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大之後不孝順的孩子,通常情況下會有哪些明顯表現
我覺得長大之後不孝順的孩子,可能會非常叛逆,然後不聽家人父母的話,還有就是可能會很少回家,跟父母很少溝通和交流,還有就是可能經常跟自己的父母吵架,不尊重父母的感受。
2. 孩子不孝順是因為父母這5種行為
孩子不孝順是因為父母這5種行為
孩子不孝順是因為父母這5種行為,想讓孩子孝順,遠遠不是把孩子養大、讓孩子變優秀這么簡單。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孩子不孝順是因為父母這5種行為的相關信息。
1、常說,我不指望你養老
經常有父母對孩子說:「你管好自己就行,反正我將來也不指望你養老!」
雖說,父母們養育孩子本就不求回報,一心只盼著孩子自己能過得好就行。但是,明明白白地把自己對孩子無欲無求的想法表達出來,只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經常對孩子說「我不指望你養老」,不但不能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反而會減弱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不快樂。
一方面,孩子會從心底覺得父母竟然這么不信任自己,並對自己將來能不能為父母養老產生懷疑;另一方面,說的多了,反而會讓孩子當真,日後做起事來自然不會顧及父母的感受了。
與其總是跟孩子說「我不指望你養老」,不如適當告訴孩子養育的不易,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但要切忌對孩子說「你得努力,我將來就指望你養老了!」,這會加大孩子的心理負擔。
2、自己不孝順長輩
之前電視上有這樣一個廣告:兒媳給婆婆洗腳,孩子看到了,轉身也跑去端來一盆洗腳水,顫顫巍巍地大聲喊著「媽媽洗腳」。在感動無數人的同時,也讓人引發了對孝順的深思。
記得希臘教育家伊索克拉底曾說,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可見,孝順也是會傳染的。
這是因為,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父母對待長輩的態度、言語,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長期的耳濡目染,會讓孩子在潛意識里認為將來對待自己的父母也要是這個樣子。
這就導致,父母自己孝順,孩子也跟著孝順。而父母不孝,孩子將來也能成不孝子。
毫無疑問,若是將來想讓孩子孝順自己,首先父母自己就要做好表率。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懂得孝順的真意。
3、過度寵溺孩子
生養孩子本就不易,而現在不少家庭只有1-2個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父母手心裡的珍寶。正所謂,疼愛都來不及,當然要把所有的好都給孩子。
於是,在90%的家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
吃飯時,好吃的都給孩子,還對孩子說「媽媽不愛吃,你先吃」;
家裡有好玩的好看的,都要留給孩子,連老人都不能碰;
甚至在孩子想幫媽媽做家務時,都遭到媽媽一陣反對「你別動,讓媽媽來」
、、、、、、
他們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卻不知道過度寵溺會讓孩子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往後孩子就會越來越隨心所欲,一點也不會體諒父母。
愛孩子本無可厚非,但要有底線。不妨把孩子當做朋友,真誠交流,告訴孩子「我很樂意你幫我」。在孩子給你夾菜,給你好吃的東西時,欣然接受,這會讓孩子覺得分享給父母也是一種快樂。
4、從不教導傳統禮儀
越來越多的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卻總是對孩子說「你只要負責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不要管!」
於是,我們常常能看到很多成績優異的「三好學生」,卻鮮少見到「知禮儀,懂感恩,講孝悌」的好孩子。
不難發現,這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過分注重成績,甚至只看重成績,幾乎不去教導孩子該有的優良的傳統美德。比如感恩,比如孝悌,比如謙讓等等。
長期被父母灌輸「成績好就什麼都好」的理念,孩子自然就不會注重道德節操方面的追求。
在我看來,養育孩子並不僅僅是為了要他優秀,要他有成就。更重要的,是我們做父母的教會他做人的道理。
5、經常打罵孩子
古語有雲,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說,關鍵時刻不打不成材。的確,不少名人都是因為父母的一頓「棍棒教育」而幡然悔悟,終成大業。
但不得不說的是,古人的教育重點在於關鍵時刻的當頭一棒,而非經常一頓棍棒。
試想一下,孩子犯點錯就非打即罵,時間久了,哪個孩子心裡不會暗生怨言?倘若平時總是對孩子實行家暴,或是對孩子進行冷嘲熱諷般的語言暴力,勢必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想要遠離。
見慣了父母的打罵、污辱,孩子的心裡會有陰影,並且會形成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難保將來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
