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問答
武則天這一舉動,想舉賢任能,使人才向著自己,以保自己的江山穩定。
值得後人稱頌的地方:
1.從傳統上和輿論上打擊和削弱一貫反對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團,扶植和依靠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這樣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貴而為所欲為。而對庶族出身的官員,也不再因門第貧賤而受恥受辱於人。
2.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3.重視農業生產。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4.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❷ 關於唐高宗與武則天
關於你所說的李弘暴斃之歷史疑問,我可以做一下回答:
李弘曾經向郭瑜學習《左傳》,當讀到楚世子羋商臣弒君故事,不禁掩書嘆曰:「這種事做臣子的都不忍聽聞,而經典之書是聖人拿來訓示後人的,為什麼要記載這種事?」郭瑜回答他:「孔子作《春秋》是為了要褒貶善惡,用以勸世或告誡,因此記下商臣的惡行,讓千年以後的人都知道有這樣一件事。」李弘說:「不是不能讓這種事流傳,而是我不忍知道有這樣的事,請讓我改讀別的書吧。」郭瑜向他拜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殿下資質敏睿,既然不忍聽聞這些不好的凶事,臣聽說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莫過於精通於禮。不懂禮則無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所以先王重視此道。孔子也說:『不學禮,無以立。』那麼請殿下就停止讀《春秋》,改讀《禮記》吧。」李弘接受這個提議。661年,命令許敬宗、許圉師、上官儀、楊思儉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選錄出五百篇,編集成《瑤山玉彩》,668年,請求追贈顏回為太子少師、曾參為太子少保,高宗同意。當時在征遼的士兵,如果有逃亡或期限內沒報到的,不但找到後要斬首,家人也要充官。李弘進諫:「如果士兵有因病而逾期不到的,或是中途不幸溺死壓死,軍法不但不會認為他們是戰死的,反而連同隊的人與他的家屬都要連坐。於法而言那叫逃亡,實際上士兵如果真的死了,連家人也要跟著陪葬,但他們有很多人背後因素是值得同情的。《左傳》有言:『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臣希望可以修訂法律,以後家中有士兵逃亡者,不用再受連坐之罪。」高宗也同意了這個請求。671年,高宗巡幸洛陽,讓太子李弘留守京師。當時遇上大旱,關中鬧起飢荒,於是李弘巡視士兵的糧食,發現有吃榆皮、蓬實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給他們米糧。李弘身體不好,而輔佐他的人是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等人,因此有些小事都是取決於他們。當時李弘有兩個異母姊姊,即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因為她們的母親蕭淑妃因為以前得罪武則天的,她們一直被幽禁在宮中,直到都年過二十還沒有結婚。李弘發現此事後,感到震驚又同情,便請求讓兩位姊姊能夠結婚。這件事觸怒了武後,武後便隨便將她們許配給侍衛。李弘從此漸漸不得母親喜愛。李弘又上書希望將沙苑之地分借給貧窮之人,高宗准許。後來李弘也被召到東都去,納裴居道之女為妃,相關單位表示要用白雁來進行婚禮,竟然剛好就在苑子里捕獲了,這讓高宗很高興;而裴妃也是個相當有婦德的賢淑女子,高宗因此常和侍臣說:「東宮的事,應該是不用朕擔心了。」675年,李弘與高宗、武後同赴合璧宮時暴卒,時人多認為是武後毒殺他,但有說法是他因本來就病弱而早夭。高宗悲痛萬分,將他謚為「孝敬皇帝」,葬於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禮舉辦後事。李弘死後,按常理當歸葬關中,「近侍昭陵」,但輕徭薄賦是武則天經世的一貫主張,為了不過多勞費民力,就和高宗商量在景山為太子選陵。這在《孝敬皇帝睿德紀》碑文中有明顯的反映,文雲:「農墾在候,田務方殷,重歸關輔,恐有勞廢,遂割一己之慈(闕)便兆人之業(闕)以為言故?殮絕於珠璣,明器唯資瓦木,一從本志,無奪宿成。」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雖然武則天以自認為的節儉殮葬李弘,但這樣大規模地營建恭陵,耗費鉅億,還是導致了兩次役夫逃亡事件,據《新唐書·孝敬皇帝弘傳》:「營陵功費鉅億,人厭苦之,投石傷所部官司,或相率亡。」於是1300多年前的公元675年八月十九日,積三省民力建陵,歷四個月建成恭陵,李弘下葬白雲嶺懊來峰之巔。太子妃武則天先給李弘選的太子妃是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但楊姑娘被武則天姐姐韓國夫人武順的兒子賀蘭敏之姦汙,賀蘭敏之還姦汙武則天女兒太平公主的侍女,武則天大怒把他流放到雷州。因為楊姑娘被姦汙,她自殺了,武則天就給李弘選了宰相裴居道的女兒為太子妃,裴妃特別賢惠, 李弘死後被追封為孝敬皇帝,裴妃被追封為哀皇後。因為李弘和她沒有生過孩子
