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孝順就應該聽話
當坐擁200億家產的富二代戚帥吐槽著自己被富一代老爸控制的人生故事,武志紅老師出場了,他說:家為什麼傷人。
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女生的母親不同意女兒的婚事,列了一大堆理由,都被武志紅老師懟回去了:女兒長得很好看?女生長得不算好看,最多隻能說是端正;學歷比男方高?男方賺的錢是女方的三倍。這理由不成立呀,最後是女方母親幾乎喊著說,女兒以前對她百依百順,完全聽她的話。現在女兒敢瞞著她談戀愛,感覺和女兒的連接一下子斷了。武志紅老師最後醒悟道:「我才明白,其實這是聽話還是不聽話的事,根本不關這個女孩的幸福不幸福。」
說實話,每當聽到有人誇獎某個孩子很聽話,我內心是對孩子抱有同情的。因為「聽話」意味著聽別人的話,孩子所做的一切,不是他內心的想法,而是按照別人的想法去做的。這中間可能有委屈,有反抗,有隱辱,更大的問題是被迫隱藏了自我。
誠然,不聽話的孩子總是讓人很糟心。你必須付出全部心血才有可能讓你的孩子快樂健康、成才成家。但這不是做一個偷懶的父母的理由,你不能因為想要省事省心,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如果孩子不是真心聽你的話,終有一日物極必反。
很多人說父母的愛很無私,但對於某些父母或者他們的某些行為來說,不見得是這樣。拿養兒防老來說,如果一對父母照顧孩子的最大的理由是以孩子將來能撫養自己,這變成了交易,說得不好聽,是圈養買賣。如果真抱有養兒防老的想法,還不如買個商業保險保終身比較妥當。畢竟養個孩子,還可能是虧本的。
我們選擇讓孩子出生,不是為了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不是迎合社會大眾的傳統,更不是因為意外而被迫承擔責任,而是你對這份世界的愛和希望,以新的生命延續下去。他可以寄託你的期待,但不能成為你的「玩偶」,因為父母剝奪了他是否選擇出生的權利,那麼人生該怎麼過,應該由孩子本身做主。
當時武志紅老師在節目里說了這么一段話:在我的理解里,孝道就是孝順,孝順就是愚孝,所以孝道就是愚孝。《有話非要說》的最新一期,有一位女生來信述說自己父母逼迫自己交工資卡的事情,自己完全沒法獨立,甚至沒有動力去工作。
我朋友跟我聊起她認識的一位哥哥,畢業後八千塊的工資全部交給他媽媽的。在某些家長眼裡,會忍不住誇獎:這孩子多懂事,多孝順。而我想到的是,這男生大概一輩子都離不開他媽了吧。
在工作中,一般老闆都不喜歡聽話的員工,因為意味著這個員工如果離開了指令就什麼都幹不了。同樣道理,如果孩子只會聽話,那麼父母離開他之後,沒有了指令,他遇到之前沒有遇到的問題,他是沒辦法解決的。當別人的孩子很早就能自主決定,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那麼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起聽話的孩子要好得多。
當到了中年之後,聽話的孩子失去了父母這座靠山,他們再去面對人生的種種問題,就猶如蹣跚學步的嬰兒要跟會跑會跳的人比誰走得快一樣。父母以為自己能把自己的人生智慧都教給孩子並要求孩子做到就萬事無憂,殊不知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和覺悟不同,即使是一樣的問題在不同環境和時機,是應該有不同的做法。
況且,孝順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被脅迫的聽話。
B. 聽話就等於孝順嗎
孝就是順。順,就算是聽話吧。
老人說什麼,聽著就行了,別激烈爭辯。
,至於怎麼做,那是兒女的事。
意見不統一,就得善意的騙了。但不能做違法的事啊哈哈
C. 孝順和聽話是一碼事嗎
小時候要聽父母話,別讓二老生氣,就是孝順 等自己長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了,有時可以采父母意內見,但很多時候容我們自己的想法才是自己的理想 所以不是一味聽話就等於孝順 我前幾天看了<一球成名,建議你下載來看看,會有大的啟發!超前看回答採納率:16.0% 大人覺得是一回事,我覺得兩回事。 )不眠的思緒 寶贔の眼汨↑ 不能說是一碼事的漂流回答採納率:20.0% 不是一碼事,孝順在中國來講是一種文明和精神的傳承!而聽話不聽話是屬於個人行為的事情與孝順沒有任何關系的,這是倆件事情!不能一起而論的!永恆回答採納率:15.5%兩碼事 孝順包含聽話 聽話不包含孝順Mr.F
D. 聽話是孝順的表現嗎
