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廢棄孝順

廢棄孝順

發布時間:2023-04-14 07:55:22

❶ 活到60歲就被遺棄,中國歷史上是否真有這種習俗

歷史上的確是有過這種習俗的,不過正史和野史中都沒有相關記載,說明這種現象應該還是某一個時期,某些地區所獨有的,並不是普遍發生的。

根據 《印度佛經》記載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棄老國,那裡的老人到了一定的歲數,就要被遺棄或者活埋。根據後來的考察,發現在四川、安徽、湖北、陝西等地的確有類似的遺棄老人的地點,基本都是在陡峭的懸崖壁上,挖個很狹窄的洞口,然後把老人丟棄在那裡,等他自生自滅。

之所以會有這種棄老的習俗是因為,古時候生產力水平低下,老人上了年紀,失去了勞動力,還要白吃白喝靠別人養著,在古人眼裡是浪費生存資源的,因此一上年紀就會被活埋或者丟棄。

這種習俗放到現在來看,簡直是不可思議,違背綱常倫理的,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孝為先的美德大相徑庭,但或許這也是那個年代人們不得已的做法。

❷ 為什麼一些老年人一輩子辛辛苦苦為兒女操勞,到了老的時候卻被不孝的孩子遺棄或者是給罪受

嗯,可能因為人不同吧,有些人就不會這樣。他們會好好的孝敬老人家。但有些人就不一定了。🐶🐶🐶🐶🐶🐶🐶🐶🐼🐶🐶🐶🐶🐶🐶🐶🐶🐶🐶🐶🐶🐶🐶🐶🐶🐶🐶🐶🐶🐶🐶🐶🐶🐶🐶🐶🐶🐶🐶🐶🐶🐶🐶🐶🐶🐶🐶🐶🐶🐶🐶🐶🐶🐶🐶🐶🐶🐶🐶🐶🐶🐶🐶🐶🐶🐶🐶🐶🐶🐶🐶🐶🐶🐶🐶🐶🐶🐶🐶

❸ 關於孝的文化常識

1. 孝文化常識有獎問答
孝文化常識有獎問答 1.弟子規 入則孝 的問答題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2.關於文化常識的簡單問題
【六順】謂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北史·尉元傳》:「然五孝六順,天下之所先,願陛下重之,以化四方。」 唐 李邕 《兗州曲阜縣孔子廟碑》:「六順勃興,四維偕作。」

【五教】1.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傳:「布五常之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舊唐書·玄宗紀下》:「敦風勸俗,五教攸光。」2.古代練兵的五項內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輪鄭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3. 唐 人對司徒的別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門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邁 《橋絕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4.佛教語。華嚴宗判教為五,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唐 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

【六禮】1.謂古代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和鄉射禮、相見禮。《禮記·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 鄭玄 註:「鄉,鄉飲酒、鄉射。」《荀子·大略》:「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楊倞 註:「六禮臘消頌,冠、昏、喪、祭、鄉、相見。」2.古代在確立婚姻過程中的六種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儀禮·士昏禮》「納採用雁」 唐 賈公彥 疏:「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唯納徵不用雁,以其自有幣帛可執故也。」其後《唐律》、《明律》中都有類似的規定。《初學記》卷十四引 漢 秦嘉 《述婚》詩:「敬茲新姻,六禮不愆。」 明 陸采 《明珠記·閨嘆》:「縱無六禮雙羊,奈一言難變,便死也魂與檀郎為伴。」 清 曹寅 《遊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生小 雲英 自托媒,遠煩六禮絕嫌猜。」3.古享祭宗廟之禮有六:肆獻裸、饋食、祠、禴、嘗、烝。《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肆獻裸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賈公彥 疏:「此一經,陳享宗廟之六禮也。」4.諸侯朝見天子之禮有六。《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鄭玄 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為文。六服之內,四方以時分來,或朝春,或宗夏,或覲秋,或遇冬,名殊禮異,更遞而徧。」

【五色】1.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孫星衍 疏:「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黃無玄為五也。」2.泛指各種顏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三國 魏 曹丕 《芙蓉池》詩:「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鮮。」 唐 韓愈 《謝自然詩》:「檐楹蹔明滅,五色光屬聯。」《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一回:「有人說你有個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聲。」3.神色。參見「 五色無主 」。4.中醫指五臟反映在面部的五種氣色。據以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公乘陽慶 ]更悉以禁方予之( 倉公 ),傳 黃帝 、扁鵲 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 張守節 正義引《八十一難》:「五藏有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也。」《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察色》「欲識小兒百病原,先從面部色詳觀,五部五色應五臟,誠中形外理昭然。」註:「五色者:青為肝色,赤為心色,黃為脾色,白為肺色,黑為腎色也。」

