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茅台酒每年制酒從哪個節日
茅台酒每年制酒從重陽節開始,「端午制曲,重陽下沙」是茅台酒季節性生產方式的兩大代表,重陽下沙是茅台鎮延續很久的釀造工藝歷宏傳統,重陽下沙指,重陽時節開始投料,是醬香型白酒每年的第1次投料,標志著新的一個釀酒周期的開始。
其實沙是茅台醬香酒製作原材料高粱的一種說法,茅台鎮正宗醬酒的原料為紅纓子糯高粱,而不是平時所說的東北高粱。它顆粒小,飽滿,呈醬紅色,所以看起來像沙子一樣肢山冊,當地人都稱其為「沙」。
重陽節下沙的原因
1、紅粱成熟,滿足主原料需求
到了九月份重陽節,高粱成熟,天氣溫度在25度上下,不會因為高粱中澱粉含量高在下窖時導致升溫過猛生酸幅度過大的問題,而在重陽節前後,下沙在各方面都適宜並且出酒率高,所以也就有了重陽下沙。
2、河水清澈、利於取水釀酒
赤水河受地理因素影響進入夏季降雨量加大,在山雨沖刷下,大量紫紅色的土壤顆粒浸入水中,也因此名叫赤水河,同時導致渾濁水土流失造成水質不好,且當地氣溫高達35至40度,高糧澱粉含量高,如收堆、下窖升溫過猛,生酸幅度過大,在此時也並不利於釀酒。而到了重陽節前後,河水清澈甘甜,故此時開始下沙釀酒的第1輪次為適宜。
3、能夠更好地控制發唯飢酵
在重陽節前後,茅台鎮氣溫適宜大概在25度左右,這個溫度對於釀酒來說也是做合適的,不會因為溫度的過高而使得釀出的醬酒過酸,也不會因為溫度太低而是發酵過程過慢,影響後續進度從而降低出酒率,也為釀酒微生物創造出良好的生長環境,所以選擇重陽下沙是有多重因素在內的。
B. 2022年茅台鎮重陽節祭水大典主祭叫什麼名字
酣客君豐酒業。根據查詢年茅台鎮重陽節相關信息得知,2022年則拍茅台鎮重悶老陽節祭水大典主祭叫酣客君豐酒業。 由貴州省孫罩羨仁懷市政府、仁懷酒業協會主禮,酣客君豐酒業主祭的「壬寅茅台鎮重陽祭水大典」在仁懷市茅台鎮1915廣場盛大開幕。
C. 重陽節都有什麼活動
賞菊抄花,爬山,祭拜祖襲先。
D. 釀造醬香型白酒為什麼要重陽下沙
不懂!
「下沙」是醬香酒製造環節中的關鍵步驟。沙是茅台鎮醬香酒製作原料高粱的一種說法,由於茅台鎮正宗醬酒的原料為紅纓子糯高粱。它顆粒小,飽滿,呈醬紅色,所以看起來像沙子一樣。當地人都稱其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既是重陽節,也是貴州茅台鎮醬香酒一個生產周期的開始,但大家知道為什麼茅台鎮醬香酒要選在重陽下沙嗎?
原因一:
赤水河的水質在農歷九月初九左右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候,河水清澈見底。茅台鎮醬香酒釀造先輩們為順應天時地利,特選擇在重陽開始下沙。
原因二:
九月初九開始下沙,窖期為30天,立春或除夕之前烤完一次酒,立春或除夕後,氣溫開始回升,到烤三、四次酒的時候,氣溫適宜於醬香酒產酒、產香,非常適於醬香酒產酒產香微生物的繁殖生長,而三、四輪次澱粉糖化程度、水分、酸度、糟醅通透性都比較合理,因此三、四輪次酒是醬香酒產酒、產香高峰期,為順應三、四輪次產酒、產香,選擇在重陽下沙是比較合理的。
總結出來貴州茅台鎮釀酒師傅選擇在重陽下沙,是順應天時地利,順應貴州茅台鎮的氣候。再次印證了醬香酒的第一生產要素是環境,優質的貴州茅台鎮醬香酒是天工地造,而貴州茅台鎮的能工巧匠們主要是為釀酒微生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繁殖環境。
不一定是那個時候。
醬香型白酒是有釀造規程的。不一定是那個時候才做這道工序。
北京茅台(華都酒)就是貴州茅台廠家協助釀造的。
不一定是那個時候才做這道程序的。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
『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這是我們茅台鎮的民謠,每年九月開始,赤水河的水就開始變清,因為舊時代,那時所有的農民老百姓種莊稼都離不開24節氣,根據不同的節種哪一種莊稼。九月九剛好是重陽節,從這天開始,就不會有大洪水了,非常的准,因為之前的氣候環境沒有被破壞和污染,所有準確。
那時候 科技 不發達沒有處理水的能力,都是依靠大自然,所有就只有等,因為赤水河到夏季會變得很紅並且渾濁,等赤水河清了,才開始下一輪的釀酒,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也是赤搏悄神水河神秘的原因,
另一個原因,依然是很關鍵,就是我們本地的高粱剛好在這個時候成熟收割,這也是我們的祖先非常了不起的發現,根據24節氣候變化,總結出何時種高粱才會最好的收成,主要是高粱它必須在這之中才能生長。
這樣長時以往,周而復始的成就了醬香酒釀造的時間體系。這就是說醬香酒的釀造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
以後的視頻中再一一為大家詳解。
您好,沙指的是高粱。醬香酒為什麼要重陽下沙,原因有以下幾點:
1、每年重陽左右是高粱成熟收割的季節。
2、重陽左右茅台當地氣候的特點,雨水少,赤水河的水比較清澈。
3、避開高溫生產時節,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選擇性利用自然微生物。
4、九月九重陽節,象徵天長地久,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釀造醬香型白酒,為什要重陽下沙?