為什麼父母要求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聽話」?因為父母的父親也沒有教他「聽話」是需要以辨別對錯為前提的,在長輩們共同的一本教材里沒有「讓孩子獨立思考」「選擇真理」這些指引。他們情有可原地喪失了這種能力,當然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需要這樣的分辨能力。你見過哪一隻豬會教豬仔獨立思考嗎?如果有,那就是變種,後果是優先宰殺。 為什麼父母有扼殺孩子明辨是非的權力?因為「孝道」賦予了他們「父為子綱」的崇高地位。父母扼殺孩子的辨別能力可以在「孝道」的牌匾下得到嘉許的小紅花。 大人們都教訓孩子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卻不告訴孩子什麼是「聽話」?在中國人的口中,「聽話」似乎是一個條件反射按鈕,又象是個語焉不詳含糊不清的詞彙,後來我明白了,「聽話」是一種無需考究正確與否的服從,是一種剝奪了獨立辨別權利的接受,是一種上傳下達的命令,是一種培養奴性的養分,是一種執行「孝道」的美德。經過邏輯推導後就得出: 「好孩子」=無需考究正確與否就服從的人=放棄獨立辨別權利就接受的人=培養奴性的人=堅決遵行「孝道」的人――這樣的公式。 當然稍微變化為「孝道」=盲從=拒絕獨立思考=奴性――也不算錯誤的。 通過這些思考,我大致明白了幾點事實: 1,「孝道」是一種單向要求晚輩以長輩為尊的規則,是一種純粹上對下的約束。「孝道」並不嚴厲規范長輩對晚輩行為的尺度; 2,「孝道」的核心邏輯是「原債」――父母對孩子有生養的「天恩」,恩情天高地厚,孩子一出生就是虧欠父母的,就算為父母做什麼都是應該,甚至為父母肝腦塗地也是無法報答萬一的。也就是說兒女這一輩子是無望還清債務了,於是就衍生了「做牛做馬」「結草含環」之說。算是對債務人償還時間期限的一種含糊的規定。 3,在古代,如果晚輩膽敢不孝順,不僅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法律條文是可以辦你的。也就是一種由國家暴力機器強制監督執行的行為規范。 2,「孝道」要求晚輩聽長輩的話,也就是說「聽話」的孩子才「乖」才符合「孝道」的標准。致於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沒有界定,默認值就是什麼話都要聽。合理的推論結果就是:不辨別的盲從長輩意見就是「乖孩子」,是成為「孝子」的先決條件。 3,「孝道」要求晚輩對長輩好,致於怎麼為「好」的標准則完全根據長輩的喜好而定。也就是說拍馬屁還要拍對位置,位置錯了拍得再好也是不孝的。比如說二十四孝圖中「卧冰求魚」的故事,孩子的後娘愛吃魚,孩子就要弄到魚給後娘吃,這才能讓後娘開心,馬屁拍准了才乖才孝順。如果孩子那時候不到冰面上躺著而是煮了一盆後娘不喜歡吃的兔子肉,就是不孝子,至少孝心打了折扣。 孩子,這些東西聽起來是不是挺無理挺可怕的?可是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被這么「醬」過來的。包括我自己也未能倖免地被「醬」了一些,惡心了好多年。也許你會問,這么不好的東西它怎能不被推翻反而長盛不衰呢? 要知道,這世上存在的東西未必正確,但卻是可能「合理」的。所謂「合理」是對「結果」「正當性」的一種含糊其詞的肯定。(這背後錯綜復雜的關系我們以後再談) 即使是一種後來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東西,在被完全開膛破肚之前總會被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在維持著錯誤的軌跡,這或許可以認為是歷史的慣性使然。象「孝道」這種被「原債」謊言包裝的枷鎖能夠完整延續千百年大行其道一定有它的存在道理。 到底是誰在背後上下其手?根據「誰從事件中受益誰就是始作俑嫌疑人」的推導原理,我們來看看背後有哪些利弊。
E. 孝順父母的話 孝順就是聽父母的話嗎
孝順就是不讓父母傷心,如果他們說得對,就聽話;如果他們說的不在理,慢慢解釋解釋,雖然最終沒聽他們的話,也別讓他們心中別扭就行了,
F. 所謂孝順就是聽話嗎
為什麼父母要求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聽話」?因為父母的父親也沒有教他「聽話」是需要以辨別對錯為前提的,在長輩們共同的一本教材里沒有「讓孩子獨立思考」「選擇真理」這些指引。他們情有可原地喪失了這種能力,當然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需要這樣的分辨能力。你見過哪一隻豬會教豬仔獨立思考嗎?如果有,那就是變種,後果是優先宰殺。 為什麼父母有扼殺孩子明辨是非的權力?因為「孝道」賦予了他們「父為子綱」的崇高地位。父母扼殺孩子的辨別能力可以在「孝道」的牌匾下得到嘉許的小紅花。 大人們都教訓孩子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卻不告訴孩子什麼是「聽話」?