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寶島台灣有一些奇特的習俗,關於台灣的民俗文化和節日你了解多少
台灣有很多獨特的風俗習慣,比如台灣的元宵燈會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這里會有一些獨特的祭祀習俗。除此之外,還有文化祭。
『貳』 求寫一篇關於福建晉江內坑的變化的歷史小論文
【自然地理】
內坑鎮素有晉江「西大門」之稱,地處晉(江)南(安)交界,與安海、磁灶、官橋等鎮接壤,面積47平方公里,耕地26255畝。
【歷史沿革】
內坑原名系「梨坑」,其歷史悠久而又光榮。唐宋時,因大面積種植梨果而得名,是晉江有名的梨、柑果園區。《安海志》載:「柑、品最多。『先柑』、『同柑』尤勝者,……二柑俱出晉江六都內坑諸鄉」,故內坑又號稱桔里。內坑又是古代農村外貿集市之一,據《晉江縣地名錄》載:「唐代的內坑、柑市曾是阿拉伯商以香料交換本地紅柑之場所」。在土地革命時期,內坑是晉南特支、晉南縣委的主要活動基地。1931年,成立砌坑黨支部,系晉江市第一個黨支部。抗日戰爭時期,是泉州地下黨隱蔽基地之一。1946年12月至1949年7月,是****泉州中心縣委機關和人民游擊隊泉州團隊部駐地,中心縣委在此指揮泉屬廈門、漳州(部分)等地的革命斗爭。今天的內坑轄28行政村,是晉江市老區基點鎮之一。
【行政區劃】
內坑轄區有28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人口63911人,共16155戶,海外三胞近4萬人。
行政村名:東宅村:東宅、宮仔口;古山村:古山;宅內村:宅內;後山村:後山;深圳村:深圳、內林、井上;白安村:白安、歧山;湖內村:湖內、後坑、社仔;呂厝村:呂厝、大田邊;山頭村:山頭、鋪頂、石湖潭;潘厝:潘厝、田邊;亭頂村:亭頂、後庫;前洪村:前洪、後厝;割州村:割州、潭頭;長埔村;長埔;砌坑村:砌坑;後坑村:後坑;柑市村:柑市、刺園、貞慕;下尾村:下尾;上方村;上方張、上方黃;下村村:下村、下黃、灰厝、雲頭;內湖村:內湖;黃塘村:黃塘;土安村:土安、宮前、前宅、後溪;黎山村:前山、張坑;東村村:東村、立厝;內山尾村:內山尾、洋內;坑尾村:坑尾;加塘村:加塘、嶺頂。
【基礎設施】
供電工程:內坑11萬伏輸變電站為全省首家鎮辦電力企業,被評為「2000年福建省三百家最大鄉鎮企業」;2003年度被泉州市政評為納稅超500萬企業,用電量超3.3億度。
交通建設:福廈公路和福廈高速公路貫穿其中,建成雙內路、蓮山路、東環路、西環路和五七路,構築完整的鎮域交通網路。
郵電通訊:郵電通訊事業加快發展,全鎮已安裝電話13200門,榮獲「電話萬戶鎮」稱號。
【城鎮建設】
鎮區規模由原來的2平方公里拓展到4.3平方公里;內坑舊街改造工作已完成修建性規劃審批和測繪、丈量、環評等工作,並取得《項目建設選址意見書》,A段已完成。鎮級工業園區規劃、建設邁出新的步伐,總投資4億港幣的安泰陶瓷城進駐園區,成為內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商貿、農特產加工品三大市場已見雛形。著力於可持續發展,抓好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投資180多萬元建成泉州市首家鎮級固體廢棄物焚燒場。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內坑鎮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完成前洪片區8000畝中低產田項目改造,雙宅水庫等4家養殖場被列為市級生豬直控基地,後山村、立厝等村食用菌基地形成規模。內坑糖廠生產的紅糖名揚東南亞,出口量列全國第二。至2003年,全鎮已有23個村達到寬裕型小康村標准,佔全鎮村總數82%,邁入實現寬裕型小康鎮行列;有3個村通過泉州市寬裕型文明小康村驗收,農民人均收入6502元。
與此同時,建陶業、鞋塑業兩大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紙品包裝、印刷、糧食、食品加工、石材、服裝等新興行業協調發展。全鎮現有企業300多家,有先進輥道窯生產線60多條;年產值超500萬元的企業60家;有17家企業通過ISO9000產品質量和質量體系達標認證。拖鞋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歐美、非洲、中東等國。
預計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14.3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5.46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5億元,鄉鎮企業產值28.38億元;財政總收入5436.47萬元,用電量達3.4億千瓦時。
【社會事業】
科技:以省級科技示範鎮為載體,進一步健全科技管理網路,強化科技基礎工作。有8家企業引進熱煤氣發生技術,豐盛建陶企業建成全國首家採用液態輕烴燃氣高科技項目的建陶生產線;製鞋業引進了台灣先進生產線近30條。
教育:認真實施《內坑鎮建設教育強鎮規劃綱要》,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教育質量不斷提高。三民中心小學被評為省農村示範校,3所中學均通過晉江市素質教育督導評估驗收,內坑中心、三民中心小學被評為「晉江市一級達標小學」;11所小學被評為「晉江市二級達標小學」;6所小學被評為「晉江市三級達標小學」;小學全部開計算機和英語課程;內坑中學教育樓、三民中學教學樓奠基;內坑中心小學生活樓、三民中心小學辦公樓、土垵小學教學樓落成。
衛生:內坑衛生院順利通過一級甲等醫院驗收,全鎮有47所衛生所(室)通過甲級衛生所評審;內坑衛生院門診大樓落成。
廣電:建成有線廣播同纜傳輸,有線電視入戶數達7190戶,入戶率達57.52%。
國防:廣泛開展國防教育和雙擁工作,認真落實各項優撫政策,做好徵兵、民兵整組和民兵軍事訓練。1999年來,鎮武裝部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計劃生育:正視問題,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深化宣傳教育,完善計生工作部門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如期脫掉計生單列帽子,扭轉了計生工作的不利局面。2003年計生經費投入近200萬元,人均達31元;繼續推行「三結合」工作,投入近50萬元組織實施二女戶安居、幸福、成才三大工程;落實計生「三戶」優惠政策,1萬多孩次從中受益,計生工作實現了甩後創先目標。2003年全鎮人口出生率10.45‰,政策符合率98.67%,出生性別比97.35:100,純合格村率75%,合格村(含基本合格村)率100%。
社會治安: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深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斗爭,依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和帶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認真組織好全民防控日活動,鞏固安全文明片區創建工作。2003年,內坑鎮派出所在全市公安系統工作評比中,名列第二名。
【服務窗口】
優化鎮村辦事服務工作,完善鎮勤政大廳,實行「一條龍」辦公,方便群眾辦事。加強機關紀律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內坑鎮機關工作若干規定》、《內坑鎮勤政廉政十條規定》,規范幹部行為,樹立勤政廉政良好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切實把黨政機關建設成為「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機關。
全面推進村務、校務、院務和鎮務公開,認真貫徹落實「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和「票款分離」制度,接受群眾監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內坑鎮位於晉江市西部丘陵地, 帶是全市唯一的老區基點鎮。面積46.2平方公里,人口6萬,轄28個行政村。該鎮是晉江糧食主生產區之一。幾年來,農業綜合開發不斷取得新發展,蔗糖、蔬菜、水果、養殖、食用菌五大基地頗具規模,成為全市農副產品的重要供應地。初步形成「東鞋西瓷,中部輕工」的工業發展格局,一批陶瓷、塑料、服裝、糧食加工等專業村迅速崛起。多年來集中力量狠抓交通、通訊、供電、水利、金融服務、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八大網路建設,使這個經濟起步較晚的鎮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綜合經濟實力名列福建省第16位;農業綜合開發躍居晉江市第1名;率先成為晉江市省級教育先進單位鎮。
『叄』 揭陽市葵潭鎮有多少個鄉村
截至2020年6月,葵潭鎮共下轄3個社區、23個行政村。
長春社區、玄武社區、吉成社區。
葵亭村、長埔村、青陂村、三池埔村、石陂仔村、土牆墩村、土角寮村、吉鎮村、門口葛村、千秋鎮村、南照埔村、頭屯村、溪口村、新聯村、陂美村、兵營村、石田村、新光村、頂寨村、北山埔村、螃蟹村、青坑村、圓墩村。
位置境域
葵潭鎮位於廣東省惠來縣西北部,地處普寧、惠來、陸豐三縣(市)交界處,東鄰惠來縣隆江鎮、西接陸豐市陂洋鎮、南連惠來縣東港鎮、北靠普寧市高埔鎮。 區域總面積144.8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葵潭鎮背山面海,屬沿海丘陵地形。
氣候
葵潭鎮屬亞熱帶起風性氣候,1月均溫14.1℃,7月均溫27.9℃,年均降水量1829毫米。
人口
2017年末,葵潭鎮常住人口有115353人。
2018年末,葵潭鎮戶籍人口有132121人。
經濟
1987年,葵潭鎮工農業總產值2635.43萬元,其中工業產值825萬元,佔31.3%。