【三辰】指日、月、星。《左傳·桓公二年》:「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杜預 註:「三辰,日、月、星也。」 南朝 梁 沈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麗於天,滔滔猶四瀆之紀於地。」 宋 梅堯臣 《效阮步兵一日復一日》詩:「四序相盛衰,三辰運光魄。」 清 唐孫華 《進呈御覽詩一百韻》:「紫極三辰正,黃圖九域清。」

總得加點分吧,這么辛苦!
3.急求一篇以孝為話題的作文`````回答好的有獎`````在線等候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跡,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 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

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

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

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

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 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

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 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

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獃獃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

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 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

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夫孝,始於事親也。
4.有關守孝時間的文學常識
《弟子規》在「入則孝」一章中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意思就是說父母逝世之後,子女應要守孝三年,常常要為父母的離世而感到悲痛不已。要在墳前搭建簡易的住所,杜絕酒肉和一切娛樂活動。這就是「守孝三年」的傳統。

中國古代至少從西漢開始到清朝末年,這種傳統延續了兩千多年,不過,我們現在廢棄這種傳統已經很多年了,不管什麼理由,總之,我們廢棄了。而古代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不論大小官員,不論任何職務,從知道父母喪事那天開始就必須停止工作,回家守孝三年,任何官員膽敢隱瞞父母過世的消息(為了不在官場上人走茶涼嘛),一律罷免官職。這種傳統無人例外,只有在極少的情況下,才可以在喪期工作,這種情況叫做「奪情」 。哪怕張居正這種的人物在萬曆皇帝「奪情」之後,也回家守孝了三個月。

後來想想,為何一定是三年呢?會不會時間太長了?仔細體會一下,其實這裡面是有道理的,這種守孝的行為其實是在報恩,報父母的恩。我們常說:「我已經不是三歲小孩了」。孩子在三歲以前的三年,日日夜夜也離不開父母(尤其母親),一切都要靠父母,盡心盡力照料了三年,直到我們脫離了「三歲小孩」階段,從嬰兒進入幼兒(可以暫時脫離父母進入幼兒園)了。父母逝世後,守孝三年,日夜不離,是為了報這三年的恩。
5.關於孝的問題
不孝有三: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中無後為大。 解釋1: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最大的不孝了。 解釋2: 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 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十三經註疏《孟子·離婁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漢代趙岐註:「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直被認為封建思想的桎梏,進而有人說儒家滅人性,孟子沒人情。

雲雲。 因為他們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

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所謂過繼,是指在一家人家的長久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把宗族中其他家的孩子過繼到他家作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沒有,就到外族過繼。目的就是保證他家不斷後。

所以,中國的家族沿綿幾十世,這個血脈鏈上,有多少次的過繼,已經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越是體面的家族,越是在乎有後,所以過繼產生的幾率也越大。

與過繼並存的還有其他一些維持血脈流傳的方法,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種。這兩種情況,讀者從字面上應該可以看出其含義。

而尤其要一提的是,關於借種,在中國古代的不少地區,曾經有一種集體的借種行為,是每年確定的時間確定的地點,有大量的長久無子的婦人聚集到一起,而那裡還會聚集一群准備與那些婦人交合為她們提供「種」的男人。這在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中就有相關的描述。

可以說是極其愚昧的行為,催使這種行為的就只有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君子以為猶告也。」」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了解到的含義。

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

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其實,孟子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夫子,並非不知變通的老道學。

相似的例子還有「男女授受不親」一句。其實在《孟子》里有人問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該不該給予援手,孟子說當然要給予援手。

這里就不引原文了,建議求知的讀者自己翻看原文。 那麼孟子的話為什麼會被斷章取義到這種程度!我個人以為這是道學家的故意。

很明顯,《孟子》的文字不是隨便一個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里應該不會差到把這么簡單的文字都誤解的地步。所以這種誤解是一種故意,或者說是曲解。

曲解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闡述「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學要旨。 嗚呼!難怪有人說:「和尚是佛門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書生是儒家的罪人。」

若問「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
6.關於文化常識的簡單問題請問什麼是:六順、五教、六禮、五 愛
【六順】謂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

《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北史·尉元傳》:「然五孝六順,天下之所先,願陛下重之,以化四方。」

唐 李邕 《兗州曲阜縣孔子廟碑》:「六順勃興,四維偕作。 」 【五教】1。

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

《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傳:「布五常之教。」

《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舊唐書·玄宗紀下》:「敦風勸俗,五教攸光。」

2。古代練兵的五項內容。

《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

3。 唐 人對司徒的別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門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4。

