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弟子規,禮儀篇,孝子篇皈內容
《弟子規》
【作者】李毓秀【朝代】清朝
《弟子規》禮儀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弟子規》孝子篇
父 母 呼 ,應 勿 緩 ,父 母 命 ,行 勿 懶。
父 母 教, 須 敬 聽, 父 母 責 ,須 順 承。
冬 則 溫, 夏 則 凊, 晨 則 省, 昏 則 定。
出 必 告, 反 必 面, 居 有 常, 業 無 變。
事 雖 小, 勿 擅 為 ,苟 擅 為 ,子 道 虧。
物 雖 小 ,勿 私 藏 ,苟 私 藏, 親 心 傷。
親 所 好, 力 為 具 ,親 所 惡 ,謹 為 去。
身 有 傷, 貽 親 憂 ,德 有 傷 ,貽 親 羞。
親 愛 我 ,孝 何 難 ,親 憎 我, 孝 方 賢。
親 有 過 ,諫 使 更 ,怡 吾 色,柔 吾 聲。
諫 不 入 ,悅 復 諫 ,號 泣 隨, 撻 無 怨。
親 有 疾, 葯 先 嘗 ,晝 夜 侍 ,不 離 床。
喪 三 年 ,常 悲 咽, 居 處 變 ,酒 肉 絕。
喪 盡 禮, 祭 盡 誠, 事 死 者, 如 事 生。
譯文:
禮儀篇:
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不論飲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長輩呼喚別人,應該立即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個人,應該及時告知長輩。
稱呼尊者長輩,不應該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長輩面前,應該謙虛有禮,見到尊者長輩有所不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後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如果遇見長輩時,自己是騎馬或乘車,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
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該坐著。具體是長輩坐下前,晚輩不應該先坐;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才可以坐。
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應該低聲細氣,不應該咋咋呼呼;但聲音太低,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
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稍慢一些才合禮節;長輩問話時,應該站起來回答,而且應該注視聆聽,不應該東張西望;
對待父輩祖輩,如養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長輩,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兄輩,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長,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同胞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孝子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1)禮儀課孝順擴展閱讀:
《弟子規》評價: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
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弟子規
⑵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個孩子從小都應該學習,具體要怎樣讓孩子明白,並且能夠實踐,下面一起來看看,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家庭倫理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是保持家庭穩定的基本條件,也是學生的重要行為准則之一。
大家熟悉的陳毅元帥對母親就十分孝敬。一次,陳毅出訪歸來,途經老家成都,探望病中的老母。剛到家,恰好看見母親換下的一條尿褲。母親看見陳毅進門『,急忙把尿褲藏在床下。陳毅見了,上前對母親說:「娘,您把啥藏到床底下了?」娘只好說出了實情。陳毅聽後,感慨地說:「娘,你久病在身,我無法伺候您,心裡已有說不出的難受,我小時候,你不知給我洗過多少尿褲啊!兒子怎麼做也難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啊!」說著就把母親的尿褲洗了。
我們小朋友也要孝敬父母,平時應該做到:
1、要聽從父母長輩的教誨,不辜負他們的殷切期望,別惹他們生氣。聽父母長輩對自己講話時,要坐好或站直,不能東張西望,心不在焉。
2、自己的事情要盡量自己做,除此之外,還要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減輕父母的勞苦。
3、有好吃的東西要謙讓,先讓父母吃,千萬不能自己搶先獨占。
4、當父母休息時,不要把電視或廣播的音量開得很響,說話聲和腳步聲都要輕,以免影響他們。
5、發現父母長輩身體不舒服時要主動關心,主動問候,必要時主動遞茶、送飯、拿葯。
6、受到父母批評應虛心接受,不要頂嘴,努力照著去做。如有委屈,應耐心地向父母解釋、說明。
尊敬長輩的禮儀,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而對待父母、對待長輩,要懂得孝敬、尊敬。那麼如何去做才能表達自己的孝敬、尊敬之意呢?這就要講究一定的禮儀禮節。
(一)認識對長輩的稱呼。如何稱呼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長輩,可以看出一個人有沒有禮貌。正確地稱呼。我們先來認清親屬之間的關系。父親的'長輩;爺爺、奶奶??母親的長輩;外公、外婆?
