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蔣經國在世時見過章孝嚴 章孝慈嗎
見過。
1942年農歷正月十七,章亞若生下一對各三斤多重的雙胞胎。蔣經國給孩子取名為「大貓」和「小貓」。蔣介石得知此事後,按蔣家的「孝」字輩給孩子取名為「孝團數扒嚴」和「孝慈」,但只能姓章不許姓蔣,此事讓章亞若非常難過。
正當章亞若企盼著孩子滿周歲時去與蔣介石見面時,她突然發病住院,在被打了一針後就奇怪地死去了,死因至今還是個謎。
章亞若的死對蔣經國打擊很大,以至於他臨終前還一直喊著「亞若」。
(1)蔣經國孝敬蔣介石擴展閱讀:
1949年1月,蔣介石宣告「下野」以後,蔣經國陪著父親退畢旦居溪口,後來在成都登機飛往台灣。在台灣他曾歷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國民黨「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職。
蔣介石病逝以後,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就任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蔣經國病逝以後,台灣成立了「蔣經國治喪委員會」,1月30日舉行了遺體大殮儀式,後將遺體安放於桃園縣大溪鎮,准備將來運回大陸安葬。
㈡ 蔣介石孫子回大陸祭祖,看到蔣家祖宅後,含淚說:我們回來了
「 戀家 」的情懷自古以來都是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里的東西,「 鄉愁 」也是歷代詩人所給予大篇幅去描寫刻畫的主題之一, 中國人對故鄉、對親人的依賴和懷念是刻在骨子裡的東西,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丟失 ,古人是這樣,現在的人們亦是如此。
台灣詩人餘光中在1972年寫下《鄉愁》這首詩, 字里行間都是對親人、對大陸無盡的思念之情 。其實真正思念故鄉的,不僅僅是在台灣的人, 就連當年毅然帶領國民黨軍隊退守台灣的蔣介石,對故土的思念情懷也是深厚且沉重的。
1949年,蔣介石戰敗,與眾將領商議之後決定帶國民黨部隊逃往寶島台灣, 但等到他安排好一切,准備動身前往台灣之前,還是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帶著兒子蔣經國回了他的老家——奉化溪口鎮,前去祭拜他葬在家鄉的母親。
看著家鄉的一幕幕,他心裡五味雜陳,幼年的生活點滴湧上心頭。離開家鄉之前,有人問他什麼時候還會回來?他只是搖搖頭,最後看了一眼這個 生他養他 的地方,最後看了一眼生他養他的母親,帶著兒子毅然踏上了飛往台灣的飛機。
或許他早在那時就已經為自己的餘生做好了規劃,從那天之後, 直到蔣介石1975年在台灣去世,他也沒再回到過自己的家鄉。
隨著一起撤離到台灣去的還有 數名各領域的高級技術人員、擴大生產用的機器悶答、寶貴的海外資產以及300多萬兩黃金及兩億美元的外幣 。在當時戰爭結束之後的世界,這些資產絕對是一筆令所有人眼饞的寶貴財富。
1949年,蔣介石大約帶了一百五十萬人撤到台灣,再加上台灣的原住民,總共也就一千畝源萬人左右。但單單只算國民黨帶來的黃金和貨幣,這些真金白銀在當時就已經 可以估值在十億美元還多 。
換一種計算方式來講,按人口數量算,西歐各國家的人口總數大約是台灣人口的15倍左右;但是按照重建資金來算,台灣的資產是西歐國家的三倍還有剩餘。擁有如此之多的財產,或許蔣介石從一開始就沒有重回故土的打算。
1975年,蔣介石在台灣病逝,在台灣剩下的工作則交到了兒子蔣經國手中。 蔣經國不是沒有動過回家看看的念頭,只是在那個年代,大陸的政治情況復雜,對國民黨的討伐聲依舊高漲,實在不便於蔣經國回故鄉。 所以,「回家看看」這個願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後延遲。直至1988年蔣經國離世,也沒螞耐慧有踏上重回大陸的船隻。
蔣經國的離開是帶著許多遺憾的,不僅是回家看看的願望沒有達成,還有一個原因是 他的兒子中沒有適合的、可以接替他在台灣政治方面的統治人才 ,他的幾個孩子要麼是壽命太短,要麼就是太不爭氣,或者是根本沒有在政治方面有所建樹的,這件事情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雖然沒有合適的後人接任他的位置,但「回家看看」這個願望或許還是可以由後人替他完成的。 蔣經國其中一個兒子蔣孝勇於1948年在中國上海出生,正如同他的這個名字一樣,蔣孝勇 從小就天資聰穎,還十分孝順長輩,並且長大之後報考了一所軍事院校接受軍事教育。
