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屈原踉重陽節有關連

屈原踉重陽節有關連

發布時間:2022-12-24 17:01:10

❶ 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哪個詩中,有描寫重陽的詩句

戰國文化巨人屈原在其所作的《遠游》一詩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一句。其中「重陽」並非指重陽節,而是指代「九天」。關於「帝宮」一詞,王逸註解劉向作品《九嘆》時將「排帝宮與羅囿兮,升縣圃以眩滅」中的「帝宮」解釋為「天帝之宮」,因此「帝宮」指天帝所在的宮殿,而非星宿名稱。「旬始」為星宿名,「清都」指神話傳說中天帝所居住的宮闕。「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整句合起來的意思便是「我飛升九天,進入天帝居住的宮闕遊玩,然後造訪旬始星,參觀天庭之上的清都」。雖然屈原《遠游》一詩中的「重陽」並非節日,但常被人誤以為是「重陽節」的起源。

❷ 重陽溯源有哪些

重陽一詞,據說是與《易經》中的「以陽爻為九」有關。以九為陽,兩九相重即為重陽,故農歷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重陽節,又稱重九節,還有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等稱呼。這些稱呼,均由九月九日舉行的節日活動而得名。

重陽節的起源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期,屈原《遠游》詩中就有詠重陽的詩句。晉朝著名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一書中記載:西漢初年,皇宮中就有「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在唐朝時被朝廷確立為法定節日,官方正式宣告重陽節為「三令節」之一。

重陽節成為法定節日後,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到了宋朝,重陽節活動已經遍及全國,成為廣泛流行的重要節日。明朝的重陽節活動依然盛行,明人劉侗、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一書對此有詳細記載。

重陽節的節日習俗有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

重陽節登高習俗始於漢朝,到唐朝時廣泛盛行。唐詩中有很多描寫重陽節登高的詩句,最為今人所熟知的是王維所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此外,還有李白的「九日天氣晴 登高無秋雲」,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月生夕風。」等等。

重陽節賞菊之習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的記載。晉朝時,重陽賞菊之風已十分盛行,如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至今膾炙人口。唐朝時,重陽賞菊之風大盛,如王維《奉和重陽節上壽應制》詩:「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直稱重陽節為菊花節。古典長篇小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描寫了賈府重陽節期間賞菊吃螃蟹的情形。

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在晉朝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一書中就有記載。唐朝王維的著名詩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使這種古代重陽節習俗為今人所熟悉。古人認為插茱萸或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茱萸其實是一味中草葯,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驅寒解毒。

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在古代非常流行。晉朝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記有菊花酒的釀制方法:「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古人認為重陽節飲菊花酒能延年益壽。《風土記》中說:「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而道書《神仙傳》則說:「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乃得仙。」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起源很早,到宋朝時正式稱為「重陽糕」。「糕」字

❸ 重陽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嗎

重陽節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並不姓「屈」。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傳統民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

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

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❹ 屈原和重陽節有什麼關系

屈原和重陽節沒有關系,但和端午節有關。
1、端午節就是一個為了祭祀屈原的節日。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重陽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❺ 九九重陽節有什麼典故

九九重陽節典故很 久 以 前 , 汝 南 縣 有 個 人 名 叫 桓 景 。 他 和 父 母 妻 子 一 家 人 守 著 幾 片 地 , 安 分 守 己 的 過 日 子 。 誰 知 天 有 不 測 風 雲 , 汝 河 兩 岸 忽 然 流 行 起 瘟 疫 , 奪 走 了 不 少 人 的 性 命 。 桓 景小時 候 曾 聽 大 人 說 過 , 汝 河 里 住 了 一 個 瘟 魔 , 每 年 都 會 出 來 散 布 瘟 疫 , 危 害 人 間 。 為 了 替 鄉 民 除 害 , 桓 景 打 聽 到 東 南 山 中 住 了 一 個 叫 費 長 房 的 神 仙 。 他 就 決 定 前 去 拜 訪 。

誰 知 他 翻 越 了 千 山 萬 水 , 還 是 找 不 到 仙 人 的 縱 跡 。 有 一 天 , 他 忽 炙 看 見 面 前 站 著 一 只 雪 白 的 鴿 子 不 斷 地 向 他 點 頭 , 桓 景 走 近 前 一 看 , 鴿 子 忽 然 飛 了 兩 三 丈 遠 , 落 地 後 又 不 斷 地 向 桓 景 點 頭 。 就 這 樣 , 桓 景 跟 著 白 鴿 , 終 於 找 到 了 費 長 房 的 仙 居 。 桓 景 走 到 門 口 , 恭 恭 敬 敬 的 跪 了 兩 天 兩 夜 。 到 了 第 三 天 , 大 門 忽 然 開 了 , 一 個 白 發 老 人 笑 眯 眯 的 對 他 說 : 「 弟 子 為 民 除 害 心 切 , 快 跟 我 進 院 吧 」 。

費 長 房 就 給 了 桓 景 一 把 降 妖 青 龍 劍 , 讓 他 練 習 降 妖 的 法 門 。 有 一 天 桓 景 正 在 練 劍 , 費 長 房 走 過 來 對 他 說 : 「 今 年 九 月 九 , 汝 河 瘟 魔 又 要 出 來 害 人 。 你 趕 緊 回 鄉 為 民 除 害 , 我 給 你 茱 萸 葉 子 一 包 , 菊 花 酒 一 瓶 , 讓 你 家 鄉 父 老 登 高 避 禍 」 。 說 完 , 就 用 手 招 來 一 只 仙 鶴 , 把 桓 景 載 回 汝 南 去 了 。