佛教語。華嚴宗判教為五,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唐 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 【六禮】1。

謂古代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和鄉射禮、相見禮。 《禮記·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

鄭玄 註:「鄉,鄉飲酒、鄉射。」《荀子·大略》:「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楊倞 註:「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2。

古代在確立婚姻過程中的六種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儀禮·士昏禮》「納採用雁」 唐 賈公彥 疏:「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

唯納徵不用雁,以其自有幣帛可執故也。」其後《唐律》、《明律》中都有類似的規定。

《初學記》卷十四引 漢 秦嘉 《述婚》詩:「敬茲新姻,六禮不愆。 」 明 陸采 《明珠記·閨嘆》:「縱無六禮雙羊,奈一言難變,便死也魂與檀郎為伴。」

清 曹寅 《遊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生小 雲英 自托媒,遠煩六禮絕嫌猜。」3。

古享祭宗廟之禮有六:肆獻裸、饋食、祠、禴、嘗、烝。《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肆獻裸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 賈公彥 疏:「此一經,陳享宗廟之六禮也。」4。

諸侯朝見天子之禮有六。《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鄭玄 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為文。六服之內,四方以時分來,或朝春,或宗夏,或覲秋,或遇冬,名殊禮異,更遞而徧。

」 【五色】1。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

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孫星衍 疏:「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黃無玄為五也。 」2。

泛指各種顏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三國 魏 曹丕 《芙蓉池》詩:「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鮮。」 唐 韓愈 《謝自然詩》:「檐楹蹔明滅,五色光屬聯。」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一回:「有人說你有個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聲。 」3。

神色。參見「 五色無主 」。

4。中醫指五臟反映在面部的五種氣色。

據以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公乘陽慶 ]更悉以禁方予之( 倉公 ),傳 黃帝 、扁鵲 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

張守節 正義引《八十一難》:「五藏有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也。 」《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察色》「欲識小兒百病原,先從面部色詳觀,五部五色應五臟,誠中形外理昭然。」

註:「五色者:青為肝色,赤為心色,黃為脾色,白為肺色,黑為腎色也。」 【三辰】指日、月、星。

《左傳·桓公二年》:「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杜預 註:「三辰,日、月、星也。」

南朝 梁 沈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麗於天,滔滔猶四瀆之紀於地。」 宋 梅堯臣 《效阮步兵一日復一日》詩:「四序相盛衰,三辰運光魄。」

清 唐孫華 《進呈御覽詩一百韻》:「紫極三辰正,黃圖九域清。 」 總得加點分吧,這么辛苦。
7.如何看待「孝文化」問題
時事評論背景: 孝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

然而如今的社會人群正在淡化孝觀念。挖掘孝傳統,弘揚孝文化,以孝作為構建和諧家庭的突破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然而 時事評論觀點:如何看待「孝文化」問題 一、孝觀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觀念日趨淡化並非僅僅是從道德層面譴責就能解決問題的,背後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如今,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年輕人所佔比重越來越少而年長者越來越多,「4-2-1」家庭結構日趨普遍,同時,社會的養老保障體制的遠未健全,年輕人養老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於是開始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逃避責任,在山東曲阜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6%的人認為孝與不孝與經濟有關。

另一方面,具體的階層也存在具體的困難。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輕人正面臨越來越多生存壓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的情況下,孝心等道德層面的問題自然被排在了後面。

在農村,城鄉二元分化對立的社會體制,也增加了農村人養老困難。農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處幾地的現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難以團聚、朝夕相處,「孝文化」和「孝心」培養自然無從談起。

二、弘揚孝文化的意義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始終閃耀著不滅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包含了許多寶貴的精華內容,對於和睦鄉里,促進家庭的和諧,維護社會的穩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孝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文化紐帶,成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顯著特徵。當今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倫理道德正處於重構之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揚傳統孝文化,對於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良好的倫理道德規范,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諧友善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並身體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繼續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的地位和使命。
8.急需40個關於風俗文化或文學常識的小問題
1、「蘇門四學士」分別指的是那四位?

答案: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

2、《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哪位?

答案:福樓拜

3、「郊寒島瘦」分別指的是唐朝哪兩位詩人?

答案:孟郊、賈島

4、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分別指的是?

答案:歐·亨利、莫泊桑、契柯夫

5、「歲寒三友」指的是哪三種植物?

答案:松、竹、梅

6、古代「五音」指的是?