正當所有人認為他會是蔣經國的後繼者時,十分不巧的是, 蔣繼勇在一次訓練中受了傷,並且休息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出院後,他的身體條件也不再支持他繼續完成在軍事院校剩餘課程的學習,只好選擇了另一條與家族從事職業無關的道路。
可能這就是他一直喜歡的事情,但不管怎麼說,沒有選擇與家人為他規劃好的道路終究會讓家人失望,但即使是這樣,父母依舊給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和敬意,可能這也是作為父母所能給孩子的守護了。
蔣孝勇從小就在台灣長大,對大陸的情形一無所知,更不必提對於自己故鄉的了解了。只是年幼時期從祖父父親口中知道有關家鄉的零碎點滴。所以即使後來去了加拿大住過一段時間,他也 始終沒有忘記祖父、父親「回家看看」的遺願 。
他時刻 提醒自己和家人自己是中國人 。中國人骨子裡對「家鄉」的思念終究是擺脫不掉的。在他在檢查出自己身患癌症之後,「回家看看」的想法就在他腦海中變得異常的清晰,也不僅是為了完成祖父父親的心願, 還包含有那一份遊子對故土的思念和渴望 。
礙於自己是蔣家後人的身份,他先讓妻子回北京打探一下當時的國內形勢,幸運的是, 在那個年代,大陸人民對台灣的包容性慢慢增強,兩岸的關系有所緩和,在渴望台灣能夠重新回歸祖國懷抱的同時也慢慢地放下了當年許多的對國民黨的隔閡, 這也就讓他和他的家人看到了蔣家後人回大陸的希望。
終於,在多方的努力之下,就在他檢查出身患癌症的一年之後,他踏上了飛往中國大陸的飛機,這也是蔣孝勇人生第一次去家鄉浙江奉化。
由於是私人行程,也不想被大眾所注意到。蔣孝勇一家「兵分兩路」,先後抵達浙江,他們轉遍了奉化大大小小的地方,最後才收拾好心情去參觀蔣家祖宅。 和其他人一樣,他們也是買票以遊客的身份進去參觀的。
雖然已經隔了五十多年,並且已經成為了奉化的一處景點,但是舊宅子依舊被當地政府保護得十分完好。他含淚低喃「 我們回來了 」,這五個字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感情, 是自己身為蔣家人卻回來如此之晚的遺憾,也是替祖父父親重回故鄉祭拜的釋然,還有第一次到家鄉看望的激動與懊悔。
祭拜了先人之後,蔣孝勇一家就匆匆回到了台灣。可能是支撐自己最後的心願已經完成,回到台灣以後,他的病情迅速惡化, 於1996年去世,享年48歲 。
㈢ 蔣經國不讓他的後代從政
是的,1985年12月15日蔣經國向「國民大會」發表講話時,他更是明白地針對在他身後是否有蔣家人出現主政的問題,回答說:「既不能,也不會。」
1978年3月,年近古稀的蔣經國出任台悶橡灣地區領導人,成功地「子承父業」。而他培養接班人的計劃,已早早開始。蔣經國有3個兒子,長子蔣孝文,次子蔣孝武,三子蔣孝勇。蔣孝文從小被嬌生慣養,是出名的紈絝子弟、不良少年。
在蔣家三公子中,蔣孝武是最被看好的。他生性沉穩,年枯罩豎少時很少惹是生非,因此深得蔣介石父子的歡心。當年,蔣介石滿懷希望這個孫子能夠進入軍界,掌握軍權,所以給他取名孝武。為了讓他接受正規的軍事化教育,蔣介石還把他送到德國,後來因為蔣孝武對軍事不感興趣,又轉學政治。
蔣經國對蔣孝武的培養路數,一開始就基本是對蔣介石培養他路數的復制。蔣經國從1976年起便讓蔣孝武進入情報部門,之後使其擔任多個部門要職,涉足了黨務、軍特、宣傳等重要系統。並且,為了不使兄弟爭權,蔣經國沒讓三子蔣孝勇涉足政界,而是安排他進入商界。
在接班的問題上,蔣孝武也曾躊躇滿志,甚至在形象設計上也很費心思。蔣孝武遺傳了母親蔣方良的黃發藍眼,但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具備「炎黃子孫」的血統,他把頭發染成了黑色,同時,他還讓專家特地設計了一種隱形眼鏡,只要戴上它,眼睛就變成了黑色。這樣,在接「中國人」的班時,就不會顯得不倫不類。
當然,蔣孝武也不是沒有「缺點」。蔣孝武的私生活比較放縱,緋聞很多。1968年8月,正在德國留學的蔣孝武與年僅17歲的瑞士籍華裔姑娘汪長詩邂逅相遇,半年後兩人即在美國結婚,並生下一兒友松、一女友蘭。但很快,汪長詩察覺丈夫身邊時有女影星出沒。於是,爭吵隨之蜂起。
在汪長詩離家出走以後,蔣家所有人都極力挽回汪長詩。而結婚7年的蔣孝武與汪長詩,最終選擇了離異。此事曾使得蔣孝武在蔣經國心目中的地位跌落谷底。在蔣經國的想法里,一個連家裡都擺不平的孩子,有什麼資格談接班?