小孩子不孝順的表現
1、脾氣暴躁,對父母大喊大叫
現在的育兒觀念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基本上家長也都不採用虎媽虎爸那種形式了,類似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話漸漸地也不被大家討論了。
這就導致很多家長現在過於溺愛孩子,尤其是祖輩們先天對孫輩的喜愛,也使得孩子越來越嬌生慣養,有一點點不順心就會大發脾氣,長輩們做的事情不合自己的意就大喊大叫。
小華是小區里的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對他的寵愛那可是出了名的,一出去看見什麼玩具就想要,不給的話就要坐在地上打滾、哭,爺爺奶奶沒有辦法只好給他買了。
這樣一來二去,孩子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經常就用這招來為自己「謀福利」。後來孩子再長大一點,更調皮搗蛋了,連他的爸爸媽媽也管不過來了。
2、嫌棄爸爸媽媽的穿著,不願意和他們走在一起
兜媽記得小時候,鄰居家有個女孩,長得十分好看,大家也都很喜歡她。可是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她都不喜歡讓自己的爸爸媽媽來,因為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衣服穿的不好看,她覺得去開家長會,別人家的父母都穿的很好看,自己很沒有面子。 有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門,她不是走在前面,就是走在後面,不想和爸爸媽媽走在一起。我問她:「你這樣你爸爸媽媽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裡肯定也是知道的,他們會難過的。」
可是她竟然說:「反正我以後也是要嫁出去的,還能有多少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呢?」原來女孩在小時候就有以後要離開父母的這種想法,所以平時也不怎麼照顧到他們的情緒。
3、受到批評從不肯低頭認錯
兜媽以前聽到一位媽媽這樣說自己的孩子:我兒子小的時候脾氣就不好,每次犯錯誤的時候你批評他,他從來不會說「爸爸媽媽,對不起,我錯了,以後再也不會犯了、、、、、、」這樣的話,有時候無論你怎麼打他,他都不會說。
我和他爸爸想著等到他長大了就好了,可是沒想到他長大了完全沒有好轉,現在上高中,叛逆得不得了。還是和以前一樣,犯錯了永遠不會道歉。我和他爸爸真的是後悔,已經不知道要怎麼管他才好了。
4、父母打他們的時候會還手打父母
這里說的「打」當然不是指父母家暴孩子,而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予以適當地教育批評。但是當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吹鬍子瞪眼,似乎就憋著一股氣,最後沒忍住沖上去打了父母的。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傾向,那一定要注意,孩子小的時候就知道動手打父母,等到長大了,不能說一定會打父母,但是可能性是很大的。
中國有句古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雖然說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卻能給我們一點啟示,就是孩子小時候的言行舉止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將來。
所以家長要是發現了自己家的孩子有上面這四種行為,一定要上心,並且要好好糾正、加以教育,一旦錯過了最好的時機,等到孩子長大了,父母這時候就很難糾正過來了。
3.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大多有哪幾個特徵,父母早知道,早糾正
望子成才、望子成龍,是每一個父母的期待,都希望自身的孩子可以才華橫溢。但現在獨生子女的佔比非常高,一個家庭六個成年人撫養一個孩子,每一個聚焦點都是在孩子的身上,要是沒有給孩子作出正確引導,可能會把孩子寵壞。被寵壞的孩子,成長極有可能不孝順。成長不孝順的孩子,往往有這些特點,父母早知,早改正:
4. 我很不孝順,老是在家發煩,父母和我說話都怕。我性子急,總是暴怒。我知道錯了。 戾氣很重。
明白自身暴躁不孝的本身就是悔過的表現,關鍵在於今後要努力實踐自己的心願。不妨和父母多交流一下,把自己的心聲說出來,讓父母監督自己。林則徐曾經也是個脾氣暴躁的人,為了克服自己的弱點,他在自己辦公室的牆上貼上「制怒」二字,時時警醒惕厲。其實,自己的任何毛病都是可以克服的,關鍵是自己下決心改過的信念是否足夠堅定。人的一生,外在的敵人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面對自己。我們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當出現錯誤的時候,即便自己已經意識到的問題,仍然會找出各種各樣的借口來開脫。尤其是當著外人,面子更是了得,就是拼了命,也是難以當面認錯的。
忤逆父母的確是很重的罪過,您說您處處不順,正是神明懲戒的結果。我們想想:許多動物尚且知道對父母感恩,如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等,想想父母一生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如若不孝,天理難容,我們因此而受到報應,實在是罪有應得啊!