答案:宮、商、角、徵、羽

7、「彘」指的是什麼動物?

答案:豬

8、「四庫全書」指的哪四庫?

答案:經、史、子、集

9、「四史」分別指的是?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10、古希臘神話中,大力神指的是誰?

答案:赫拉克拉斯

11、《理想國》的作者是?

答案:柏拉圖

12、「戰國七雄」指的是哪七國?

答案:燕、齊、趙、魏、韓、楚、秦

13、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分別是?

答案:《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

14、《紅與黑》的作者是?

答案:司湯達

15、老舍原名是?

答案:舒慶春,字舍予

❹ 怎樣的情況下,算是不孝順

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三個層次:

關於孝悌之道,比較集中的記載見於《禮記》,其中將「孝」分為三個層次,即「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對父母盡孝「生則養」,「養觀其順」;「沒則喪」,「喪觀其哀」;「喪畢則祭」,「祭觀其敬與時」等等;[39] 《孟子》在很多場合論述了如何行「孝」,歸納起來,大體是養親、尊親、養志、守身、慕親、禮親、悅親和懷義事親,等等。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從事實的角度分析:孔子認為不孝中無後為最大。就是他認為沒有後代(指男性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因為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而父母一般最重要的不是本身的健康、幸福,而是對後代延續的擔憂。

但是,這是事實而不是行為,沒有後代不是一種行為的結果,因為,有的人不育卻非常孝順父母,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有的人虐待父母,卻很多後代,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如果按照這樣的標准,後者難道比前者孝順?

顯然,不能用事實來作為評判孝順與否的標准。而應當以行為來評判是否孝順的標准,特別是現在的社會,關鍵的不是事實是否符合父母的標准,關鍵在於愛父母的行為,父母的錯誤要體諒,但是不能一味盲從,我認為才是孝順。

我個人認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體諒父母的苦心,原諒父母的錯誤,但是,自己不要被父母的錯誤所引導作出錯誤的事情,當孩子因為父母的錯誤而錯誤的時候,反而是不孝。

附:相關的孔子孝思想

1,入則孝,出則弟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重師長。要少承諾,務必講誠信,有愛心,要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餘要多學習。」
【評析】
儒家思想,或者嚴格來說,這本《論語》,許多都是講究人的素質培養,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修煉和培養,通俗點說,就是怎樣自己對自己進行思想教育,怎樣處世為人。一個人敬重師長、文明禮貌、講誠信、有愛心、追求道德完善、又善於學習。如果全中國的公民都成為這樣的人,該有多好啊!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思想教育完全可以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教給我們的孩子。
隨著獨生子女的時代到來,再加上強調自我的西方思潮湧進中國之後,中國的獨生子女們越來越不尊重父母了。父母在他們眼裡連和他們平等的權利也沒有。比如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的女兒寧寧,她一出現就干擾她父親和阿春的愛情,咒罵她的母親和美國人結婚,攪得父母離婚後無法再與其他相愛的人結婚,但是她卻不允許她的父親禁止她先與男同學發生性關系,再和這位男同學的父親定婚。我想這與她從小缺乏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有著極大的關系。

2,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父親活著,觀察兒子的志向,父親去世後,觀察兒子的行為,如果這個兒子在父親去世後三年還不改變他在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說明他是真的孝順。
【評析】
孔子主張孝順和仁義,但更強調言行一致。這一段主要介紹一種考察一個人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的辦法,也就是通過一個人在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和沒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是否一致,來確認一個人是否真正孝順。
只是我覺得以是否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來確認一個人是否孝順的觀點值得推敲。這是將父親的意志凌駕與兒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觀點,是應該否定的。是否需要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或父親生前指定的道路,應該根據這個志向本身是否正確,以及是否依然符合變化了的環境,而不能只因為是父親決定的就不能改變。
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當鋼琴家,這個理想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就將這樣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歡鋼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天份和條件,殘酷地強制孩子練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說孩子不孝順,這是極端錯誤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對真正的仁愛和孝順的背叛。孝順的基礎我覺得應該是仁愛,是指孩子對父母的仁愛,而仁愛的基礎應該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應該是相互的。

