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插茱萸是什麼節日的風俗
插茱萸是重陽節風俗。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戴的,俗信能驅邪治病。重陽節插茱萸早在漢朝已有,當時是將茱萸切碎後裝在香袋裡隨身佩戴。
晉朝之後,則將茱萸插在頭上。這種風俗可在周處的《風土記》及王維的濤中得到反映。周處說:「九月九折茱萸以插頭,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古人在重陽節時以茱萸和菊花酒「消陽九之厄」,茱萸被稱作「辟邪翁」,菊花被稱作「延壽客」,宋元以後,重陽喝菊花酒的習俗一直巧脊州延續至今,但插茱萸的習俗卻很少見到記載。
茱萸與重陽節的故事
茱萸與重陽節的淵源由來已久,根據晉代《風土記》的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避除惡氣,以御初寒。古代的重陽節又被叫作茱萸節,可見茱萸在大家心孝蔽目中的地位。
不止百姓喜歡,就連楚王王妃都對茱萸愛不釋手,不僅經常佩戴茱萸首飾,還會在重陽節那一天,登高望遠,將茱萸枝插滿身,佩戴茱萸香囊,飲茱萸酒,吟誦茱萸詩。至於楚王和王妃為什麼如此鍾愛茱萸,還有野尺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正可以解釋茱萸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