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東重陽節的風俗是什麼
廣州
番禺人把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每當重陽來臨,人們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結伴來到蓮花山、白雲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羅漢山等登山覽勝。許多都是在重陽日到來的前夜就開始登山,並備好食物和帳篷,露宿山頂,等待日出。
連川
在重陽節這一天,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懷集
廣東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遠
清遠連州保安鎮的重陽「大神」盛會已持續千百年。每到重陽日家家戶戶貼門對,村村寨寨結綵門。盛會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搖高神」、「扮故事」等節目。
佛山
佛山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舊時的重陽節,掃墓人士大多以家庭為單位,帶上祭品上山拜祭先人。而今的重陽節則由上山掃墓祭祖演變為家中祭祖。
惠州
重陽放紙鷂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② 全國各地的重陽節
雖說重陽節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但在我國各地,人們歡度重陽佳節方式還略有不同。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浪」的說法。
【陝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江西省】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遲沖江縣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南陽喊山大賽以「祝您長壽健康」、「白頭偕老」、「家庭美滿」等美好話語為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喊出獨特的心裡話。屆時,99位老人將一同參加登山比賽,登頂後進行喊山大賽,工作人員將藉助分貝儀,根據選手的聲音大小決出比賽名。
台灣也有過重陽節的習俗,據高拱干《台灣府志.卷七》上載∶「重九,士大夫載酒為登高之會。台地菊花早核喚開,至此鬻得一、二,價可數倍。」可見台灣過重陽節習俗和中國各地幾乎是一樣的。台灣的氣候自九月開始就颳起了號稱「九降」的秋風,吹的是無雨的北風,此時最適宜放風箏。胡建偉《澎湖紀略.卷七》上記載了放風箏的情形∶「又放風箏,扎為人物、鷥鳳以及河圖八卦之類,色色都有。俱掛響弦,乘風直上,聲振天衢。夜則系燈於其上,恍如明星熠燿。彼此相賽,以高下為勝負。」另俗話說的∶「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說的也是重陽風箏滿天飛的盛況。放風箏時不僅外形爭奇斗艷,還以「風吹相咬」(就是玩風箏「打架」)為樂事。好鬥者往往會在風箏上加裝暗器,如小鋸片或尖銳的鉛片等,用來切斷對方的絲線,或者是放長絲線去纏拉大風箏的尾巴,然後再用力一扯就將大風箏拉下來了。 如果不幸風箏被扯下墜地,也往往成了眾人搶奪的目標。俗語說∶「風吹斷落土,搶到溶糊糊。」就是說這種激烈爭奪風箏的場面。戰敗者則以「改旦凱風吹斷了線,傢伙(財產)去了一半。」來形容自己的損失慘重。台灣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陽節祭祖的習俗,而以頭份東莊裡諸家族的祭祖活動最為熱鬧盛大。傳說東莊裡有鍾、饒兩大姓氏,原本在唐山祖籍時就是鄰居。乾隆年間來台後,也把重陽祭祖習俗帶了過來。後來葉姓家族也加入重陽祭祖活動,庄中其他姓氏族人覺得不能年年讓這三姓族人宴請,慢慢也加入重陽祭祖的活動了。據說祭祖時越早到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③ 廣東重陽節的風俗 廣東重陽節的風俗有哪些