快點改過,衣服臟了,只要洗劑後即可恢復本來面目,我們有了錯誤,只要真誠悔改,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會人神共鑒,命運也會隨之變化。也就是說,命運如何,其實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南無阿彌陀佛!
明心合十!
5. 有些女生公主病而且不愛做家務活不孝順愛發脾氣滿口臟話抽煙喝酒紋身賭博這樣的女生為什麼要讓的她們
現在有一些女生她們會有公主病,她們不愛做家務,對父母也不孝順,甚至經常發脾氣,而且經常說的臟話,甚至還抽煙喝酒。這樣的女生讓人實在無法接受。
但是即便是這樣的女生,他們一而是可以擁有愛情。
說到愛情,我們都知道愛情是幸福的,也是非常甜蜜的,尤其是當我們遇到了自己非常喜歡的人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真心的好好去對待對方,因為我們相信就是在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之想,這樣就會讓兩個人能夠擁有更加幸福甜蜜的愛情。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積極,也是非常主動的,拿出真心去關心對方。因為我們相信正是在我們不斷的關心和愛護之下,這樣就會讓兩個人的愛情更加的甜蜜。你作為一個男生,你也是非常期待能夠擁有這樣幸福甜蜜的愛情。
但是現在有一些女生她們卻有公主病。她們不愛做家務,而且非常的懶惰,甚至對自己的父母都不是很孝順。動不動他們還愛發脾氣甚至還抽煙喝酒,對於這樣的女生的確是非常的令人頭疼和這樣的女生在一起相處。我們也可以想像將來的生活一定是非常的糟糕。
因為這樣的女生完全是自私的,他只顧自己。只要自己快活,其他他什麼都不顧。即便是結婚了,他們也不會好好的去承擔家庭的責任。
所以和這樣的女生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和和他們在一起。因為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都是希望能夠擁有幸福甜蜜的愛情。所以我們應該盡量的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女生。
其實現在社會上好的女生還是非常多的。雖然有很多的男生在婚姻問題上都是比較現實,她們對男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男生達不到女生的要求,那麼他們就不會和男生在一起交往。但是也有些女生他們是更加的看重愛情。雖然他們知道物質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兩個人之間的感情。
所以如果男生想要擁有甜蜜幸福的愛情,那麼在平常的和女生的相處過程,當中他們就應該要好好的去關心女生,愛護女生,相信這次在他們不斷的關心和愛護,這樣就一定會讓他們成為更加的夥伴。
6. 為什麼我小時候很傻,不聽話,不孝順,脾氣暴躁,不懂事,給個傻子一樣活到28才明白一些事……
情況與分析:
樓主28歲,反思小時候至今的一些事情,才明白了一些道理,有了一些思想上的改變。同時樓主還疑惑是不是自己有些情商低,或者其它缺陷。
成長是一個過程,需要經歷一些事情,交集過一些人,吃一些苦頭,才能慢慢成長。這需要時間和過程。有人這個過程走得快,有人走得慢一些。
樓主小時候,也許是非常渴望愛,但是又無法立刻得到滿足,內心的孤獨導致一系列反叛的行為(當然也有性格的原因),這些都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力,從而得到關注和關心。 畢竟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如今想明白了這些,或許就會有所改變。
建議:
讓自己做一個發光發熱的人,給他人帶來光明和溫暖,讓自己成為一位被需要的人。 只有付出才能收獲回報。
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也多思考他人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這些都是成長的標志。
7. 以前我很不孝,一遇到挫折就跟父母發脾氣,還動手打父母,我能否被原諒,現在我怎麼彌補對父母的傷害
能在錯誤的道路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也後悔當初的做法,這是非常好的地方,怕就怕在依然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還去抱怨世間的不公,責怪父母。
1,你需要有一個明確的道歉態度,父母再心狠,你還是他們的心頭肉。(做人)
2,父母年紀大了,你需要承擔起家的責任,你需要賺錢養活他們。你需要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及時幫助。(做事)
8. 敢對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是不是以後都不孝順