1、親切地稱呼。稱呼自己的父母或且其他長輩要親切,在有些情況下,不但要親切,而且要主動稱呼,如爸爸、媽媽下班回來了,一進門要主動走上前去,「爸爸(媽媽)回來啦!」「爸爸(媽媽)辛苦了」
(二)外出和回家外出時,外出時一定要先和家裡講明去哪裡,和誰一起玩,什麼時候回家,並徵得家裡的同意。如有特殊情況回家要晚一些必須打電話通知家裡,以免家裡人擔心。
(三)聽從父母的教導。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父母對你有一片養育之恩,把你從手抱的娃娃開始漸漸養大,總希望你能成為祖國的棟梁,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往往時時處處對你進行教育。教育,是對你的關心和愛護,作為子女應該虛心聽取,樂意接受,有錯就改。
(四)自己的事自己做,是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應該自己去做,如整理書包,收拾書桌,洗涮小件衣物。做這些事情可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⑶ 孝德禮儀就是什麼
1、習行孝德。孝敬父母,是人類相生相養的自然情感,是青少年兒童一切良好專品德形成的道德基石。習行屬孝德,就是要求青少年兒童從孝敬父母、長輩入手,將日常活動與孝德文化緊密結合,鼓勵學生從小事入手,從身邊做起,以孝德情感、孝敬用語、孝親行動為重點內容,培育學生知恩、感恩、報恩的孝親情感和知孝、懂孝、行孝的敬養行為。
2、明禮知儀。「做人先學禮」,禮儀是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是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禮儀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課。明禮知儀,就是要求青少年兒童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入手,培養學生形成寬容、謙讓、誠實、守信的待人態度,養成熱情、大方、禮貌、友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樹立自律守信、潔身自好的廉潔意識,引導學生在校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在社會尊老愛幼、禮貌待人、尊重和扶助弱勢群體,進而培養學生明禮尚德、寬厚友善的良好品格。
踐行孝德禮儀是弘揚傳統文化 的表現方式。
⑷ 中國八個字忠孝禮儀是什麼
中國八個字忠孝禮儀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為歷代儒客尊崇,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中國八個字忠孝禮儀的內容簡介
1、孝就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就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2、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長,這是做弟弟的本份,悌敬是報兄長的恩,同時做兄長的也要關愛弟弟。
3、忠就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做國民的責任,盡忠是報國家的恩。
4、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篤敬,不可以失去信用。
5、禮就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應該鞠躬,不行禮就是野蠻的行為。小朋友,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也要敬禮。
⑸ 中國傳統禮儀八個字
中國傳統禮儀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1、孝: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
2、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相互幫助。擴而充之,對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這樣人和人之間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謙讓。
3、忠: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就是要忠於祖國和人民。「忠」也是要忠於組織和自己的工作職責。
4、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將來到社會服務時,「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騙他人。所做的事,必須要有恭恭敬敬的態度,認真去做,絕對不敷衍了事。
5、禮: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我們應該遵守各種規定,遵紀守法(也包括禮貌)。學生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要敬禮,見到客人要敬禮。不但表面上要敬禮,心裡上更要恭敬,這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體現。
6、義:是義氣。是說人們應該有正義感,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絕無企圖之心。
7、廉: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佔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8、恥: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恥」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恥近乎勇」,知道錯誤就去改過,為當所為,不也是勇的表現嗎!