1、廣州:登山,登高是廣州人過重陽的一項最為熱鬧的活動,在廣州的蓮花山、白雲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羅漢山等地,很多人會買上一支用塑料紙紮成的小風車,攜家帶口,步行上山,祈求「登高轉運」。
2、陽江:放風箏,「北有濰坊,南有陽江」,陽江是「中國風箏之鄉」,放風箏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如今,陽江更是成為了國際性風箏賽事、風箏節的舉辦地。每年重陽節,陽江都會在南國風箏場舉辦風箏文化節,邀請各地風箏代表隊來比賽。風箏文化節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群眾前來觀賞。
3、清遠連州:抬大神,「抬大神」是清遠連州民間流傳的大型傳統儺戲、儺祭活動,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至今已經有過千年的歷史。主要節目就是在節日當天,村民們簇擁著各種鬼神像環鎮遊行,一來是為登高助興增添風采,二來是可以驅邪。
4、佛山:秋祭,佛山的秋祭有上千年歷史。在古代秋祭,人們會登山掃墓,祭奠祖先,如今佛山的秋祭是每年秋色歡樂節的一部分。活動當天,秋祭作為歡樂節的開場大戲,在佛山祖廟舉行,屆時會有儀仗入場、上祭品、敬香、切燒豬等傳統重陽節祭祖習俗。除此以外,還會有鍾鳴鼓、宣讀祭文、祭祀舞蹈表演等活動。
5、惠州:放紙鷂,放紙鷂也就是放風箏,惠州人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這是惠州人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本來放風箏一般在春天,但是由於當地重陽節期間秋高氣爽,風力適中,所以成為了最佳風箏時節。每年重陽節期間,大批風箏愛好者都會到市內一些大型公園里放各式各樣的風箏,展示自己的技能。
6、江門台山:牛肉墟,江門台山水步鎮山口墟,歷史上就有重陽節吃牛肉的民俗活動。每年重陽節,這里的水步牛肉節都會吸引不少人。山口圩是牛肉節的主會場,越接近重陽節這里就越熱鬧。圩道兩旁搭起了臨時的煮食攤位,賣牛肉的、吃牛肉的、賣小吃的,還有賣風車風箏等重陽應節品的,一路走過,很有節日的氣氛。
7、韶關:浸菊花酒,在粵北客家地區,客家鄉民們把重陽節稱為「九月節」,每逢這一天,客家人都會全家老少一起出動,登高望遠,最為獨特的習俗就是浸菊花酒。這是一個中原古俗,現在流傳的地區已經很少了。在節日當天,村民們會上山採摘野菊,摻和在釀酒的糧食中一起醞釀,直至第二年的重陽節再把酒拿出來全家一起暢飲。
④ 廣東重陽節的習俗知多少
說到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習俗,相信大家都能隨口說出幾樣,像吃重陽糕、登高、賞菊、喝菊花酒之類,而在我國廣東各地,重陽節還有另外一些地方色彩濃郁的習俗,那麼就讓老黃歷為你介紹。
清遠連州:抬大神「抬大神」是清遠連州民間流傳的,大型的傳統儺戲、儺祭活動,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至今已經有過千年的歷史,主要節目就是在節日當天村民們簇擁著各種鬼神像環鎮遊行,這種節目一來是為了登高助興增添風采,二來是可以驅趕邪佞。
陽江:風箏節「北有濰坊,南有陽江」,陽江是中國槐畢風箏之鄉,放風箏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還有「中國風箏之鄉」稱號。而如今陽江更是成為了國際性風箏賽事、風箏節的舉辦地。每年重陽節陽江都會在南國風箏場舉辦風箏文化節,邀請各地風箏代表隊來比賽,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群眾前來觀賞。
番禺:登高重陽節當然少不了登高賞菊,番禺人把登高看做是一種免災避禍的活動。在番禺周圍有蓮花山、白雲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羅漢山等登山之處,很多人在重陽節前夜就開始登山,並准備好帳篷露營,等待第二天觀賞日出。