在中國人的口中,「聽話」似乎是一個條件反射按鈕,又象是個語焉不詳含糊不清的詞彙,後來我明白了,「聽話」是一種無需考究正確與否的服從,是一種剝奪了獨立辨別權利的接受,是一種上傳下達的命令,是一種培養奴性的養分,是一種執行「孝道」的美德。經過邏輯推導後就得出: 「好孩子」=無需考究正確與否就服從的人=放棄獨立辨別權利就接受的人=培養奴性的人=堅決遵行「孝道」的人――這樣的公式。 當然稍微變化為「孝道」=盲從=拒絕獨立思考=奴性――也不算錯誤的。 通過這些思考,我大致明白了幾點事實: 1,「孝道」是一種單向要求晚輩以長輩為尊的規則,是一種純粹上對下的約束。「孝道」並不嚴厲規范長輩對晚輩行為的尺度; 2,「孝道」的核心邏輯是「原債」――父母對孩子有生養的「天恩」,恩情天高地厚,孩子一出生就是虧欠父母的,就算為父母做什麼都是應該,甚至為父母肝腦塗地也是無法報答萬一的。也就是說兒女這一輩子是無望還清債務了,於是就衍生了「做牛做馬」「結草含環」之說。算是對債務人償還時間期限的一種含糊的規定。 3,在古代,如果晚輩膽敢不孝順,不僅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法律條文是可以辦你的。也就是一種由國家暴力機器強制監督執行的行為規范。 2,「孝道」要求晚輩聽長輩的話,也就是說「聽話」的孩子才「乖」才符合「孝道」的標准。致於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沒有界定,默認值就是什麼話都要聽。合理的推論結果就是:不辨別的盲從長輩意見就是「乖孩子」,是成為「孝子」的先決條件。 3,「孝道」要求晚輩對長輩好,致於怎麼為「好」的標准則完全根據長輩的喜好而定。也就是說拍馬屁還要拍對位置,位置錯了拍得再好也是不孝的。比如說二十四孝圖中「卧冰求魚」的故事,孩子的後娘愛吃魚,孩子就要弄到魚給後娘吃,這才能讓後娘開心,馬屁拍准了才乖才孝順。如果孩子那時候不到冰面上躺著而是煮了一盆後娘不喜歡吃的兔子肉,就是不孝子,至少孝心打了折扣。 孩子,這些東西聽起來是不是挺無理挺可怕的?可是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被這么「醬」過來的。包括我自己也未能倖免地被「醬」了一些,惡心了好多年。也許你會問,這么不好的東西它怎能不被推翻反而長盛不衰呢? 要知道,這世上存在的東西未必正確,但卻是可能「合理」的。所謂「合理」是對「結果」「正當性」的一種含糊其詞的肯定。(這背後錯綜復雜的關系我們以後再談) 即使是一種後來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東西,在被完全開膛破肚之前總會被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在維持著錯誤的軌跡,這或許可以認為是歷史的慣性使然。象「孝道」這種被「原債」謊言包裝的枷鎖能夠完整延續千百年大行其道一定有它的存在道理。 到底是誰在背後上下其手?根據「誰從事件中受益誰就是始作俑嫌疑人」的推導原理,我們來看看背後有哪些利弊。
G. 聽話是不是就是孝順
孝順不等於聽話,聽話是尊重長輩,採納他們的意見,而孝順不等於一味的聽話,也有頂撞,但是孝順會叫父母心寬,叫父母省心.
H. 聽話就是孝順嗎
04年,我們家從河南某個小鄉村跟隨親戚來到西北,不是為了響應號召來建設大西北,反而是為了還清同村村民債務的無奈之舉。
說來也奇怪,在我不應該記事的時候,我在回憶老家鄉村的那個小平房時,腦海里總會浮現老媽手裡拿著幾張紅色的紙,笑著將幾張紅紙平均分給幾個叔叔。往後的幾天里,又有幾個陌生的叔叔來,老媽卻拿著越來越少的紅紙,但不變的老媽的笑容和叔叔們的嘆氣而歸。後來,在我懂事後,我才知道那一張張紅紙是百元人民幣,更感受到了老媽的笑容里盡是無奈,歉意,委屈。
在來到西北後,媽媽靠無休的務農打工供我和姐姐上學。我也深知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很不好,所以我也知道自己要聽話,要乖一些,不讓她操心。
在學校里,我會很聽話:做最認真聽課的學生,最積極的回答問題,期末考最滿的分數;
在下學後,我會很聽話:不在馬路中央亂跑,不去其他地方亂玩,快快回家並完成作業;
在家裡,我會很聽話:會疊好被子,會打掃衛生,會去整理院子里的菜地;
生活中,我會很聽話:我知道媽媽掙得錢屬實來之不易,我不會要生活費,不會買玩具,不會買零食;
跟媽媽一起去干農活掙錢時,我也會很聽話:早上五點半起床,坐在載民工的拖拉機上,看著天邊幾顆最亮的星星,趕到幹活的地方。媽媽忍著酷暑彎腰幹活時,我也會抵擋住37攝氏度的高溫,任由烈日蒸出的汗液浸透衣服,熱風吹乾濕浸浸的衣服,我也不會回到地頭去喝一口水。只是因為媽媽沒有動。
聽話:我一直在遵守著心中的這個信條,從小學到初中……
時間一轉眼到了高中,我離開了團場,離開了媽媽,來到了市裡上學。高中,這個時間段,與小學和初中無異,都是求學;但卻又有很大的異處,那就是距離。也正是這個時間段,這個很大的異處,讓我意識到我只是很聽話,但並不孝順!
