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主要活動是什麼
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
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傳說:
重陽節與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也被附會上一個神話傳說作為登高習俗「起源」。該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話故事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凶的日子,於是為了鎮壓凶氣、戰勝凶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屬於附加活動。
❷ 重陽節是干什麼的啊
重陽節是登高賞秋、感恩敬老的一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日期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為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只是隨著時間的演變,重陽節更傾向於登高賞秋以及感恩敬老。
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登山秋遊、擺敬老宴、賞菊、辭青等活動。這一天還有著曬秋、放紙鳶、登高、祭祀海神、賞菊、祭祖、佩茱萸等民俗活動,有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的食俗。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就是習俗之一古時候的人們會在農歷九月九日這天登高賞菊,在他們的胳膊上就會佩戴著插著茱萸的布袋,這個布袋就是所謂的「茱萸囊」。
❸ 重陽節干什麼
重陽節的風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尊老敬老、吃重陽糕等。
1、插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有佩帶茱萸或者登高望遠時插茱萸的習俗,還可以將茱萸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
2、飲菊花酒
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3、登高望遠
重陽時節,農忙秋收大多已經結束,這時候老百姓比較清閑,山裡的野果、葯材又是成熟季節,所以人們這時候就會去山上採集野果、葯材等等,後來逐漸將活動集中到重陽這一天,演變成重陽節登高望遠的習俗。
4、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代表性食品。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為了慶祝糧食豐收,喜嘗新糧。因為「高」與「糕」諧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後來才有了重陽節登高吃糕的習俗。
5、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❹ 重陽節是干什麼的
重陽節干什麼的?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老年人在家也不上班, 沒有被納入法定假期,所以不放假。 可以登高、上墳祭祖、賞菊、吃糍粑、重陽糕、焙果、飲菊花酒、佩茱萸・簪菊花。在家陪老人,或帶老人外出玩。
重陽節一般都要干什麼?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重陽節的習俗很多,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
重陽節要做什麼? 1.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前後,北京西山的幾十萬棵黃櫨變成一片徘紅,將西山裝點得分外美麗,別有風情。漫山遍野,猶似披上了一件紅色的盛裝。幾個親朋好友,三五結伴同登西山看紅葉已成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贊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斗艷,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里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3.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壇飲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葯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葯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渴望重陽節闔家團圓的願望。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葯材使用了。現在這一風俗已很少見了。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九九重陽節是干什麼的 重陽節又叫敬老節。一般都是登山,放孔明燈!
什麼是重陽節?重陽節人們一般干什麼? 混賬王八蛋滴網路,去死吧!要是沒有廣大網友滴參與,網路充其量連零度都不如,還什麼網路知道呢?
什麼是重陽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
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九月九、茱萸節,起源於秋遊去災。道教以九月為陽,九月九就變成了重陽節。重陽節是在降霜前夕,人們擔心降霜天寒,都爭先恐後到郊外登高、秋遊,這是自古以來的健身活動。 從民間信仰上看,人們認為逢九必凶,重九更災,於是要辟邪。此日最流行的是插茱萸。茱萸是一種中草葯,味香濃,有逐風去邪、驅蟲減濕、去寒之作用。民間流行在頭上、房上、床頭、井邊插茱萸,目的是驅災辟邪。另外,還舉行迎神逐疫等消災祛疫活動。 重陽節另一項重大活動是賞菊花,有些城市還舉辦菊花展,釀制菊花酒,說明菊花不僅有觀賞價值,還有健身作用。此外在重陽節期間,民間還喜歡進行圍獵、射箭、放風箏,吃重陽糕食品。 在歷史上,重陽節期間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娘家,孝敬老人,供奉壽星、麻姑,祝老人長壽。基於這一習俗,我國已將重陽節視為老人節,發揚我國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習俗
登高:九月,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常這實際上是一種野遊,為我國人民一種傳統的體育活動。
賞菊: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重陽時節,正值菊花怒放,花氣幽香,給節日增添了不少色彩。近年來,有人在重陽節時互相贈送菊花,以表示友誼和祝願。
飲菊花酒:據說古時候,人們在重陽節的時候都要飲菊花酒,這種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造的。九月初九這一天,人們要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起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初九飲用。據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確實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
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種常綠小喬木,分吳茱萸和食茱萸兩種,春開紫色花,秋結紫黑色果實,性味酸、澀、微溫,入葯製成酒,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可治遺精、腹痛、吐瀉、便秘、消化不良等症。《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可見古人有重陽喝茱萸酒之習俗。
吃重陽糕:重陽糕,又叫「菊糕」、「花糕」。因「糕」與「高」諧音,重陽佳節,不能登高而吃點糕,也可聊以 *** 。
