局,表現出堅定的決心,必須解決這割據一方的政權,此時的玄燁年方20,他力排眾議,決意撤藩,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當削藩令一下達時,三藩之一吳三桂馬上起兵造反,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很快便佔領了幾個省。與此同時,一些同三藩有密切關系的漢族將領也起兵響應,一些將軍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起兵,范圍涉及到大半個中國。要知道,吳三桂此時已60多歲,他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4代君王,可謂身經百戰,想當年山海關的關寧鐵騎,那可是強盛一時。此時的康熙卻從未經歷過一場戰爭,當時形勢,十分險惡。身處這種危局的情況下,康熙表現的異常鎮定。但就這樣接近於兩個國家的大戰,最後卻被清軍平定了,從此維護了皇權的穩定。這值得我們思考,一個未經沙場的年輕人,卻打敗了那些久經沙場,身經百戰的老將,真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並不是天意在幫康熙,而從這整個削藩政策上看出灶乎了康熙的軍事才能,謀略才能和用人才能。戰場上的瞬息萬變,都需要將領的時刻體會,也需要有一位領導給他們合理的分工合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才是真正的大贏家。 三、康熙是一位英明成熟的政治家 康熙的第二個重大貢獻就是統一台灣、開設府縣。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明末時卻被荷蘭殖民者侵佔,後鄭成功收復了台灣,但卻長期佔領,不歸降清朝。康熙解決了內憂之後,便開始收復領土。在統一台灣的過程中,體現出康熙的成熟,獨具風格的處事方法,他任命降將施琅為大將軍,一步步進攻台灣,正可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從側面表現出作為一代君王為人的大度。康熙帝統一台灣後,沒有像漢武帝打匈奴、唐太宗戰突厥那樣,戰勝即走,得而復失。康熙帝對鄭克爽等以往之罪,盡行赦免,並從優敘錄,加恩安插。他採取若乾重大措施,特別是加以制度化。在台灣內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有設府置縣,駐扎軍隊,開放海禁和建設台灣。至此,在康熙統治的幾十年裡,台灣的經濟、貿易、社會、文化、教育,都得到很大的發展。康熙帝統一台灣,步步為營,節節勝利,幹得極其成功。他首先抓住了時機,再是用人得當,最後善後制度好。康熙統一台灣的經驗表明,他已經是一位英明成熟的政治家。 四、康熙是一位極具天賦的軍事家 反擊侵略,簽訂條約。領土主權,必須保衛;國家尊嚴,必須維護。康熙帝以其頑強的意志,依恃強盛國力,調動各族民眾,抵禦外來侵略,保衛了領土完整,維護了國家尊嚴,得到歷史的肯定,受到後世的贊揚。康熙帝抗擊沙俄簽訂條約 ,在歷史上也算是小有名氣的。沙俄原本是一個歐洲國家,和中國並不接壤。但隨著俄國勢力的增強,其領土逐步向東擴張,最後侵佔了黑龍江流域。大凡有所作為的帝王,當然不允許外來勢力侵佔自己的國土,那是恥辱。康熙帝作為一代雄主,當然不能容忍國土被侵佔,臣民遭塗炭。康熙帝先派人談判,但無結果。最後康熙帝不徇眾見,決定出師。著名的雅克薩之戰隨即爆發,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在康熙的指揮下成功的擊退了敵人。此戰表現了中國各族人民不甘屈服於外來民族侵略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氣概。它沉重的打擊了沙俄勢力,維護了中國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使東北邊疆獲得了比較長久的安寧。之後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使得沙俄退徹底出中國東北,體現了康熙一朝國力的強盛。康熙擊退沙俄勢力,可以說是名垂千古。一代帝王需要的是全能,既要有治理好內政的魄力,又要有抵禦可能外來的侵略的膽魄,而康熙則全都具備了,這可以說是相當不容易。也正說明了康熙確實是一個極具天賦的軍事家。因為當時的沙皇勢力正處於強盛的時期,要打敗一個強盛時期的政權,這就需要有一位軍事家,領導者,給軍隊指明方向,這樣才能勝利。康熙則恰恰就是這樣一位軍事家,領導者。 親征朔漠,和善蒙古。蒙古曾經分為三個大部,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就是內蒙古,漠西蒙古就是准噶爾蒙古,准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到中央王朝,康熙決定親征,打敗了噶爾丹。漠北蒙古,康熙通過一系列籠絡的措施完全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換句話說,就是喀爾喀蒙古,整個的蒙古變成了清朝的堅強的無形的牢固的長城。中國從秦漢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貢獻。 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明末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令停止圈地,下令蠲免田賦,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 六、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康熙的時候,修建了暢春園,修建了承德避暑山莊,修建了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這樣就把中國的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清朝的園林的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產。 