⑹ 尊敬父母的禮儀有哪些
道德把敬重父母列入規范,法律把贍養父母定為准繩,輿論將虐待父母作為譴責對象。那麼,尊重父母應講究哪些禮儀呢?以下幾點是必須遵循的:
1.孝敬父母
首先要尊敬孝順。每一個人都是父母從小拉扯大的,都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兒女不僅要有物質上的贍養,還要有精神上的安慰。
如逢年過節,在向同學、親友祝福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生日,以及父親節、母親節之際,應送上一件有意義的小禮物,獻上深切的祝福,讓父母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品味到人生的天倫之樂。
2.關心父母
父母養育子女,並不是為了將來子女如何報答自己。但是,和其他人一樣,父母也需要關心,尤其需要子女的關心。誰都有衰老的一天,誰都有需要子女關心的日子。人一輩子有兩件大事:生兒育女,養老送終。這是社會的規律,誰都不應該迴避。
關心體貼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狀況,這是對父母最大的關心。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麻煩,越是身體不好的人,越需要子女的關心。對有病的父母,一定要悉心照料他們的衣食起居,隨時噓寒問暖,給予老人更多的關心。成年的子女,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還要主動挑起家庭的重擔,為父母分憂,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享受一下清閑。
3.體諒父母
父母為了事業和家庭,為了子女而辛勤地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衰老,可能就沒有過多精力關注自身的穿著修飾,或許還會產生某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作為晚輩,要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考慮,充分理解和體諒父母,時時注意關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
另外,不要干涉父母的私事。父母有自己的社會、人情、利益開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子女應為父母的幸福著想,支持理解他們。
禮儀精髓:
管好衣食住行就是真正的孝敬了嗎?當然不是,管好衣食住行只是孝敬父母的一個方面。另外,最更要的是關心父母的內心世界,讓老人快樂順心地生活。這是一個子女對父母最重要的禮儀。
⑺ 中國八個字忠孝禮儀內容是什麼
中國八個字忠孝禮儀內容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為歷代儒客尊崇,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的人,會冒犯君上的人,是很少的;不會冒犯君上,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和悌應是是『仁』的根本!」
注釋
1、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四十三歲,一說小三十三歲,以小三十三歲之說比較可信。《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一般稱字,獨曾參和有若稱「子」(另外,冉有和騫偶一稱字,又當別論),因此很多人疑心《論語》就是由他們兩人的學生所纂述的。
但是有若稱子,可能是他在孔子死後曾一度為孔門弟子所尊重的緣故(這一史實可參閱《禮記·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至於《左傳》哀公八年說有若是一個「國士」,還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稱為「子」的原因。
2、孝弟:孝,會意字,上老下小。喻為承上啟下,傳承之意。也指受華夏社會普遍認同的對待父母的態度;弟,音讀和意義跟「悌「相同,音替,tì,憐愛,古時專指作為兄長的哥哥愛護尚是幼小的弟弟。後漸漸引申到平輩、同齡之間互相的友愛、憐愛。
釋義
孝: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相互幫助。擴而充之,對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這樣人和人之間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謙讓。
忠: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就是要忠於祖國和人民。「忠」也是要忠於組織和自己的工作職責。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將來到社會服務時,「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騙他人。所做的事,必須要有恭恭敬敬的態度,認真去做,絕對不敷衍了事。
禮: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我們應該遵守各種規定,遵紀守法(也包括禮貌)。學生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要敬禮,見到客人要敬禮。不但表面上要敬禮,心裡上更要恭敬,這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體現。
義:是義氣。是說人們應該有正義感,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絕無企圖之心。
廉: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佔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恥: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恥」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恥近乎勇」,知道錯誤就去改過,為當所為,不也是勇的表現嗎!