在冬季閑著的時候,總會有其他阿姨來我們家串門。當我出現在她們面前時,她們總會談論到我的成績,我的表現,我的性格,我的未來。大家也總是對我高度評價:學習這么好,又那麼聽話,媽媽有福了,以後肯定會很孝順!媽媽總是滿臉笑容的,謙虛的回應一聲哪有哪有。
高一的某個星期六,媽媽主動給我打了個電話。還是以往一樣的聊天內容:吃飯了嗎?錢夠花嗎?累不累?記得出去吃點好的等等。我也如往常一樣像一個機器人一樣回復著。就在我以為媽媽像往常一樣說了你沒啥事就好,我就不掛念了之後,這通電話就會掛斷。媽媽突然笑著說了句:「虎子,你啥時間放假回來呀,媽都想你了,你都不想我嗎?」我頓時愣了一下,腦海里閃過無數種回答,但最終還是說了句:「等學校放了大假,就回去。」媽媽應了一聲好,電話就掛斷了。
在電話掛斷的嘟嘟聲聲中,我想了很多:我們家人都屬於很含蓄的那種,從來不會直抒胸臆的說我愛你,我想你。我相信媽媽她也是鼓足了勇氣,才會笑著說出「想」這個字眼的。我想,這次的笑應該是為了避免沒有得到我的回應後會尷尬。但確實,我讓媽媽尷尬了,或許也讓她傷心了。上高中之後,我的確和媽媽的交流變得很少很少,連電話也很少很少打,周末常會和舍友一起出去玩耍,但卻忘記了在家中每天都惦記我,每個周末都等我電話的媽媽。我真的很後悔,那通電話的最後,我沒有也笑著說:「想呢想呢,下個周末就回去!」即使不是百分百的想念,哪怕這次將想念說出口,今後知錯就改,至少這次讓媽媽不尷尬,不傷心。
就是這通電話,以及電話掛斷後的反省,讓我意識到:我只是個聽話的孩子,並不是個孝順的孩子!
可恨的是:這次反省是真的反省了,也流下了悔恨的淚水,但卻沒有立即改正,甚至以後也沒有想到改正。
時間又過去了很久很久,我進入社會開始工作了。又是某個平常的周六,媽媽主動給我打了個電話,如往常一樣對我噓寒問暖後,略帶有慍色的說:「工作這都大半年了,也放了這么多假,就不想著回來看看嗎?就不想你媽嗎?我在家一個人沒趣,天天想你也不敢跟你打電話,怕你在忙,怕打擾你工作。中秋節總放假吧?可不能不回來了哈!行,你忙吧,我幫你阿姨去種菜了。」說完便掛斷了電話,我坐在工位上一下子失了神。
媽媽這次直截了當的抒發對我的想念,讓我慚愧不已,也再一次讓我意識到:我的聽話只是聽話,並不是孝順。
因此,寫這篇文,既是表達自己分清聽話和孝順之間定義的不同之處後豁然開朗的喜悅,也是承認錯誤,立志改正,不再過分含蓄,勇於去向身邊人表達愛意。
多回憶為了你吃苦的人,在掉下眼淚後,你就會。當你為了她吃苦,嘴裡感覺到的會是甜的。
甘願為你而吃苦的人的那些記憶,
腦海中甘願為你吃苦的人吃苦時的畫面,那都是最寶貴的記憶,當你回憶起,充滿腦海中,任眼淚滑落後,記憶將會變的甜甜的。
反之亦然,今後當你為她/他吃的苦,也會會化作絲絲甘甜縈繞心頭。
I. 怎麼理解對父母孝順和聽話的區別孝順等於聽話嗎
孝順很大程度上是等於聽話,聽話是包含在孝順裡面的,不聽父母話的人談不上孝順父母。
J. 孝順是不是就得聽話
孝順在父母眼裡就是聽話,但是在年輕人眼裡就不一定是聽話了。父母說的話做的事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個時候孩子一味的聽話結果會坑了自己。父母說的你認為對就聽話,不認為對就要想辦法用善意的謊言遮掩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