茅台鎮醬香酒有幾千年的傳承 歷史 ,早在大禹時期,赤水河的土族居民就善釀酒。2000多年前的「枸醬酒」就運茄受到漢武帝「甘美之」基虧的贊美。
根據史料記載: 「重陽時節,純用高梁作沙,蒸熟和小麥面三分,納釀地窖中,經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復釀,必經數回然後成。初曰生沙,三四輸曰燧沙,六七輸曰大回沙,以此概曰小回沙,終乃得酒可飲,品之醇氣之香,乃百經自俱,非假曲與香料而成,造法不易……」 ——摘至《續遵義府志》
每年農歷的9月初9重陽節這一天,茅台鎮大大小小的酒廠都要舉行隆重的祭酒的活動,緬懷祖師,傳承工匠精神。在茅台鎮流傳著這些諺語:「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重陽下沙,一定抱個金娃娃」、「重陽下沙芳滿缸,重陽釀酒香滿缸」。這里反復提到的「下沙」是什麼意思?與重陽有什麼關系?
這里的「下沙」是什麼意思呢?
「沙」是指高粱,當地優質的紅纓子糯高粱,粒小皮厚,紅紅的顏色,就像沙子一樣。而大麴坤沙釀造工藝就是用80%的整粒高粱釀造,碎沙只佔20%左右,所以叫「坤沙」。「坤」又叫「捆」整粒的意思。 那麼「下沙」又是什麼意思呢? 「下沙」就是醬香酒釀造的一個周期的第一次投料。別看這個簡單的詞,它可有很復雜的步驟:
第一步是潤糧 ,就是用90 熱水,邊潑邊拌把高粱潤濕,加母糟(上年最後一次發酵時留下)潤10小時左右。
第二步是蒸生沙, 在甑蓖上鋪上稻殼輔料,鍋底放水,灶下燒火,見汽撒糧,哪裡冒氣就撒再在哪裡,一小時完成上甑任務,加蓋後再蒸2-3小時。
第三步是攤涼 ,蒸熟的沙不能馬上拌曲,否則會燙死曲中微生物,必須攤涼至32 左右,加尾酒(頭年留下的掐頭去尾的酒)拌勻。
第四步是堆積發酵 。蒸熟的料再加10%的曲拌勻,堆4-5天,堆圓堆均勻,略微拍實,待溫度升至45-50 時入窖。
第五步是入窖發酵 。把料鏟進窖池,撒上稻殼,用泥封窖,封4cm左右,發酵30-33天。第一輪次的蒸煮發酵就算完成。
釀造醬香酒的整個流程要經歷一年的時間,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還要分別窖藏3年,再勾兌,勾兌後再陳釀一年,方可罐裝銷售。五年呀,新酒就要五年,多麼不易。
那麼為什要選擇重陽下料呢?