佛山:秋祭佛山的秋祭有上千年歷史。在古代秋祭,人們會登山掃墓,祭奠祖先,如今佛山的秋祭是每年秋色歡樂節的一部分。活動當天,秋祭作為歡樂節的開場大戲,在佛山祖廟舉行,屆時會有儀仗入場、上祭品、敬香、切燒豬等傳統重陽節祭祖習俗。除此以外,還會有鍾鳴鼓、宣讀祭文、祭祀漏燃舞蹈等表演。
台山:牛肉墟牛肉墟本來只是台山水步鎮山口墟的一個特定的墟日,每逢重陽節開墟。後來政府決定把開墟時間提早到九月初一,於是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大批珠三角遊客前來牛肉墟買牛肉、吃牛肉。從2008年開始,牛肉墟每年都舉辦牛肉節,每年節日期間都會吸引超過10萬的遊客遠道而來。
韶關:浸菊花酒在粵北客家地區,客家鄉民們稱重陽節為「九月節」,最為獨特的習俗是浸菊花酒。這是一個中原古俗,現在流傳的地區已經很少。在節日當天,村民們會上山採摘野菊,摻和在釀酒的糧食中一起醞釀,直至第二年的重陽節再把酒拿出來全家一起暢飲。
惠州:放紙鷂放紙鷂是惠州人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本來放風箏一般在春天,但是由於當地重陽節期鉛搜芹間秋高氣爽,風力適中,所以成為了最佳風箏時節。
每年重陽節期間,大批風箏愛好者都會到市內一些大型公園里放各式各樣的風箏,展示自己的技能。現在比較受歡迎的公園有市區內的賓江公園和位於江北的體育公園。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⑤ 廣東傳統節慶
廣東本土傳統節慶,以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形式多樣而著稱,一年之中貫穿多個節日,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廣東大多數節慶來源於中原地區,但是又不乏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有自己一套規范、整理的過節傳統,迥然於其他地方。那麼,廣東民間都有哪些傳統節慶呢?廣東人又是怎樣過這些節慶的呢?
(一)春節
俗話說得好:「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為四季之首,而春季之首則是一年之元旦,廣東人對這天非常看重,每到這天必熱烈慶賀,俗稱「過年」。
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即為春節,但實際上,春節並非獨指正月初一,而是指從正月初一開始的賀春節慶,一直延續至正月十五才算結束。廣東人過春江,形式多樣,一般從除夕便開始張羅,吃過團穗猛圓飯後,便進行娛樂活動,一直到正月初一零時到來,便家家戶戶燃放鞭炮,按照傳統說法,這是「接財神進家」,希望財神爺能在新的一年裡給自己家賜財賜福,保雹族梁佑自己闔家福壽康寧。到了正月初一早上,各家各戶又要燃放鞭炮,俗稱「報曉」,民間說法是哪家放得越早就得到財神贈賜越多。這天早上,小孩子要向大人拜年,大人則要給小孩子發紅包,並互相贈以吉祥祝福語。接著,各家各戶的婦女都要到村中的宗祠、祖屋源運、社壇、廟宇處拜神,以清香清茶供上,日夜如復,一直延至正月初七「人日」結束。婦女拜神完畢後,就要回家煮湯圓,然後全家人都要吃,象徵全家團團圓圓。正月初二一早,各家各戶都要殺雞拜神,俗稱「開年」,寓意這天開始就可以殺生了,也可以去探親了。殺雞開年一般在早上進行,吃過午飯後,大部分外嫁女都會選擇在這天回娘家探親,作為走親戚活動的開頭戲。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人們都可以來往走親戚,這也是人們最忙活的時間段。正月初七,俗稱「人日」,相傳是人的生日,既然這天是人的生日,所以人們這天都要在家中休息,禁忌探親,不宜進行勞作及娛樂活動。這一天,各家各戶同樣要殺雞拜神,拜過神,就不需要再每天上香了,而神位前的油燈可無需再添油了。正月十五,民間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也是春節期間最後的高潮部分,過了這天,春節就算結束。元宵節這天,按照習俗仍然要殺雞拜神,晚上要吃團圓飯,寓意闔家團圓。在前一年得子的人家,要在前年除夕這天在宗祠或祖屋、社壇處掛上燈籠,俗稱「上燈」,過完元宵節,就要把燈籠取下來,俗稱「除燈」,除燈之日,必聚親友為宴,以賀獲麟。