敢對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是不是以後都不孝順
敢對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是不是以後都不孝順,家長千萬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當然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下面分享敢對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是不是以後都不孝順
如果你從小被父母吼到大,每次接父母電話心裡就會恐懼,他們永遠給你帶來負能量,如果你經歷過這些,也許你就不會這么覺得了。只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們才能感受到被吼的滋味,才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也不能說以後不會孝順父母的,這兩者是沒有關系的。
經常受到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1、原生家庭的原因
家庭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是所有父母都知道的,孩子的最初的學習就是通過模仿父母得來的。如果孩子的父母平時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的話,孩子也會學習父母這樣的語言神態,將來長大之後也會和父母一樣脾氣暴躁,對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
正如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說,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2、把孩子當成發泄的對象
作為孩子父母的人都是中年人的年紀了,進入社會也是有些時間了,在社會上難免會有很大的壓力,在家中又要面對家庭的壓力,處理不好心情的話,是很容易情緒失控的。因此,家庭往往會成為他們發泄的一個地點,尤其是對孩子。
對孩子發泄情緒體現了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就是不斷的向比自己弱或者是等級抵禦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之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孩子就是在發泄生物鏈的低端,沒有反抗的能力,只能是接受父母的情緒。
3、教育方式錯誤
對於現在社會來說,以前的棍棒教育無法適應現在的社會,弊端顯露無疑。但是還是有一些父母會使用,其中,有的父母是因為自己從小就是接受這樣的教育。他們從小就沒有被溫柔的對待,自然不知道該怎麼溫柔的對待自己的孩子。這些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就是在傷害孩子,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那些經常受到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在國外有一本兒童繪本《大嗓門媽媽》,在繪本中以擬人的方式,描繪了小企鵝在受到媽媽吼叫之後身體四分五裂,散落在各個地點,最後被媽媽找到縫了起來。
繪本中的描繪的,正是現在一些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最後得到的後果,小企鵝雖然被縫合了,但是卻不在完整。就像孩子被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那樣,雖然在之後的日子裡會與父母和解,但是內心的創傷是無法痊癒的。
美國麥克萊恩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Teicher ,用10多年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發現父母的言語攻擊會對孩子產生長期傷害。如果父母經常用言語辱罵孩子,向孩子吼叫,哪怕事後的再溫柔的安撫,都不會消除負面影響,並且對孩子產生的傷害無法逆轉。
Teicher和其團隊 掃描了21個18-25歲成年人的大腦,他們曾經都遭受過嚴重的言語暴力,他發現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增加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增值達到14%(顳上回區域和言語智商有關)。
父母言語暴力越多,這個區域的增加體積越大。而正常人這個區域的體積和血流量會逐漸減少。父母的言語暴力包括對孩子長期的大吼大叫、侮辱、威脅、貶低、取笑,斥責等。
那麼父母在生活中該怎麼做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對孩子大吼大叫呢?
