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不下靠十三,十三不下要冬旱什麼意思
很直白的民諺:重陽不下(雨)看十三,十三不下(雨)一冬干(沒有雨)。
重陽時節能否落雨是大家關心的事。一是北方夏糧作物的播種在這個時候;另外人們常常以重陽之雨晴預卜冬日之旱澇。經過長期總結的「寒露天雨,百日無霜」「夏至有雷三伏冷,重陽無雨一冬晴」就是這個意思。民間則直截了當地說:「重陽不雨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可見重陽下雨對舊時靠天吃飯的農民是祈盼的,喜歡。「瑞雪兆豐年」,冬季雨雪多少,對來年莊稼的豐歉將起重要的作用。
莊稼人叫得最響的當數「九月九變天」這句諺語,所謂的「九月九變天」主要是說農歷九月九的時候,大雁南歸,寒氣逼人,已經進入了添加衣物的「秋尾巴」時令。秋後北風緊,而且風涼風大,因此便有了「九月九無事不在河邊走」的農諺。同時,又因為這一天在莊稼人的心目中有著很特殊的代表性和象徵性,莊稼人都特別關注農歷九月九的天氣變化情況,所以每到農歷九月九這一天,家鄉人總是念叨著「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的氣象農諺。通常情況下,農歷九月九這天是下雨的日子,哪怕是下幾滴雨也成。莊稼人大都盼望著九月九這天多少下點雨,因為他們總是擔心如果重陽無雨,十三不下,就有可能乾旱一個冬季了,若真是那樣的話,田間的麥苗和山上的果樹就會因為久旱無雨而枯死。不過,如果這天真的下了雨,天氣會立馬變冷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種地瓜的莊稼人特別多,為了趁好天曬地瓜干,都搶在九月九之前刨地瓜,盡早把地瓜干曬出來,以防九月九之後天氣靠不住,使曬在山坡上的鮮地瓜干因遭到雨淋而腐爛成泥巴。
古代以「六」為陰,以「九」為陽,九月初九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遊玩的日子,在古代,民間有重陽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習俗的,皆是表達和抒發登高、賞菊、品菊花茶、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方面的。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相關「九九重陽」的民間諺語很多,例如:「大雁不過九月九,小燕不過三月三(農歷)」、「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陰,一冬溫」、「重陽無雨一冬干」、「重陽無雨一冬晴」、「吃了重陽飯,不見單衣漢」、「吃了重陽糕,單衫打成包」等等。
❷ 關於寒露的諺語 寒露的諺語有哪些
關於寒露的諺語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見的:
生活氣象類:
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意味著寒露後天氣轉涼,人們開始穿厚衣服,很少再看到穿單衣的人。
吃了重陽飯,不見單衣漢:與上一句意思相近,強調重陽後天氣變冷。
吃了重陽糕,單衫打成包:同樣表示重陽後需要收起單薄的衣衫。
重陽無雨一冬干:預測如果重陽節不下雨,整個冬天可能會比較乾燥。
農業生產類:
大雁不過九月九,小燕不過三月三:描述候鳥的遷徙規律,與寒露時節相關,反映季節變化。
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描述寒露時節農忙景象,人們忙著種麥、摘棉花、打豆場等農活。
上午忙麥茬,下午摘棉花:具體說明寒露時節農民上午和下午的農活安排。
寒露到霜降,種麥莫慌張;霜降到立冬,種麥莫放鬆:指導農民在寒露到立冬這段時間內合理安排小麥種植時間。
品種更換,氣候轉暖,寒露種上,也不算晚:說明在氣候適宜的情況下,寒露時節種植作物也不算晚。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強調寒露是種植小麥的最佳時機。
寒露霜降麥歸土:描述寒露、霜降時節小麥已經播種入土的情況。
這些諺語不僅反映了人們對天氣的觀察和預測,也體現了農業生產與季節變化的緊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