春節期間,廣東民間都有醒獅拜年的傳統風俗,在舞獅進村前,醒獅隊要給該村人家派帖說明,醒獅隊進村後,先到該村宗祠、社壇、廟宇、渡頭處參拜,然後才走訪人家拜年。另外,在粵西地區也流行春節「燒炮」的風俗,各地炮會不定期舉辦,大多在正月初二、正月初九、正月十三、正月十五、正月十八舉辦,人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為親友們帶來幸福、美滿、安康的一年。
(二)清明
清明節,是廣東地區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因為在這天,廣東人都要掃墓祭祖,以表達慎終追遠的孝道。
中國人歷來提倡孝道,因而設定清明節作為每年掃墓祭祖、對先祖表達敬意和追思的節日,以此來體現子孫對先祖的一種報恩思想。清明節屬於陽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歷中沒有固定的時間,換算西歷則是每年的四月四或五、六日。在清明節這天,廣東人都會舉族集會,然後帶上貢品到達開祭祖墓前,掃墓、祭祖。掃墓的過程,由清理祖墓周圍的雜草開始,這個過程謂之「修山」;清理雜草完畢後,就要在祖墳周圍掛山紙,即在墳垣貼上一張紙白色紙條,寓意這座墳墓是有後人祭拜的,防止他人侵墓或毀墓;掛山紙畢,就要在祖墓明堂處擺上祭祖貢品,然後點燃香、蠟燭,焚燒紙錢,再集體向祖墓作拜;有的祖墓會有一座或兩座後土,即是奉祀當地土神的地方,後人祭祖前必須先祭後土,否則按照民間說法,再多的貢品祖先都領不到;有的地方風俗喜舞獅祭祖,更甚者則在祖墓前煮飯用餐,寓意和祖先同慶節日。祭祖完畢後,即燃放鞭炮而去,不過這是在當地法規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清明節當天祭祖,謂之「拜正清」,人們一般都在這天拜祭開族始祖,其他的分房祖墓,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由各房自行拜祭,一直延續到農歷四月八日才算正式結束祭祖時間。在頻繁的祭祖活動中,人們多數聚集在宗祠用餐,這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團結宗族情誼的契機。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並沒有因為時代的進步而斷絕,反而越來越受到重視、規范,成為廣東人每年必過節日之一,這當然有賴於中國傳統社會根深蒂固的宣揚,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來自人們本身的感恩、報恩的孝思,這種精神上的美德是薪火相傳、繼之不輟的!
(三)牛王誕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是廣東地區流行的一年一度的牛王誕,過去在這一天,廣東人都會盛情過節。
我國是農業大國,傳統社會是農耕社會,農耕就離不開耕牛,所以牛這種動物在民間的地位是很高的,過去除非遇到耕牛自然死亡可以煮其肉,否則是不可以隨便宰殺耕牛的,而有偷盜耕牛者其罪則與殺人罪無異。廣東人為了表示對土地、耕牛的敬重、感恩,所以設定二月初二土地誕、四月初八牛王誕,每年必過節慶。實際上,耕牛並沒有因為牛王誕而受到額外禮遇,人們在這天過節,一來是寓意自清明以來掃墓祭祖的活動到這天正式結束,二來是殺雞還神以向神明表達訴求。在傳統風俗中,人們還有為無嗣者掃墓的習慣,即家族中有一些已經絕後的堂上宗親,他們的墓葬無人祭拜,而近親族人出於好心,可在這天去祭拜這些人的墓葬,這其實也是一種孝道的體現;因此,四月八掃墓又寓意著為絕後的人掃墓,因此在這天以前,但凡有後的墓葬,必須去祭拜完畢。過了牛王誕,一般就沒有人再去掃墓。
牛王誕是廣東人的傳統節慶,在農耕社會尤為隆重,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農耕文化逐漸失去影響,人們對於這個節慶也是逐漸淡化,至於今日,已很少人在這天過節。