2018年,葵潭鎮工業企業個數共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1家。
2018年,葵潭鎮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葵潭鎮
『肆』 內坑鎮長埔村第幾網格
第二網格。內坑鎮上共有七大網格,而長埔村在該鎮的綜合實力占第二名,所以是屬於第二網格的。內坑鎮,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地處晉江市西部,東與靈源街道相接,南與安海鎮毗鄰。
『伍』 紀念日有什麼習俗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游春,忌動煙火。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准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回答者:飄羽寒鷹 - 經理 五級 6-25 08:20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里。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於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葯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葯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采雜葯,《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葯,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裡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 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 度是以千萬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一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 系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里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台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一缽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為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 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 里,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 亂竄」,而不知其究里。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一個「萬聖 節」(Halloween,在陽歷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 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庄嚴認真多了。 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復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 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 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 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 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 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 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 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 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 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里寫道:「獨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 日子裡,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一體, 所以想到長壽。 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 祝融,祀以為灶神。」,所以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 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 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 的滲透改造,這一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 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捨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照例拿來, 反正是變著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 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 種惡鬼。方相神拿著兵器,巫覡拿著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 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 記》里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里,已經看不出有 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 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 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 氛。 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載有: 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 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 回答者:dg9113 - 舉人 五級 6-25 08:24 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等! 回答者:lrui501 - 總監 八級 6-25 08:29 二十四節氣應該都算,還有7月15的鬼節也是,2月2也是,臘月二十三的小年,春節、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 回答者:s13836593038 - 魔法學徒 一級 6-25 10:12 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一覽表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里。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論功行賞保?揮薪樽油埔桓鋈嗣揮械玫鉸晃弧W油朴?BR>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葯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葯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采雜葯,《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葯,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裡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載,不贅。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里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台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一缽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為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陸』 東莞塘廈鎮長埔村到 深圳龍華雀山路口 布龍路 公交車怎麼做呢需要詳細的~
從東莞-長埔村站乘坐長10路(常平總站-寶安)(可能無站牌,揚手才會停,下車先通知)(坐26站)
到金龍華廣場站(深圳)下。走約780米到深圳-龍華雀山路口 布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