為使蔣三世接班,蔣經國開始重用既無個人班底又對蔣家絕對忠誠的第三代人物,如陳履安、宋楚瑜、連戰等人,目的就是讓他們逐沒大步抓到實權,以便為蔣孝武接班護航保駕。然而,「江南命案」的發生直接導致蔣經國傳子部署失控。
江南(原名劉宜良)曾是《台灣日報》記者,後以《台灣日報》特派員身份來到美國,並加入美籍。在美國期間,江南開始撰寫《蔣經國傳》並在洛杉磯《論壇報》上連載,書中透露了蔣家的不少「秘辛」,令蔣經國惱羞成怒。
1984年10月15日,江南在舊金山遭槍殺。美國警方迅速破案,查明刺客是「竹聯幫」幫主陳啟禮等3人,他們是按照台灣當局「特工」部門的指示行事。當時,陳啟禮留給「白狼」張安樂一卷保命錄音帶。張安樂攜帶錄音帶,在洛杉磯公示:「江南案」幕後另有指使者。
多年後,張安樂透露,當時要救兄弟,也要顧全大局,就把矛頭對准了蔣孝武,讓他替父受過。頓時,蔣經國和台灣當局在國際上名聲掃地,美國人的態度也對蔣經國造成了強大壓力。
蔣經國只好將蔣孝武「流放」到新加坡任「商務代表」,請好友李光耀代為看管。蔣孝武從此淡出政壇,蔣經國的接班人計劃也就徹底破產了。
「江南命案」的發生,使蔣經國認識到,弄不好他會被後世戴上一頂「獨裁暴君」的帽子。同時,對維系蔣氏獨裁統治極為不利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台灣經濟、文化的高度外向性。在一個小而准開放的社會,獨裁統治面臨巨大的國際道德非議。
為了挽救蔣家政權可能大權旁落的危局,宋美齡在「江南命案」發生後不久從美國飛回台灣,企圖對重病纏身的蔣經國正在台灣實施的「返憲改革」游說國民黨元老派人物,力求對蔣經國提供幫助,並為蔣氏政權將要結束前夕可能發生的交班障礙就近指點運籌。
但是,宋美齡縱有良苦用心,蔣經國卻無意採納。「江南事件」後的台灣政局早已不允許蔣經國再做「傳子」之夢。
1985年8月16日,蔣經國在接受美國《時代》雜志專訪時,特別聲明:「台灣領袖將依法選舉產生,從未考慮由蔣家人士繼任。」從此,蔣家王朝的「世襲」制幻滅,民主憲政之門已經打開,台灣開始走上民主之路。
(3)蔣經國孝敬蔣介石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蔣經國是蔣介石之子,又名建豐,俄語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1920年,蔣經國就學於上海有名的萬竹小學。當時,蔣介石正追隨孫中山在粵工作,就委託在上海經商的陳果夫對蔣經國予以照料。
1925年10月,蔣經國赴蘇聯留學,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不久加入蘇聯共產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公開反共反蘇,使十七歲的蔣經國被貶到西伯利亞當列兵。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蔣經國發表聲明,聲討蔣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秋天,他又回到莫斯科,在列寧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校學習。1935年,蔣經國在蘇聯與礦場女工芬娜結合,芬娜後來改名叫蔣方良。
1936年1月,蔣經國在蘇聯《真理報》發表譴責蔣介石的公開信。第二年,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被獲准回國。從1925年10月留學,到1937年回國,蔣經國在蘇聯一共生活了12個年頭。
回國以後,他的父親蔣介石先安排他在奉化溪口故鄉,讀《孟子》、《曾文正公(曾國藩)家書》這類的古書,叫他「補課」和「洗腦筋」,還叫他閱讀《總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這類的書。
上海淪陷以後,蔣經國先在南昌做些一般的工作,1938年,被任命為贛縣縣長。1939年以後,他曾經歷任江西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區保安司令、防空司令、防護團長、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員等職,但一直未取得什麼成績。
1944年1月,蔣經國擔任了三青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並在這年10月參與了其父蔣介石發起的10萬青年從軍運動,任青年軍總政治部主任。
1945年春天,蔣經國跟隨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長」宋子文赴蘇聯談判,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蔣經國被任命為東北行營外交特派員。此後,他一直控制「三青團」,成為國民黨一個派系的首腦,是他父親的得力助手。
1949年1月,蔣介石宣告「下野」以後,蔣經國陪著父親退居溪口,後來在成都登機飛往台灣。在台灣他曾歷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台灣國民黨「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職。蔣介石病逝以後,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就任台灣第六任「總統」。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蔣經國病逝以後,台灣成立了「蔣經國治喪委員會」,1月30日舉行了遺體大殮儀式,後將遺體安放於桃園縣大溪鎮,准備將來運回大陸安葬。