騎射活動:南北朝時,皇帝規定:每年的重陽,人們必須練習騎馬射箭,並把騎馬射箭作為一種武舉應考項目,只有步射和騎射都及格了,才能參加其他項目的考試。唐代,皇帝曾規定:重陽節時,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齊集於玄武門練習騎射。
❺ 重陽節干什麼
重陽節一般會進行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擺敬老宴、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節日習俗: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❻ 重陽節是干什麼的 重陽節介紹
1、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2、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等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❼ 重陽節干什麼的
重陽節也是老人節,又叫「登高節」。
在古代,民間習俗包括爬山祈福、秋天賞菊、戴山茱萸、敬拜神和祖先,以及設宴祝壽。從此,它增加了尊老愛幼、重陽節設宴、感恩和尊敬老人的內涵。登高賞秋和感謝老人是今天重陽節的兩大主題。
重陽節是歷史發展演變中各種民俗的混合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是最大的數字,它具有長壽的意義,體現了人們對老年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初九被定為「敬老節」,提倡全社會建立尊重、尊重、愛護和幫助老年人的文化。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重陽節是在干什麼擴展閱讀
重陽節民俗活動
1、曬秋
重陽節是享受秋天的最佳時間。中國南方還有一些山村保留著「秋天曬太陽」的特色。去鄉下享受民俗風情和秋天曬太陽已經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秋曬」是典型的農業習俗,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
居住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山區的村民。由於復雜的地形和他們村子裡很少平坦的土地,他們不得不使用屋頂和窗檯來懸掛和曬莊稼,這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傳統的農業習俗。村民們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曬莊稼的場景逐漸成為畫家和攝影師追求和創作的素材,並創造了「曬秋」的詩化名稱。
2、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登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3、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不少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
❽ 重陽節是干什麼的日子
重陽節是干什麼的日子
重陽節是干什麼的日子,重陽節最初來源於古人對天象的崇拜,隨後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我國還將這一天作為我過的老人節,下面我就來帶大家看看重陽節是干什麼的日子。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的來歷與意義
據現存史料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遠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重陽節」之名稱記載,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重陽的民俗活動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九九重陽節的節日禁忌事項
忌房事
「重九」是陽數之巔峰,過後則轉為陰數,在這個時間點,要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於後代的繁衍。
忌煮飯
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重陽節是老人節,這天是過節,所以要讓老母親休息,不能因做飯而勞累。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就拿這個俗語來嚇唬人。
忌送菊花
因為菊花是祭花,送菊花不合適。
忌說節日快樂
重陽節是全家出去登高辟邪的日子,因此重陽節里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
重陽節送什麼花給媽媽合適
木樨草
花語:品德高尚、深山酢漿、慈母之愛
母親的柔情與關愛我們從小就能感受到,我們感受的最濃烈的也是母愛了,那麼這種花就是很好的選擇了。
康乃馨
花語:母親我愛你、溫馨的祝福、慈祥、不求代價的母愛、寬容、母親之花、濃郁的親情、親情思念
送給媽媽是再好不過,通過花告訴家人你愛他們的心,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真心與情意。
萬年青
花語:永葆青春、快樂
做子女的當然希望父母健康長壽,無病無災,就讓我們把心意寄託到花里,祝福父母健康長壽。
重陽節到底有哪些美食呢?
1、菊花酒
菊花酒作為「九九重陽節」的吉祥酒,其酒諧音「久」,意味著人們的對長長久久的寓意,以往人們常常在頭年秋季採摘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夾雜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之中,一般會在頭一年釀制好,放置來年重陽節飲用,聽老一輩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
還記得對菊花最深刻記憶的一個電影,周傑倫演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里就是圍繞重陽節的宮廷皇朝故事,裡面就有非常多的菊花,第一次通過屏幕看到如此多的菊花,足足飽了一次眼福,到了明清,在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對美食的追求下,菊花酒又加入多種草葯,效果更佳,古代著作中稱「菊花酒」是大家十分喜愛的「健身材料」
2、重陽糕
重陽糕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尤其在北方盛行,花糕、菊花糕、栗子糕是重陽節最傳統的美食,據說從宋代開始就已經流傳了。花糕寓意是步步升高的意思,重陽節有登高的意義,所以這天基本會吃一吃糕點
南朝時期已有,主要原料用米粉(糯米粉、粘米粉)、果料等原料製作而成,可以用棗、果仁等裝飾,起源唐代至宋代,品種繁多,以往還會插上彩旗,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做法主要有蒸、烙為主,為什麼要吃重陽糕,糕諧音「高」,這天要登高,寓意步步高升
重陽糕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南朝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製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重陽糕蒸法和年糕相似,人們為了凸顯節日的氛圍,會將重陽糕製成五顏六色
3、羊肉面
重陽節正值深秋,秋天的羊肉性暖,是滋補的好食材,每到秋冬季節,外面的羊肉火鍋店熙熙攘攘、人來人往,而羊諧音「陽」,羊肉面吃白面,因為百去一,寓意為九十九,長壽健康之意
4、吃螃蟹
秋高蟹黃,鄭燮的《留秋》的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毫無疑問,這天的螃蟹不單單是普通食物,還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如同中秋要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一個道理。發展到後來,重陽節吃螃蟹已然成為一種習慣,吃蟹一定不能少了薑末食醋,螃蟹性寒。
❾ 重陽節是干什麼的
重陽節是用來紀念先祖,孝敬老人的節日。重陽節的習俗有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重陽節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