(四)端午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慶端午節,每年這天,中國人都會以自己本土的風俗習慣過節,而在廣東地區,最著名的風俗活動就莫過於端午賽龍舟了。
廣東河流縱橫的地理特點,造就了廣東人端午賽龍舟的傳統。在先秦時期,越人已有制木成舟的技術,受楚國文化的影響,越人也逐漸形成端午賽龍舟的習慣,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成為廣東人重要的節日傳統活動之一。廣東人賽龍舟一般有以下進程:首先,是起龍舟,就是河畔淤灘中升起往年藏下的龍舟,然後清洗干凈;其次,是祭神,即到本地廟宇或宗祠中拜祭神靈、祖先,祈求得到神靈、祖先的庇佑,使這次賽龍舟活動進行得順順利利;再次,就是龍舟下水,所有參加賽龍舟的人員都抬著自己隊伍的龍舟來到河岸,然後經過德高望重的老人為龍舟「點睛」、除晦之後,就將龍舟抬到河面上,但是這個行為必須稱為「升龍舟」;最後,就是正式賽龍舟了,各位參賽人員就位完畢,接著聽到裁判一聲令下,就努力扒槳前進,在敲鼓手的激勵下力爭上游,直到最先沖鋒到目的地者即為勝利。在賽龍舟過程中,沿途會有不少民眾參觀,歡呼聲、加油聲、吶喊聲,聲聲雲集,現場十分噓憾。賽龍舟活動結束後,人們就會合力將龍舟藏於河岸淤泥中,待到來年賽龍舟時再用。端午當晚,人們都會在家中吃團圓飯,以度節慶。
如今,龍舟競渡已成為廣東人端午節必辦活動,在粵中各式均是流行,這是廣東人流傳千年的重要傳統,也是端午節河道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它必將永遠流傳下去!
(五)中元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日,是廣東地區盛行的中元節,因是相傳中給陰間鬼魂過的節日,因而又俗稱「鬼節」或「鬼仔節」。
中元節,原本源於中原地區的「七月半」祭祖節,即定於每年的七月十五日祭祖,但是傳入南方地區後,融入了古越人好祭鬼的風俗,並且提前一日過節,就逐漸形成了今天廣東地區的七月十四日「鬼節」,也有部分地區在七月十三日過節。廣東民間相傳,在七月十四日零時之際,地府鬼門關大開,那些無主的孤魂野鬼就會走到陽間到處游盪,為了避免鬼魂會給自己家帶來晦氣,所以這天晚上廣東人就會出門到路邊、渡口或者橋頭,點燃蠟燭、香,焚燒紙錢,奉上貢品,以祭祀過往的鬼魂,使其享受完祭祀後就有力遠走他方,不要再在本地逗留,以免時運低的人碰到就招惹晦氣,這個祭祀過程俗稱「燒幽」。。中元節之後,廣東人一般很少在深夜出門,因為傳說中這段期間都會有鬼魂在路上游盪,直到過完七月之後,傳說中的鬼門關才會關閉,「鬼節」才算正式結束。
廣東地區的中元節,充分體現了廣東人對待世間萬物的人性化,該節體現的是惠濟生人、澤及亡靈的思想,也體現了廣東人對於大自然一切未知事物的敬畏心理,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呈現。
(六)中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也是廣東地區最重要的節慶之一,該節也被視為最浪漫的節日。
每年中秋節這天,無論到多遠發展的廣東人,都會回到家鄉,與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因為中秋節本身就是團圓的象徵。中秋節最盛行的風俗,當然就是吃月餅和拜月,每到中秋之夜,廣東人各家各戶就會在自家門前或者樓頂擺上香案,燃燒蠟燭、香,進貢柚子、月餅、糖果等食物,以此拜月,祈求闔家幸福美滿,拜月完畢,就會分吃拜過月的月餅,閑聊家常,不亦樂乎。另外,廣東人還流行在中秋節期間給親戚送月餅的習俗,一般都是晚輩給長輩送,也有姐妹間互送;這個習俗雖然口頭稱送月餅,但實際上所送禮品遠不止月餅那麼簡單,除了月餅之外,還有水果、公雞、豬肉等禮品,送到親戚家後,親戚也要按照來禮數量進行回禮,並殺雞祭拜祖先。
在廣東,中秋節因其美好寓意而被視為一年中最浪漫的節日,在金秋豐收的季節里,那些長年奮斗於異鄉的遊子能在這天回到家鄉、與家人同品家鄉的味道,也是一種快樂、愜意的享受。
(七)重陽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該節也是廣東地區流行的重要節慶之一,在過去有著諸多習俗活動。