大陸領導人對蔣經國的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並在1月14日發表了談話,肯定了蔣經國先生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主張國家統一,表示要向歷史作出交待,並為兩岸關系的緩和作出一定的努力這一系列行動。
中共中央以及有關人士和蔣經國在大陸的親屬都向台北發去了唁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蔣經國
㈣ 蔣經國介紹
蔣經國是蔣介石之子,又名建豐,俄語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出生在辛亥革命爆發的1911年。1920年,蔣經國就學於上海有名的萬竹小學。當時,蔣介石正追隨孫中山在粵工作,就委託在上海經商的陳果夫對蔣經國予以照料。 1925年10月,蔣經國赴蘇聯留學,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青年蔣經國 ·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蔣經國發表聲明,聲討蔣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秋天,他又回到莫斯科,在列寧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校學習。1935年,蔣經國在蘇聯與礦場女工芬娜結合,芬娜後來改名叫蔣方良。1936年1月,蔣經國在蘇聯《真理報》發表譴責蔣介石的公開信。第二年,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被獲准回國。從1925年10月留學,到1937年回國,蔣經國在蘇聯一共生活了12個年頭。 回國以後,他的父親蔣介石先安排他在奉化溪口故鄉,讀《孟子》、《曾文正公(曾國藩)家書》這類的古書,叫他「補課」和「洗腦筋」,還叫他閱讀《總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這類的書。 上海淪陷以後,蔣經國先在南昌做些一般的工作,1938年,被任命為贛縣縣長。1939年以後,他曾經歷任江西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區保安司令、防空司令、防護團長、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員等職,但一直未取得什麼成績。1944年1月,蔣經國擔任了三青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並在這年10月參與了其父蔣介石發起的10萬青年從軍運動,任青年軍總政治部主任。 1945年春天,蔣經國跟隨當時國民黨政州雹府的行冊旦帆政院長宋子文赴蘇聯談判,簽訂了《中蘇友好同遲猛盟條約》。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蔣經國被任命為東北行營外交特派員。此後,他一直控制「三青團」,成為國民黨一個派系的首腦,是他父親的得力助手。
㈤ 她是蔣家四代嫡長女,嫁英國皇室後裔,坦言:我與蔣家人不常來往
說起蔣介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所建立起的「蔣家王朝」在民國時期也是風雲一時。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人物以及軍事人物,曾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總裁。
蔣介石共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親生的蔣經國,一個是養子蔣緯國。蔣經國是蔣介石的嫡長子,在父親蔣介石去世以後,蔣經國就接替了父親的位置,就任總統。
蔣孝文是蔣經國的長子,也就是蔣介石的長孫。蔣友梅是蔣孝文的長女,也就是蔣經國的長孫女,蔣介石的曾孫女。蔣友梅是蔣家第四代嫡長女。
蔣友梅的出身自然是許多人都望塵莫及的,但是這樣顯赫的家世卻並沒有給她帶來太大的幸福。蔣友梅是蔣經國最疼愛的孫女,她嫁給了英國皇室後裔,在談及蔣家人時稱:我們不常來往。在蔣家的第四代子女中,蔣友梅無疑是最特別的一個。
說起蔣友梅,或許大家都對她無甚了解。她是蔣經國的第一個孫女,是蔣家第四代中的第一人。可以說,蔣友梅的出生讓蔣家有了四世同堂。
蔣友梅,1961年出生在台灣省台北市。蔣友梅出生的時候,蔣介石還健在。蔣友梅出生以後,整個蔣家都處在極大的喜悅之中,蔣友梅的名字就是蔣介石取的。
因為蔣友梅是蔣家第四代人中的第一個,所以從小就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特別是她的爺爺蔣經國,對她十分疼愛。蔣友梅從小就是被疼愛被呵護,捧在手心裡長大的。