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康熙重視文化,也重視教育,親自主持編纂了許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說《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鑒》、《康熙全覽圖》 ,還有特別重要的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康熙主持編修的典籍有六十多種,大約有兩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的精神財富。 八、引進西學,學習科技 康熙對西學的重視,他有一個傳統,就是他父親順治的時候,已經開始對西學吸納,他很重視和耶穌會士湯若望的關系,就是湯若望他參與編修歷法,這個歷法叫《時憲歷》,湯若望做了欽天監的監正。還有一個人叫楊光先,這個楊光先很特殊,在明末崇禎的時候,他到了北京,抬了棺材到了闕下,彈劾當時的一個大學士,被人稱作「奇怪之人」。 當然受到 處分了,把他遣送到遼西,很快明朝就滅亡了,他就回到江南,他家是江南的。到順治朝他又來到北京,他自己說他懂天文歷法,就到了欽天監裡面,到欽天監里頭他就上書告湯若望,說你《時憲歷》 只編了二十年,大清王朝億萬萬年,這二百年不是詛咒清朝短柞嗎?就是短命嘛!這就無限上綱了,朝廷受理了,就要討論《時憲歷》的事情,在朝廷會議上,大學士、尚書討論,是湯若望是正確還是楊光先正確?不能決定。又在午門前這些大臣聚在一塊測驗,測驗的結果大臣不懂,康熙也不懂,後來又到古觀象台,就是今建國門外的觀象台,在那兒再繼續進行觀測,這些大臣們還是不懂,但是做了個決定,就是把湯若望關進了監獄,湯若望那時候已經年老得病,身上戴了八條鎖鏈,戰戰兢兢地、哆哆嗦嗦地拿著望遠鏡觀測,他也沒有力氣爭辯。這案子就這么定了,當時康熙沒有親政,輔政大臣鰲拜等主持了這個事情。 後來北京發生了地震,另一個耶穌會士叫南懷仁,他說地震是因為有冤魂,要重新審理這個案子,重新審理案子之後,就給湯若望平反。這時候湯若望已經死了,康熙讓南懷仁做了欽天監監正,對楊光先進行了處理,有的大臣說要斬首,康熙說不要了,遣送他回原籍吧,後來楊光先就死在回家的路上。康熙任命南懷仁做欽天監監正,又任命他做工部侍郎,這是西洋人在中國朝廷做官的開始,從此康熙就重視自然科學的事情,正好這時候法國一批傳教士白晉、張誠等到皇宮來見康熙,帶了三十件科技的書籍和儀器,康熙就把白晉和張誠留在宮內服務,把他最喜歡的那幾個儀器,擺在自己的宮廷里。康熙跟他們學數學,學天文,學歷法,數學裡面就學歐幾里德的平面幾何,耶穌會士學了滿語、滿文,用滿語給康熙講幾何學,他們還帶了一些科學的儀器,康熙就做題,做數學題。 前不久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舉辦了康熙大帝展,其中展出了一些康熙時候的儀器。經過了這么長的歲月,仍然運轉靈活,光彩耀人。其中有一件手搖計算機能進行加減乘除開方的運算,現在北京故宮裡面收藏了康熙時代的手搖計算機有十件,很有意思。還展出了比例規,是銅鍍金的,可以進行乘方開方的運算,還展出了幾何模型,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圓錐體,多面體,完全是楠木做的,幾十件,做得非常之精細,這是康熙當年學幾何時候用的教學模型。還有一些其它的儀器。康熙他不僅僅是學,而且還實踐,他在視察永定河的時候,帶著他的幾個皇子,讓他們親自打樁,親自用儀器進行測量,康熙親征噶爾丹的時候,把皇太子、皇四子等人留在北京,恰好那時候有日食,皇子們在北京觀測日食,他在前線,然後緊急奏報,交流觀測的結果。 康熙對西洋和西方的科學技術不排斥,而是接納,表示了作為一個帝王來說,寬大的胸懷和渴求的願望。盡管是這樣,但是康熙僅僅是一種個人的宮廷行為,沒有形成吸收西方科學技術的政策,也沒有形成一個制度。康熙故去之後,人亡政息,他下面的一代一代的子孫們,那些皇帝們,對西方的科學技術一個比一個不感興趣,僅僅喜歡的是自鳴鍾和大水法,作為欣賞和玩物而已,沒有用來振興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科學技術,這是美中不足之處。 古今中外的大人物,都有其傑出的過人之處,也有其突出的歷史貢獻。康熙帝以其才華與天賦,智慧與膽識,勤政與謙虛,好學與著述,頑強與堅韌,寬容與簡約,在人生旅途中,克服諸多困難,完成重大使命。他幼年登基,用智鞏固皇權,以其年輕氣盛解決了我們所不可想像的撤藩,隨後一個一個的成功接踵而至。統一台灣,抗俄簽約,北疆長城,進兵安藏,治理黃河,六下江南。他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協和名族關系,傳承中國文化。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足可見其功績並非一般,而與歷史上所有的帝王相比,估計也只有唐太宗的功績可以和他相提並論,足可以稱得上是千年一帝!

閱讀全文

與康熙皇帝的孝順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懷孕怎麼躲過內職體檢 瀏覽:10
老年體協活動經費方案 瀏覽:745
上海法官退休年齡 瀏覽:83
164歲長壽老人 瀏覽:542
重陽節江西廟會 瀏覽:671
老年人微信名男 瀏覽:750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書法字 瀏覽:945
老人躺不平如何做ct 瀏覽:633
孝順父母的背景照 瀏覽:494
養老保險和醫療不一樣 瀏覽:514
北京康語軒孫河老年公寓電話 瀏覽:469
普通農村老人過世要花多少錢 瀏覽:9
端午節跟父母說什麼 瀏覽:183
老年人焦慮症的治療該如何進行 瀏覽:284
重陽節的人物及來歷 瀏覽:107
重慶長壽區元祖 瀏覽:526
長壽花水泡不生根怎麼辦 瀏覽:179
女兵體檢怎麼體檢 瀏覽:275
體檢表的職務怎麼填 瀏覽:128
退休了還扣社保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