3,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隨後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告訴他『不要違背』。」 樊遲問:「『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時,要以禮相待,父母去世後,要按照規矩為他們安葬和進行紀念活動。」
【評析】
「不要違背」的意思,除了「不要違背禮」之外,可能還有「不要違背父母的意見」的意思,如果再引伸到對統治者的態度時,就成了「不得抗上,必須唯上」的意思,或許也就是後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鼻祖?因此在今天必須對這個觀點堅決摒棄和批判。
孝順,本來應該是一個人的自覺行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要違背」這樣的孝順往往成為父母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一個理論根據。許多情況下,孩子並沒有這樣孝順的主動,但是父母卻去強迫子女如此孝順,又比如,許多情況下,公民並不願意「唯上」,但是一旦你不「唯上」就可能遭到上司的打壓。
在另外一種情況下,這樣的孝順也會成為一些人為自己做壞事的托辭。比如著名詩人陸游,為了博取「孝子」的虛名,居然以「母命難違」為借口,將很好的妻子休掉了,實在是對他妻子的嚴重傷害。如果在提倡以德治國的今天,我們的一些官也以「父命難違」或「母命難違」為借口去謀私,那將是多麼荒唐啊。所以孔子的這一孝順觀,必須堅決廢棄。
所以個人覺得,父母的意見應該尊重,但不能成為一種命令;上級的命令要執行,但是不能違反法律。孝順,不能成為超越一切的東西,否則,就容易演變為一種罪惡。

4,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孝順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父母生病。」
【評析】
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有人說是「父母最擔心子女會生病。」因此民間也有「保重自己的身體就是孝順父母」的說法。這樣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個人還是覺得,這里明明是講的孝順父母的問題,怎麼會變成父母擔心子女的身體呢?從字面來看,「唯其」的「其」應該是復指前面的「父母」而不是指「父母的子女」。
我想,孔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兩千多年前醫學還不發達的年代,生病是子女們最難控制的事情,所以只有在不生病的時候精心照料父母,才能避免父母生病。正如今天我們所說的那樣:「沒什麼,不要沒錢;有什麼,不要有病。」因此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確實是子女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當然,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既要保重自己,又要關心父母的健康,也許更加全面?

5,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順,孔子說:「今天許多人認為孝順就是能贍養父母,但是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呢?」
【評析】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時代,人們對孝順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種觀點可以同時並存。因此在今天,我們對孝順的理解,也應該可以各自不同,而不需要強求一律。
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即對父母的尊敬的問題,可見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要我們留神一下今天的現實社會就會發現,就連像飼養狗馬那樣贍養父母,都還有許多人沒有做到。這一方面固然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廣東這個全國最富裕的地區,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子女自己住新房子,將年老的父母另外住在破舊的老屋裡,甚至專門出錢請個保姆照顧父母,也不願意讓父母與自己一起住。這也算是孝順嗎?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寫到這里耳邊忽然響起了「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我想這首歌之所以受歡迎,除了旋律優美之外,更重要的是這首歌充滿了對父母的關愛之情吧。上了年紀的父母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保證,更需要心靈上的關懷。因此孔子的這一孝順思想,在今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6,有事,弟子服其勞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評析】
孔子在前面論孝順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尊敬父母的標准,到了這里,標准進一步提高了。這里不是從子女的角度去要求,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去要求了,也就是說,不管你子女怎樣做,你必須讓父母感到滿意才行。個人認為這樣的要求有點過分了,事實上也是很難做到的。尤其是這樣的要求,會嚴重損害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是必須警惕的。
父母滿意不滿意,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子女很難控制,尤其是父母並不都是聖人,會有偶爾犯錯誤的父母,更有本質上就壞的父母,如果遇到這樣的父母,也讓子女去讓父母滿意,只能使子女也一齊變壞。
一切讓父母滿意的孝順思想如果引伸到治理國家上面去,更將引起社會性災難。現在我們的許多官員,根本無視老百姓的意願和利益,一心只想讓上級上司滿意,我想,這正是造成許多老百姓不滿意和一些社會不和諧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7,事父母幾諫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
孔子說:「發現父母有不對的時候要委婉地勸說他們改正,如果父母不聽,仍然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能違抗,還要繼續任勞任怨。」
【評析】
我覺得孔子的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應該堅決廢棄。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下樑不正倒下來」,身為父母,理當成為子女的榜樣,怎麼對子女的勸阻不聽,還要求子女繼續尊敬如此不堪的父母?實在是荒唐之極。如果再以此要求老百姓對待政府官員,那後果將更加危險。所以對於父母的錯誤要勸阻,如果父母不改正,那麼這樣的父母便不再應該繼續尊重。同樣的道理,如果老百姓對政府官員的錯誤提出了批評,而政府官員不聽,不但不應該繼續尊重那樣的官員,還應該立刻罷免那樣的官員。
父母要想獲得子女的尊重,首先自己應該自重。官員要想獲得老百姓的尊重,更應該嚴以律己。

閱讀全文

與廢棄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