中國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因而九月初九是雙陽重合之日,古人謂之「重陽」。在廣東地區,重陽節被視為尊老、感恩的節日,所以廣東人在過重陽節慶時大多會融入這方面的文化元素。在粵中某些地區,流行有重陽節祭祖的活動,則如清明節一樣,給先人掃墓、祭拜,表達對先人的緬懷和感恩之情;不過,人們在重陽節拜祭的一般是開基始祖,其餘分房祖一般都是在清明節祭拜。另外,廣東人也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即在重陽節這天,結隊登臨高山,在山上載歌載舞,慶賀重陽到來,不過這些風俗活動到近年已經逐漸減少。既然重陽節被廣東人視為尊老、感恩的節日,那麼這天就註定老人們特別「受寵」;在廣東地區,每個地方都流行重陽節舉辦敬老宴的活動,即在重陽節這天,各村舉辦宴席,專門招待村中上了一定年紀的老人,以敬祝這些老人節日快樂、健康長壽,舉辦宴席一般都是年輕人出勞動力而老人享受,體現出人們的尊老情懷。隨著時代的發展,某些地區又陸續興起重陽節舉辦「金花回娘家」的活動,即在重陽節期間迎接村中所有外嫁女回到娘家,同聚鄉情、親情、友情,這種活動風氣覆蓋面甚廣,展望未來,或許又會成為廣東人的節日傳統之一。
如今,重陽節已被融入多方文化元素,這個節慶早已擺脫封建色彩,以其精彩的內涵呈現於世人眼前!
(八)冬至
冬至,是廣東地區流行的重要節日之一,陽歷中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大雪半個月之後即為該節。
中國古籍《漢書》雲:「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意思說,過了冬至,陽氣就會逐漸變長,所以人們在冬至這天會互相祝賀。而在廣東地區,就有「冬大過年」的說法,意思是冬至比春節更重要,可見冬至在廣東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每年冬至日,廣東外出遊子都要回到家中,與家人團圓,並吃湯圓,寓意一家幸福美滿。在這天,廣東人都要殺雞宰鴨,做上一頓豐盛美味的飯菜,在祭拜神祇之後,便闔家吃團圓飯;這個習俗,在廣東有個說法,即「肥冬瘦年」,意思是在冬至這天要吃得豐盛,在春節這天要吃得清淡,這個說法也是有其根據的。
冬至,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是幸福美滿的象徵,這個節慶凝聚了人間的絲絲親情,值得人們愉快度過!
(九)除夕
除夕,即春節前一天,是每年農歷的最後一天,這天可能是臘月廿九,也可能是臘月三十。除夕至於廣東人的重要性,自然是無需多講的,下面我將介紹廣東人過除夕的習俗。
按照傳統習俗,廣東人在除夕是分外忙碌的。除夕早上,家家戶戶都要把在家中貼了一年的春聯、年畫都撕去,然後把新買的春聯、年畫貼上,寓意除舊迎新,抒發對未來一年的美好嚮往。除夕中午,在用過午餐後,人們又開始忙活起晚餐來,因為次日春節是不能殺生的,所以這天晚餐必須做得豐盛一些,以剩餘春節吃用,這也寓意著「年年有餘」。到了除夕傍晚,各家各戶的婦女都要帶上供品去拜神,祈求神靈賜福全家,特別是流行祭灶習俗的地方,這天還要迎接灶神回家;拜神過程中,還要在各處神位前擺上「意頭」、油燈,油燈點燃期間不能熄滅,一直到次年正月初七那天方不用添油。除夕晚上,就是一家老小吃團圓飯的時候,也是除夕節慶的高潮部分,大家在忙碌一年之後,終於能夠和家人團聚在一起愉快地吃上一頓團圓飯,大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以暢和的心態准備迎接春節到來。晚飯後,大家會坐在一起,看著電視,聊著家常,直至春節零時到來,大家便燃放煙花炮竹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如今,新的一年又將到來,值此喜慶時刻,我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闔家幸福、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平安吉祥!