⑻ 春節讓孩子學會禮儀和孝順
春節讓孩子學會禮儀和孝順
春節讓孩子學會禮儀和孝順,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培養總是非常慎重,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我們的寶寶,掃清成長路上的障礙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以下是春節讓孩子學會禮儀和孝順方法。
春節是教育禮儀的最佳時機,有些年輕家長對孩子的春節拜年問候不太重視,孩子對中華的一些傳統節日和禮儀也不清楚,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懂禮貌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德。
春節即將來到,趁新年即將來臨之時,做好准備,與孩子一起融入新年的氛圍里。並且讓孩子學會一些真心的祝福,成為人人喜歡的孩子。
過年很容易給孩子留下錯誤的印象,以為過年就是要壓歲錢或是吃喝玩樂,而忽略了節日的真正含義 。引導孩子認識中華文化,享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抽時間跟孩子講講年的由來,有哪些習俗傳統,告訴孩子過年意味著家庭團圓,也寄託著對來年的展望。明白了什麼是過年,孩子們才會對傳統節日多一些敬意。
春節無論是做主人還是做客人,讓孩子做到舉止得當、彬彬有禮。家裡來了客人時,家長要引導和鼓勵孩子親切、主動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進屋後,可以讓孩子做些簡單的招待工作。在大人談話時,要讓孩子明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才是有禮貌的,來回走動和隨便插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客人走時家長可以讓孩子一同送客。客人走時,要送到門口跟客人道別,並邀請客人下次再來。
家長要注意餐桌禮儀。我們平時的生活一般是三口之家,大人一般都比較慣孩子:孩子愛吃的東西會有意讓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場的話就要教育孩子講究禮貌。吃飯之前要跟孩子講好,飯桌上有好東西,你不要自己一個人吃光,要留點給別人吃才行。讓孩子學著去關心別人。別忽視了這些細節小事,它們將幫助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現在的孩子,可能收獲了太多的愛,而很少覺得自己需要去愛別人。所以提醒孩子,長輩入座後,晚輩才可入座。主動向主人、長輩問候。並先請長輩嘗嘗,然後再自己吃。要告訴孩子一些通常的祝福語,說給長輩聽!這樣孩子的膽量、口語表達能力、交際能力都會大有進步。
如果去別人家做客,家長可以這樣教育孩子,去作客請盡量帶著禮物。如果空手去作客,那是很不禮貌的行為。要告訴孩子敲門要輕,見到主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好、拜年。有的孩子未經主人允許任意翻找、取用主人家的物品,或是自行打開電視機等,也會引起主人不快。一定要經過主人同意,玩過之後,要把東西放回原處 。
家長要利用好春節這個機會,提高孩子講文明、知禮儀、懂孝敬的意識,孩子就會學著融入交往中,漸漸成為習慣。孩子的未來世界將更加和諧美好!
1、大人在談話的時候,不能打斷,除非真的有急事,而且如果非要打斷,應該說,不好意思!打擾了!
2、當別人向你問好時,你需要禮貌的回應,也問候他們。
3、家長不要總是說親戚或是朋友的一些八卦私事,這樣容易讓孩子也耳濡目染,要讓孩子知道談論別人的私事是不好的行為,學會稱贊他人是非常好的'習慣。
4、小事情可以自己做決定就做,但是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就要詢問大人的意見或許可,不能自己決定。
5、不管去誰家裡做客,只要不是自己家,就不能隨意的吃東西或是到處逛,這樣是很不禮貌的,吃東西也需要節制,不能看到什麼就要什麼,這樣容易讓主人有壞印象。
6、打電話時先說清楚自己的身份,不能很不禮貌的直接說事情,或是直接問,要先說自己的身份,和原由,在詢問對方,這樣是最好的。
7、不管是在誰家裡做客,離開主人家之前都應謝謝對方的款待,加上適當的贊美,這樣會讓對方有個好印象。
⑼ 尊重長輩的禮儀有哪些
一、 在家裡除了爸爸媽媽外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
對於長輩同樣要處處尊敬講究禮貌。對長輩問候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1、早起時應問候。如「爺爺您起來了昨晚睡得了吧」 2、放學回家應告知。如「奶奶我放學回來了」 3、離家外出時應告別。如「外婆我要上街一趟很快就回來的您要買點什麼東西嗎」 4、分離時間較長時應寫信或致電問候家中長輩。如節假日和爸爸媽媽到外地遊玩出去的時間比較長的話應記得用合適的方式向家裡的爺爺、奶奶問好並望他們多多保重身體。 5、長輩身體不佳或心情不快時應主動慰問勸解並細心照顧。
二、在敬老方面要做到
