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把老人節定在重陽節的原因
重陽節 在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寓意「久久」,有祝願老人長壽的含義在裡面,所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下面我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為什麼把老人節定在重陽節的原因」,歡迎閱讀與借鑒!
我國為什麼把老人節定在重陽
將重陽節的意義,從先人轉向了今人,從歷史轉到了當下。重陽節成為老人家、敬老節是對「尊老、敬老、愛老」的一種傳承。同時也是將重陽節所蘊含的深層內涵進行最大化地推而廣之。總之,重陽節是一個傳統節日,但重陽節的意義,卻是永恆的。現在每到重陽節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重陽節有關登高古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日登高》唐/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
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登高 》唐/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唐/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唐/韋庄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唐/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重陽節的主要風俗是什麼:登高,吃重陽糕,賞菊
登高
先有登高的習俗 , 金秋九月 , 天高氣爽 , 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 , 制無定法 , 較為隨意。農歷九月九日天明時 , 以片糕搭兒女頭額 , 口中念念有詞 , 祝願子女百事俱高 ,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賞菊
重陽日 , 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 , 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 , 節日舉辦菊花大會 , 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 , 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 , 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節賞菊的意義
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時,每逢重陽節是最佳的賞菊時期。而菊花又被稱為長壽之花,重陽節賞菊有祈求長生與延壽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稱為「延壽客」。據說重陽節賞菊的風俗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賞菊之風盛行在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為什麼把老人節定在重陽節的原因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為什麼是老人節
★ 老人節為什麼是重陽節
★ 關於重陽節感恩老人作文5篇
★ 重陽節老年人活動方案
★ 重陽節有關於老人的晚會活動策劃方案
★ 重陽節晚會策劃實施方案
★ 重陽節孝順老人的作文精選5篇
★ 五年級重陽節手抄報-重陽老人節
2. 為什麼要過重陽節
節日起源:祭祀、自然崇拜
節日活動:插茱萸、賞秋、賞菊、登高、踏秋等
節日飲食:重陽糕、菊花酒、
節日意義:敬祖、敬老、感恩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為什麼有重陽節
1、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2、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3、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4. 為什麼要過重陽節
每一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這一天,人們人們登高望遠,賞玩菊花,佩戴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思念親人。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幹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製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歷代詩人都喜歡重陽登高賦詩,唐代(618-907)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方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葯植物,氣味辛烈,中國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蟲咬,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菊花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陽賞菊外,還具有食療價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酒。晉代菊花酒製法是:"採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在重陽節食用。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義。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5. 九月九日為什麼人們要 過重陽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 「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版 陰九陽。九是陽數,權固重九亦叫「重陽」。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 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 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 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 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 蘭盆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 節日。明朝以前本來有登高看老人星的皇 室活動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 緯度過高看不到該星就演變成只登高不看 星了,隨後人們也遺忘了看星的這個初衷 (緯度37度以下 才可見 北京 40度)。
為人們對老人的越來越推重,故此節日又 被稱為老人節。
6. 過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1、重陽節的意義在於敬老、團圓。重陽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在古代,九是非常尊貴的數字,它和「久」同音,表達了人們希望生命長久、長壽的美好願望,而在現代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人們敬老、愛老。
2、「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
7. 我們為什麼要過重陽節生活中為什麼有這么多人不過重陽節呢
我們為什麼要過重陽節?生活中為什麼有這么多人不過重陽節呢?因為重陽節是老年人的節日,所以過重陽節的很少。到了老年,人難免有些失落,所以感覺自己有點夕陽西下的感覺。老年人的重陽節,大家不想大肆的去慶祝。就是不想告訴自己已經老了。步入老年了。所以兒女為了不讓老人傷感,也不會大肆的過重陽節。所以重陽節就很少有人過。陪伴是最好的孝敬,年老的父母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他們需要陪伴和呵護,他們跟小孩差不多,他們渴望兒女在身邊,但又怕影響兒女的事業,處於兩難的境地,所以兒女主動擔負起陪伴的責任!
我不禁捫心自問,你多久回家看望一次父母?他們可曾有何變化?「女人花錢時在娘家,會掙錢時在婆家,小時候需要照顧時在娘家,會照顧別人時在婆家,給娘家花錢就得看男人,給婆家花錢就是應該,一輩子虧欠了娘家,卻不一定感動婆家!」這是網上的一段話,卻深深戳中了我的心。很開心,母親能在她的下半生遇上父親,即使我不在身邊,在她痛苦時、衰老時,病痛時、孤獨時、寂寞時,還有人給她講笑話,還可以一起回憶年輕時的故事,我相信陪伴是最好的愛。最深的愛,是不說愛,愛一個人,不是得到多少,而是給他快樂,讓他幸福。
8. 為什麼要過九九重陽節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7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定為全國法定的「老年節」,為重陽節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九九重陽」,即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