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急~「小孝於家,大孝於國」是什麼意思 在線等啊
「小孝於家,大孝於國」意思是: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國家,一個人只有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信奉孝道。「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在民間廣為流傳,二十四孝子感天動地,都說明孝道在傳統美德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1)孝順小孝大孝擴展閱讀
有關孝道的故事
1、嚙指痛心
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參,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2、鹿乳奉親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的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裡去,偽裝在群鹿中間,於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B. 什麼是孝道,孝分,小孝,中孝,大孝還有大大孝嗎
孝順父母是天下兒女天經地義的職責,但是孝順有小孝順、中孝順、大孝順之分。
善事父母為孝。讓父母衣食無憂是孝父母之身。讓父母精神快樂是孝父母之心。讓父母願望實現是孝父母之志。讓父母智慧增長是孝父母之慧。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孝慧是大大孝。
小孝順:整天圍著父母轉,給父母端飯洗腳,父母一發話,就誠惶誠恐地執行父母的意志。
中孝順:自己先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大孝順: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自豪和驕傲。
超級孝順:積累功德,然後把自己的功德轉讓一部分給父母,讓父母從此脫離輪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樂趣。
孝順父母的意義:
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可說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難報經》當中,曾以七種比喻來說明父母恩德深重,難以報答:
一、肩擔父母,繞須彌山,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二、遭飢饉劫,臠割碎壞,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三、手執利刃,剜眼供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四、刀割心肝,血流遍地,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五、百千刀戟,刺於己身,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六、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七、吞熱鐵丸,遍身焦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2)孝順小孝大孝擴展閱讀: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們應怎樣做才能算是「孝順」呢?佛教認為孝順有不同的層次:
一般的人對父母甘旨奉養,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顛倒,永斷三途之苦,是為大孝;視三世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我母,盡一切力量,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才是最無上的至孝。所以,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列三點:
一、孝順必須是長期的,不是一時的: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辛苦奉獻,我們即使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供養,使無所缺。
二、孝順必須有實質的,不是表面的:孝順父母必須解決父母實際需要,不僅在衣食住行上無虞匱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還要始予父母精神上的和樂,心理上的慰藉。
三、孝順必須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順應從自己的親人做起,然後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擴充到社會大眾,乃至無量無邊眾生。
參考資料:網路-孝道
C.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麼
子對親盡誠順命供養。又作孝順、孝養。佛經中,不論在家出家,勸孝之文甚多。如孝子經謂,親之生子,懷胎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梵網經卷下謂,孝順乃至道之法,故以孝為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謂,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與供佛之福等無差別。中阿含卷三十三善生經載,子當以增益財物、備辦眾事、所欲則奉、自恣不違、所有私物盡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養父母。五分律卷二十謂,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並以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故當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必得重罪。
孝又分為世間之孝與出世間之孝,供給父母衣食等為世間之孝,以佛法開導父母為出世間之孝,故毗尼母經卷二謂,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此蓋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又龍舒增廣凈土文卷六載,長蘆賾禪師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奉養甘旨,為世間之孝,後二十篇勸父母修凈土,為出世間之孝。世間之孝,止於一世,為孝之小者;出世間之孝,無時而盡,因父母生凈土,福壽不止,如恆河沙劫,是為大孝。眾生若能孝養敬順父母,則可招感少病、端正、有大威勢、生上種族、多有資生等五種果報,稱為五善根。
D.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麼
什麼是真正的「孝」?——小孝、中孝、大孝、至孝
兒輩贍養親人,辦法各有不同。下養為小孝,次養為中孝,上養為大孝,最上養為大孝之大孝。為什麼呢?