1、主動關心問候 在家裡早晚要主動向長輩問好和問安長輩身體不適應主動照顧要端葯送水問寒問暖逢年過節向長輩問候、祝福。 2、聽從長輩教誨。 尊敬長輩要孝順體貼言辭溫婉聽從長輩的正確教誨不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可同長輩商量心平氣和講道理不與長輩鬧對立。 3、分擔長輩的憂慮。 孝敬長輩就應該體諒長輩的艱辛盡可能少讓長輩為自己操心多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刻苦學習、努力求知讓父母少為自己的學習擔憂。
三 、在對長輩的禮儀上做到「三忌」
1在長輩面前忌「搶」。進餐時不搶先用筷夾菜。 2在長輩面前忌「野」。當長輩說的話不符合實際時切忌失態地說些失禮的話。 3在長輩面前忌妄自尊大。對長輩應謙虛有禮不能直呼其名。正確使用稱呼。 比自己父母輩份大的稱呼爺爺、奶奶與自己父母同輩但歲數大的稱呼伯伯、伯母與自己父母年齡相仿或比父母小的稱呼叔叔阿姨。
四、在愛老方面要做到
1、關心長輩的健康。 長輩勞累時應主動幫助或請他們休息要力所能及地承擔家務勞動。當長輩情緒不佳時要格外小心謹慎要理解他們的煩躁心情切忌與他們爭執。 2、理解長輩。 長輩因為年紀大說話比較嘮叨我們做晚輩的不該有厭煩情緒也不應粗暴地打斷他 們的絮語要充分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 3、體諒父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犯了錯誤受到父母的批評和責怪時應該耐心聽完不頂撞。應該明白他們是出於關心、疼愛的初衷努力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
五、助老方面要做到
1、參與家務勞動。 我們都是家庭的成員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餐後洗碗筷、掃地整理自己的房間打掃家裡的衛生接待客人。不要光強調「自己的事自己干」還要強調「家裡的事情主動干」。 2、外出乘車、船要主動助老給長輩讓路、讓座。上下車時扶他們上下車或提拿物品。 3、對左鄰右舍的孤寡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給予尊重和照顧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要及時給予幫助。
⑽ 中國傳統禮儀是怎樣尊重父母的
每一位子女,都應該從點滴做起,孝敬父母:
1.主動關心、問候父母。
在家裡,子女要向父母勤問候、主動問候,表達對長輩的尊重、關心和體貼。早上要向父母問好,晚上要向父母問安;父母外出或下班也要問候。父母工作勞累之餘,如果能得到你一個充滿愛心、關懷的問候,那麼,他們的疲憊、煩惱,甚至病痛,都會在春風一般的親情關懷中頓時消失。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在端茶送水的同時,應時時加以勸慰、問候。過新年或每逢母親節、父親節時,要向父母及時問候和祝福。
2.聽從父母的教誨。
孝和順總是相聯系的,沒有順也就沒有孝。孝敬父母,就應該聽從父母的正確教誨,不應隨便頂撞父母,有不同想法可以和父母商量,但要講道理。
3.關心父母的健康。
當父母勞累時,子女應及時關心父母,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子女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應主動照看,煎葯、喂葯、問寒、問暖,多說寬慰話和陪同就醫。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的禮儀
父母生病後都有求助心理,特別渴望子女親人能為自己提供種種方便,從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滿足。父母得到子女的照顧、體貼後,看到子女被自己所拖累,內心深處又會感到不安和痛苦,存有矛盾心理。因此,在此時我們更應主動關心、體貼父母的病痛,在講話的態度、語調、方式上都要比平時更為親切和藹,盡可能在精神上消除父母的痛苦和不安。
當父母因病痛而情緒不佳時,要格外小心謹慎,切不要為了父母的某些不恰當的話或舉動就與他們起爭執,要理解病人的煩躁心情,要忍讓。「久病床前無孝子」,當父母需要長期照顧時,更須事事處處表現出耐心,用自己的行動消除父母的顧慮。
4.理解父母。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老人因為年紀大,說話比較啰嗦,有些事情翻來覆去要說好幾遍,我們應該充分理解這種生理現象,而不該表示厭煩,嫌老人啰嗦,也不能粗暴地打斷老人的絮絮叨叨,更不能對他們的嘮叨不理不睬,否則就會令他們感到傷心。
5.分擔父母的憂慮。
孝心是前進的動力。孝敬父母,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父母的艱辛,盡可能少讓他們為自己操心,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同時,在父母生病期間,要自己照顧好自己,離家外出時應及時向父母匯報情況,注意安全。有孝心的孩子,應該做到:懂禮貌,責己嚴,為父母分憂解難。
6.參與家務勞動。
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應該為他們做的事太多