每個人的出身都是無法選擇的,蔣友梅的家世也是無人能及的。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如同公主一般的長大。但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樣顯赫的家世,一邊給蔣友梅帶來了無上榮耀,一邊也讓她很難融入周圍人的社交。
蔣友梅是蔣孝文和徐乃錦的獨生女,但是蔣友梅是在爺爺蔣經國和奶奶蔣方良的身邊長大的。蔣友梅一直都與爺爺奶奶特別親近,特別是爺爺蔣經國。
從小蔣友梅就是聰明伶俐,十分討人喜歡,蔣經國對她疼愛得不得了。在蔣友梅幼年的時候,她的父親蔣孝文就身患重病,因此蔣友梅並沒有享受過多少父親的陪伴。
蔣友梅是一個混血兒,身體中有中,俄,德三種血統。蔣家是政治世家,但亦是書香門第,身為蔣家第四代人,蔣友梅自然也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但是蔣友梅在台灣的校園時光中,過得卻很悲哀。幾乎沒有什麼人敢接近她,與她一起玩耍。沒有人敢欺負她,但是也沒有人敢靠近她。
就連學校的老師都是,他們對於蔣友梅都很小心翼翼。蔣友梅自小就有一種被孤立的感覺,這是她覺得身為蔣家人很悲哀的地方。
童年時期,年幼的蔣友梅還不能充分理解自己的身份意味著什麼。
蔣友梅因為自己的身份,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無法像其他人一樣獲得純粹的友誼。她從小心地善良,為人謙遜,但是還是很少有同學敢和她交心做朋友。
隨著自己逐漸長大,蔣友梅基乎越來越困惑於自己的出身。顯赫的家庭背景給蔣友梅帶來了優渥的生活環境,這是無數人都羨慕的東西,但是蔣友梅卻覺得無感。
蔣友梅的家庭不僅僅是富有,身為蔣介石的後人,在台灣蔣友梅自然也是屬於特權階層。她周圍的人都很難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她。
出身政治世家,蔣友搏李悉梅也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煩惱。正是由於自己從小到大被孤立,別人不敢接近自己的經歷,讓蔣友梅對於所謂的特權敬而遠之。
蔣友梅不喜歡政治活動,甚至是十分抵觸。她一心只想學習,遠離政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撕去蔣家人的標簽。蔣友梅只想做一個普通人,被人正常對待。高中畢業以後,蔣友梅就選擇去英國留學了。
在英國學習的蔣友梅,過得十分開心。終於沒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她,大家只把她當作蔣友梅來看待,而不是蔣家的後人。
那種自由和愜意,正是蔣友梅所追求的。在一場舞會上,蔣友梅和英國人逸恩相識了,兩人很快就墜入愛河,當時蔣友梅並沒有告知逸恩自己的身份。
逸恩與蔣友梅的相處很愉快,隨著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兩人的感情也逐漸加深,之後到了擾碧談婚論嫁的地步。其實這個逸恩的來頭也不小,他是英國皇室的後裔。
1996年,蔣友梅和逸恩舉行了婚禮,兩人也算是門當戶對。蔣友梅嫁給了英國皇室的後裔,但是丈夫逸恩為人處事也十分低調,並不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
蔣經國的離世對於蔣友梅的打擊是非常大的,由於父親蔣孝文卧病在床,爺爺蔣經國陪伴照顧她的時間和更多一些。蔣友梅對於蔣經國的感情很深,在蔣經國去世後的那段時間里,就是丈夫逸恩陪伴她走過來的。
蔣友梅算是最特立獨行的蔣家人,她不事政治,遠離名利場,一心過著簡單的生活。蔣家人的身份一度讓她備受矚目,但是這對於蔣友梅來說,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蔣友梅一直以來都很擅長繪畫,她並沒有把繪畫當成簡單的興趣愛好,而是潛心鑽研繪畫,成為了一名成功的畫家。蔣友梅的生活與政治相距甚遠。
蔣友梅鮮少在媒體前公開露面,她從小還刻意隱藏起自己的姓氏,想融入正常的社交生活。她想要做一個普通人,擺脫蔣家人的光環和負累。
在蔣友梅的成長過程中,雖然沒有得到過太多父親的教導,也沒有感受過太多的父愛,但是母親徐乃錦對她的要求十分嚴格,母親也是對蔣友梅影響最深的一個人。
母親對於蔣友梅的決定都非常支持,她尊重蔣友梅的想法,不強迫她投身政治,支持她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最終蔣友梅並沒有讓母親失望,她在繪畫領域成為了佼佼者。
蔣友梅與逸恩的家庭生活也過得幸福美滿,她也生下了一個混血女兒, 健康 地長大。在蔣友梅的身上,其實人們很難擺脫對她作為蔣氏後代的第一印象。
蔣友梅在談及蔣家人的時候稱,他們之間並不會經常來往。雖然身為蔣家人,他們身上都流淌著蔣家人的血液,但是由於各自的人生態度不同,大家也都過著不同的生活。
蔣家的後代們也並不都是生活在一起,也都有著各自不一樣的人生,所以彼此之間的親情難免會變得寡淡。蔣介石家族是中國近代 歷史 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蔣家的後人們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蔣友梅作為蔣家第四代嫡長女,無疑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從小因為出身特權階層,她被周圍的人另眼相看,身為蔣家人她並沒有因此覺得榮耀,或者是頭頂光環。
