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翻譯: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翻譯:
曾子說:「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鑽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
一、譯文
曾子說:」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鑽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
曾子的學生公明儀向曾子問道:「老師您可以說是、做到了『孝』字吧?」曾子答道:「這是哪兒的話!君子的所謂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辦的事辦了,同時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已的所作所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只不過是能贍養父母罷了,怎能說是做到了『孝』字呢!」
二、原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三、出處
節選自《禮記》
(1)君子孝順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
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
二、作品賞析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
《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三、作者簡介
戴聖,字次君,西漢時人,據據《漢書·儒林傳》《廣平府志》《歸德府志》《客家戴氏族譜》《新泰縣志》等古文獻均記載其為西漢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 [23-26] 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
漢宣帝時,戴聖曾被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議,評定五經異同。終生以授徒講學和著述為業,曾選集戰國至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
Ⅱ 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君子所說的孝子,父母沒有發話就能知道父母的意思,而且能用道來引導父母,使父母明白更多的道理。
Ⅲ 君子之事親於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什麼意思
君子教孝之道,不在於每天走街竄戶的宣傳,而在於教導大家敬重天下為人父母者;
所以帝王教導民眾,最好的莫過於孝道,教民眾倫理秩序,最好莫過於敬愛兄長和愛護幼小。
君子事事以孝為先,就可以忠於君主了。
古人很重視孝道,很多君主都以孝治國,認為不孝順的人的品行不好,也不會做到忠誠,「百善孝為先」其實就是為了鞏固君王統治的一個宣傳語,
他認為孝是大善,是至善,你連最基本的孝順都最不到,就不算善,做再多好事也白搭,所以只要你孝順,就可以侍奉君主,入朝為官了。
如果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孩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能做為子女。
一個人若是傷害了父母的心又憑什麼為人?
失去了親人,同時也將失去朋友,
朋友和親人都失去,那麼也就一無所有了。
所以應該明白孝順父母,敬愛兄弟及朋友的道理,這樣才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Ⅳ 曾子論孝說:「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奉養。」
意思是:孝有三種情況,大孝是自己的的所作所為讓父母受人尊重,回再次是自己的的所作所答為不辱沒父母的名聲,再次之是能供養父母的衣食住行。
出處:《禮記·祭義》是古代經典儒家著作五經之一《禮記》中的一篇文章。是對祭祀意義的闡述。
原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4)君子孝順擴展閱讀:
曾子說:「哮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鑽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曾子的學生公明儀向曾子問道:「老師您可以說是、做到了『孝』字吧?」
曾子答道:「這是哪兒的話!君子的所謂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辦的事辦了,同時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已的所作所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只不過是能贍養父母罷了,怎能說是做到了『孝』字呢!」
Ⅳ 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出自哪裡
出自魏源 〖孝經集傳〗。
孝經集傳為發明《孝經》經義之作。著於崇禎十一年(1638)至十六年間。
清朝名儒魏源對孝道有所闡發,他說:「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把侍奉雙親的「孝」和「敬」緊密結合起來.這是魏源的新見解.
為發明《孝經》經義之作。著於崇禎十一年(1638)至十六年間。《自序》謂此書「繹《孝經》微義有五、著義十二。微義五者:因性明教一也;追文反質二也;貴道德而賤兵刑三也;定辟異端四也;韋布而享祀五也。此五者皆先聖所未著而夫子獨著之,其文甚微。十二著者:郊廟、明堂、釋典、齒、胄、養老、耕□、冠、昏、朝聘、喪祭、鄉飲酒」。而據其門人所筆記,謂黃氏此書,大旨本於《孝經》五大義:「本性立教,因心為治,令人知非孝無教、非性無道,為聖賢學問根本,一也;約教於禮,約禮於敬,敬以致中,孝以導和,為帝王致治淵源,二也;則天因地,常以地道自處,履順行讓,使天下銷其戾心,覺五刑五兵無得力處,為古今治亂淵源,三也;反文尚質,以夏、商之道救周,四也;辟楊誅墨,使佛、老之道不得亂常,五也。」以此五義,別其章分,然後以《禮記》諸篇條貫之。而其書實仍依經文為次第,分《孝經》為十八章,經文之後,附《儀禮》、大小戴《禮記》以及子思、孟子之語以發明經義,謂之「大傳」,共十八節;經傳各條之後,附以作者自己心得,稱為「小傳」,共二百九十五節。所以《四庫全書總目》稱所謂「五大義」實為作者著此書之初例,而所謂「五微義」、「十二著義」,實為其著書之綱領。全書強調治天下者主要應順天下之心,而不應強民之所難,反對劉炫、朱熹之說,謂劉炫「謬以閨門之語溷於聖經,宋子誤以聖人之訓自分經傳,必拘五教以發五詩,則厥失維均,去古愈遠矣」,「《孝經》皆曾子所受夫子本語,不得自分經傳」。《四庫全書總目》稱此書「推闡頗為詳洽」,較黃道周所撰《禮記》五篇注為精密。有《石齋九種》本、《四庫全書》本。
作者:魏源(清代思想家)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金潭人(今隆回縣司門前鎮)。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
Ⅵ 談論孝道的儒家名言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孝道的名言
1、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
2、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清王永彬
3、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熱愛和尊敬的父親和母親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4、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林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6、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於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英培根
7、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情感。大仲馬
8、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9、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增廣賢文》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11、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子曰
12、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於前。《格言聯璧》
13、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1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佚名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6、首孝弟,次謹信。李毓秀《弟子規》
17、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18、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拉法格
19、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春秋)《孟子盡心上》
20、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21、要用希望孩子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父母。蘇格拉底
22、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23、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24、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25、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26、再沒有什麼能比人的母親更為偉大。惠特曼
27、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宋林逋
28、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29、成為母親之後,女性美像一朵盛開的鮮花煥發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蘇霍姆林斯基
30、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四言》
31、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義大利亞米契斯
32、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清李毓秀
33、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李毓秀
34、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35、尊重他人的、有責任感的孩子,產生於愛和管教適當結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36、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於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羅素
37、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
38、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39、讓自己的兒女們光宗耀祖是父親們的主要缺點。伯羅索
40、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41、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42、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李毓秀
