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干什麼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和清明節一樣受到很多人的重視,那麼重陽節干什麼呢?B. 重陽節的主要活動是干什麼
北方也就是登高,插花
南方多數吃桂花糕
C. 重陽節都干什麼事情
1、登高辭青,賞秋色粼粼。
重陽節後,逐漸進入深秋,天氣逐漸寒涼。莊稼歸倉,大地蒼茫,植物的葉片開始變成金黃,青草色變得越來越少,是時候向陪伴我們大半年的青色草木道別。因此,就有個「辭青」的說法。
深秋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活動之一。站在高處,眺望良渚大地,看雲卷雲舒,樹木一歲一枯榮,感受秋日的涼爽。無論是高山、高樓還是高台,皆可登高祈福、望遠賞秋。
2、賞菊飲菊酒
菊花凌霜不屈,被視為長壽之花,故重陽節一直都有賞花的習俗。宋神宗元豐四年的重陽節,蘇軾與徐君猷等人登高賞菊、飲酒作詩:「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九月九,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陽必飲、驅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中有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3、吃重陽糕
中國人講究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而「糕」與「高」同音,有步步高升的含義,因此重陽糕是重陽節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北方的重陽糕一般是發面花果蒸糕,也叫發糕。是用麵粉發酵,加入各種花果,如紅棗、果仁、蜜餞、紅絲、綠絲等然後蒸熟的一種面糕,松甜軟糯。
此外,民間還流傳民謠「中秋剛過了,又為重陽忙,巧巧花花糕,只為女想娘」,意思是在重陽節,已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送重陽糕,這一習俗,至今還在有些地方流傳。
4、佩茱萸
佩茱萸·簪菊花,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
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佳節又重陽,遠方的親人登高遠眺,神清氣爽,身上插滿茱萸,虔誠的許願祈福,才發現少了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王維自己。此刻的茱萸不僅寓意著辟邪,也寄託著遊人對故鄉的思念。
D. 重陽節可以干什麼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的目的。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E. 重陽佳節到來,除了登高,還有哪些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也叫「登高節「,所以這一天許多人會登高山、登高塔。登山過程中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當然還有很多傳統的重陽節習俗:佩茱萸、吃重陽糕、喝菊花酒、放風箏、孝敬老人等。
3、重陽節許多地方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意義自然是長壽,子女事業節節高。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沒有什麼固定模式,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吃重陽糕有祝願子女百事俱高,祝福自己長壽的意思。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當然各地也有自己的習俗,但最大的習俗應該是陪父母登高。
F. 重陽節一般都要干什麼
九九重陽,今又重陽,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因為在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在9月9日的時候,兩個九相重,所以就稱作重陽。而古時候古人認為九月九重陽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日子,所以在那一天的時候就舉行了一些活動,慢慢的就形成了重陽節。
江西省在重陽節的時候舉辦曬秋活動,把大量的新鮮瓜果蔬菜曬干貯藏,在重陽節這天又被稱為曬秋節。
這些就是中國重陽節這天一些風俗活動比較典型,比較出名的地區,這裡面有你的家鄉嗎?你們那裡在重陽節的時候又做些什麼呢?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
G.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都做什麼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在重陽節人們要干什麼
在重陽節人們要干什麼
登高遠眺
重陽節,也叫做登高節。由此可見登高遠眺活動是重陽節必須進行的活動,也就是說在這一天裡面你登高山眺望遠景了,那才算是過了重陽節。這點住在城市裡面的人們應該利用這個時機好好外出登山,一來鍛煉身體,以景養情,二來過一個真正意義的重陽節。
佩茱萸
茱萸微毒,有除蟲作用。重陽節佩茱萸和端午節佩菖蒲的作用相似,都是在於除蟲防蛀。重陽節後被稱為:十月小陽春,小陽春的意思是說重陽節後天氣有一陣回暖;重陽節前降雨多、天氣潮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配茱萸可以防蟲。
賞菊
農歷九月是菊花盛放的季節,所以,農歷九月又稱菊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菊花寓意著長壽,與重陽節的尊老內涵不謀而合,而且重陽節歷來有賞菊的習俗,每年的重陽節各大省會城市均有大小菊花展,三國魏晉時期,重陽節還有聚會、飲酒、賞菊賦詩的習俗。
H. 重陽節都干什麼
重陽節都干什麼
重陽節都干什麼?我們國家有著各種各樣的節日,而重陽節就是其中一個節日,不同的節日都有著不一樣的風俗習慣。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下重陽節都干什麼的相關內容。
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8)重陽節登高還干什麼擴展閱讀: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說法,《續齊諧記》中曾有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大意為,漢代一名叫費長房的道士對一家人說:「重陽節當日會有大災,你們必須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才能驅除災難。」
重陽節各省市地習俗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江西省】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干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陝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10年中國民協授予南陽市西峽縣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並在西峽建立了全國唯一的「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這里都會舉辦「中國·西峽重陽文化節」。
重陽節的來歷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有個青年叫恆景,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習俗:
1、登高: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
2、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
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3、插茱萸、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4、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5、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