❸ 歷史上的李弘是怎麼死的 賀蘭敏月還是武則天殺的
1、李弘的死來因無法考證,源通常有其母親毒害說,和久病死亡說。
2、人物簡介
唐孝敬皇帝李弘(652年-675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系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於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
3、生平
李弘於永徽三年(652年)出生於皇宮,永徽六年(655年)進封代王,顯慶元年(656年)被立為皇太子,自幼孝順仁德,為太子後體恤民情,曾上書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並為兩個獲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寵愛。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隨帝後出行洛陽,猝死於合璧宮綺雲殿,年僅二十三歲,死因頗受爭議。高宗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贈太子李弘為皇帝,謚號「孝敬」,以天子禮儀葬於唐恭陵。
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李顯為孝敬皇帝上廟號為唐義宗。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李隆基依照舊禮撤銷義宗廟號,復用孝敬皇帝謚號祭祀。
❹ 唐朝李弘是皇帝嗎
唐朝李弘不是皇帝。
李弘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在宮中誕下長子李弘,是為高宗第五子。由於王皇後沒有子嗣,當時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長子李忠。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廢王皇後和蕭淑妃為庶人,改立武則天為皇後,李弘由此成為高宗的元子(嫡長子)。同年,李弘與胞弟李賢被進封為親王,李弘為代王。顯慶元年(656年),高宗詔令廢黜太子李忠,改立四歲的代王李弘為皇太子。
李弘,顯慶元年(656年)被立為皇太子,自幼孝順仁德,為太子後體恤民情,曾上書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並為兩個獲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寵愛。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內外贊譽,但卻體弱多病,後期監國政務多由東宮官員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等人代為處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隨帝後出行洛陽,在合璧宮綺雲殿猝然離世,年僅二十三歲(虛歲二十四)。 高宗非常悲痛,破例追加太子李弘為皇帝,這是唐朝建國以來父親追贈兒子為皇帝的先例,可見高宗對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與惋惜。
上元二年(675年)五月,高宗以皇太子「慈惠愛親,死不忘君」詔令追謚李弘為「孝敬皇帝」,並以天子禮儀厚葬於洛陽郊區的唐恭陵,百官服喪三十六日。高宗還親自書寫《睿德記》緬懷李弘,碑石樹立於陵墓之旁。
長壽初年(692年),因李弘無子嗣,武則天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繼香火。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為李弘上廟號為唐義宗,神位祔於太廟祭祀。
景雲年間(710年),姚元之和宋璟上書唐睿宗,稱李弘未登帝位而與先皇同祔太廟不合禮儀,睿宗遂令遷出義宗神位,另行建廟祭祀。開元六年(718年),禮官上書唐玄宗建議停用義宗廟號,玄宗准許,令撤銷義宗廟號,復以孝敬謚號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