43、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於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英)培根
44、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愛默生
45、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狄更斯
4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7、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48、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49、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
50、一個高尚的人,如果有一個像他自己一樣的兒子,其樂一定不亞於他自己生命的延續。斯梯爾
51、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請)李毓秀《弟子規》
52、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
53、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增廣賢文
54、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奧斯特洛夫斯基
55、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56、天下最苦惱的事莫過於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57、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58、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59、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李毓秀《弟子規》
60、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61、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62、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後漢書》
63、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64、千萬經典,孝義為先。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增廣賢文》
65、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亞米契斯
66、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
67、永言孝思,思孝惟則。《孟子》
68、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裡面很少有任何金錢。馬克吐溫
69、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
70、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子曰
71、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72、父慮後母虐,鸞膠不再續。母慮孤兒苦,孀幃忍寂寞。《勸孝歌》
73、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74、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鮑蒙特
75、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李毓秀
76、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維吉爾
77、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78、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李毓秀
79、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勸孝歌》
80、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81、我們有誰看到從別人處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從父母處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諾芬
82、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大學》
83、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84、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歡笑,就是使父母認識統一能得到鞏固的偉大精神動力。蘇霍姆林斯基
85、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勸報親恩篇》
86、誰拒絕父母對自己的訓導,誰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機會。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87、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勸報親恩篇》
儒家經典孔子名言
儒家經典孔子的名言一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為謀。
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1、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儒家經典孔子的名言二
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4、過,則匆憚改。
15、不遷怒,不二過。
1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8、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看了儒家經典孔子名言文章的人還看了:
中華孝道經典名言
1、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全之,子弗敢闕。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肢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2、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盡心上》
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4、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5、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以道。
6、深恩未報慚為子,淺薄不消羞作人。
7、孝之於親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則哀以蒞焉,祭祀則蒞之以敬,如此而成於孝子也。
8、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9、永言孝思,思孝惟則。
10、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11、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了老人言幸福萬萬年!現在對孩子缺少的是:德行教育—孝道教育、尊師教育、敬長教育、經典教育、因果教育、善惡教育、惜福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教育、環保教育、反色情教育、愛國教育、和平教育。
12、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鮑蒙特和弗萊徹
13、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上》
14、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己小羊的啼聲,她決不會回答一頭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亞
15、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16、成為母親之後,女性美像一朵盛開的鮮花煥發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蘇霍姆林斯基
17、慈母的心靈早在懷孕的時候就同嬰兒交織在一起了。
18、有難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
19、孝子之於親也,愛之以心,事之以財。——《戰國策》
20、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21、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22、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23、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2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25、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羅素
名句作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談論孝道的儒家名言》內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想獲取更多名句內容可以點擊 名言名句 專題。
Ⅶ 君子入則孝
《論語》講了孝悌忠信,首先要做到孝字,百善孝為先。孝者,誠也,誠心所至,為父母長輩;孝者,心也,心即身,親身為之,不假手於人;孝者,容也,耐心事親,一片包容之心為之。
我不是一個好脾氣的孩子,甚至還有些犟,小時候,我總愛埋怨父母對我的關心不夠,長大了,又感覺父母偏心,偏愛小弟,所以,我總是跟他們作對。在家裡,我總愛固執己見,絕不退步,為此,氣惱了父親,也氣哭了母親,實在是不孝極了。後來,我漸漸明白,原來他們是想讓我早點學會獨立,不要過分依賴,他們將愛化成了另外一種方式溫暖著我。這好像觸動了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我慢慢地嘗試著去理解他們,開始跟他們聊天,開各種玩笑,耐心地聽他們絮叨,用我認為對的方式來彌補曾經的任性。在我看來,用心,身行,即為孝。或許這過於淺陋,但是父母需要的正是陪伴、關心與溫暖,他們在一點點老去,兩鬢不知何時已添了白發,瑣碎的生活和歲月在他們臉上平添了皺紋,他們越來越渴望的是家和、平安和閑時的陪伴與問候,所以用心為父母且身體力行,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做一個孝順的孩子,做一個為父母著想的孩子。
曾經我以為,遠離父母我會很開心,生活終於沒了嘮叨和束縛,好像曾經渴望的自由近在咫尺,可是當一切都要自己親力親為的時候,才懂得在家真好,然後開始鄙視自己的不作為,成天就只當個甩手掌櫃,把苦的累的留給親人。當在異鄉撥通父母的電話時,各種關心的話語從耳邊溢出來,頓時啞口無言。當長時間不往家裡撥電話時,總會收到家人的輪番轟炸,然後才想起自己只顧玩樂,沒有顧及父母親的思念,開始後悔自責。行孝當趁早,我們早已不是七八九歲的年紀,各種揮霍無度,各種無知欣喜;父母親也早已不再年輕,我們在做事情時,也該考慮到他們,每周一次報平安的電話或是簡訊,噓寒問暖的話語,以及趣聞軼事的交流,身體力行絕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行,行孝當趁早,及時當勉勵,如此安好。
百善孝為先,為人子女,不盡孝道,便枉顧天理,泯滅人性,實為人所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