相反的,蔣友梅覺得蔣家人的身份,「蔣」這個姓氏帶給她的,是困擾和壓力。因此盡管出身顯赫,但是她最想要過的就是平凡簡單的生活。
蔣友梅在英國留學時,嫁給了英國皇室後裔逸恩,婚後兩人育有一女,過著溫馨的家庭生活。身為蔣家人,但是蔣友梅對於政治十分抗拒,她成為了一名畫家,不事政治。
蔣家是一個大家族,蔣友梅在談及蔣家人時稱,他們之間並不常來往。可見蔣家的後代們都過著相對獨立的生活,互不打擾,感情淡薄。蔣友梅遠離大眾的視野多年,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不被人們打擾。
㈥ 溪口蔣氏故居導游詞
溪口蔣氏故居導游詞 範文 1
文昌閣位於武山南端潭墩山上,四周古木垂蔭,臨溪碧潭如鏡。清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初建,起初規模很小,是溪口“文昌會”、“文武會”、“錦溪書齋”諸會文人學士聚會的地方,裡面有“文昌帝君”像,故取名“文昌閣”。1924年 清明 ,蔣介石從廣東回鄉掃墓,見其楹棟欹斜,請蔣介卿負責重建,次年建成。建築樓房500平方米。塊石壘台,青磚砌牆,飛檐翹角,梁架雕人物花鳥,廊飾花窗,閣頂懸紅木宮燈。蔣介石改其名為“樂亭”,寫有《樂亭記》以述其勝,回鄉時常居此。但溪口人仍習稱為文昌閣,而稱東北側的兩層方亭為樂亭。登閣觀景,滿目青山、煙市,風景分外迷人。
清朝有位蔣氏宗人蔣廷秀,來到溪口文昌閣,憑欄遠眺,口佔一首:“巍巍百尺峙山邱,贏得奎光射鬥牛;文藪由來錦溪勝,爭看多士踏鰲頭。”,寫出了文昌閣的壯觀、秀麗。
文昌閣里供奉“文昌帝君”像。文昌帝君熟讀諸子百家,酷愛書籍。日夜手不釋卷,苦讀攻書,成為人間文人的偶像,冠名“奎星”。所以。文昌閣又被稱為“奎閣”。溪口文人常到閣里聚會,叩拜文昌帝君。討個吉祥,指望日後進身仕途。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望子成龍心切,且又信奉佛教,所以,常帶兒子到文昌閣,跪在奎星前叩拜。蔣介石對文昌帝君十分崇敬。就在他第一次離家鄉前,還跪在文昌帝君前祈求文韜武略。
蔣介石在外闖盪了幾年,從一個不起眼的平頭百姓,竟然躍居高官。當上了孫中山大總統的參謀總長,儼然成為左右風雲大人物。1924年春,重回故里,登上文昌閣,對著“奎星”納頭便拜,弄得邊上人好生奇怪。站在邊上的蔣介卿笑道:“瑞元,溪口多少名土,只有你對文昌君如此虔誠,故有今日發跡。”蔣介石答道:“兄長,對佛,心誠則靈。誠者,信也;既信而不可變易。佛以不變而對人間萬變。姆媽一生信佛,我豈能變易?”蔣介卿肚皮里沒多少墨水,也沒聽出個所以然,只得點頭稱是。兄弟倆走走停停,見文昌閣棟梁歪斜,必須立即 修理 。蔣介石向蔣介卿交代,馬上修理、擴建,要他擔任督工,資金全由蔣介石撥款。蔣介卿提出異議:“文昌閣為溪口人活動場所。要修理應當分攤經費,為何全由我蔣家盡擔?弄不好吃力不討好的。”碰橡蔣介石道:“兄長不必多言,我自有道理。”蔣介卿見弟如此堅決,欣然破土動工。
翌年竣工。蔣介石將“文昌閣”改名為“樂亭”,並親自撰寫《樂亭記》。他為什麼要更名呢?他在樂亭記中有這么一段文字:“嶺上古木參天,危崖矗立,其下有溪水瀠洄,游魚可數,牧童漁夫徜徉其間,樂且無窮,其幽靜雅逸之景象,竊比世外桃源無事他求矣。而隔溪綠竹與嶺上蒼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潔無異寫真,其有歲寒君子之逸致乎……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間,凡遠方同志來游者,莫不徜徉依戀而不忍舍,蓋無間乎仁與智,皆有樂於此,乃取其義而名之曰:樂亭。甚願吾鄉間同志,朝夕游樂,顧其名而思其義,因觀感而有所興起,卓然自立也,庶不負今日改造斯亭區區之意也夫。”蔣介石對文昌閣的修建、更名說得十分透徹。
到了l927年,他跟宋美齡結了婚,兩人到溪口,住在“樂亭”。文昌閣自然成了蔣宋在溪口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甚願吾鄉同志,朝夕游樂”成了空頭支票。每當蔣介石夫婦住在文昌閣時,四周崗哨林立,誰還敢去閣內走動?西安事變後,蔣介石住在蔣母墓廬慈庵養傷,擔任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趕到溪口看望蔣介石,被安排在文昌閣居住。
1937年1月13日夜,一張竹筏載著一個軍人和兩名隨從趕到溪口,被蔣介石的親信戴笠帶進文昌閣住下。此人就是抗日將領張學良。張學良走進文昌閣已是夜深人靜,在神不知鬼不覺的黑夜裡,四面布滿便衣,溪口當地名土和文人不敢到文昌閣“朝夕游樂”了。文昌閣倒成為張學良幽禁生活的起點。他住了十天後,被送往雪竇寺招待所。
l939年12月1 2日下午,六架侵華日機轟炸溪口,文昌閣夷為平地。蔣介石窮於應付戰事,一直未曾重建。1986年,國家撥款近30萬元,由東陽縣木雕營造廠按原貌重建,一樓廳堂展示蔣介石夫婦的相關資料,二樓為卧室與書房,恢復室內布置並展示宋美齡的畫作。對外開放,世界各國元首和海內外人士慕名而來。1987年3月,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前來溪口觀光,登上文昌閣,連聲說:“這里風景真迷人!”他首吵帆的夫人莫尼克公主也留下了贊美溪口的笑聲。
文昌閣近有釣魚台、憩水橋、武嶺潭,“碧潭觀魚”為清者雹代溪口十景之一,清人蔣廷秀詩:“碧潭潭水水光瀏,養得金鱗盈我眸。何必西歧有靈沼,依蒲依藻待人游。”1985年5月,武嶺潭附近新增竹筏3張,每筏可乘10餘人,觀賞剡溪秀色,醉人心目。
