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孝順父母的越不順忤逆的反而還順
你說的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果報還未成熟。從因到果的成熟需要一個過程。即便你是春天回播種,還要到秋天收獲呢不是?那同樣的,一個孝順父母的人,也許看似暫時遇到不順,實際上他的善根福報已經種下去了。如果他持之以恆做這些善法,可能在他這一生福氣的果報就會成熟。也許是在幾十年之後,也許是晚年成熟,也許是下一世。但無論如何,這些善業絕不會虛耗。同樣的,一個人不孝忤逆,還樣樣順心,其實是他過去所積累的福報提前耗光了。一答旦他的福報窮盡的時候,他所做的額惡業的果就會立刻現前,有的是此生成熟,有的是下一世,有的是下下世乃至更久之後。
第二種情況是,那個看似孝順的人是假孝順,實際上他心裡並不善良,比如是為了得到遺產。如果是這種情況,也是各有各的果報。
真正孝順父母的人,鬼神都尚且敬重保護他,又怎麼可能不順呢?
總之,善惡業報,如影隨形,絕不會出現一絲一毫的錯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B. 棒打出孝子,嬌養忤逆兒出自什麼典故
棒打出孝子,嬌養忤逆兒,是我國古人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嚴格管教孩子的家庭會培養出孝子,嬌生慣養孩子的家庭會培養出不肖子孫。
這句話原話應該是「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出自《增廣賢文》。
意思是:俗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厲的家教,和規矩形成人對家族權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順。
母親的事事關心,讓孩子心理永遠沒有斷奶的時候,讓孩子沒有獨立成長的能力,事事依賴的情節,是無能的表現。
(2)忤逆又孝順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
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
《增廣賢文》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
親情被金錢污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
《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道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
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增廣賢文》還是諺語的選集。
C. 為什麼孝順父母的越不順忤逆的反而還順
因為他們目的明確 孝順的人只是孝順 堅持孝順會有回報的
D.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什麼意思急呀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這是《增廣賢文》里的一句話。回《增廣賢文》為中國答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意思就是說:真善美也會遺傳,孝順的人他所生的孩子也會孝順其父母的;而不孝敬父母所謂忤逆之人他的孩子一定也會忤逆,不孝敬其父母。說明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脾氣、秉性,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子女的成長。
E. 有人說「打大的忤逆,慣大的孝子」,你覺得有道理嗎
我個人覺得這和整個社會的環境有關系,和整個社會的教育環境有關系,並不是單純家庭教育所影響出來的,所謂的棍棒之下行鏈出孝子大概是在那個時代下才可能出現的一種教育結果,如果把這種教育方式換到了21世紀,我覺得很難實現,因為現在的孩子懂法律,懂人權,如果一直這樣棍棒教育下去,恐怕叛逆對打就要實現了。
很多時候你給孩子講道理,是講不明白的,他也聽不懂,你只需要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錯了可能就要挨打。等他長大的時候,他終究會明白你的苦心。如果你對孩子全是寵溺,總有一天會釀成大禍,到那個時候他的性格性情都完全固定了,你是改不過來的,悔之晚矣!但我們要記住一點,女孩子你是不能輕易打他的。
F. 什麼是孝順之人,忤逆之人
所謂世間的孝順,即譽團是兒女為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長大之後侍奉父悉虛早母,睜雀讓他們快快樂樂。也有六親之間後輩對長輩的孝順。
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之中首先說的第一條就是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孝順是我們為人的基本,孝順之人得到眾人稱贊,反之,忤逆之人眾人指責;天地鬼神敬重孝順父母之人,而懲罰不孝之輩。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在周朝的人們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總之,西周時期的孝是一種封建宗教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