⑥ 廣東傳統節日大搜羅
不同的地區就有不一樣的風俗習慣,也有不一樣的傳統節日。在我國 廣東文化 中,就有著一些你所不知道的廣東特色節日。廣東的傳統節日除了我國傳統節日外還有龍舟節,燕子節等等。這些節日你知道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龍舟節
地處珠江三角洲的高要金利鎮,河涌交錯,是典型的水鄉。每年的五月初一至初五,高要都會舉行傳統的龍舟競渡活動,五月初一為「龍舟節」,這天也是金利鎮一年中最熱鬧、最隆重的日子。從凌晨三、四時起,整個金利鎮就開始籠罩在鞭炮和鑼鼓聲中,各個龍舟隊開始舉信兆做行發龍儀式,發龍儀式是龍舟下水比賽前的一種庄嚴、古樸的祭祀儀式,要為龍舟宴上龍頭,披上幡旗,並為龍頭點睛。
隨著節奏強勁的鑼鼓聲,眾健兒奮力劃漿。技壓群雄的龍舟隊被稱為「龍王」。奪得「龍王」的龍舟隊在民間享有很高的聲譽。是時江面上幡旗飛揚,萬槳競舞,江邊萬人注目,呼聲不絕,好一幅令人感動、令人振奮的「賽龍奪錦」圖。
由於肇慶有龍舟兌渡的傳統,再加上有星湖寬闊的湖面,1998年開始,肇慶市每年舉行一次國際龍舟賽,在七星湖上賽龍奪錦,吸引了海內幾十支龍舟隊參賽,也吸引了海內外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觀看。
重陽節
重陽節,肇慶人素有登高的習慣,尤以青年男女為甚。重陽節,即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恰是兩個陽數「九」字相重,所以稱為「重陽」,或「重九」。據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載:汝南桓隨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絳裹,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
長房聞之曰:「代之矣。」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從此,每逢農歷九月初九,人們都喜好頭插茱萸,手提菊花酒,去求消災避難。今天,重陽日,頭插茱萸﹑手提菊花酒以及少兒放孔明這些游樂形式在肇慶已不多見,但人們登高遊玩以求轉運的習俗仍然興盛如初,是日農村少兒還喜歡登高放紙玩耍。1996年重陽節,在肇慶,從清晨開始到中午時止,登鼎湖山與七星岩者竟達6萬人之眾,可見重陽登高習俗之盛。
四會柑桔節
四會市是有名的桔子之鄉,有著悠久的柑桔種植歷史。據史料記載,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四會就開始較大面積栽培柑桔,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稱四會為「凍柑」。由於四會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土產和柑農豐富的栽培經驗,四會柑桔以其皮薄、清甜爽口、味鮮無渣特點而聞名海內外猜橋。
從明朝開始,四會每年都要選送最好的柑桔進貢朝廷,故稱「貢柑」。明末清初,綏江河畔的鄉村大面積種植柑桔。今日,柑桔種植業更是成為四會的一大產業,柑桔品種達三十多個,四會真正成為了柑桔王國,在廣海北線、四連線公路兩旁也形成了大規模的柑桔集貿市場。每年的金秋時節,四會市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柑桔節,以柑桔為煤,舉行大型的商貿洽談和文化藝術表演滑衡活動,吸引四方賓客,前來品嘗柑桔,洽談生意。
燕子節
在肇慶市懷集縣的橋頭鎮石林巍峨,風光旖旎,美麗的大自然風光孕育出能歌善舞的橋頭人。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是肇慶市懷集縣的游燕岩文化節,又稱「燕子節」、「耍岩節」。這一天,四村八寨的男女老幼,成群結隊涌到燕岩,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也雲集到此,觀萬燕翻飛,看采燕窩絕技表演。在高60多米的洞頂采燕窩人僅憑壁縫中的幾根竹桿,飛崖走壁,其驚險之狀,令人在驚悸之餘,不得不佩服采燕人的膽大心細,絕技無雙!