溪口蔣氏故居導游詞範文2
蔣氏故居,位於奉化市溪口境內,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其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蔣氏故居系群體建築,它包括豐鎬房、小洋房、玉泰鹽鋪。其中豐鎬房在溪口中街,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850平方米,大門、素居、報本堂、獨立小樓系原有,為清代建築,其餘都系蔣氏1929年擴建。小洋房為三間二層樓房,西式,前臨剡溪,後依武山, 佔地24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310平方米,建於1930年。玉泰鹽鋪位於溪口中街篾匠弄口,乃蔣介石出生之地,前後兩進,前進三間一弄樓房,後進為平房,佔地716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清末以來,鹽鋪曾兩次失火,現在房屋系1946年所建。蔣介石即出生在這里,現存建築系1946年所建;小洋房為西式兩層樓房,臨剡溪、倚武山,1930年建,蔣經國留蘇回奉,偕妻方良、子孝文居此。
建築布局為傳統的前廳後堂,兩廂四堂格局。樓軒相接,廊廡回環,墨柱赭壁,富麗堂皇。前廳及左右還有三個花園。廳堂廊廡內布滿 雕刻 彩畫。報本堂有蔣介石親書的“報本尊親是謂道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 對聯 和“寓理帥氣”匾額。為私祝其子蔣經國40生辰而立。
溪口蔣氏故居導游詞範文3
豐鎬房是蔣氏祖宅,位於溪口鎮的剡溪之濱武嶺路下街,房子背北面南,臨街而建,房號“豐鎬”,宅名“素居”。房前是終年長流不息的剡溪,正對面是聞名的“筆架山”。房子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劃分為49個大小房間。建築格局為前後堂、兩廂四廊,樓軒相接,廊廡回環,屬傳統的世家府第住宅。從“豐鎬房”的來歷、構建、裝飾及應用可以看出蔣氏留下許多人情世故和生活情趣。
豐鎬房的定名、構造、內部設置以及蔣氏在豐鎬房裡的活動,給人們留下許多有趣軼事。
其一,豐鎬房名稱來歷。奉化溪口帶有個習慣,各家住地都有房名或房號。蔣介石的大伯房名為“夏房”;蔣介石父親排行第三。起房名“周房”。蔣介石十歲那年,他的哥哥蔣介卿提出兄弟分家。蔣介卿是過繼給大伯父做兒子的,沿用“夏房”。蔣介石和他的弟弟蔣瑞青屬“周”字輩。王采玉請族人給兒子蔣介石和蔣瑞青分別起房號。按輩份“周”字取名,上查中國歷史東周和西周,皇帝在陝西省“豐邑”和“鎬京”建都。便從“豐邑”和“鎬京”各取第一個字,作為蔣介石和他的弟弟房名,即:“豐房”和“鎬房”。不久,蔣瑞青病死.只留“豐房”蔣介石。蔣介石與毛福梅結婚生蔣經國,取乳名“建豐”:領來的小兒子蔣緯國取乳名“建鎬”,都由房號起名。然後,將房號合二為一,統稱“豐鎬房”。因蔣介石一家信佛,經常燒香,吃素念經。豐鎬房又名“素居”。
其二.豐鎬房構建過程。豐鎬房地處溪口街頭中心地段,與剡溪僅一街之隔,房子朝溪南“筆架山”,是蔣介石祖上傳下的三間破舊樓房。到了清光緒十四年,蔣介石只有兩歲,因玉泰鹽鋪失火,一家人只好搬到破舊房裡暫住,即“報本堂”西邊兩層樓房位置。到了光緒二十一年,蔣介石的父親蔣肅庵病故。翌年,蔣氏兄弟分家,蔣介石與他的弟弟蔣瑞青除分到三間祖傳破房外,還有24畝田地和一爿竹山。孤兒寡母凄苦生活,飽嘗艱辛。母子相依為命,蔣介石也自小養成頑劣強硬性格。1929年冬,蔣介石身居高位,著手拆舊房,擴建如今這樣規模的樓房。形成前廳後堂、兩廂四廊的布局。
其三.豐鎬房裝飾應用。樓房前廳,下面為接待室和賬房先生辦公地方。樓上中間房是佛堂,王采玉、毛福梅常在這里燒香念佛,修行積德,亦叫“念經堂”。念經堂兩側是居住房間。
後進房子中為“報本堂”,用來祭祖、拜天地、供放蔣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牌。屋頂正中堆塑“福祿壽三星高照”,兩旁“雙龍搶珠”。牆頭“五馬對天長嘯”。走廊兩端壁上是兩幅彩畫,東首是“八仙過海”,西首是“渭水垂釣”。走廊、壁上雕刻著取材於西周 歷史 故事 中的 “子牙拜相”、“文王拖車”等圖像。柱頭兩側在建築上稱為“牛腿”(因為形似牛腿)上的木雕,是周文王和姜子牙的歷史故事,有子牙犯釣魚,太子邀請,文王拖車,登壇拜帥等一系列畫面。四個柱頭的雕刻是《三國演義》故事中的“甘露寺”、“回荊州”、“夜戰馬超”、“關公戰長沙”等。雕刻手技高超而精緻,人物栩栩如生。“報本堂”三字是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吳敬恆於1 948年手書。兩邊柱上楹聯:“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是沙孟海所撰,蔣介石親手題寫。報本堂上方紅底金字“寓里帥氣”和跋文,是蔣介石為他兒子蔣經國40歲生日手書。跋文內容為:“每日晚課,默誦孟子養氣章。十三年未曾或間,自覺於此略有領悟,嘗以‘寓里帥氣’自銘.尤以‘寓里’之‘寓’字認深切,引以為快,但不敢示人。今以經兒四十生辰,特書此以代私祝,並期其能切記己體察,卓然自強,而不負所望耳。”