這有什麼講究呢? 蒸酒什麼材料最重要?有這種說法:「糧為酒之肉,水為酒之血,曲為酒之魂」。
夏季雨多,水土流失嚴重,赤水河的水,在端午至重陽這段時間是赤紅色,很多泥沙,水質不好,傳統工藝就避開這段時間,而在這一段時間乘高溫制曲,作不太需要水的,蒸酒的准備工作;而在重陽到第二年的端午這段時間,赤水河的水清澈透明,正好用來蒸酒,你看,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工藝,是多麼合理,多麼適時,這是水的講究。而糧呢?重陽時節正好當地優質高粱紅纓子糯高粱成熟收割的季節。正好趕上了新酒釀造原料需求。 茅台鎮醬香酒正是祖輩釀酒師們對自然的正確理解,合理安排,精心利用所創造的奇跡。
茅台鎮醬香酒從釀造到出廠銷售,至少要經過5年以上歲月的沉澱,它凝聚了老一輩釀酒師的心血,也傾注了新一代釀酒師們日以繼夜的匠心傳承與創新,才能讓醬香型白酒更加甘甜醇和、獨具風格。
醬酒釀造工藝
重陽下沙是以茅台為主要代表的醬酒的釀造工藝之一。其工藝是共有的!
下沙即為投料,料指的就是釀造醬酒的重要原料。茅台鎮釀酒原料為一種獨有的糯性高粱,俗稱紅纓子,其與其它高粱不同,顆粒堅實、飽滿、均勻,粒小皮厚,支鏈澱粉含量達88%以上,截面呈玻璃質地狀,適於醬香型白酒工藝的多輪次翻烤,可保存其最佳營養價值。比如茅台酒選用茅台鎮一品高粱,皮厚質優,富含2%-2.5%的單寧,經古法釀制發酵,形成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類物質,釀出地道醬香美酒。
歷經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茅台鎮釀酒形成了季節性生產、高溫釀造、長年貯藏的獨特工藝。茅台鎮醬酒謹遵古法, 以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取酒工藝為基石,端午制曲、重陽下沙、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酒漿正好吸納四季之靈氣 。此後酒漿再按輪次、酒精濃度、典型體、生產日期的不同進行分類,裝入酒壇長年貯藏,在漫長而神秘的生物反應過程中,各種有益的微生物盡數羅置於酒中,釀成地道的老醬香。
品鑒醬酒
初識醬香
開酒之際,細膩的醬香味瞬間散發出來,淋於掌心,來回摩擦,聞之,香氣不嗆鼻,豐富純正,綿綿悠長。
觀色盪香
倒入杯中,酒色微黃剔透,輕盪之,酒漿掛杯不散,香氣撲鼻,與空氣充分接觸後,飲之其味醇和豐滿,其香細膩悠長。
品味識香
呷:輕呷一小口,吸氣,讓酒漿均勻分布在口腔,頓感舌尖甜酸,舌側微澀,舌根微苦,緩緩咽下,喉嚨、食管感覺柔和、潤滑;
咂:飲後輕咂嘴,發出咂嗒之聲,舌根生津,回味無窮;
吸:迅速吸氣,香氣由內入鼻,滿口生香;
空杯留香
酒後空杯,余香續留於杯中,久繞不散,時間越長,醬香越佳。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沙」,沙是紅纓子高粱當地也叫紅梁,因為不同於其他高粱,紅梁粒小,皮厚,顆粒飽滿,澱粉高,能經受多次蒸煮,所以稱其為「沙」。
為什麼要重陽節下「沙」呢 ?
一、九月重陽左右高粱的收割季節,原材料。
二、茅台當地氣候特點,這時候雨水少,赤水河水清澈。
三、避開高營養高溫生產時節,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選擇性利用自然微生物。
四、九月九重陽節,象徵天長地久,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重陽下沙沒有什麼原因,就是因為茅台集團釀造需要的高粱是秋季成熟的。
沙是茅台醬香酒製作原料高粱的一種說法。重陽下沙即指,重陽時節開始投料,是醬香型白酒第一次投料。
為什麼在重陽時節投糧?到了九月,氣溫降至25度左右,河水清澈甘甜,高粱也於秋季成熟。故此時開始下沙釀酒的第一輪次最為適宜。天人共釀-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必須順應天時地利,每年九月九左右,赤水河水質是一年最好的時候,清澈見底,本地高粱也快成熟,各種釀造環境具佳,因此選擇重陽下沙。
E.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呢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F. 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還有有的地方吃粽子。下面淺析幾則。賞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台,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並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雲:「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後,每年重陽於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並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台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廣州地區,遊客多於重陽登上白雲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乾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於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跡,也吸引著許多遊客。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並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於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佩茱萸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放紙鷂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說 「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 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登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後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葯,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 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後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如《山東民俗·重陽節》介紹,山東酒坊於重陽節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台鎮,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葯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闆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於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系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