根據心理學家卡倫.萊維奇和安德魯.夏特的研究,父母要提升情緒復原力
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孩子從不跟家長記仇,是因為知道離不開
小麗脾氣暴躁,尤其是遇到了困難的事情時難免會情緒失控,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能夠成為壓垮小麗的最後一根稻草,小麗的女兒剛剛兩歲,孩子乖巧可人,可是小麗卻總因為一點小事情對女兒大吼大叫。
小麗加班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後女兒正吃飯,她看到媽媽回來了,女兒直接跑到媽媽身邊,嚷嚷著要讓媽媽喂自己吃飯。
小麗說自己剛回來有點累,可是女兒卻總是不依不饒,一直纏著媽媽,看到女兒不講理的樣子,小麗瞬間火冒三丈,將女兒吼了幾句。
女兒看到媽媽生氣,瞬間哭了起來,這時奶奶在外面聽到了動靜,於是將孩子抱在懷里安慰她說,「不哭了,媽媽太壞了,咱們不跟她玩了,不要媽媽了。」
本來奶奶是想要用這種方式安慰孩子,可是不曾想孩子卻從奶奶的懷中掙脫下來,跑到媽媽的身邊,抱著她的大腿說我要媽媽,媽媽我錯了,看到孩子像小貓一樣跑到自己的懷里撒嬌,小麗的怒氣也消失了大半。
其實不管家長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從來不會跟家長記仇,為什麼會這樣?其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面對吼自己的父母,孩子不和父母記仇,大多是因為這些令人心酸的原因
孩子離開父母不能生存
孩子年齡尚小離開父母之後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他們害怕離開父母,即使被父母打罵之後依然會依賴父母。
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是不怨恨父母,在內心裡孩子也有怨氣,但是自己能力弱小,沒有反抗的.資本,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在自己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妥協。
孩子對父母的愛可以超越一切
孩子受到了父母的責罵,內心自然也是不開心的,可是想要讓孩子離開父母,甚至不要父母了,他們是做不到的,畢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
孩子對父母的愛可以超越人世間的一切,血脈相連,絕不是幾句責罵的話語就能夠割斷的。
孩子安全感不足,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得安全感
孩子從小安全感不足,需要在父母的身邊才能擁有安全感,即使從父母那裡受到了責罵,也往往會再次跑進父母的懷抱尋找安全感。
很多情況下父母吼了自己,孩子也會忍不住靠近父母,甚至拉拉父母的手,因為唯有在父母的身邊,他們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經常吼孩子,會對孩子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
孩子會下意識認為自己不夠優秀
孩子對於自我缺乏全面的認知,他們對於自己的評價,往往來源於父母對自己的態度,父母經常吼自己,即使孩子很優秀,也往往會在內心裡不斷的否定自己。
孩子不斷的努力,努力到無能為力,可是依然需要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在孩子看來,不管自己有多努力,依然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內心會產生失落感。
孩子會自卑
一個擁有自卑心理的人,即使你給了他全世界,他仍然無法感到富足,父母總是吼叫孩子,孩子認為自己低人一等,難免會在內心裡產生自卑心理。
長大後即使他們什麼也不缺,內心始終有一個空缺,他們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更好的東西,不敢嚮往美好的東西。
他自己也會變成一個喜歡吼別人的人
孩子生活在對父母大吼大叫的環境中,也會變成一個喜歡責罵、吼叫別人的人,甚至會出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情況。
有時孩子也不喜歡父母這種吼叫人的方式,不知不覺中,他們又變成了父母的樣子,他們想要從這種不悅的方式中解脫出來,可是卻毫無頭緒。
父母情緒容易激動,應該如何改正呢?
父母學會正確對待壓力
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大,很多父母因為一點點的小事情就能夠情緒崩潰,看到孩子之後,難免會忍不住吼孩子,孩子年齡小,很容易會成為父母的出氣筒。
其實家長應該要學會正確的對待壓力,和朋友一起聚會、唱唱歌、外出旅遊等等都可以釋放壓力,家長應該要學會正確對待壓力,決不能將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父母學會換位思考
父母總是認為自己不容易,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依然會淚流滿面,孩子年齡尚小,必須要依賴父母才能生存下去,不管父母做了什麼,他們都只是敢怒不敢言。
父母應該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孩子的感受,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不要讓原本並不和諧的親子關系雪上加霜,家長試著理解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
對孩子降低要求
很多家長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做的不夠好、不夠努力,他們眼裡都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自己孩子的缺點。
其實孩子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只是家長給孩子定的要求太高了,如果能夠適當降低要求,或許家長眼裡的孩子會更可愛。