東廂房。樓上為宋美齡卧室,房內放著西式傢具。1945年抗戰結束,蔣、宋到溪口,大多住在這個房間。樓下為傭人餐廳。東廂走廊、牆壁雕刻著岳飛故事,有“湯陰遇難”、“拜師周侗”、“校場練武”、“岳母刺字”等畫面;中間兩根柱頭雕刻著《三國演義》故事中的“送皇嫂”、“古城會”。東邊樓房,即報本堂東邊的三間水泥結構兩層樓房,給傭人居住和堆放雜物。
西廂房。樓上是蔣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卧室。1927年蔣介石與毛福梅解除婚約,毛福梅以蔣介石義姐身份住在這里,仍操持家務。每當蔣介石回溪口時,毛福梅命人用刷子將地板、門堂洗刷得乾乾凈凈,蔣介石看後,十分滿意,說毛福梅主持家務有方。所以,毛福梅雖然與蔣介石離婚,但一直沒離開豐鎬房。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回來,蔣介石要蔣經國補辦婚禮,新房間就做在西廂房樓上,即毛福梅居住的房間。西廂房樓下是餐廳,走廊柱、壁上雕刻著八洞神仙群像,有“鐵拐李”、“呂洞賓”、“韓湘子”等;中間兩柱頭雕刻著《三國演義》故事“曹操獻金”、“斬顏良”等畫面。西廂房西邊有幢獨立兩層樓房,是豐鎬房內僅存的祖傳房子。蔣介石兩歲時,玉泰鹽鋪焚毀,其母王采玉把他帶到豐鎬房,住的就是這所樓房。北伐以後,蔣介石當上國民政府主席,光耀門庭,興建新宅,唯大門與此屋仍保持原狀,而且擴建的新宅,高度不超過它,據說這是為了尊重祖宗、保留風水。為了孝敬母親,蔣介石在這幢樓里造了一部僅容一人上下雙手可扶的窄樓梯,便於王采玉上下樓扶手。西邊還有六間水泥結構平房,每當蔣、宋回溪口,專供近身人員和憲兵住宿。毛福梅晚年雙腿患血絲蟲病,行動不便,曾住在西平房東邊一間。
其四,豐鎬房笑話 傳說 。蔣氏父子在豐鎬里演繹了許多故事。鬧出了許多笑話,一直流傳至今。最有代表性的是“兩次婚禮”、“遊子認母”、“吃年夜飯”。
“兩次婚禮”。一次,即蔣介石與毛福梅結婚,鬧了一場笑話。蔣介石還是黃毛孩子,1 5歲就要他做新郎官,而新娘毛福梅已經是20歲的大姑娘。新婚晚上,豐鎬房裡女主人王采玉最為忙碌,盡管住房破舊,但場面十分熱鬧。賓客濟濟,鞭炮陣陣,笑語聲聲,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可是,新郎官蔣介石卻跟小朋友一起在門外搶炮仗蒂頭。主事人見新郎不在,告訴了王采玉。氣得王采玉到處找兒子。找到後,揪著蔣介石的耳朵,硬是要他拜堂。拜堂畢,蔣介石不願跟新娘“洞房”,要跟母親睡覺。新房間里新娘焦急地等著。卻不見新郎,新娘很尷尬。到了夜深人靜,王采玉背著已沉睡的蔣介石走進新房。另一次婚禮,也令人啼笑皆非。即蔣經國從蘇聯 留學 回來.帶來蘇聯妻子蔣方良以及兒子蔣孝文。蔣介石要按中國男女婚禮給兒子補辦一次儀式。洋媳婦蔣方良不懂中國禮節,在參拜天地時。蔣方良抱著兒子蔣孝文摘掉頭上婚紗,到報本堂拜天地,弄得滿座賓客哄然大笑。不懂事的蔣孝文,也學著他的父親蔣經國的樣子,捧起雙手,跟著亂拜,又引起人們大笑。
“遊子認母”。l 937年4月27日下午兩時,一輛“雪佛萊”轎車開到豐鎬房大門口。在鞭炮聲、笑聲和吶喊聲中,車里走下蔣經國、蔣方良、蔣孝文和陪同人員毛慶祥等人。蔣經國的親戚毛懋卿、宋周運、竺芝姍及友人江翊民等上前與蔣經國施禮。毛福梅、姚冶誠、蔣瑞春、蔣瑞蓮及親戚毛意鳳、張定根、孫薇梅、張月娥、陳志堅、任富娥等人坐在西廂房等待離家已經1 3年的蔣經國歸來。有人提議讓毛福梅坐在不顯眼的角落裡,測試一下她兒子認母眼力。當蔣經國走進房間,一眼認出他的母親毛福梅。他急忙跑到毛福梅跟前喊聲“姆媽”,跪在地上放聲大哭。毛福梅抱著兒子,也放聲痛哭起來。邊上人連忙勸阻,蔣方良抱著蔣孝文走過來見過婆婆,毛福梅接過孫子,悲喜交加,收住淚笑道:“我們母子團圓是喜事,是喜淚。”
“吃年夜飯”。江南一帶有個習慣,每逢 除夕 最後一餐飯,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吃喝,稱為吃“年夜飯”,喝“團圓酒”。l948年除夕。蔣介石預感到形勢不妙,交代兒子蔣經國准備,他要親自主持全家人吃這餐“年夜飯”,一家人聽說後都很高興。以往,別說跟蔣介石在一起吃餐“年夜飯”辦不到,就是坐一起吃餐飯也不容易。那天,飯菜准備就緒,蔣介石吩咐桌椅搬到“報本堂”,他帶頭向祖宗行禮,破天荒第一次向全家人敬酒,對傭人、長工也敬了酒。他喝了一小杯酒後,坐下吃點飯,當即離開。回卧室路上,他長嘆一聲.忙用手帕擦自己眼睛。
豐鎬房從上代傳下來有許多老習慣:一是每年清明都要給祖宗上墳;二是祁增以下四代先祖死亡日期都要做忌;三是每年 立春 辰時,都要敬天迎春;四是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都要祭祖送年;五是農歷正月初一開門關門都要放三個爆竹,名曰“開門炮”“關門炮”。除夕在大門、屋柱上都要帖上春聯,據原豐鎬房帳房唐瑞福回憶,一九四七年蔣經國在家鄉過年,一切都按舊俗辦事。那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六日立春,二十五日天下 大雪 ,晚上八時,唐瑞福已經上床睡覺,蔣經國特派長工苗勞茂來頭號:明天立春,接春的事准備了嗎?唐瑞福一聽,糟了,怎麼把這件大事忘了呢?他趕忙起床,走店訪戶,買來一隻雄雞,一條魚,一刀肉,一張太歲 。辦好之後,趕到小洋房向蔣經國匯報。第二天一清早,蔣經國就到了豐鎬房,辰時一到,即放炮迎春,拜了天地。平時蔣家傭工,都回家吃飯。這一年,蔣經國在家過年,親自把盞,給大家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