桓 景 回 到 家 鄉 , 就 把 費 長 房 的 話 向 大 伙 兒 說 了 一 遍 。 到 了 九 月 九 那 天 , 他 就 帶 著 全 村 老 小 登 上 了 附 近 的 一 座 山 。 把 茱 萸 葉 子 分 給 每 人 一 片 , 讓 瘟 魔 不 敢 近 前 。 又 把 菊 花 酒 倒 出 來 , 每 人 喝 了 一 口 , 說 是 可 以 避 瘟 疫 。 安 排 妥 當 後 , 他 就 帶 著 降 妖 青 龍 劍 回 到 村 中 , 等 著 斬 殺 瘟 魔 。

不 一 會 兒 , 汝 河 里 狂 風 怒 吼 , 瘟 魔 出 水 走 上 岸 來 。 忽 然 抬 頭 看 見 人 群 都 在 山 上 歡 聚 , 它 便 沖 至 山 下 , 卻 被 酒 氣 及 茱 萸 的 香 味 嚇 得 不 敢 上 前 。 一 回 頭 , 又 看 見 桓 景 抽 出 寶 劍 , 和 瘟 魔 斗 了 幾 個 回 合 , 瘟 魔 斗 他 不 過 , 轉 身 就 跑 。 桓 景 「 嗖 」 的 一 聲 射 出 了 寶 劍 , 寶 劍 閃 著 寒 光 , 一 眨 眼 就 把 瘟 魔 釘 死 在 地 上 。

從 此 汝 河 兩 岸 的 百 姓 , 再 也 不 受 瘟 疫 的 侵 襲 了 。 人 們 就 把 九 月 九 日 登 高 避 禍 的 習 俗 , 一 代 代 的 傳 到 現 在 。

❻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我國歷史文化傳承悠久,千百年下來我們有不少的特色節日,傳統節日代表的是我們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因此我們不能忘記,下面分享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1

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2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易經》中來講,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登高以避邪氣。

民間傳說中的重陽節登高避邪一說,與梁朝吳均編寫的《續齊諧記》一書有關。該書中記載了汝南桓景有關。

桓景四處尋師訪道 ,在山上遇到一位神通廣大的仙人。隨後,桓景拜人為師,廢寢忘食的勤學苦練,學成了一身神通的本領。

有一天,師父告訴桓景:農歷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的家中有災禍 ,趕緊回去,讓家人插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然後,與家人帶著菊花酒到山峰中登高,到山上暢飲。

桓景按照這個人的說法去做了,傍晚時分,他們從山下回到家中發現,家裡的牛羊狗等家畜全部暴斃身亡了。

桓景用所學的`武藝,用師父賜給他的茱萸葉、菊花酒和降妖劍術,成功將瘟魔刺死。

於是九月九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流傳至今。

之所以民間傳統文化中,將深秋中的九月九重陰節,又稱為「踏秋」,是因為他與春季三月三的踏青有關。

《月令72候集解》一書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 ,將凝結也。」

重陽節恰逢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遍地青黃交接,滿園果木飄香,一番豐收在望的美好景象,正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感的最佳季節。

然而,一年四季中的秋天,北斗指西,五行為金,主肅殺之氣,當秋風吹起,難免秋風落葉,一片蕭條,讓人產生相思、悲傷之情。

「重陽」是在霜降後、即將冬藏時具有儀式感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踏春」,重陽「辭青」、「踏秋」之說。

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為「老人節」。

《易經》中數字「6」為陰數,數字「9」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因此叫重九。「九九」的詣音是「久久」,也就是長久之意,因此民間百姓,在這一天都 會推出祭祖與敬老愛老的活動。

古人在重陽節「踏秋」有何習慣?「源易緣」注意到,人們一般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帶著家人登高避災,佩戴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

《本草綱目》中說,「菊花」具有明目、補肝氣、安腸畏、利血、輕身、治頭昏、降血壓、減肥等功效。既有祛病延年益壽的作用,相傳還能辟邪祛災。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

魏國大將鍾會在《菊花賦》中,曾把菊花稱作是「神仙食」。

大詩人蘇軾,一生就堅持食用菊花,春食菊苗,夏食菊葉,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民間還有句諺語:「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

重陽節有地方「吃辣蘿卜湯」。

在山東菏澤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

而山東棗庄的滕州出嫁不到3年的女兒,忌諱回娘家過節,這源於「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重陽節的來歷和由來3

重陽節的來歷: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有個青年叫恆景,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習俗:

1、登高: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

2、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

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3、插茱萸、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4、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閱讀全文

與屈原踉重陽節有關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瀏陽市到岳陽市平江長壽鎮怎麼走 瀏覽:481
天津和北京的退休工資是多少 瀏覽:505
遼源仁愛老年公寓 瀏覽:765
中老年人如何治療近視 瀏覽:924
來廣營有老年大學嗎 瀏覽:439
中老年人健康危機怎麼辦 瀏覽:349
上海老年人服刑 瀏覽:640
團支部開展敬老院慰問活動 瀏覽:730
個人繳納養老保險最低檔交費多少 瀏覽:517
農村申請老年公寓 瀏覽:1
女獄警體檢考什麼 瀏覽:886
公務員比事業單位退休工資高嗎 瀏覽:709
退休工資認證單 瀏覽:450
老年大學報名為何火熱 瀏覽:448
寧波老年大學都學什麼條件 瀏覽:30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存款如何處理 瀏覽:32
老人遺尿要用什麼葯 瀏覽:841
老人體型消瘦大汗淋漓是怎麼回事 瀏覽:211
江西省身份置換退休年齡 瀏覽:240
老年人旅遊車上主持詞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