孩子不必要非得要考第一,孩子也沒有必要非得變成大家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只要他們是開心快樂的,只要他們懂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那麼孩子即使沒有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又有什麼關系呢?我們想要的就是一個開心快樂健康成長的孩子。
家長吼孩子是一種很常見的事情,孩子都不會跟父母記仇,父母是自己的依靠,一旦離開了父母,自己將會無法生存,父母應該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體諒孩子的不容易,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讓孩子健康茁壯成長。
敢對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 實際上是爹媽的言傳身教
小明今年五歲,已經上幼兒園一年了,但是今年小明的幼兒園生活特別不開心,老師發現班上的小朋友都不願意跟小明說話,做游戲也不願意和小明一組,老師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就叫來了班裡最懂事的孩子詢問,小朋友表示之所以不願意和小明一起玩是因為小明經常對著小朋友們大喊大叫。
老師一聽立刻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兒,於是叫來了小明的媽媽,小明的媽媽表示自己平時的確非常的喜歡對孩子大吼大叫,以為覺得孩子一點都不害怕,自己也就覺得沒什麼了,沒想到孩子會學自己。
針對這個問題,有的青少年回答說:「如果你從小被父母吼到大,每次接父母電話心裡就會恐懼,他們永遠給你帶來負能量,如果你經歷過這些,也許你就不會這么覺得了。只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們才能感受到被吼的滋味,才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所以說,孩子如果喜歡大吼大叫,那一定是父母言傳身教,從一個孩子的行為就能見識到這個家庭的教育如何。從小就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成長的孩子,會變得很膽小,做什麼事情都害怕會被父母責罵,從而畏首畏尾的。最後就什麼都不敢去做,連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也不敢,漸漸得變得越來越內向,只想自己躲在角落的一邊玩自己的玩具。在長大後,不敢去嘗試各種事情,害怕會失敗,很沒有自信。
專家們認為家長在提高嗓門之前應該三思而後行,沒有完美的孩子,他們都頂嘴,忽視家務,和兄弟姐妹吵架,孩子的行為超過正常,這意味著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會大吼大叫。但是,父母必須注意對孩子說的話。有些父母認為:用言語說話可能不會造成傷害,因為我們沒有打孩子,所以不會造成傷害。但是,心理傷害遠遠比身體傷害更嚴重。
9. 一個母親脾氣暴躁特別不講理跟兒子大打出手兒子罵了母親是不孝道吧
不能說兒子罵人就是不孝,母親也有責任,母親沒有起到一個好的帶頭作用,教育上面過於缺失。不能仗著你是大人就覺得可以對孩子又打又罵的,這樣的方式是不對的,孩子也有自尊
10. 不孝順的五個特徵是什麼
1、把父母的愛當作理所當然,絲毫不懂感恩
很多家長習慣性的大包大攬,把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認為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是父母理所應當為自己做的,所以在孩子的內心深處,他們總是認為父母不辛苦,總覺得父母喜歡做那些事情。
2、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只想著自己一個人
有的孩子遇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巴不得一口全部吃掉,根本不會想到分享一點點給別人。除非他吃膩了,不然是不會給父母吃的。如此自私自利的孩子,長大之後自然也就不會孝順父母了。
其實沒有天生不孝順父母的孩子,都怪父母錯誤的引導和教育把孩子推向了不孝順的深淵。所以,愛孩子請把握好尺度,不要覺得自己的無私就是對孩子好,很有可能正是因為你太過深沉的愛,把孩子逼得不孝順。
3、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付出
很多家庭都喜歡把孩子當作富二代來培養。什麼都要追求品質,吃穿用都追求牌子,有的家長甚至捨不得給自己買上一百元的衣服褲子,卻給孩子買幾百元的衣物。明明家庭開銷入不敷出,但家長們卻總是對自己省吃儉用,卻對孩子格外大方。
長期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總感覺自己的一切花銷,家長都應該毫無怨言的滿足。
4、脾氣暴躁,稍微不滿意就喜歡動手動腳
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往往喜歡把不滿和失落撒到父母身上。因為他總覺得父母」怕「自己,什麼都得聽自己的,所以父母就是自己的出氣筒,只要不開心了不高興了,哪怕把氣撒到父母身上,父母也會原諒自己,也不會跟自己計較。
脾氣暴躁的孩子,總喜歡打砸家裡的物品,喜歡罵父母,喜歡對父母動手動腳。總覺得父母是自己的奴隸,總覺得父母任何情況下都會跟自己妥協。
5、不和父母說話交流,除了要錢幾乎零溝通
生活中,總是有那麼一部分孩子,把父母當做自己的銀行,只有差錢的時候才會向父母開口,除此之外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裡。
做父母的,不僅僅是在金錢上要做到恰當的滿足孩子,更要在思想引導上面讓孩子學會有教養。如果一個孩子,把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父母都不放在心上,恐怕日後也不見得會孝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