在燕岩內還有傳統的山歌對唱和貴兒戲等民間藝術的表演,歡聲笑語,萬人同樂,好不熱鬧。
⑦ 廣東怎樣過重陽節除了登山還有沒有別的習俗
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
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放在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要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現在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以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把茱萸佩戴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陽節佩戴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⑧ 各地重陽節的風俗
各地重陽節的風俗大全
每當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我們又一次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關於各地重陽節的`風俗大全,供參考閱讀,喜歡就趕緊收藏起來吧!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重陽節各地習俗:河北省
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重陽節各地習俗: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重陽節各地習俗:陝西省
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重陽節各地習俗: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重陽節各地習俗:上海市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重陽節各地習俗: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重陽節各地習俗:安徽省
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重陽節各地習俗:湖北省
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重陽節各地習俗:福建省
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重陽節各地習俗:廣東省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重陽節各地習俗:廣西省
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重陽節各地習俗:四川省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重陽節各地習俗: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重陽節各地習俗:河南省
1983年開封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決定把菊花命名為開封市“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為“菊花花會”的會期。南陽喊山大賽以“祝您長壽健康”、“白頭偕老”、“家庭美滿”等美好話語為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喊出獨特的心裡話。屆時,99位老人將一同參加登山比賽,登頂後進行喊山大賽,工作人員將藉助分貝儀,根據選手的聲音大小決出比賽名次。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
;⑨ 重陽節在中國哪些地區最為重視
中國丘陵多山地區重陽節最隆重。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羨咐、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9)廣東重陽節隆重嗎擴展閱讀: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穗派搜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猜歷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
⑩ 廣東增城重陽節習俗
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又名重九節,在我國是十分重要的民俗節日。每年重陽到來之際,全國各地的節俗各具特色,也反映出泱泱大國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那麼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廣東增城重陽節習俗。
增城當地有春(清明)秋(重陽)兩祭的習俗,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人們會帶著祭品到墳地祭祀祖先,懷念已故的親人。增城人重陽節祭祖,其祭品、祭式等與清明節大體相同,在重陽節期間,一些機關、團體、學校等還要組織幹部職工和師生到革命烈士墓祀革命英魂,向革命烈士敬獻鮮花。
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移風易俗,重陽節又成為「敬老節」,20世紀80年代末鄭散鉛起,增城各級政府、社團在重陽節前紛紛舉辦敬老活動,如慰問孤寡老人、為老人送醫送葯、為老人免費體檢等,形成美俗良風。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登高成了人們重要的節日活動。增城人也習慣於是日登高「轉喊好運」,寓意步步高升。青少年登上高山放風箏取樂,小孩子則買風車「轉運」。老乾、民政等政府部門也組織老人登高。
從20世紀80年代起,增城當地重陽登高的習俗越來越盛。為防止發生山火,公安、林業等政府有關部門規定登高嚴禁攜帶打火機、火柴、炮仗、煙花等火種上山,對未開放的山頭嚴禁登山。如今已開放並可登高的景點,有派潭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增江的焦石嶺等。
增城當地農村,在重陽節還掘陵有蒸糕的習俗,這是取「糕」與「高」同音,寓意小孩快高長大,將來步步高升。當地人蒸糕,是先將大米浸泡一晚,再磨成米漿,加入糕種、紅糖,經一晚發酵便可上籠蒸食,米漿發酵得越好,蒸出來的糕越大,質量越好。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