下養只知道滿足吃喝,不至於有所缺乏,這已經是世間難以做到的了,叫作小孝。
次養就能體諒親人的心願,父母所愛我也愛,父母所敬我也敬,使親人心裡安樂,就叫作中孝。
上養是勸告親人明白大道之理,善就贊成,過就規勸,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潤身心,這就是大孝。
至於最上養,更上一層樓,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同於天地,父母的壽命與日隨減,應當用什麼法子可以報答親恩,什麼辦法可以延長親壽,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出離生死,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進入聖人之流,最終成佛。
譬如戰火臨頭,保護親人逃入山中,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逃入水中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逃入曠野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輾轉不安,一定要把父母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這就是最上養,是大孝中的大孝(至孝)。
很多人都認為給父母天天吃肉吃魚是最孝的,其實,這樣為了父母而殺生命,這些死去的生命報冤來世,父母要償還這命債的,就等於是用腐肉救親飢,用毒酒止親渴,是最不孝的。
也有人認為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孝,如果用來做好事,可以為親人增光,如果用來做壞事,就是侮辱了親人了。
如當今很多知名的貪污受賄的罪犯,不僅讓親人蒙羞,連基本的床前問安都不可能。古代那些亂臣賊子,也讓人們他們的存在而討厭他們的父母。
所以,最大的孝就是積德行善,就是利益他人,讓父母也進入佛門。
E. 小孝中孝大孝有什麼區別
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
1、小孝順:整天圍著父母轉,給父母端飯洗腳,父母一發話,就誠惶誠恐地執行父母的意志。
2、中孝順:自己先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3、大孝順: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自豪和驕傲。超級孝順:積累功德,然後把自己的功德轉讓一部分給父母,讓父母從此脫離輪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樂趣。
(5)孝順小孝大孝擴展閱讀:
孝的典例:
1、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3、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F. 孝順分為三種
孝順分為:小孝、中孝、大孝。1、小孝是陪伴。2、中孝是贍養。讓父母過得衣食無憂,既要給父母物質上的幫助,又要給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去尊重他們。3、大孝就是超越。所有的父母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並作為父母的化身,是承載著父母的精神上的延續。所以要加倍的努力,能讓自己成功的速度,一定要快於父母老去的速度。
孝順的三種境界:
1、養長輩的身,保障長輩吃穿不愁。
「健康是最大的財富」,一個人身體健康,活著就是幸福,要是病怏怏的活著,其實是痛苦。作為父母,多半是年事已高,健康的身體更加重要,需要兒女關心。
很多父母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希望留一點錢,給兒女,幫助兒女創業。但越是這樣,父母越是扛著病痛過日子,導致病痛加重。
孝順父母的兒女,會常常帶著父母去體檢,提前防範病痛。要知道,身上無病,比你給再多的錢都好。
當然,健康的身體,需要起碼的生活保障,衣食無憂才會活得踏實。很多年輕人,不僅自己不勞動,還當了啃老族,拿著父母的錢過日子,這樣的不孝,令人痛心。
我的表姐夫有四兄弟,兩個是做生意的,經濟條件都不錯,但是他們對父母卻很「摳門」,個個都愛比較,覺得自己多拿錢給父母就是「吃虧」。
父母都健在的時候,都沒有拿錢給父母用,後來父親走了,留下母親一個人在農村過苦日子,才在親戚的調解下。
每個兄弟每月給兩三百塊錢,其中有一個兄弟以老婆管得緊為由,還是長期不給母親生活費。這樣的大家庭,就是富得流油,也沒有好名聲,也會被人看不起。
自己有錢但對父母小氣的人,人人嗤之以鼻,表面過得風光,但問心有愧,還是沒有福氣的人。那些窮一點但保證了父母的日常開支的人,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窮開心」也是福氣。
2、養長輩的心,讓長輩心情愉悅。
人這一輩子,真正希望你過得好的人,沒有幾個,除了父母,也許你都找不到貼心人了。不管你走多遠,父母在地方,才是最溫暖的家,當你很累的時候,和父母聊天,心情總是會慢慢好起來。
其實作為兒女,也要學會牽掛父母,在外混得如何,都沒有關系,常常告訴父母自己的行蹤,讓父母放心;經常問候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讓父母寬心。
自己努力工作,走正道,還有錢寄回家,父母感覺舒心。做到了這幾點,就是養好了父母的心,大家都開心。
有錢過好日子,沒錢過好心情。父母老了,還是為你擔憂,那也是不孝順。看看那些敗家子,不學好,父母心好痛,怎麼可以安度晚年。
其實,不學好的人,越不孝順,越沒有福氣,等父母不管你了,就只能流落街頭,還可能要晚景凄涼。
3、養長輩的志,讓長輩活得有意義。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真正變老,不是因為年紀大了,而是失去了理想,過得越來越孤單,沒有了人生的樂趣,和時代脫節了。
王陽明的父親退休後,王陽明經常寫信建議父親和同鄉的退休官員多聯系,可以一起作伴,尋找共同的樂趣,日子要過得充實。
人老了,如果無所事事,就會變得頹廢,就是坐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耷拉著頭,灰頭土臉的,六十歲的人,都會被認為是九十歲的人。
那些有愛好的人,趁著自己可以走動,去看看風景,到公園散心,參加公益活動,幫助更多需要的人。忙忙碌碌的日子,會讓一個老人,也找到人生的意義,真正把日子過成「夕陽紅」。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千萬不要讓父母碌碌無為活下去,而是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培養他們的興趣,多鼓勵他們,還可以教會他們一些新知識。比方說,教會他們用微信,用各種唱歌軟體等。
「愛人者,人恆愛之」,真正孝順的人,對父母孝順,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也一視同仁,用行動去愛護長輩。同時,他也會得到長輩的愛,長輩總會把最好的財富都留給他,為他添加福氣。
G. 人有哪三孝
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對於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第一,漢代趙岐在《十三經註疏》中將「後」解釋為後代的意思。第二,後代學者對該文有不同看法和譯法,傾向於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尚無具體的學術性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